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十面。丙三、功德利益。
我們上一堂課講到淨土宗是一個本尊相應的法門。所以,我們要做的主要的是一種感應道交的力量的產生。而大乘佛法的感應道交,它是“莫向外求”,你只要動念向外追求,方向就錯誤,這叫做心外求法。所以我們必須做好內心的准備,諸法因緣生,就是你內在的思想、內在的想象要很正確地准備好。所以在感應道交的過程當中,在經典裡面講到兩個重要的過程。諸法因緣生,那到底什麼樣的因緣能夠創造什麼樣的功德?我們看第一段的現世的安樂,丁一、現世利益。念佛人今生能夠產生業障消除、福慧增長的功德,我們看經文,大家請合掌。
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
那麼先講出一個法說再講譬喻。說一個凡夫的心,凡夫的心當然善惡都具,但是他能夠以一種虔誠恭敬的心來憶念佛的功德,這個地方的憶佛偏重在對名號的信心,相信阿彌陀佛的名號是萬德莊嚴,他相信阿彌陀佛的名號一定可以救拔我。而且能夠念佛,這個念佛是指能夠專注地“止”——每一句都能夠聽到自己的聲音,心於佛號專一安住、心於佛號相續安住,這個就是“止”,止的力量。他有這種觀照的名號功德,再加上止的安住,這個時候這個人,“現前當來”,“現前”是今生,“當來”是臨終,他可能在現生或者在臨終就能夠見到佛陀的顯現,那麼他就經常地安住在佛的光明當中。有什麼好處呢?“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一個人經常憶念佛的功德、安住在心中的佛號音聲,我們就安住在彌陀的大光明當中,我們就怎麼樣呢——不假其它的方便,就能夠業障消除、福慧增長,業障就打開了。講出一個譬喻,比方說一個做香的人。我們身為一個凡夫,身上沒有香氣,但是我們經常跟沉香接觸,沉香的香氣就跑到我們身上來,就好像我們身上沒有光明,但是我們經常跟光明在一起,我們身上就出現光明,這個叫做“香光莊嚴”,這個道盡了他力加被的法門。我們跟香在一起、跟光明在一起,就有香氣和光明,就好像說我們經常跟名號的功德在一起,我們就能夠沾染佛陀的功德的氣氛,這個是仰仗一種願力和信心產生的一種滅惡生善的效果。
在明朝有一個楊顯一的居士,楊顯一居士這個人在地方做一個小官,他跟他夫人兩個都學佛,但是看樣子他夫人學得比他精進。後來,這個楊夫人在三十一歲的時候生了個兒子,因為她前面生了幾個女兒嘛,生了兒子以後她就跟她先生說,我傳宗接代的責任已經了了,我現在要好好專心念佛,希望你成全我。她先生也不錯,就找了一個空房子給她住,讓她專心地好好地念佛、拜佛。那麼楊夫人在拜佛幾個月以後,突然有一天業障現前,背後長了一個很大的膿瘡,流膿流血,看盡所有的醫生、吃盡所有的藥就是不見好,她就知道這個是冤親債主來討債。我們一般來說,修行人一旦是你真實地用功、真實地發心,你心中跟道相應的時候,我們很多過去的罪業都會提前顯現,叫重報輕受,這個是很正常,重報輕受,把三惡道的果報變成暫時的病痛顯現出來,因為它的罪業的力量被破壞了,因為你心改變了,罪從心起將心忏,心若滅時罪亦忘。這個楊夫人她真實的道心生起的時候,她把過去的業障逼出來,然後她就更虔誠地憶念阿彌陀佛的聖號,然後回向給自己的冤親債主。後來有一天晚上她做夢,她夢中她看到一個大鬼拿著一個刀子要殺她。她一直跑一直跑,跑到前面有一個很大的神放大光明,她就躲到那個尊神的後面,結果那個拿刀的鬼就害怕。她做這個夢醒過來以後,她的膿瘡就慢慢慢慢不流膿、不流血,慢慢枯萎了,最後自然好了。這個就是她的冤親債主業障消掉了。後來再念了幾年以後,她對她先生說,我昨天做夢夢見有四個童子要來迎接我,我最近要往生。當天就在他先生的助念之下,還有很多人的護持下,安然坐化,往生西方。
所以我們講“香光莊嚴”,就是說我們今天念佛人的確能夠去分享佛陀的功德,這是印光大師說的“即眾生心投大覺海”。我欠這個人一百萬,但是我還不起,阿彌陀佛,我好好地憶持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幫我們還掉了。他力法門的確是可以產生香光莊嚴,就是說我自己沒有香氣,我自己沒有光明,但是我不斷地跟佛號在一起,我就能夠把佛號的功德轉成我的功德。不過這個地方要注意,要注意一點——轉他成自,把佛陀的功德轉成我們的功德,這個地方要做一個區別。龍樹菩薩在《智度論》上說,佛陀的福德力可以轉化給我們,佛陀在無量劫所修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的福德力可以轉化成給我們消業障、增福報,可以;但是佛陀的善根,比方說他的菩提心、比方說他的空假中的智慧,不可以傳送給我們。你說,我母親往生了,我把我的善根回向給他,話是這樣子講,但是善根不能輸送,連佛都做不到。所以這個地方就是說,我們依止一種信仰,把我們無始劫的業障消除,這是一種什麼方式呢?比方說,我身上沒有香氣,但是我跟香氣接觸我就有香氣。我們經常一個帶有身口意罪業的凡夫,我們把佛號在我們的身口意不斷地運轉,一句彌陀念誦聽,我們一句萬德洪名的音聲在身口意運轉的時候,诶,我們的業障慢慢消除、我們的福報慢慢增長,這是一個事實。但是有一個條件——你要充滿堅定的信心,你要有信心。這是第一個,依止信仰而創造現世的安樂。
再看第二個,丁二、究竟解脫,這是比較關鍵的。淨土宗的人主要目的是求往生,不是現世安樂。我們看經文,請合掌。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
我本因地,這個“我”指的是大勢至菩薩。他說他過去是一個凡夫的因地,他怎麼修行呢?他以念佛心,他以憶佛、念佛的心而悟入無生法忍,證得我空法空的真理。換句話說,大勢至菩薩在當時的修學並沒有求生淨土。但是,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但是現在是一個娑婆世界,一個障深慧淺的時代,所以他呢勸所有念佛人一定要為菩提道而產生求生淨土的決心。《阿彌陀經》釋迦牟尼佛三次勸我們往生,他的理由在哪裡?最後的流通分也說:當知我於五濁惡世行此難事,什麼難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們都知道釋迦牟尼佛是精進第一的。釋迦牟尼佛因地修行,為了自己的波羅蜜,他可以成就一個布施的波羅蜜,為一個持戒的波羅蜜,他可以捨身命。他如此地精進,他的行力很強。你看他超越了彌勒菩薩成佛超越十二劫,彌勒菩薩生生世世做釋迦牟尼佛的老師,他發菩提心在釋迦牟尼佛之前,但釋迦牟尼佛超越彌勒菩薩先十二劫成佛,超越十二劫,主要是精進。一個那麼修精進波羅蜜的人他自己親口講出來,在五濁惡世修行是很困難的,諸位弟子你們不要走我的後塵。釋迦牟尼佛自己是在難行道裡面、在五濁惡世成佛,當知我於五濁惡世行此難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一段經文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有非常懇切的開示,他說,世尊自己以他自己走過的路懇切地勸我們不要再走這條路了。三界火宅,成就無上菩提的路不是那麼容易,所以他勸我們一定要“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這個地方就是說我們關鍵在於念佛要有願力,要有往生的願力。
很多人把自己的思想都用在今生的事業、今生的家庭,我想很多念佛人很少想到來生的問題,這個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如果你今生在修行都很少想到來生,臨命終的時候你一定非常害怕,因為你沒有做好心理的准備。一個人要經常想到來生,尤其是淨土法。我們是把今生當作通向來生的一個過程——我今暫作娑婆客,不久蓮池會上人。如果你很少想到來生,很少想到來生啊,那你臨命終會非常害怕,因為你所想象都在今生,而今生的因緣破壞的時候,你沒有做好來生的規劃,你肯定很多的掛礙、很多的恐怖、很多的放不下。念佛人要把心思慢慢地從今生裡面抽出來,慢慢慢慢地把心的重點、重心放到來生。就像一棵樹,佛陀以這個樹來做一個比喻,樹的傾倒原理,就是說,這一棵樹,如果它平常往西方發展,把它砍斷,它肯定往西方傾倒;如果這棵樹是往東方傾倒的,你把它砍斷,它一定往東方傾倒。所以,我們心中會有很多的希望,對不對?我希望我掙很多錢、我希望我買一棟房子、我希望我的子女怎麼樣……身為一個凡夫,你有這樣的希望,可以理解。我們要面對今生的,我們不能否認今生;但是,你不能把這個希望當作你生命的重心,否則你臨命終的時候你走不掉的。你要知道這只是一個過程。我們必須把往生的希望是在你生命當中變成——來生的希望是你生命當中最大的希望,任何一個希望跟這個希望沖突,你能毫不猶豫地放棄這個因緣。也就是說,我們不敢奢望每一個人心中只有一個希望,那凡夫其它生活還活不活?!但是你必須把往生的希望變成是你心中的主流,就成功了。最強大的希望!強者先牽嘛!這叫帶業往生。所以,我們除了培養一種對佛號的信仰,更重要是一種心中的願力。我今暫作娑婆客,不久蓮池會上人。所以,你平常就做好這樣心態的准備,你死亡到來的時候,你會很放心地放下今生的因緣而面對來生。
一個人要多想想未來,不能活在過去。我們很多的心態、臨終的心念都平常要准備好。沒有一個想法會無中生有,包括往生的想法,都是你要去栽培,這叫諸法因緣生。很多人以為,我念佛、念佛,念到最後我自然會產生一種往生的願力。世界上沒有自然而生,這是自然外道才這樣講。諸法因緣生。你要用聽聞、思惟去栽培你的正念,而不是說誰會把正念送給你,乃至於佛陀都不能把正念送給阿難尊者。阿難尊者在《楞嚴經》、他被摩登伽女誘惑的時候,他就跟佛陀說
:如來有無量三昧,隨便送我一個三昧,不牢我修。佛陀說,你吃飯,我會飽嗎?我吃飯,你會飽嗎?佛陀說,身心不可相代,修行不能取代。
所以這個地方,我們在念佛的時候,你有兩個功德。第一個,當你准備了對名號的信仰,阿彌陀佛給你現世的安樂,消業障、增福報;(第二個,)當你有來生的願力,阿彌陀佛給你更好的東西——臨終把你帶走,帶到淨土去。所以我們在念佛的時候要具足兩種的心態:第一個、堅定對名號的信心,第二個、對淨土莊嚴的一種欣求好樂。那麼這兩個就是我們這次上課的主題心態的准備:對名號的信仰、對淨土的願力。
好,我們看甲二、正文。正文當中有三段:乙一、觀佛號功德以生信心,乙二、觀淨土殊勝以啟願力,乙三、依攝心專注以立行持,信願行三資糧。
我們看信心要怎麼栽培呢?乙一、觀佛號功德以生信心。 觀想佛號的功德來啟發我們對佛號堅定、不可動搖的信心。很多人對佛號的信心還是活在一種仰信。人家這麼說,我就這麼聽,他沒有真正地學習。信心,在經典上說,是來自於勝解——一種堅定的理解、殊勝清楚的理解。把疑根拔掉以後的理解。所以我們一定要透過學習。
那麼我們把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當中提出五點來建立我們的信心。
丙一、消除業障。第一個,在四十八願的第十二願當中,“光明無量願”,清楚地講到,念佛是可以得到彌陀的光明的攝受而消除災障的。我們看經文,大家請合掌。
設我得佛,光明有限,下至不照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解釋一下。設我得佛,那麼阿彌陀佛發願說,當我得佛的時候,我身上的光明,光明有兩個,一種是常光,經常顯現的光明;第二個是放光,就是佛陀有特殊的因緣才顯現的光明,比方佛陀顯神通來破障,等等。那麼這個地方的光明指的是常光,就是佛陀身上經常性的光明。假設這個光明是有限量的話呢,它的最低的限量,絕對不能低於百千億那由他,“那由他”也是一個億,百千億億諸佛國者。一個佛國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一尊佛教化的地方。
阿彌陀佛對眾生的加持,今生的加持,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光明的攝受。我想很多人念佛,臨命終的時候會經常看到光明,就是一種感應的力量。在《印光大師文鈔》講到一個事,他說有一個年輕人,這個年輕人他學佛不是很深,可能只是建立在信仰的狀態,沒有達到一種真信。這年輕人他的母親往生很多年,突然間有一天他夢到他母親。他母親對他講說,我現在在三惡道當中非常痛苦,希望你到蘇州去求印光大師為我念佛誦經把我救拔。這個年輕人很孝順,他得到這個夢境以後就到蘇州去找印光大師。印光大師當時在閉關修行,但是印光大師被他的孝心感動,在關房特意地召見他。年輕人說明來意以後,老法師說,這樣子,我現在為你念佛超度你的老母親。你就跪在我後面,你一定要記住,我念佛的時候,你聽我的聲音就好,但是你要觀想你那個聲音轉成一道光明照耀著你的母親,而且你要相信在照耀的過程當中你媽媽業障慢慢消除、功德顯現。讓他觀想他母親被光明照耀,年輕人說好。那麼印光大師就在佛堂幫他媽媽念佛,念到一段時間的時候,這個年輕人突然間看到他母親、在觀想的時候突然間看到一道金色的光明,他看到以後起歡喜心,打妄想——為什麼會有這個光明啊、這光明從什麼地方來啊……打妄想。打妄想,就忘掉觀想。等他回去以後,沒多久,他母親托一個夢,說老法師幫我超度,但是不完全,還差一點。那麼這個時候她說,你再去求印光大師,再幫我超度一次。這個年輕人第二次又去找大師。大師說,怎麼會這樣子呢,你怎麼回事呢?年輕人說,我在想的時候剛好看到一道光明,就打妄想。印光大師說,你這次再觀想,看到光明不能起心動念。後來第二次,印光大師再為他超度一次,他母親後來又托夢說,我現在完全離苦得樂了,感謝印光大師。所以我們在修學過程當中,我們那個信仰的心是很重要。當然我們在念佛的時候也不是說經常要憶念光明,不是這個意思,而是說你在念佛之前的心態准備,這叫道前基礎,教理、這種正見是一種基礎。就是說,你要深深地相信,在念佛的時候你的身心世界是進入彌陀的光明,你要相信這件事情。但是我們提起佛號的時候,其實,只有聽自己的音聲,但是這個音聲當中是有信仰的,但是你不一直在觀想光明,不是這樣子。你還是聽音聲,但是你相信你進入到彌陀的光明當中,因為彌陀的本願就是這樣的 。阿彌陀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有八萬四千好,一一好有八萬四千的光明,一一光明攝受念佛眾生,攝取不捨,是這個意思。第一個,我們要做光明的信心,消除災障,這是第一個。
我們看第二段,丙二、增長福慧。我們看經文,請合掌。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壽終之後,生尊貴家,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個地方講到,我們一個人,有些人念佛他也不見得求往生,那麼即便他不求往生,他不斷地拜佛、念佛,他的福報力也不可思議。我們看經文就知道。他說,設我得佛,他方國土,“他方國土”就是說他不是極樂世界的眾生。非極樂世界國土的菩薩,聞我名字。這個“聞”我解釋一下。蕅益大師說,這個“聞”不是聽聞而已,要得到聞持的功能,執持名號的“持”。什麼叫“聞持”呢?要聽聞歡喜、具足信心,要受持不失、具足願力。就是你在念佛的時候充滿了信心而且充滿了專注力,信仰跟專注兩個結合叫做“聞”,叫“聞持”。那麼你有一定的功課,當然,既然是念力、專注力,就是說你肯定有些定課、有些成片的功夫。
那麼這個人壽終之後他並沒有求生淨土,他可能是修難行道的,或者說他臨終的時候突然間起顛倒了,沒有求生淨土,但是他所念的佛號並不會因為這樣而空過。有什麼好處呢?來生生在尊貴之家,若不爾者,不取正覺。尊貴之家,古德解釋說,第一個是有權勢之家,有權勢,做官的;第二個是有學問之家,讀書人;第三個、有財富之家。三個具足,既尊且貴,權勢、學問、財富。那麼阿彌陀佛為什麼發這個願呢?古德說,一個菩薩,他這個地方針對法菩提心的菩薩而發的,就是說你發了菩提心、你念佛,可能你本身的規劃就沒要求生淨土,或者你臨終的時候出了一點差錯,你也沒有求生淨土,那麼你在佛堂當中所念的佛號最後會有什麼樣的效果呢?生尊貴家。那麼生尊貴家為什麼呢?受到眾生的尊重,有利於弘法利生、行菩薩道。因為菩薩是要有福德力的。你看佛陀的出世,釋迦牟尼佛生在哪?生在王族家,所以他在弘揚佛法就很方便。如果說釋迦牟尼佛是生長在非常低賤的奴隸家,對他的弘法就產生障礙。
我想,其實我們也不一定要說看到來生,我不知道諸位有沒有注意到法師的福報力有差別。我自己的觀察啊,修密宗的、修淨土宗的這兩個宗派是最重視他力法,對不對?最強調本尊相應法。這兩個宗派的法師平均的水平,福報比較大,平均水平啊。修三論宗的、修唯識宗、觀一切法空的,福報比較差。平均啊,少數幾個特殊個案不談。為什麼會這樣呢?當然事出必有因。你想想看,觀一切法空的人,他是修自力法門。一個人經常跟佛號在一起,經常拜佛、念佛,如染香人身有香氣。你注意看,只要是修他力法門,西藏的上師,福報都特別大,他們都是修他力法門;淨土宗的法師,尤其是經常拜佛的人。你看忏公師父,特別喜歡拜佛,他每次都要去拜幾拜。我們那個時候在齋戒協會的時候,他一到齋堂,我們在念供,念供要念十五分鐘,他老人家就在那邊拜拜拜,拜到我們念完他才起來,上去吃飯;你跟他一起出去,出去辦事,車子還沒有來,還有三分鐘,他跑到念佛堂再拜幾拜,他逮到機會就拜。你看忏公師父,諸位有些人沒有看過忏公師父,他那個身相特別尊貴。我們台灣有一個很大的企業家,是很高慢的。他有一次看到忏公師父他很自然地就拜下去。別人說,诶,你平常不是都不拜佛的嗎?為什麼拜這個法師呢?他說。我也不知道,我看到他就控制不住,想要跟他拜啊。忏公師父那種尊貴啊!他拜佛拜到一種程度,如染香人身染香氣。他整天跟阿彌陀佛的功德莊嚴在一起。所以,我們一個人拜佛、念佛,即便你今生沒有往生,佛號也不會失掉。因為佛號曾經在你的身口意跑過一次、跑過兩次、跑過三次,它留下的香氣、留下的光明我們還是可以受用,這個是佛陀說的:“聞我名字,壽終之後,生尊貴家”。
丙三、善根堅固。這是比較重要的。前面是講福德力,這個地方講大乘的善根。我們看經文,請合掌。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在我得佛以後呢,他方國土,這個地方也指的是極樂世界以外的國土,發菩提心的菩薩,聞我名字,這個“聞”跟前面的一樣,聽聞歡喜而生信心、受持不失而生正念。不即得至,不能夠快速地成就不退轉的功德,於無上菩提不退轉呢,不取正覺。我們在修習菩薩道,最大的障礙就是退轉,也就是說,我們生生世世的善根不能把它累積起來,這是一個最嚴重的問題,就是一加一不一定等於二。你前生修得很好,你前生的菩提心、善根很強,但是你今生的善根不一定像前生一樣。理論上來說,我前生再加今生,我應該比前生更好,對不對?答案是——不是。因為我們會退轉,會退失。外在環境的干擾,自身攀緣外境,你自身的墮落,外境的引誘,等等。但是在阿彌陀佛的發願當中,就是說,即便你不是求生淨土,那你能夠在你修止觀的過程當中兼念我的佛號,而且有一定的功課,產生成片、產生信仰,那麼在你的成佛之道當中,你的善根會比一般人不容易退轉,善根不退,你的菩提心不容易退轉。
善根在《大乘起信論》講到兩種:內善根和外善根。內善根是你的菩提心,外善根就是三寶的加持力。如果你是有志於走難行道的話,你一定要多修皈依,修皈依佛、歸依法、皈依僧、皈依上師,因為你一定要得到三寶的加持。三寶是增上緣,你內心的菩提心是親因緣。
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老人家,他退休以後在家裡面靠子女的供養,可能子女對他不是很恭敬,老人家就不舒服啦,就很傷心,說我一輩子把你們養大了,長大以後吃東西還要看你們的臉色,就萬念俱灰,就跑到精捨去出家。跑到精捨以後,捨利弗尊者、目犍連尊者用神通力來觀察,說你這個人不合乎出家的標准,佛陀說要在八萬大劫要有善根,你八萬大劫都沒善根,出家也沒有用,空過了,浪費信施、不能成就聖道,所以僧團就拒絕他的出家的要求。他就很傷心,在那邊哭啊。那麼在精捨門前哭的時候,釋迦牟尼佛剛好回來。當然,佛陀就明知故問,說你為什麼哭呢?他就如是如是地報告。佛陀說沒關系,他們不剃度我親自為你剃度。釋迦牟尼佛親自為這個老者剃度,但是沒多久他果然證得阿羅漢果。弟子們就疑惑啦,說他沒有善根為因,雲何會證得阿羅漢果呢?佛陀說,你們阿羅漢只看到八萬大劫,他在八萬大劫之前曾經做一個樵夫,去山上打柴的時候,遇到老虎的逼迫,跑到樹上,老虎在搖晃這棵樹的時候,他很緊張,念一句“南無佛”,他跟三寶結下緣,他今生能夠遇到三寶而出家,就是外善根強。他缺乏內在善根的菩提心,但是他有外善根,雖然他的出家的動機不是很正確,為了受到家裡的刺激,不是出於菩提心,但是起碼他外善根強。諸位想想看,諸法因緣生嘛,對不對?為什麼他在精捨哭的生活,佛陀剛好回來?我們在外面哭的生活,佛陀就剛好不回來?
這就是說,蕅益大師說,佛陀跟眾生的因緣的確是有親疏淺深的差別。你看阿難尊者跟佛陀的緣特別深,阿難尊者生生世世跟著佛陀。那這個因緣是栽培的。就是說,你今天你遇見佛陀,你就跟他緣深嘛。你緣深,他要救拔你就比較容易嘛,就在這兒。你跟佛陀沒有緣,就糟糕了,他沒辦法救拔你。你生生世世生長在沒有佛法住世的地方,你怎麼修學呢?即便你善根深厚,你頂多做一個緣覺。所以我們在栽培內善根,也要栽培外善根,跟三寶結緣。那麼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憶念阿彌陀佛,因為阿彌陀佛有這個願力——“聞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轉”,你能夠成就善根不退轉。
到這個地方的名號都是偏重在現世的增福報、增長善根,這以下兩個願就很重要,牽扯到往生的問題。丙四、十念必生。我們看經文,請合掌。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這個願在四十八願中特別重要,善導大師說是“願中之王”。因為有四十八願的十念必生,使令淨土法門構成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上至文殊普賢、下至五逆十惡,全部都能夠收。為什麼?因為有第十八願,使令淨土法門的門庭變成特別的開闊。因為解釋第十八願善導大師解釋最為深入,我們就引用善導大師的思想。
善導大師把這段願分成三段:根基、法門跟利益。我們看這個願所攝受的根基:設我得佛,十方眾生——這個地方是本願所攝受的根基。什麼叫十方眾生呢?善導大師說是——罪惡生死凡夫,就是我們一般這種顛倒眾生。有時候遇到好的因緣,善念起現行造善;有時候遇到染污的因緣的刺激就開始造惡。所以我們內心當中善惡具足,而且惡法多於善法,叫做罪惡生死凡夫,就是我們一般的顛倒眾生,跟著感覺走的。那麼這個地方是本願所加被的根基。
這個眾生修三個法門: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善導大師把這三個法門偏重在“至心信樂”。他說這個“至心信樂”就是一種決定的信心。念佛的時候對阿彌陀佛的名號有決定不可動搖的信心,善導大師給它一個名稱叫做“順從本願”。就是你的那一念明了的心可能有很多的妄想,但是你的種種妄想的心跟佛號接觸的時候你能夠把所有的妄想都集中起來而順從彌陀本願的攝受,所以你能夠對阿彌陀佛的佛號通身靠倒。那麼這個信心包括什麼內涵呢?包括兩個內涵。第一個,你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久以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的因緣。那麼我們深深地相信我們是生死罪惡凡夫,靠我們自己的力量我們不可能出離,不管我們每天拜多少拜的佛、修多少的止觀,我自己沒有這個力量來出離,這是第一個。第二個,“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眾生;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相信阿彌陀佛一定可以救拔你,這叫順從本願。順從本願的標准就是你平常可以打妄想,可以打妄想,但是你佛號提起來的時候你就不能打妄想!當你佛號提起來的時候,你還打妄想,說——哎呀,我業障深重,阿彌陀佛是不是可以救拔我?——你沒有順從本願,你順從你的妄想!即便有妄想你也不能順從,不隨妄轉。也就是說,當佛號、你的本尊功德沒有現前的時候,你打妄想,可以理解;但是當佛號、你的本尊功德在心中出現的時候、阿彌陀佛的音聲在你的身口意出現的時候,你的心只能夠順從一個東西——就是彌陀的功德,其它妄想都不能再順從。你有這麼一個強大的信念,再加上“欲生我國”、加上臨終的十念,當然這個“十念”是相續的功夫。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這個地方的“五逆”、“誹謗正法”我們解釋一下。“五逆”是指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誹謗正法”就是誹謗大乘的佛法。但蓮池大師說,即便你五逆、誹謗正法,如果臨終之前能夠忏悔而斷相續心,必得往生,因為忏悔則清淨嘛,這是約著沒有忏悔來說的。
所以在這段經文當中,善導大師以“至心信樂”來帶動我們的帶業往生。也就是說,往生的人有兩種人,一種是念到淨業成就、業淨情空。第二種人是隨念往生,臨終的時候仰仗對彌陀名號的強烈的信仰而順從本願,臨終的時候各式各樣的妄想現前,他都不理它,只有順從心中的佛號,相信阿彌陀佛一定可以救拔我,把我救到淨土去,依止這樣的信願而把生死罪障凡夫把他帶到淨土去,隨一種強大的念力,就是本願的主要內涵。
我們看下一段,丙五、臨終接引。下一段就不一樣了。前面的十念必生是偏重在信仰的修學。那麼這個地方的臨終接引這個人是比較偏重在智慧的觀照。我們看經文,大家請合掌。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這個地方的“十方眾生”是約著大乘的菩薩,這個地方主要還是約著凡位的菩薩。這個菩薩他做了三件事:第一個、發菩提心。菩薩的發心有兩種,第一個緣眾生苦而發心,這種是悲增上菩薩。他為什麼行菩薩道?因為他緣眾生苦,這種人大部分來說會比較偏重在做慈善事業,在佛堂裡用功的時間少,相對少。第二個是緣佛道的功德而發心。看到佛的智慧、看到佛的神通起歡喜心而發心,這種人一般來說,他屬於智增上,他會花比較多的時間來研經典、增長智慧,他會花比較多的時間在佛堂做功課,而少在外面做義工。總而言之,悲增上也好、智增上也好,總而言之,這個人發了菩提心。他不但是有心中的願力,他還付諸行動,在他生命當中隨緣盡份、修諸功德——布施的功德、持戒的功德、忍辱的功德、各式各樣的功德。那麼他修這麼多功德以後呢,他最後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菩薩是要成佛、要度化眾生,但是這個菩薩他很務實地觀察到時值五濁惡世,這個時候多諸障礙、多諸退轉,所以他為菩提道而求生淨土。那麼這個人臨壽終的時候,假令阿彌陀佛不與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諸位菩薩現前來安慰開導、增加其正念、乃至於把他接引到往生的話呢,不取正覺。
那麼這個地方就說明往生的人主要有兩種,一種是三業專修的,第十八願。其實淨土宗的修行的派系分兩種,一種是善導大師提倡的身口意三業專修的,他主要思想來自第十八願——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另外一個是強調圓修的思想,包括永明延壽大師、包括蓮池大師、包括蕅益大師,強調圓修。圓修他就必須以正行跟助行兩個配合,以信願持名為正行,以戒定慧為助行。
總而言之就是說,不管是專修也好,是圓修也好,我們在念佛的時候,你心中要有種堅定的信仰,你要相信名號的功德能夠有消除罪障、增長福德、善根堅固、十念必生、乃至臨終接引,你才能夠把你那念妄想的心很真實地靠在佛號上。你有一分的信心,阿彌陀佛相對給你一分的加持力;你有三分的信心,他可以三分的加持你;你有十分的信心,阿彌陀佛給你十分的功德。所以,我們自己的准備是很重要。因為感應道交不是單方面的,所以我們在平時你一定要訓練你的心跟佛號一種很深的因緣,你臨終的時候佛號提起來,你真的會跟佛號走。我告訴大家,你臨命終提起佛號的時候,妄想一定會現前。你在臨終的時候肯定有佛號的音聲,有人幫你助念,但是也會有平常很熟的妄想,你的親屬、你所熟悉的子女……很多很多的所緣境,七八個都會同時現前。你到底要跟哪一個妄想走?你平常就要做好准備,因為每一個跟你的感應力量都很強,都很強,而且你沒有第二次選擇的權利。你一旦“瞥爾情深,三界枷鎖,萬劫纏繞”——蕅益大師說的。你臨終考試只能考一次,你念頭一動就投胎了,投胎以後,你就要為你臨終時候錯誤的選擇付出幾十年生老病死的代價。你只要選擇錯一次,就再來一次。當然為什麼有些人選擇對、選擇錯呢?平常的栽培。我們必須把佛號把它當作是本命元辰。當我們不提佛號的時候,打妄想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當佛號現前的時候你還打妄想,這件事情淨土宗的人不應該!你沒有順從佛號的音聲。佛號都現前了,你的皈依境現前,你還打妄想,表示你的心態准備不夠。我們要訓練成——我們不提佛號的的時候我打妄想,因為生死凡夫哪有不打妄想的?!但是佛號現前的時候,我的心就知道,這是我的皈依心,我一定要遵循佛號的聲音、遵循佛號的腳步走。打佛七就是什麼——跟著佛的腳步走,不要跟著妄想。我們不能要求大家念很多佛號,但是我希望大家要對佛號產生強烈的皈依的心,這是很重要的。你這樣,臨終的時候,你很多妄想現前,佛號現前,你才能做正確的選擇。你在平常要做出很多很多正確的選擇,你平常都選擇跟佛號走,你臨終才會選擇跟佛號走。諸位知道嗎?這叫做等流性。如果你平常都選擇跟妄想走,你臨終的時候就跟著妄想走,這叫做等流性。當然,你現在調整還來得及,在死亡到來之前,我們都還可以調整我們的心態。所以應該怎麼樣調整呢?你要不斷地聞思,你要跟自己溝通。佛法的觀照就是跟自己溝通。你不要跟著妄想走,你看我們付出的什麼樣的代價——生老病死,我們得到了什麼?我們跟著佛號走,我們有種種的功德莊嚴,下一堂課我們會說。你必須要去說服自己,改造你的思考模式,用智慧來化解你的顛倒。你不能強迫你念佛,諸位知道嗎?強迫是沒有用的。說你一定要念佛,不能念要他念——不可以的!你要用你的智慧來引導你,好好地溝通,跟你的妄想溝通,這才是究竟之道。
所以這個地方我們提出了五種的觀想,你要慢慢慢慢地去消化這些法義,然後把你的妄想慢慢化解,慢慢地對阿彌陀佛建立起一種皈依的心。這個是我們講的第一個——思惟名號的功德、建立堅定的信心。好,我們今天上到這裡。
向下文長,付在來日!回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