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為限。緊用功。工夫到。滯塞通。】
所以求學問你可不能悠悠放任,學了十年好像連點成長都沒有,那這樣對學問有沒有恭敬?就沒有了。所以對學問怎麼恭敬?時時要勘驗自己的功夫,下個月有沒有比這個月「言忠信,行笃敬」?下個月有沒有比這個月「慎思、明辨」?這個就是重點。所以人貴自知,你可不要學半天,連自己是升是降都搞不清楚,這個就太糊裡糊塗,所以一定要處處勘驗功夫,最好、最直接的勘驗就是從你的起心動念去看,所以我們可不能遇到聖賢學問當面再錯過,可不能拿著聖賢學問來消遣消遣。很多的人拿著學問來研究,研究得挺好,還得到很多的這種名稱,但是夫妻關系卻沒搞好,連孩子也沒教好,這個確確實實叫玩弄聖賢學問,連家裡的人會不會認同聖賢學問?甚至於都覺得那個聖賢學問是假的,因為我們沒有演好。所以對學問我們要有一份責任,因為我們是聖賢人的招牌,可不能砸了他人對學問的尊重,所以連對求學問也要兢兢業業,也要恭恭敬敬。
所以從剛剛整個對人、對事、對物,到對學問都要恭敬,確確實實讓我們體會到恭敬心是時時處處,處事做人當中都要能提得起來,所以「一真一切真」,「一」是什麼?恭敬之心。所以《禮記》這本書非常重要,打開《禮記》第一個篇幅叫「曲禮」,「曲禮」第一句話叫「毋不敬」。你看禮儀第一句話就告訴你核心是什麼?敬,而且在哪裡敬?沒有一個地方不應該敬,所以甚至於你四下都無人的時候也要敬,因為四下無人還有很多桌椅板凳,你可不能把它擺歪掉了,所以我們從這裡能看到我們聖賢人特別強調「慎獨」,沒有人在的時候還是一樣恭恭敬敬。
古代有一個大臣,他輔佐君王,他叫趙宣子,他的君王很不懂事,那他很忠誠,所以時時處處都去勸谏他的君王,結果這個君王很不耐煩,突然起了歹念,雇了一個殺手要去把趙宣子殺了。這個君王這個動作做下去假如做成了,你看會發生什麼效果?所有的臣民都寒心。所以一個領導者沒智慧,絕對會把他自己毀掉,甚至於把國家都毀了。這個殺手到了趙宣子的家裡,那時候才凌晨三點多,還很早,天都還沒亮,趙宣子穿得整整齊齊的官服等著上朝,然後坐在那裡稍微閉目養神。這個殺手一看到,這個趙宣子完全沒有人看到他的時候,他都畢恭畢敬,所以他那種威儀讓這個殺手非常感動,他說這麼樣有禮儀的人絕對是國家的棟梁,我假如殺了他,我對不起國家,但是我又答應君王要來執行這個工作,我假如不殺他,我又失信,但是我殺了他,失義於天下人民,所以這個殺手自己就撞槐樹自殺,所以一個人的恭敬居然能夠讓人生起這麼深的佩服之意。所以我們還是要「毋不敬」,時時能提起恭敬之心。好,這是屬於「行笃敬」的部分。
修身第三條要「懲忿」,「懲忿」很重要,一個人要「言忠信,行笃敬」一定要先做到,下手處在哪?「懲忿、窒欲」。一個人欲望很大了都想到誰?想到自己,那他怎麼「言忠信,行笃敬」!所以下手處一定要窒欲、要懲忿。一個人連脾氣都掌控不了了,他會對人恭敬嗎?他的言語會給人家很舒服嗎?那不可能。所以我們常說「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所以怒很有威力的。老祖宗很善於用譬喻讓我們去領受一些道理,所以對於「欲」跟「怒」有一句常說的格言,這些很抽象的理,我們老祖宗都會用一些很具體的譬喻來讓我們去領受。我們看一下,「怒是猛虎」,老虎給你什麼感覺?凶猛,旁邊的動物看到它都很害怕,都敬而遠之,所以一個人常常怒火止不住就好像一只猛虎一樣,讓所有的家人跟同事好像在地獄之中,所以這個怒很要不得。「欲是深淵」,代表欲望一踩下去,怎麼樣?有沒有底?沒底,瞬間墮落。所以懲忿、窒欲,「懲」跟「窒」代表要懂得去節制自己的脾氣,去節制自己的欲望,這個就是你的修養功夫。
俗話說「掌握情緒的人才能掌握未來」。不能掌握情緒的人能不能掌握未來?他可能每次發完脾氣,他以前所做的努力都白費了,都拿著石頭砸自己的腳。很多人發完脾氣之後會很後悔,到最後不是氣別人,是氣誰?氣自己怎麼又忍不住了!很多人都常說,假如照我以前的脾氣,我就不是只有這樣了,他的功夫還差了很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