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然教法師:扇子帶來的啟示—佛子的責任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然教法師:扇子帶來的啟示——佛子的責任

 

 

北京的春天相當短暫,不經意間夏天就來了,一把折扇是安穩度過夏日不可或缺的物件。最近道元居士從上海給我寄來一把折扇,上面書寫‘常得正念,普行大慈’幾個大字。我非常喜歡,不僅給炎熱的夏日帶來清涼,更彰顯了信眾對僧人的護持之情。

 

扇子起源於中國,已有3000多年歷史。相傳舜為廣開視聽求賢自輔,曾制作五明扇。據晉崔豹的《古今注》記載,殷周時期出現了一種“翟扇”,用五光十色的野雞毛制成,稱之為“障扇”。故“扇”字裡有個“羽”字。當時,扇子不是用來扇風取涼,而是作為帝王外出巡游時遮陽擋風避沙之用,或作統治者禮儀之具,所以又叫“儀仗扇”。

 

隋唐時期,以竹木為骨架,用薄質絲綢糊成的纨扇趨於流行。宋元時期,纨扇盡管還占主要地位,但同時也出現了另一新品種,即一直流行至今的折扇。北宋宣和年間折扇由日本傳入,由於其開合自如,攜帶方便的特點,常被文人雅士用來揮毫潑墨,抒發情懷。

    出家之前我就非常喜歡折扇,每到夏天手中必不可少的就是它了。出家之後,由於要照顧威儀,雖然烈日炎炎,但僧裝也要整齊,扇子就更顯出了它的重要。雖然說自己喜歡扇子,但扇子在自己手中的利用率並不高,只是夏天來臨之際才取出來,更長的時間是被封存於櫃子之中。
   
    中國有一門傳統藝術與扇子的緣分深厚,那就是相聲。在相聲表演的桌上面的扇子利用率是非常高的,可以說相聲演員的表演離不開扇子。首先表演者身前的桌子可以叫龍書案,一般桌上有手絹、扇子、醒目(驚堂木)、玉子板,要是有唱快板的就會有一對快板(左手5塊板、右手兩個大板)。東西沒有特別嚴格的要求數量也不固定,要是遇到打哏(用扇子打頭)的活,扇子就要多預備一兩把。如果是單口相聲或是長篇單口,扇子可以用作模擬兵器和毛筆、書信、聖旨等。
   

還有一門傳統藝術形式——評書,也是扇子利用率很高的。評書演員用的扇子就是普通的紙折扇。演員用它代替刀、槍、劍、戟等武器,表演武打時的刀槍架式必須用扇子。以及代表毛筆、手杖、書信、等生活用品。甚至有的時候還虛擬動作或景物。如在遇到同行來盤道考核是時候,把扇子拿起遞過來,說:“扇子古時有,指點分文武,假筆可代書,兵刃借它舞。”演員應回答:“扇子原本古有,刀槍棍棒憑它。文武九流各有時,惟我不分冬夏。”這兩段詞也說明折扇在評書演員手裡的用途。

    扇子在我手中的價值,跟以上兩個環境中的價值體現相比是不一樣的。使用率越是高,價值體現的越是充分,反觀我們自身其實也是一樣的。當我們放棄擔當,不去做好自己該做的工作,把所有事情和責任都推給別人的時候,其實就是對自我價值的踐踏。很多人自己不去主動承擔義務、不去面對責任,要求別人卻是很嚴格。自己不精進的時候報怨由於別人懈怠造成的,自己想做什麼就做什麼的時候埋怨由於別人松散導致的。最後自己生煩惱的時候,不能降服自心,還推向別人沒有創造好的環境。就好比大家都說當今社會道德下滑,但都在等著別人先重樹道德。試問離開每個人的辛勤付出,良好社會風氣如何體現出來?

    凡夫和聖賢的差別在很大程度上取決與心的一念之間。聖賢嚴格要求自己,別人做的不好認為是因為自己沒有攝受力;凡夫嚴格要求別人,自己做的不好,認為是因為別人沒有做好影響的。聖賢擔當更多工作,為的是利生;凡夫只做自己認為應該的,多做一點都感覺吃虧。聖賢認定一件事情,無論遇到多大困難都能持之以恆,不被自己煩惱擊退;凡夫常立志,遇到點不如意就退失初衷。
  
    《大般涅盤經金剛身品第五》中佛陀指出:“若有比丘隨所至處供身取足,讀誦經典思惟坐禅,有來問法即為宣說,所謂布施持戒福德少欲知足,雖能如是種種說法,然故不能作師子吼,不為師子之所圍繞,不能降伏非法惡人。如是比丘不能自利及利眾生,當知是輩懈怠懶惰,雖能持戒守護淨行,當知是人無所能為。” 經中是說,出家人雖然自己誦經、坐禅、講經說法、嚴持戒律,但如果不能護持正法,不用自己的智勇去影響大眾、調伏大眾,也是懈怠之輩,無所作為之徒。由此可知,當我們所謂被別人影響退轉正念,而不能影響別人使之調伏,最後還找出理由為自己的墮落辯解是時候,其實是一件上對不起佛陀教導,下對不起芸芸眾生供養的事情。

    我們應該像扇子一樣,不要怕被使用,在使用的時候體現出自己的價值。佛教和其他宗教的不同之處,不僅在於它為人們指示解脫生死的大道,而且還教導人們要以出世的精神作入世的事業、廣作福利以嘉惠群生。佛教傳入中國以後,倡導“利生為事業,弘法為家務”,形成中國佛教濟貧救苦、廣作饒益的優良傳統。仰望祖師大德,他們成就了後人楷模的祖庭家風,然而道風的建設是和每個人息息相關的,缺一不可。我們在修行的時候,應該激發自己菩提心,勇為天下先,不能依賴別人先做到,應該勇於力挽狂瀾,而不是既得利益者。我們服務社會不僅為一己之福祉,我們服務道場不僅為自我之離垢,我們服務人群不為個人之解脫。

 

上一篇:大安法師:修人天善與往生淨土有何關系
下一篇:全民智商下降,到底為什麼?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