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問答

 

純智法師:《在家居士律儀五百答》第一章 歸依三寶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在家居士律儀五百答》純智法師著

第一章    歸   依   三   寶

為什麼要有戒律?

答: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守法與犯法的善惡界限,也僅僅是一念之差別。為了警策公民,不要犯錯誤,所以要制定法律。主要是保護合法的公民,不受傷害。佛教之有戒律也是如此。因為我們畢竟是凡夫,有這樣那樣的習氣毛病,而修行的道路是漫長的,稍微不留意就會犯錯誤,那麼就永遠不能了生死,所以就一定需要有戒律來,時時刻刻提醒自己,少犯錯誤直至不犯錯誤。特別是在現世,修行人的根基差,若沒有戒律來約束,那後果是難以想象的。因此戒律至於修行人——是生命,是必不可少的。

佛陀為何制定戒律?

答:佛陀弘法的最初數年,根本就沒有戒律,因為初期的佛弟子們,他們的根器特別深厚,在聽了佛陀的開示後,馬上就開悟證果了,所以初期的佛教,用不著制定戒律來約束佛弟子,因為大家本來就是清淨的。直到佛陀成道的第五年,由於一個弟子(出家人)受俗家母親的逼迫,為了給家裡傳宗接代,與原來的妻子又睡在了一起,犯了YIN戒。於是,佛陀就開始一點一點地講授戒律,佛教的戒律,就漸漸地制定起來了。這是為了維護僧團的清淨莊嚴,是為了保護佛弟子們戒體不失,也是成道的助緣。

戒的功能是什麼?

答:戒的功能是在斷絕我們生死道中的業緣業因。如《三世因果經》中說:“欲知過去事,今世受者是;欲知未來事,今世作的是。”如果我們不造生死之因,那麼生死又奈我何!戒的主要作用是,正確的指導我們應該怎麼做,不有關怎麼做,或者有關做的要做等等。

我認為戒律是修行的束縛,法師認為對嗎?

答:是錯誤,也是謬論。戒律的制定不是佛陀對佛教弟子的一種束縛,實際是佛弟子解脫道的助緣,是僧團的防腐劑。佛教如果沒有戒律作為教化的依據,那麼佛教將會是自私自利,烏煙瘴氣;佛弟子如果沒有戒律作為日常行止規范的依據,了生脫死是很不容易實現的。

隨著時代的進步戒律也不適宜了,會消除嗎?

答:不會的。前面已經講過戒律對於佛教的重要性了,再簡單地講一下。佛在滅度時,告訴訓誡後世的弟子,應當以戒為師。因為佛已經滅度兩千五百多年,也只有以戒為師了。佛教只要有戒律存在,佛教的本質就不會變,佛教就會永遠存在。反之,沒有戒律,佛教也就不存在了。末法時期,特別要提倡持戒的風氣,這樣才能讓正法久住。修行人如果沒有戒律來約束,那麼了生脫死是很難實現的。

為什麼要以戒為師?

答:因為佛在滅度的時候,告訴後世的弟子,要以戒為師。戒為佛制,尊重與遵守戒律,就是尊重佛陀。唯有以戒為師,才能有警策,約束自己守戒,也能協助和保護他人持戒,這樣學佛才能有收益。如果人人持戒,佛教必然興盛。

剛剛步入佛門有哪些步驟?

答:入佛門有三個步驟:第一必須受戒;第二必須學戒;第三必須持戒。

為什麼要受戒?

答:佛教的根本精神,在於戒律的神聖與尊嚴,在於佛教弟子們對戒律的尊重與遵守。所以,剛步入佛門的第一件大事情,就必須要受戒——歸依三寶。不然,即使自稱信佛學佛,也不被我們佛教所承認。是個門外漢,當然也得不到多少學佛的好處,也就是種一點善根而已。

在家人的戒有哪些?

答:1、歸依三寶;2、五戒;3、八關齋戒;4、菩薩戒。

歸依三寶是戒嗎?

答:有些人認為“三歸”不是戒,五戒以上才是戒。其實“三歸”也是戒,因為戒是禁止的意思,而歸依三寶後也有三種禁止:一是歸依佛,盡形壽不歸依邪魔外道;二是歸依法,盡形壽不歸依外道邪說;三是歸依僧,盡形壽不歸依外道徒眾。所以,歸依三寶的本身,就含有戒的特征了。

佛法講平等那麼戒也是平等的嗎?

答:佛法講平等,是講性體上的平等,也就是立足點上的平等,而不是講事相上的平等——沒有老少、尊卑、前後的平等。佛說眾生皆可以成佛,是講皆有佛性,但是由於無明,佛性未顯現,要有漫長的淨化過程。所以在佛教的戒律上,也有等級和層次的,從歸依三寶至五戒至八戒至菩薩戒(以在家戒為例),層層增加,層層提升,以歸依三寶為基礎,菩薩戒為具足。比喻為例;歸依三寶——小學生;五戒——是中學生;八戒——大學生;菩薩戒——博士生。博士生當然能做小學生、中學生、大學生的題目,小學生怎麼能做中學生、大學生、博士生的題目呢?學佛也是如此,必須要循序漸進,不要好高骛遠一步登天。這不是佛教執著,而是必要的修行層次。

居士是不是歸依三寶後戒就具足了呢?

答:歸依三寶僅僅是引導學佛入門,菩薩才是進入佛門的最後具足身份。因此,歸依三寶後,應當繼續發心,求受五戒;受五戒後,繼續發心,求受八關齋戒;受了八關齋戒後,應該再進一步求受菩薩戒;受了在家菩薩戒後,如果發心出家,自是功德無量;如果不能擺脫世緣,做一個合格正信的在家菩薩戒弟子,定會有了生脫死機會的。

什麼品位的師父能做我們合格的歸依師?

答:戒律上是這樣規定的:首選的歸依師是清淨比丘;如果千裡之內沒有清淨比丘,當歸依清淨比丘尼;如果千裡之內沒有清淨比丘尼,當歸依清淨沙彌;如果千裡之內沒有清淨沙彌,當歸依清淨沙彌尼。戒律上還特別規定出家人:戒臘十年以上才有資格收(度)出家弟子;戒臘五年以上才有資格收(度)在家弟子。另外還規定出家人必須生活在僧團中,而不是“江湖游僧”。由於前幾年佛教沒有太重視戒律,造成了僧人好壞混雜,而我們是凡夫又不能分辨,唯有歸依大和尚,才比較有把握。中佛協前幾年就行文提倡,每省只能歸依一個大和尚,就是每個省的省佛協會會長,因為這個大和尚,一定是飽參飽學,戒律清淨耆老高僧,也只有他能代表每個省的十方僧寶。但是在實際運作中有困難,因為在家弟子,有信仰這個那個師父的自由,這就弟子們自己去甄別。

什麼是戒臘?

答:佛制出家人,冬參夏學,夏天必須要“結夏安居”。所以每結一次夏,才算一年戒臘。比如有些出家人,出家二三十年,而一次夏沒有結,那麼他(她)就一年戒臘都沒有,只有二三十年的僧臘而已。

什麼是僧臘?

答:出家人受具足戒後,才是合格僧人。也就是沙彌(沙彌尼)登了三壇大戒,成比丘(比丘尼)後,只要沒有犯根本戒或者沒有還俗,每出家一年就算一年僧臘。

什麼是冬參夏學?

答:每年的雨季(陰歷四月十五——七月十五),也就是各種動植物活動最頻繁的時候,佛陀慈悲,怕弟子們外出誤傷它們,造成不必要的殺生因果,故制定這個時期,結夏安居,僧眾集中起來學習,學習戒律和各種經論。而冬天氣候惡劣,最是用功辦道的好時候,出家人集中在禅房內,既能抵御寒冷,又能安心參禅,安心悟道。

為什麼要學戒?

答:受戒只是一個佛弟子的身份階段層次的開始,絕對不是其身份階段的完成,所以在受戒之後,必須學習戒律。佛教的戒律,便是教人學佛所學,行佛所行,而後證佛所證。因此,我們只要時時刻刻把戒律放在心中,時時刻刻約束自己散漫的凡心,就一定能到達生死的彼岸。學習戒律後,對戒律的開、遮、持、犯有認識了解了,行者就會注意,不至於輕易犯錯誤了。

佛教的“戒”是什麼意思?

答:戒是禁止,禁止佛教弟子不得作惡。其實佛教的戒律不但禁止作惡,也禁止不作善,有作持與止持。一般人只知道佛教的戒律,是消極的防非止惡的一面,卻沒有看到也有積極的眾善奉行的一面。層次不高的人,只知道死守戒律,保證不犯戒律,須知在守好戒的同時,還要積極行善積德。

什麼是作持?什麼是止持?

答:應當要做的事情,就必須一定要做,叫做作持。如果應當一定要做的事情,而不去做,那麼就犯戒。不應當做的事情,就不要去做,叫做止持。如果不應當去做的事情,而去做了,那麼就是犯戒。

為什麼說歸依三寶是根本呢?

答:因為沒有歸依三寶的信士,還沒有步入佛教的門坎,不能算是個居士,僅僅算是個善男信女而也。只有歸依三寶的居士,才是信佛學佛,算是個佛教徒。因為歸依後,就就了三寶的戒體,所以歸依三寶,是學佛信佛的開始,是步入佛門的第一步,也是根本。

五戒是一切戒的根本嗎?

答:佛教的戒律很多,但是都離不開五戒的根本原則,一切戒都由五戒分支開出,一切戒的目的,都是為了保護五戒的清淨。無論是八關齋戒、菩薩戒,甚至出家人的沙彌(沙彌尼)戒、比丘(比丘尼)戒,沒有哪一種戒不是根據五戒引生的,也沒有不將五戒列為根本戒。五戒是做人的根本道德,也是倫理的基本道德,五戒的究竟處,卻又是了生脫死的正因。所以,一切戒中,五戒最重要,五戒學習不好,一切介將無從著手,五戒持的清淨,其它的戒,就容易持了。因此,五戒是一切戒的根本。(五戒雖然只有僅僅的五條,但是要想持得絕對清淨,也不是簡單的事情,出家人那麼清淨,持好五戒都很難。)

為什麼要持戒?

答:受戒和學戒的目的,是為了更很的持戒,所有的佛教弟子都能守戒,犯戒的人一定就少了。如果我們受了戒,而不去守戒,那就是犯戒,後果是很嚴重的。既然學佛了,就必須要持戒,因為戒是教我們做守法的好人(最底的講),如果不守戒,干嗎要信佛學佛呢?我們學佛的宗旨,是為了了生脫死,戒能守得絕對清淨,離佛國淨土的時間,也就不會太遠了。

看到別人犯戒能講嗎?

答:看到別人犯戒,不但不能講,更不能妄加批評,亂施攻擊胡言亂語。因為一個真正持戒的人,不希望自己犯戒,如果見到他人犯戒,只有向那個犯戒的人當面勸告,勸告三次,經過三次勸告,他若聽了勸告當然更好,如果不聽,只好內心為他悲痛,為他忏悔,或者在例行會議中,為之舉罪,由大眾秉公處理。在家居士也可以定期舉行竭磨會議,選一個戒律清淨,正信的菩薩戒居士為主持,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這樣會起到良好的效果。

某個居士經常說這個那個犯戒這樣做對嗎?

答:聽到這些,學人有一種哭笑不得的感受,內心只有為這個居士忏悔了。這肯定是不對的,絕對不可以隨見隨說,見人便說,不分場合,不拘時間,也不管對方聽的人的身份。不然,說他人犯戒,如果說的是真的,自己便犯了“說四眾過戒”;如果說的不真實,更加犯了“妄語戒”;如果說的是出家人,則犯了“毀謗三寶戒”。這三條都是(波羅夷罪)重戒,墮地獄的罪。所以一個持戒嚴謹的人,絕對不會輕易說他人犯戒。如果常常說別人犯戒的人,他自己首先就是一個常常犯戒的人。

怎樣舉罪?

答:舉罪有嚴格的品位等級,它們的區別次序是: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菩薩戒居士——八關齋戒居士——五戒居士——歸依三寶的信士。如上,比丘可以舉以下七品的罪,比丘尼可以舉以下六品的罪,卻不能舉比丘的罪,以此向下類推。而歸依三寶的信士,卻不能舉以上七品的罪。如上,只能以大舉小,萬萬不能以小舉大,否則就犯重罪。

在家居士能講出家人犯戒嗎?

答:在家居士不許聽誦大戒,不許看出家人的戒,怎麼會知道明白大律的內容,而來指責出家人犯了什麼戒?這就是今日佛門,最痛心的事情,佛門丑事,大多數是由佛教弟子傳播出去的,今天說這個和尚犯戒,明天說那個尼姑不規矩,而且添油加醋,越說越離譜,惟恐說得不狠,惟恐揭露得不深,到後來佛門變成烏煙瘴氣,也沒有一個清淨的佛教弟子了。這不但毀壞了佛教弟子自身的名譽,也讓許多善信退失了信心,更加糟糕的是損壞了三寶的尊嚴。再說出家人有出家人的僧團規章制度,出家人犯戒,自會有僧團來制裁,不需要在家居士來操心,在家居士怎麼能越級犯上,亵渎舉罪?同時,一個不明了大律,不能對大律的開、遮、持、犯,有圓融認識的在家居士,即使舉了出家人的罪,也是舉不中的。所以,出家人如果犯戒,在家居士不但不能舉罪,就是連勸的資格也是成問題的。

什麼是波羅夷罪?

答:按照俗世法律講,就是觸犯了極重的刑法,也就是死罪,要槍斃的。在佛教而言,波羅夷是現在失去戒體,死後當墮地獄的大罪,若犯了一條,墮地獄的時間是他化自在天壽十六千歲,相當於人間的九十二萬一千六百萬年。

什麼是竭磨?

答:是僧團會議制度,也就是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的會議。按照竭磨法中的規定,佛教弟子犯了戒,如果不自行發露,見他犯戒的弟子,應該勸告他發露忏悔,要是勸告他三次,他都不聽,便在大眾竭磨的時候,為之舉罪,使得大家以會議的方式來處罰他。如果在會議制度無法遵行的情況下,可以在布薩誦戒的時候,為之舉罪,(要知道品位等級,不能以小舉大。),由大眾秉公處理決斷。凡是依照佛教戒律,竭磨作法之後,即可得到十方大眾僧的印可。但是竭磨時,必須全體通過,只要有一人持反對態度,竭磨則不成功。

什麼是發露?

答:就是自己把自己所犯的戒或者過錯,向別的清淨比丘面前講出來,求他們忏悔,叫做發露。另外,以其犯戒類別的輕重,或者在一位,或者在二位,或者在三位清淨比丘面前發露忏悔,也或者在大眾僧面前發露忏悔。

律藏是如何編輯的?

答:當佛滅度後,佛弟子中,就有一個愚蠢的比丘跋難陀,感到非常高興。他說:“那個老頭子死得更好,其在世時,規定我們這樣必須作,那樣不准做。現在其死了,我們就自由了。”(《長阿含游行經》)這句話傳到迦葉尊者的耳中,感到非常的悲痛。尊者想:佛教的精神和救世的工作就會隨著佛陀的入滅而隨著結束嗎?同時,佛陀在入滅的時候,最後說法,一後頭就說:“汝等比丘,於我滅後,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本叉,如暗遇明,貧人得寶,當知此則是汝大師。”(《遺教經》)於是,決心召集當時的大弟子們,編輯了律藏。

有人說他是學禅宗的不需要持戒對嗎?

答:持這種想法的人,其本身就對佛法不了解,也就不是個正信的佛教弟子。因為佛陀的教法,是平均發展的,戒、定、慧三無漏學,就是在一平均發展的基礎,如鼎的三足,缺一不可。戒律是三學的基礎,不持戒要想解脫,便是癡心妄想。所以,戒是任何一個佛教弟子,都要持的,不管你是學禅、學淨土、學唯識還是什麼別的法門。學禅的更加要守戒,如果沒有戒律的約束,就會想入非非,難以入定。

佛教的根本精神是什麼?

答:根本精神是:諸惡莫做,眾善奉行。也就是依法不依人,只要依照戒律制度而行,佛法自然會歷久常新。

為什麼弘揚戒律困難?

答:這個問題很難一時講清楚,只好引用聖嚴法師的觀點來說明,有五點困難:(一)律本太多,縱合不易:傳來中國的戒律,共有四律五論之多,其中各部廣律的制戒因緣以及戒相條文,相差不了多少,但是其中律論對於條文的解釋,各彰本部的宗義,互異的就多了。有的要求很嚴格,有的要求很輕,如果逐部看了之後,即使自以為是,也無法肯定已經是到什麼程度。因此,南山道宣律師,沒有見過新譯有部的律文,他的好多觀點是相左於新譯有部律的。有部律雖然後出,但是,以義淨三藏留學印度二十多年,考證了當時所有的印度律制,並且作《寄歸傳》以用說明,他的觀點可能要比南山較為正確,如果今天用有部诋毀南山,恐怕又覺得不可,不圓融。今人如果要治律弘律,思想必須要沖破這個難關。(二)戒相復雜,不易明記:大家知道,佛法之中,以唯識宗的名相最多,最難一一明記,殊不知律宗也有如此的困難存在。大家只知道戒律最少的是五條——五戒,最多的話是比丘尼戒——三百四十八條。但是,這個僅僅是條文而已,就象一個僅僅熟背憲法條文的人,並不能成為憲法專家。因為差不多在每一條的戒相中,都有開、遮、持、犯的分別,同時開、遮、持、犯,各個都有輕重等級的區別,同樣犯一條戒,由於動機、方法、結果的不同,犯罪的輕重,及忏罪的方式,也隨著不同。戒律的條文,固然是戒,凡是不在條文中而仍然違反了佛法原則的,也都算是犯戒。犯的是什麼戒?應當怎麼辦?這些都應該了如指掌,了解大小乘的一切戒律,才能稱為通曉戒律。所以研究戒律,首先必須付出耐心和苦心,從枯燥的戒相名目之中,培養出持戒的精神與弘法的悲願來。(三)學戒弘戒,必須持戒:一個學戒弘戒的人,雖然不必事事如律而行,最少是個戒律的忠實信徒,他雖然未必持戒到位,未必如律規定的修行到位,未必持戒嚴謹,最少是個向往著如律而行的人。否則他的弘法事業,也就難以收到理想的效果。(四)中國的環境,不崇律制:因為中國的佛教,尤其是南宋以來,根本喪失了崇尚律制的習慣,事業我們要在不崇尚律制的環境下去弘揚戒律,將會有很大的阻力,因為多數人不崇尚戒律,也就討厭崇尚戒律的人,唯恐會以律制去約束或者抨擊他們,使得他們無法安心。我在一本書上看到,因為弘一律師弘律,他老人家戒律清淨,處處以身作則。事業很多地方都不歡迎他,甚至有人把他當成怪物。其實,大家都是怪物而不自知,反而把非怪物當成了怪物。是故,弘一大師弘律,起初數度不如願,數講數停,最多的聽眾,也不過數十人。後來以“不立名目,不收經費,不集多眾,不定地址”為其弘律的方案。(五)律文刻板,時代變更:戒律的條文是死的,社會的演變是活的。要以死板板的條文,硬生生地加在新時代的每一個佛教弟子頭上,實在是一件困難的事情,也是一件不合理的事情。這個就是弘揚戒律,最大的阻力,也是很難克服的。

為什麼講戒的法師很少?

答:學禅的可以不拘小節,學律的事事都得謹慎,學教講經的法師,可以大座說法,可以廣收徒弟,可以名利雙收。持戒弘戒的律師,沒有大規模的僧團,講戒不必登高座,或者有些大道場,卻又未必歡迎你去講戒。學戒持戒的律師,絕對不敢濫收徒弟,否則就是犯戒。因此,若要立志弘戒,必須先要准備甘於寂寞。身為一個弘戒的人,他的生活必定要比一般出家人更加刻苦,他的資身用物,不敢過好,又不敢過多,否則便是犯戒。所以,如果發心弘戒,思想要有不怕吃苦的精神。設想,現在能有幾個出家人願意這樣。這不是危言聳聽,也不是故意拉攏信徒來學律,希望你們能尊重這個難得的聽戒機會。

佛教的戒律能修改嗎?

答:佛陀滅度後,迦葉尊者曾經提出這樣的原則:“佛所已制,不許廢棄;佛所未制,不許再制。”因此,歷代的許多大德,都不敢賦予靈活適應的生命。而以印度人的觀念來規范中國人,以古代的觀念來規范現代人,寧可讓戒律廢棄一邊,也不願意讓它於時代潮流適宜。《五分律》卷二十二中有如此說明:“佛言:雖是我所制,余方不以為清淨者,皆不應用;雖非我所制,余方必應行者,皆不得不行。”可知佛教戒律,並不刻板,只要不違背佛制的原則,就可以隨方應用,自然也可以隨著時代的潮流而應用,但是怎麼隨方應用,就必須熟悉戒律之後,才可以靈活圓融,才不會違背佛制的原則。時代雖然有新舊,但是律制的精神則是歷久常新的,不能泥古不化,更不能因為有些不適應,而廢棄不用。要發揚佛陀“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大悲精神,要圓融地理解戒律,使之更好地於新時代相適宜。

信佛只要心誠,為什麼一定要歸依呢?

答:這種觀念,簡單地聽起來覺得有道理,實際上是錯誤的,也不如法的。比喻學生上學,首先必須辦理注冊手續,不然,學校中自然不會有其學籍,也不會得到畢業學歷文憑。一個正常情況下的學生,一定是按照學年學程,而逐級升學的,從小學到中學到大學。最初進小學要注冊,進了中學與大學,除了注冊,還得進行考試,對其進行全面測試,看其是否有求學的能力。但是,不進小學,便想取得大學文憑,那是不可能的。因此,如果要信佛,應該從歸依三寶開始,歸依三寶,雖然是進入佛門的第一步,但是如果不走第一步,怎麼能走第二步第三步來?要走第二步第三步,必須首先走第一步開始。

佛教弟子的等級是如何定的呢?

答:佛教弟子的等級,是以所受戒別的層次而定。出家弟子的品位從大到小依次是:菩薩戒——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在家佛教弟子的層次:菩薩戒——八關齋戒——五戒——歸依三寶戒。按照這樣的修行層次,定的品位等級。

歸依三寶有限制嗎?

答:歸依三寶是信佛學佛的第一步,佛教不捨一切眾生,所以,對請求歸依者的尺度,放得很寬大很輕松,六道眾生(除了地獄內的眾生,由於罪逆深重,不能聽聞佛法外。其余的不論天、人、神、鬼、畜生。),只要發心歸依,佛教無不接受。就好象也到了入學年齡的兒童,不管他貧富貴賤,漂亮還是丑陋,不用挑剔,全部都可以進入國家開辦的學校去讀書一樣。

歸依三寶是那三寶?

答:三寶是:(一)是佛寶——本來是創立佛教的佛陀,而現在不管是木刻、石雕、泥塑、彩繪等等,只要是佛、菩薩像都是佛寶;(二)是法寶——佛陀所講的一切佛經,和有諸大菩薩、祖師的言論,都是法寶:(三)是僧寶——是指所有清淨的出家人,而不僅僅是自己的歸依師父。(現在有很多居士眼裡只有自己的歸依師,而對別的出家人根本不尊敬,這是要不得的。)

我能看懂佛經不歸依行嗎?

答:能看懂佛經,而不歸依三寶,肯定是不行的。自己以為自己有看經的能力,可以直接從佛經之中,探求成佛之道的真理,不必要歸依三寶,同樣可以得到學佛的受用。這在理上說,似乎可以通融,但是從事相的規制上說,那麼就錯誤了。佛經是由佛陀(佛寶)所說的法(法寶),再由佛的出家弟子們(僧寶)結集成編,傳之後世。如果只知道佛經(法寶),而忽略了說法的佛陀(佛寶),以及流傳佛經的出家人(僧寶)。最多是歸依了法寶,這是無知的忘恩行為。佛、法、僧三寶不能分開信仰,如鼎的三只腳,缺一不可。如若不然,怎麼能有資格稱為三寶弟子呢?

歸依三寶有什麼好處?

答:不但能得到學佛的種種好處,而且還種了成佛的因。所以,佛經上說:世俗人雖然行善,終不能破壞先世的惡業,如果能受了歸依三寶的戒,就能破壞先世的惡業。

怎麼歸依呢?

答:受歸依時,不但是形式上的問題,更是心性上的問題。受歸依時,不僅僅口中念著,心裡還得想著。最主要還是在於心的領受——納受三歸的戒體,戒體必須是早已先受了三歸戒的人,師師相傳,這是法統的一脈相承。在凡夫而來講,不能無師自證,所以三歸依,不得在佛菩薩形像前,自誓自受。由此可知,求受三歸依的莊嚴性、嚴肅性、重要性了。

三寶能分開信仰嗎?

答:不歸依三寶,便想成為一個正信的佛教徒,年是不可能的事情。如果只信佛、而不信佛法、不信僧寶;或者,只信佛法,而不信佛、不信僧寶;再或者,只信僧寶,而不信佛、不信佛法。根本先就違背了佛法,佛法之中,三寶不能分開分家,如果一定強迫要把三寶分家,他便破壞了佛法,一個違背佛法而又破壞佛法的人,那是永遠不會得到學佛的善果。既然,相信了三寶其中的一寶,為何不歸依三寶呢?

我害怕歸依後受約束,所以一直不敢歸依?

答:這件事很普遍,俗世有很多人對佛教有好感,但是他們(她們)卻不願意馬上歸依三寶,唯恐歸依之後,會受到約束,或者害怕歸依後無法擺脫,他們就存著觀望的態度,他們把歸依的意義,看成合同,一旦不信佛了,不容易擺脫等等。其實這些觀點,是錯誤的。佛教固然希望人人歸依三寶,並且從歸依開始,一直走向成佛之境。但是由於眾生根基的差別,不能接受佛法的勝義,不能如法遵行的,只要向一個懂事的人說,我捨棄歸依,馬上就捨棄了,可以去信別的宗教,或者什麼宗教都不信。(如歸依三寶之後,除非有魔障遮心,否則是不會捨棄歸依。)但是,佛教的慈悲之門,仍然永遠開著,隨時歡迎浪子的回頭。你看,信佛都自由。

什麼是歸依?

答:歸依兩字,從字面上解釋,歸是回轉、或者是歸投;依是依靠、或者是信賴。凡是回轉依靠,或者歸投信賴的行為,都可稱為歸依。小孩子歸投向他母親的懷抱,依靠母親、信賴母親,所以能有安全感,這一安全感的產生,便是出於歸依的力量。因此,凡是由於歸投信賴而產生安全感的行為,都可稱之為歸依。但是,凡是不究竟、不真實、不可靠的信賴信仰的人,都不能稱為真正的歸依。凡是能認清世事無常的,能明了一切世相都由對待相因而成,走向回家的道路的人,才是真正意義的歸依。

我在書上看到我們本來就於三寶同在對嗎?

答:對的,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由於業障的迷惑,所以不見佛性,我們歸依三寶的目的,正是在於尋佛性的顯現。我們本來與佛一樣,本來就與三寶同在,只緣迷失本性,流浪生死道中,不知道回家的道路,所以我們叫做眾生。如果我們從今天開始,歸依三寶的懷抱,信仰三寶,仰賴三寶的啟發與指引,走向解脫的道路,實際上就是浪子回頭,回到原來的老家而已。

為什麼稱三寶?

答:三寶就是佛、法、僧,因為在佛法僧中,能夠產生無量的功德,發揮無盡的妙用,並且取之不盡,無極無限,無邊無際。世間以金銀財寶的價值高,所以稱為寶。佛、法、僧的功德妙用,就是通於世間、出世間的,所以更加可以稱為寶了。由於三寶的教化,可以使人平安地在人間生活,更可以使人在人間離苦得樂。所以三寶是寶,並且是超出於眾寶之上的眾寶之寶。

三寶有什麼含義?

答:這問題很重要,只有知道了含義,才能發起信仰。佛寶——佛是覺者,自覺、覺他、覺滿;法寶——法是法則,有規范,使人理解與保持自性不失的功能;僧寶——僧是和合眾,於事於理和合相處。

三寶有哪些種類?

答:從大體上說,主要由於事相和理體的不同,大約分為兩大類:(一)從事相上說,有住持三寶與化相三寶;(二)從理體上說,有一體三寶與理體三寶。

什麼是住持三寶?

答:(一)凡是用玉琢、木雕、石刻、泥塑、繪畫等等的佛像,便是佛寶;(二)凡是三藏經典,或者古今大德的佛教著作,便是法寶;(三)凡是剃頭的出家人,便是僧寶。因佛陀滅度後的佛教,就靠這一類的三寶,為之延續佛法的慧命,保持佛教的精神,傳布佛教的教義,所以稱為住持三寶。

什麼是化相三寶?

答:(一)釋迦佛成道而之入滅的階段中,釋迦佛便是佛寶;(二)佛陀當時向弟子們所說的種種教示,如四聖谛、八正道,等等的道理,便是法寶;(三)當時隨佛出家的凡聖弟子,便是僧寶。這唯有佛陀住世應化,才有的情況,稱為化相三寶。

什麼是一體三寶?

答:就是佛法僧三寶之中,各個都有三寶的功德:(一)a,佛有覺照之能,所以是佛寶;b,佛能說法於法自在,有軌持之能,所以是法寶;c,佛無爭之過,所以是僧寶。(二)a,法的本體,具有能生諸佛之性,所以是佛寶;b,法的本身,就有軌持的功能,所以是法寶;c,法法平等,互不干擾,所以是僧寶。(三)a,僧有觀照之智的,為佛寶;b,僧有軌持之用的,是法寶;c,僧為和合之體的,是僧寶。

什麼是理體三寶?

答:理體三寶是說一切眾生,各個本具之三寶(這個必須修行到一定的品位,才會顯現。),分為兩類:(一)從修證上說,凡夫都是以“惑、業、苦”而流轉生死,如果能翻迷成悟,a,惑即成為般若;b,業即成為解脫;c,苦即成為法身。般若為佛寶,解脫為法寶,法身為僧寶。(二)從真如(理體)上說,a,能觀之理為佛寶;b,所觀之事為法寶;c,事理一如為僧寶。這個三寶貝,不是所有的眾生都有的,必須經過踏實的修行,才能表現出來。

三寶分這麼多到底有幾種性質呢?

答:三寶雖然分為四類,只有兩種性質——不出事、理的兩面。事相的三寶,是現實的,所以也就比較容易懂得。理體的三寶,是抽象的,所以不太容易懂得,除非已經開悟,已經證得了自性真如,否則總是感到陌生的,但是,這個卻是我人的究竟歸依處。

這麼多三寶到底信仰哪個三寶呢?

答:因為我們是凡夫,只相信事相的三寶,但是只要信,信到某一個階段之後,理體三寶也就自然顯現了。我們應該明白,沒有住持三寶,就不能顯現理體三寶,沒有理體三寶,住持三寶也無以安立。住持三寶是理體三寶的用,理體三寶是住持的體。信仰佛教,應該從信仰住持三寶開始,信仰住持三寶的目的,就是在追求理體三寶的顯現。現今有在家的佛教弟子,自己沒有證理體三寶,卻以只信理體三寶為理由,而不敬住持三寶,那是本末顛倒,求升反墮的行為。

為什麼講僧寶最重要?

答:三寶之中,雖然以佛為最珍貴、法為最高最勝,卻以僧的地位最重要。佛陀滅度之後,佛教的道場,要由僧寶來住持,佛教的經典,要有僧寶來保存,佛教的文化,要由僧寶來傳播,佛教的信徒,要由僧寶來接引。因此,佛陀在世時,佛教以佛為中心,佛陀滅度後,佛教則以僧寶為重心,所以現世信仰佛教,應該以僧寶為歸依。恭敬三寶,也應該以僧寶為著眼。僧人之中,雖然龍蛇混雜,我人歸依,不妨擇善而從,但是恭敬供養的心,則應該一律平等。佛經中說:“雖然是破戒比丘,仍然可以為人天之師。”(因為他最少當過一天的清淨沙彌,或者當過一天的清淨比丘。)所以,不得分別高低,更加不得妄加批評。三寶是一體,歸依佛、歸依法而不歸依僧,便不成為歸依。真正的歸依,必須是虔誠的相信三寶,而不是一二寶。

歸依三寶有哪些種類?

答:歸依三寶的種類,共有五個等級:(一)、翻邪三歸——最初進入佛門;(二)、五戒三歸——信佛之後加受五戒;(三)、八戒三歸——六齋日受持八關齋戒;(四)、十戒三歸——沙彌(尼)受十戒;(五)、具足戒三歸——比丘(尼)禀告受大戒(具足)戒。

為什麼說歸依三寶最重要?

答:歸依三寶,是否得戒,非常重要,因為最初學佛,必須要受三歸,加受五戒、八關齋戒、菩薩戒,都以三歸為得戒而納受戒體。沒有那種戒受戒時,不行三歸依的。因此,三歸依戒,是一切戒的根本;也是佛教徒日常修持中的根本,寺院中的早晚課誦,都有三歸,一切一切佛事的終結,也都是以三歸為宗本。

如何歸依三寶?

答:歸依三寶的詞句,其實是很簡單的,但是最好在歸依之前,先能念熟悉。一般的是在歸依時,由歸依師念一句跟著念一句,有的人由於歸依師口齒不清,或者由於自己心情緊張,歸依之後,竟然還不知道歸依詞的內容是什麼,按道理講,這樣的歸依是不能成為歸依的。歸依詞共分為三歸三結,現在抄寫如下:我某甲(法名或者本來的名字均可),盡形壽,歸依佛;盡形壽,歸依法;盡形壽,歸依僧。說三遍之後,再說歸依佛竟、歸依法竟、歸依僧竟。前面的三歸說三遍,便是三歸依戒的正授,後面的則是三歸的三結。歸依的緊要關頭,便是在三說三歸的正授之時,納受三歸依的無作戒體,也就是在此正授之際,請各位千萬要注意。

歸依要作什麼觀想?

答:在正授三歸之時,作一種觀想:說第一遍三歸依文的時候,由於自己的發心功德,感得十方大地震動,並且有功德之雲,從十方大地冉冉上升;說第二遍三歸依文的時候,十方湧起的功德之雲,徐徐匯集於自己的頭頂上空,結成華蓋之狀;說第三遍歸依文的時候,此一雲集的華蓋,即成漏斗之狀,緩緩下注於自己的頂門之內,遍滿於全身,並且由身內擴展出去,使自己的身心,隨著功德雲的擴展彌蓋,而充塞於十方世界——到此為止,自己納受了三歸的戒體,自己的身心,也跟戒體的功德一樣,與宇宙同等體量了。設想,這樣的歸依,應該是何等的神聖和莊嚴啊!

歸依時要注意哪些問題?

答:歸依時,一定要將歸依詞聽得明明白白,說得清清楚楚,這是絕對不能馬虎。受歸依時,最重要的有二點:第一,要注意歸依三寶是何意義;第二,當受三歸時,師父所說應當十分明白,如果師父所講的話,全是文言文不能了解,這樣是絕對不會得三歸的;再或者隔離的太遠,聽不明白,亦是不得三歸;或者雖然能聽到大致了解,其中還有一二句懷疑處,亦是不得三歸。又正授之時,就是在“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三說,這很重要,應當十分注意。以後的“歸依佛竟”、“歸依法竟”、“歸依僧竟”,是名三結,無關緊要。所以,諸位發心求戒,應當先了解三歸的意義。又當正授之時,要在“歸依佛”等三語注意,就可得三歸依。——摘錄自弘一律師的《律學要略》。

歸依三寶有哪些儀式?

答:從宗教感情上說,受戒的儀式越隆重,越能激發虔誠的心;受戒的要求越嚴格,越能使人生起神聖莊嚴的感覺。本來求受三歸時,只要請求一位歸依師,在佛像前三說三結就可以。但是,為了鄭重其事,共分八個項目:一,敷座請師——由求受歸依的人為師父敷設法座,列供香花,燈燭整齊,再去禮請歸依師升座;二,開導——開示三歸依的意義;三,請聖——迎請十方三寶,證明受歸,以及護法龍天,監壇護戒;四,忏悔——忏悔往昔業障,以求身、口、意的三業清淨之後,納受無雜無染的三歸戒體;五,受歸——三歸三結,並且發三誓;六,發願——發無上菩提之心,願度一切眾生;七,顯益勸囑——說明三歸的功德殊勝,並且叮囑依教奉行;八,回向——將此受戒的功德,回向給一切沉溺的眾生,速脫生死,早生佛土。菩薩是以利生為目的,學佛的終結目標是成菩薩、佛,因此,將功德回向給眾生,就會滋養自己的菩薩道。

儀式這麼多是否可以減少一些呢?

答:在實用方面而言,這八個項目,簡直可以說缺一不可。一,比丘不能站著為白衣(居士)說法,所以要敷座;二,示知三不寶的意義,所以要開導;三,歸依師是代表三寶為人授歸依,所以要請聖;四,為求重新做人,就要忏除前罪,所以要忏悔;五,三歸三結與三誓,是受歸依的重心,所以在所必行;六,三歸共分上、中、下三品,所以勸導發心求上品,也是必要;七,為增精進的心與堅固的志,顯益勸囑,也是應該的;八,為了養成不自私的慈悲精神,功德回向一切眾生,也是對的,菩薩行者必須要這樣做——利益眾生。因為修行人,成佛、菩薩是我們的終結目標。

歸依分哪三品?

答:歸依分上、中、下三品:發心自度度人的為上品;只顧自脫生死的為中品;只求不墮三途而仍生在人天的為下品。

歸依三寶後還能信仰別的神嗎?

答:受了三歸依後,如果為了維護家宅、財物、國土、人民及其生命的安全,而去祀神祭鬼與禮天拜神,只要不存歸依的心,就不會失去歸依。如果有歸依的心,便失去歸依。

歸依後有哪些禁戒?

答:歸依後只能食五淨肉,並且不得作屠業、酒業、YIN業、賭業等的作惡行業。每年的陰歷正月、五月、九月為長齋月;其余每月的六齋日,要持戒齋。佛陀慈悲,怕初發心的居士,受不了很多的禁戒,故也就規定了這些。

什麼是五淨肉?

答:我們以前只講三淨肉,現在講五淨肉:一,不是為我殺;二,沒有看見殺;三,沒有聽到殺;四,自然死亡;五,鳥獸食殘。

六齋日是那幾天?

答:每月的陰歷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八、二十九(月大就是二十九、三十)。

歸依後是不是只尊敬自己的歸依師?

答:我們歸依三寶之後,就是歸依了十方三世的一切三寶。所以應該恭敬供養一切佛菩薩的聖像;一切佛教的典籍;一切佛教的出家人。不過我們的本師佛是釋迦佛,我們的本師僧是歸依師,為了報恩,偏重於本師佛與本師僧,也是人之常情。如果只認為本師佛為佛,其它諸佛就不是佛,那是違背佛教的;同樣的,如果只尊敬歸依師,而不恭敬其它的一切僧,也是不對的。就好象農民只種一處田,而荒蕪了千萬處田地,這不是愚蠢嗎?但是就有些在家居士是這樣,開口我師父,閉口我師父,這是要不得的。

歸依三寶有哪些好處?

答:歸依三寶的好處,實在太多了。可以求得現世樂;可以求得後世樂;更可以由此得到Lipan寂靜的究竟樂。歸納起來大約有八種:(一),成為佛的弟子;(二),是受戒的基礎;(三),業障減輕;(四),能積廣大的福德;(五),不墮惡趣;(六),人與非人均不能擾亂;(七),一切好事都會成功;(八),能成佛道。

有哪些佛經講了歸依三寶的種種好處?

答:佛經中講歸依三寶的好處實在太多了,由於時間的關系,就選擇四部經,來說明:(一),《優婆塞戒經》——人若歸依三寶的話,將來所得的福報之大,大得不可窮盡。比喻有一個寶藏,全國人民搬運七年,搬運不盡,三歸功德,比這還要大到千千萬倍。(二),《折伏羅漢經》——過去有一位忉利天的天子,在天福享受盡後,身體也變得衰敗不堪,同時壽命也將在七天之後死亡。他自己知道,命終之後,將在豬中投胎,所以非常恐慌,於是請教天主,但是天主也沒有辦法,天主要他去向佛陀求救,佛陀教他歸依三寶,死後就沒有墮投豬胎,得生人間,並且逢捨利弗,請佛說法,因此而證得聖果。(三),《校量功德經》——如果東西南北的四大部州之中,全部都是二乘果位的聖人,有人盡形壽供養,乃至為其一一造塔,那個人的功德之大,是不可計量的,但是遠不如歸依三寶的功德。(四),《木Lu子經》——過去有位莎斗比丘,專誦三寶之名,經過十年的歲月,便證得了初果斯陀含,如今在普香世界作辟支佛。

聽別人說歸依三寶後有善神保護,請問法師有哪些善神?

答:佛陀說過:只要歸依三寶,便有四天王派遣三十六位善神,隨身護持,並且希望受了三歸的弟子,將此三十六位善神的名字,寫下來,隨身攜帶,便可辟除邪惡,出入無畏。現在是比較方便了,大多數佛教流通處,通常都有這些物品請購的,希望你們多去請購,帶在身邊,保佑事事如意,出入平安。

具體有哪三十六位善神呢?

答:一,彌栗頭不羅婆(善光)——主疾病;二,彌栗頭婆呵娑(善明)——主頭疼;三,彌栗頭婆邏波(善力)——主寒熱;四,彌栗頭旃陀羅(善月)——主腹滿;五,彌栗頭陀利奢(善見)——主瘡腫;六,彌栗頭阿屢呵(善供)——主癫狂;七,彌栗頭伽婆帝(善捨)——主愚癡;八,彌栗頭悉诋哆(善寂)——主嗔恚;九,彌栗頭菩提薩(善覺)——主YIN欲;十,彌栗頭提波羅(善天)——主邪鬼;十一,彌栗頭呵婆帝(善住)——主傷亡;十二,彌栗頭不若羅(善福)——主墳墓;十三,彌栗頭必師伽(善術)——主四方;十四,彌栗頭伽隸婆(善帝)——主冤家;十五,彌栗頭羅師遮(善主)——偷盜;十六,彌栗頭修干陀(善香)——主債主;十七,彌栗頭檀那波(善施)——主劫賊;十八,彌栗頭支多那(善意)——主疫毒;十九,彌栗頭羅婆那(善吉)——主五瘟;二十,彌栗頭缽婆馱(善山)——主蜚屍;二十一,彌栗頭三摩馱(善調)——主注連;二十二,彌栗頭戾谛馱(善備)——主注復;二十三,彌栗頭波利陀(善敬)——主相引;二十四,彌栗頭波利那(善淨)——主惡黨;二十五,彌栗頭虔伽地(善品)——主蠱毒;二十六,彌栗頭比藜駝(善結)——主恐怖;二十七,彌栗頭支陀那(善壽)——主厄難;二十八,彌栗頭伽林摩(善逝)——主產乳;二十九,彌栗頭阿留伽(善願)——主縣官;三十,彌栗頭師利陀(善固)——主口舌;三十一,彌栗頭阿伽馱(善照)——主憂惱;三十二,彌栗頭阿可婆(善生)——主不安;三十三,彌栗頭娑和邏(善至)——主百怪;三十四,彌栗頭波利那(善藏)——主嫉妒;三十五,彌栗頭固陀那(善音)——主咒罵;三十六,彌栗頭韋馱羅(善妙)——主厭禱。以上摘錄於《灌頂三歸五戒帶佩護身神咒》。

 

上一篇:抄寫讀誦妙法蓮華經之浩瀚博大功德
下一篇:純智法師:《在家居士律儀五百答》第四章 威儀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