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惜福法師:結夏安居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惜福法師:結夏安居

 

 

佛陀作有系統的說法,大都在夏安居的時候,因為在夏天約九十日期間的雨季,不便到外面去乞化度生,所以就集合各方弟子於一處,講述修行法門及宇宙人生的真理。後來大乘經典的結集,大都是佛陀夏安居時所說的言教。

安居制度的制定,始行於印度古代婆羅門教,後為佛教所采用。這是由於地處亞熱帶的印度,氣候燠熱多雨,夏天的雨季長達三個月,蟲蟻繁殖迅速,草木生長繁茂,出家人為避免出外托缽行化時踩傷蟲蟻與草木之新芽,招引世人譏嫌,於是規定在雨季裡避免外出,聚居一處,安心修道,稱為“結夏安居”。在《長阿含經》卷二《游行經》、《佛本行集經》卷三十九等,記載佛陀與弟子安居修行的事跡。《僧伽羅剎所集經》卷下等,則列舉佛陀於四十五年間坐夏的地方。

安居□的起止可分兩種,通常視雨季來臨的早晚而定,第一種為前安居、後安居。前安居開始於五月十六日到八月十五日;後安居開始於六月十六日到九月十五日。另一種為前安居、中安居、後安居。前安居開始於四月十六日,中安居開始於四月十七日到五月十五日,後安居開始於五月十六日。

安居時必須劃定區域以為結界,僧眾不必外出托缽,日常生活所需皆由信徒供養。若無重大事故,不可走出界外,應集中一處,精進禅坐修行。安居的地點並無一定,小屋、樹下、山窟、聚落等處皆可。據《五分律》規定,不可在無救護處、冢間、空樹、露地處等安居,恐毒蛇、虎豹之類的侵襲。

中國安居制度雖承襲於印度,但並非完全沿用,而有部分變通之處。古德按氣候及風俗民情的實際狀況而定,一般以每年的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為安居期,而此時期正值中國的夏季,故稱夏安居,又稱雨安居□,或結夏□、坐夏、坐臘□、結制□等。

中國行安居的制度是開始於姚秦時代,其時由於《十誦律》、《廣律》等的傳譯,都詳細解說安居的作法,中國僧人乃依之而行結夏。唐宋以降,安居制度逐漸成為禅宗叢林道場的清規之一。此外,叢林寺院參照“結夏”的制度,以每年十月十六日到翌年正月十五日間,也進行“冬安居”□。近代有些寺院道場更進一步實行 “結冬參禅”、“結夏講經”的“冬參夏講”制度。

結夏安居是僧眾修行制度之一,在安居之始,得舉行一定的法會儀式,以公告安居開始。元代以來,安居儀式都在安居開始前一天舉辦,由長老大德講解各項禮儀,以令僧眾於安居期內能專心精進修道。近代安居儀式大多訂在四月十五日當天舉行,先行“受籌法”□,其程序為:一、灑掃敷座□;二、晨齋預白□;三、鳴鐘集僧;四、入堂恭攝□;五、受籌羯磨□;六、行籌白數□。受籌法圓滿後,第二天為安居正式開始(四月十六日),也須舉行一定的儀式,如受籌法一樣,要灑掃敷座、鳴鐘集僧、行籌白數等,然後大眾依序入座。首先由二位上座到別屋,互為答問,敘說安居事宜,其余人等再依序到二位上座處說安居之事;說畢返回大殿,等所有僧眾作法圓滿,共同禮佛回寮,如此安居正式開始。

安居期中,如遇下列情形,始可遷移,否則犯戒。即:一、起火燃燒;二、毒蛇騷擾;三、水淹;四、國土不准處;五、盜賊;六、眷屬騷擾處;七、有女難處等。

安居圓滿則稱為解夏□、解制或安居竟。據《四分律》卷四十三《迦絺那犍度》載,安居結束時應作自恣。即安居九十日的最後一晚,大家仍齊聚一堂,檢討各人在三個月期間,言行有無違反戒律,也可互相指出對方的錯失。若有犯戒者,則要當眾忏悔,這一天就稱為僧自恣日□或佛歡喜日□。

佛世時,弟子略可分為兩大類,一是常隨弟子,或因本身還無法獨立,必須時常跟隨佛陀學習;二是菩薩弟子,自己修學有成,能夠住持一方,弘揚佛法,但仍須不斷上求佛道,因此需要參加夏安居,隨佛陀共住三個月,聽聞佛陀說法,與同參道侶互相切磋,交換修行心得。在這段期間,嚴禁無故外出,以防離心散亂。因此,夏安居是一種自修自度的觀照工夫,也是養深積厚,自我沈潛的修行。

中國古代的叢林律寺,一向注重安居生活。尤其在馬祖創叢林、百丈立清規以前,禅僧大多居住在律院中,禅門三百六十五天每天坐禅,因此可以說天天都是安居。乃至今日,一般佛教學院的生活,每日閱藏讀經、禅修念佛,實質上也就是一種的安居修行生活。

[注釋]

□ 據《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疏》卷四載:“形心攝靜”為安,是指將身心收攝於靜的境界;“要期在住”為居,是指將身心安於一處。

□ 安居的時期,剛好是印度的雨季,故安居又稱為雨安居。到目前為止,南亞、東南亞各國的佛教,仍然稱之為雨安居。

□ 夏安居的開始階段,為結夏,時間在每年陰歷四月十五日。

□ 又作法歲、夏臘、戒臘等。指僧侶經過一個夏安居,出家就算又多了一歲,亦即以安居來算法臘。

□ 即團結起來共同奉行佛陀所定的制度之意。 □漢化佛教仿照雨安居的辦法,每年從陰歷十月十六日到翌年正月十五日,在叢林中也結制安居,叫做“冬安居”。冬安居在體制、形式上與夏安居相同,安居期間除病喪外,僧人一律不准離寺外出,同時不招待外地的雲游僧。但冬安居的修行內容、方式,與夏安居不同,各有特色。

□ “籌”,梵語音譯為“捨羅”,是指以木制成的計數器物。行受籌法即指集合大眾,清點人數。

□ 於大殿或戒場內,灑掃潔淨,依照上、中、下座與東、西兩序排列座次。

□ 早齋或午齋結束後,由維那師向大眾宣布翌日安居事宜。

□ 大眾齊集,禮佛梵唱等,然後入序就座。

□ 指僧眾依照僧律進行受籌之事,一般由擔任羯磨師的上座主持。

□ 指由維那師行籌、收籌、上座清點,統計人數。

□ 為夏安居結束,圓滿解除之意。一般在陰歷七月十五日。

□ 即夏安居之圓滿日,僧眾舉出各自言行所犯的錯失,於大眾中忏悔而得清淨,自生喜悅,稱為自恣。

□ 結夏安居圓滿,僧眾精進修行有成,十方諸佛心生歡喜,稱為佛歡喜日。

-------------------------------------

結夏安居受籌儀軌

安居前一日應在顯處掛牌,上書:“今日受籌,明日安居”。

受籌儀軌

集眾法

1. 打板集僧,東西單坐墊相稱,排成圓形狀。上面左隅敷和尚尼座。

2. 維那呼:展具。禮佛三拜。問訊。

迎請法。

1. 維那呼:為首者六人出班,一人執香,同寮師打引磬迎請和尚。

2. 和尚尼入大殿,敲三聲大磬,起香贊 ( 上、下引磬即可 ) 。和尚尼拈香。

3. 維那呼:上香。問訊。復位。

禮拜歸位法

1. 維那呼:大眾師向上排班。

2. 和尚尼雲:至誠作觀禮拜,求諸佛菩薩慈悲加被,九旬之中,精勤辦道,無諸魔障。(和尚一說大眾禮佛一拜,如是三說三拜,問訊已。)

3. 維那呼:大眾師一起向下排班。

4. 維那呼:大眾師聞磬聲至誠問訊韋馱菩薩。

和尚尼雲:至誠問訊,願為擁護,使我等內魔無擾,外障潛消。 ( 和尚三說,大眾隨和尚言語三問訊。 )

5. 維那呼:大眾師一起向上排班,頂禮和尚三拜。

6. 和尚尼雲:禮佛一拜。眾答:阿彌陀佛!

7. 維那呼:起具。問訊。

8. 和尚尼雲:各序坐。

9. 和尚尼開示結夏之意。 ( 略 )

10. 和尚尼雲:今差某大姊、某大姊行籌,某大姊、某大姊收籌。我今集僧後,次第作法。

集白差使法

律雲:應差具五德者行籌,五德:即不愛、恚、怖、癡、知行未行。

作前方便 ( 和尚或上座問,維那師答 )

僧集否?已集。 ( 以下是羯磨文、略 )

白行捨羅法

作前方便 ( 羯磨師問,維那師答 )

僧集否?已集。。。。。。。

持欲者向上一拜。長跪。合掌雲:。。。。。。略。

行籌者,出位禮佛三拜,歸位坐已。行籌者合掌白雲:。。。。。。略。

作白已,同收籌者俱起坐,整儀,居中向上。行者前立,收者後站,前後兩行,齊禮一拜,問訊。

先行香水、手巾。

偈雲:

八功德水淨諸塵     灌掌去垢心無染

執持淨戒無缺犯     一切眾生亦如是

按戒臘一一作完。

行香水已,各人擎盤,行者前行,空盤後隨,俱至佛前,左右對立,要恰好。不得太近佛桌,身背和尚尼; 亦不得太遠,使行者手不相及。

正行籌

行籌者以籌盤放空盤上,至誠禮佛三拜,問訊、長跪。取一大籌,雙手橫捧,高聲報雲:

行籌者雲:歲次某某年,夏三月,安居會上 _ 娑婆教主本師釋迦牟尼佛,受第一籌。

白已,將籌放在香爐上,一拜起立於傍,持自籌盤。收者以空盤放彼籌盤上,禮佛三拜,問訊、長跪,雙手收籌置空盤內,再禮佛一拜,然後持盤。

行者,先行和尚尼,次至第二上座前,收者,近和尚尼前。和尚尼將籌置空盤內。再行大眾,分其左右,從上座起,次第而行。受者長跪取籌。

偈雲:

金剛無礙解脫籌     難得難遇如今果

我今頂戴歡喜受     一切眾生亦如是

受已,受者起立,收者隨具長跪。

偈雲:

具足清淨受此籌     具足清淨還此籌(此時還籌)

堅固喜捨無缺犯     一切眾生亦如是

如是大眾僧次第受籌競,行籌與收籌者者各各相對受籌。 ( 說欲者別人代取籌 )

若有式叉尼,沙彌尼結夏,待眾僧受籌竟,令彼進來。

維那呼雲:諸式叉尼、沙彌尼次第而入

式叉尼、沙彌尼聞已,整肅威儀,至作法處,向上排班。

維那復雲:聞磬聲頂禮三拜。問訊。長跪。

隨各人受籌已,往末行序坐。

安居者受籌竟,行、收籌者俱往韋馱前,左右對立。行者,仍以籌盤,放收籌盤上,至誠三問訊,如前雙手,執一大籌,行籌者高聲報雲:

歲次某某年,夏三月,安居會上,護法韋馱尊天,受最後籌。

說已,放在爐上,再一問訊,然後自捧籌盤。收籌者,以盤放行者籌盤上,向韋馱三問訊已,雙手取籌放盤內,再一問訊。俱到屏處數明受具戒者,式叉尼、沙彌尼若干人數。

收籌者前行,行籌者在後,至大殿中央。為首收籌者,高聲報雲:

歲次某某年,夏三月,安居會上,座中比丘尼幾百幾十人,式叉尼若干人,沙彌尼若干人。

報已,各以盤放桌上。行者仍在前立,收者,照舊後立,禮佛一拜,長跪。行籌者復雲:

為僧行捨羅竟。

和尚尼雲:善。

行、收籌者齊答:爾。一拜歸位。

和尚尼開示雲:同居大眾,各人收攝身心。九旬之中,努力為道。受籌竟,念偈回向。

回向:

受籌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回向

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诃薩

摩诃般若波羅蜜。

和尚尼禮佛三拜問訊已,二引磬再引去韋馱菩薩前三問訊,歸位。

維那呼:大眾師一起向上排班。展具。頂禮和尚三拜。

和尚尼:禮佛一拜。

維那呼:迎請者出班,同寮師送和尚回寮。

和尚尼雲:免送。

維那呼:大眾師一起向上排班,禮佛三拜。起具。向下排班。至誠向韋馱菩薩三問訊。

轉身對面排班,次第出堂。

-----------------------------------------

四月十五,早殿後,在大殿舉行了安居前受籌儀式。

四月十六,早殿後,在大殿進行了“對首安居法”。此次安居,共有三十二位僧人,其中比丘十七人,沙彌十五人。

安居期間,大悲寺僧眾集中在山上內院(大悲殿以上的范圍),不與外界接觸(僧中執事處理必要的事務除外)。與平時的修行基本上一樣,早晚課誦、半月布薩、坐禅、念佛、聽法、學戒、誦咒、出坡等。另外,計劃要打三個七:比丘戒七、梵網菩薩戒七(日夜不停地誦戒十四日),安居結束前一個念佛七。

結夏安居

佛制規定,出家僧眾,在每年的四月十六——七月十五這三個月期間,必須進行結夏安居。結夏即在固定的地點(寺院)居住,三個月內,學習戒律,安心精進辦道。沒有重大事,禁止外出。即使允許出外時,也必須作“受日法”。

結夏安居是每個僧人每年必須進行的修行制度。出家人受具足戒後,每年需參加結夏安居,在每次安居圓滿後,增長一個戒臘,即增長一歲。僧中的大小次第,全以戒臘多少為標准,戒臘小的比丘應頂禮戒臘多的比丘。

籌的說明:

梵語“捨羅”,此譯為“籌”。為計數的用具,多用竹子制成。

《五分律》卷第十八:

佛言:應用銅、鐵、竹、木等作籌。短應長並五指,長應長拳手一肘。粗不過小指,細不減[木*著]。應漆(塗以顏色),以筒盛懸著布薩堂上。

佛言:應行籌收取數人數。一人行籌,應別使一人收籌。行籌時應手授。收籌已應數,數已應唱。唱雲:比丘若干,沙彌若干,出家合若干人。

“籌”可用於計數、表決、分物等多種用途。

例如,僧團中如果有人行不如法事,要進行制止,可用兩種不同的籌作表決用,類似現在的投票表決。用現在話講,是一種“民主制度”,讓全體大眾都明辨是非。有研究佛教的學者說:現在的議會制度,其實在三千年前的佛教就早已經存在了。

但有一點不同的事,受籌的表決,完全是以佛的戒律為依據,沒有無意義的爭論。

安居受籌

安居時的受籌,主要是計數,查點道場內共有多少位僧眾安居。也有一種發願的含義,表示自己誓願在此參與僧團的安居。

按戒律規定,四月十六安居,在四月十五受籌。受籌日要懸掛一牌,上寫:“今日受籌 明日安居”

“籌”上覆以鮮花供養,佛所制定的法器,今日能得見聞受持,應生敬重心,難遭遇想。

行籌前要以香湯(檀香水)洗手。

偈曰:

八功德水淨諸塵

盥掌去垢心無染

執持淨戒無缺犯

一切眾生亦如是

行籌時由兩人進行,其中一個人(行籌師)端著盛籌的托盤在前面走,另一個人(收籌師)端著空托盤跟在後面。

行籌的時候,第一根籌敬給本師釋迦牟尼佛,表示佛的法身也跟僧團一起安居,攝持僧團。

然後按僧中戒臘的大小,次第而行。每位參加安居的比丘,都由行籌師給他一只籌,說偈以後,放在收籌師的空托盤裡。沙彌也按以上的儀規進行。

等至最後一根籌,要敬給護法韋陀菩薩,表示韋陀菩薩一起參加安居,護持僧團。

最後查點托盤中的籌,計算參加安居的比丘和沙彌數。

受籌時偈曰:

金剛無礙解脫籌

難得難遇如今果

我今頂戴歡喜受

一切眾生亦如是

還籌時偈曰:

具足清淨受此籌

具足清淨還此籌

堅固喜捨無缺犯

一切眾生亦如是

十六安居時,要進行“對首羯磨法”,即兩人相對,一人為要安居的人,另一人為證明,要安居的人說安居的詞句,與證明人問答後,作法完成。其他人也都如此次第而作。

羯磨:羯磨是梵語,可翻為業。恐有人認為道俗通有此業,所以翻譯的時候保留羯磨的梵音。是佛所制,正被比丘,比丘尼,屬一種作法。

-------------------------------------

結夏安居的制戒因緣是為了惜護生靈,而其真正旨趣卻是在用功修道,克期策進,體證大道。

安居又作夏安居、雨安居、坐夏、夏坐、結夏、九旬禁足、結夏安居。

佛陀時代,由於印度夏季雨期長達三個月,為禁止出家人外出而聚居一處以精進修行,佛陀乃訂定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為夏安居期,稱為僧安居。安居首日稱為結夏,圓滿結束日稱為解夏,故稱「結夏安居」。

  

安居又稱禁足,安居的僧眾嚴禁出入道場,因為安居期間,正是雨季期間,亦是草木、蟲類繁殖最盛、最多時,恐外出時誤蹈,傷害生靈,而遭世人譏嫌,因此禁止外出。

安居一般在夏季舉行,也有於十月十六日至次年元月十五日舉行者,稱為結冬安居。安居的地點不一定,小屋、樹下、山窟、聚落等處皆可,不過,不可在危險、沒有救護的地方安居。

安居的首日,稱為結夏;圓滿結束之日稱為解夏、過夏。安居旨在嚴禁無故外出,以防離心散亂,因此是一種自修自度的觀照功夫,是養深積厚,是自我沈潛的修行。

 

上一篇:淨慧長老二三事
下一篇:惜福法師:出離心、菩提心、修心八頌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