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淨空法師:修福與修慧(第一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修福與修慧 (第一集)  1994/12  台灣深坑觀自在念佛會  檔名:22-015-0001

  會長,周居士,諸位同修:

  今天「觀自在念佛會」邀請學人到這邊來,跟大家談談「修福與修慧」。這兩個字可以說是古今中外一切大眾念念當中所希求的,而圓滿的福慧也是一切眾生本來具足的。本來具足的,現在沒有了,還要去求,你說好笑、不好笑?為什麼會沒有了?這就是這一次我們要討論的問題。

  佛法是佛陀教導我們認識自己、認識我們生活的環境。如果真的徹底明白了,這個人我們就叫他作佛、叫他作菩薩;假如他不認識,不認識就是迷,迷什麼?迷失了自己,我們就稱他作凡夫。所以凡夫和佛菩薩的差別就在覺與迷。覺悟的人,福慧就具足,到佛的境界,福慧就圓滿了。眾生迷的程度也有淺深不同,迷得深的,就是三惡道的眾生;迷得淺一點的,就是人、天兩道的眾生。由此可知,佛法的修學就是在破迷開悟。迷怎麼破?明了就破了,明了就不迷了;不明了就是迷惑。從這幾句話,我想諸位也必定體會到佛教教學的目標、佛教教學的宗旨。

  在過去,古老的中國非常重視教育,我們在古書裡面見到,古人所謂:「人與其他動物的差別在哪裡?」(其實人也是動物之一)人覺悟,畜牲迷惑;人受教育,畜牲沒有受過教育。也許諸位會問,有很多在馬戲團裡表演的那類畜牲,它也受過教育。那個教育跟人受的教育不一樣,它所接受的是技術的教育,它會表演,人所受的不是這些。但是現代人所受的教育,實在講,也是技能的教育;換句話說,跟馬戲團表演的那些動物相距已經不太遠了。

  我們古老的教育是什麼?古老教育的目的,就是教你明了人與人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人與宇宙的關系,教你知道在這一生當中怎樣做人,做一個有價值、有意義的人品。而佛陀教導我們的,比這一個宗旨更要深刻、更要廣大。佛要求我們要一直到明心見性,因為心性才是自己本人。由此可知,佛教育跟中國古老的教育(是以孔孟為代表),也有很大的差距。

  我們從表面上看,儒家的教育是一世的教育、一生的教育;而佛家的教育則是三世的教育,它講過去、現在、未來,這個范圍就大得太多太多了。因為過去無始,未來無終,無始無終是佛教育的范圍,正如同大乘經上所說「豎窮三際,橫遍十方」,這個才叫真正究竟,真實的圓滿,所有一切大乘教都是以這個為目標。

  但是表現在日常生活當中,跟儒家所講的就很接近了。這個接近是外表上很接近,骨子裡面不相同,一個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一個只有小小的慈悲心,我們常講的「愛緣慈、眾生緣慈」,只達到這個。至於佛法上講的「法緣慈、無緣慈」,儒家裡面沒有。所以他只講到愛緣慈跟眾生緣慈。「眾生緣慈」是我們今天講的博愛。

  孔孟的教育跟佛法的教育,的確是非常接近。以佛法來說,後來的這些大德們講的「五乘佛法」,儒家的教學就符合「人天乘」的佛法,也就是我們一般講的世間法;而聲聞、緣覺、菩薩,屬於出世間法,超越世間。世間與出世間的界限,就是三界六道。假如我們能夠超越六道輪回,這就屬於出世間;不能夠超越六道輪回的,就是屬於世間,這一點我們要注意到。我們念佛能不能往生?能往生,你修的是出世間法;念佛不能往生,這也是屬於世間法,這是我們學佛的同修不能不知道的。

  福跟慧,一個是表,一個是裡,它往往是不能分割的,它的體是相同的。如果有福沒有慧,這個福報不是真實的;不但不能成就道業,對事業也有很大的副作用,這就是一般人所熟知的叫造業!我們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例如飲食,財富是福報,你有財富,如果你沒有智慧,有錢人家一天吃一只雞,這很平常的事情。一天殺一只雞,吃上幾年,你知不知道你跟眾生結了多少怨仇?你今天是福報現前,走運的時候,這些冤家債主對你無可奈何,不敢靠近你。不過你的好運不能永遠保持,好運走完了,壞運就來了;壞運來了的時候,冤家債主就要來報復,那個時候你怎麼辦?這就是有福沒有智慧,往往造作很重的罪業,招得來生不如意,這樣的業報必定在三途。諸位想想,這哪裡是福?不如沒有!有福又有慧就好了,他有財富,他可以為社會造福、利益一切眾生,則他的富貴,子子孫孫都享受不盡。可見得「慧」重要!

  佛法非常重視修福修慧。你看我們皈依三寶,在皈依的誓詞裡面,「皈依佛,兩足尊」,「兩」就是福與慧,「足」是滿足,福慧圓滿!這是世出世間最受人尊敬的,他的福報圓滿、智慧圓滿,這是佛。因此佛教導我們修行,一開端也是教導我們要福慧雙修,道理就在此地。我們現在在迷位,沒有覺悟。自性裡面確實有如來的智慧德相,德相就是福報,跟如來果地上的福慧沒有一絲毫差別,但是現在迷失了自性,福慧顯現不出來。

  我們在六道裡面受這些苦難,佛教導我們怎樣出離輪回。輪回不是佛造的,也不是菩薩造的,也不是上帝、鬼神造的,與他們統統不相干。輪回從哪裡來的?自己造的。這個麻煩大了,自作自受!所以這個問題還要自己解決,別人不能幫我們解決。但是我們自己造,自己受,自己迷失了,所作所為,諸佛菩薩心地很清淨,在旁邊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看我們在造業,看我們在受報。佛菩薩慈悲指引我們,把這些事實真相為我們說穿,於是我們明白了,知道用什麼方法可以能夠出離。

  而佛又提供了許許多多的好方法,讓我們福慧雙修。佛的方法雖然很好,也很有效,可是世間人聽了之後不相信,不肯去照作,什麼原因?沒有智慧!人家給你講老實話、講真話,你懷疑不相信;碰到另外一個人欺騙你,你相信,到吃虧上當的時候才覺悟,覺悟已經遲了,來不及了,這是愚癡。愚癡就是沒有智慧,沒有智慧就沒有真正的福報,想修福,結果修的都是假的,都不是真實的。真正的福報還得要靠有智慧,你才能夠修、才能夠種福。沒智慧到哪去種福?

  佛告訴我們,世間有三種福田,學佛的同修都知道,雖然知道,並不很清楚,換句話說,含糊籠統,因此對你的修學依舊是沒有幫助。這三種福田,第一種是「恩田」,於我有恩的父母,父母是恩田;第二是老師,叫「敬田」,佛包括在老師裡面,老師教導我們,所以佛菩薩、老師也是福田,我們以真誠恭敬心奉事師長;另外是一切眾生,叫「悲田」,我們要有慈悲心對待一切眾生,人不能離開社會而生存,我們的生活,衣食住行都要仰賴廣大的群眾。

  我們與一切眾生,這個眾生是廣義的,不僅是有情眾生,也包括無情的眾生。我們今天坐在這個講堂裡面,這個椅子也是眾生,眾緣和合而生,它是無情的,我們面前擺的桌子,我們今天都受用它;換句話說,一草一木與我們的生活都有密切關系,我們對這些芸芸眾生要以慈悲心來對待,這叫「悲田」。

  所以佛講你要想種福,這三個是福田。佛說得的確很清楚,我們為什麼還做不到?迷!世間法有一句話說得很好:「利令智昏」,利是本身的利益,把這個看得太重了,把智慧迷失掉了。這一迷,佛雖然跟我們說出這三種福田,我們也不會在福田裡面真的去種福。不是佛不慈悲,不是佛不護念我們,是我們辜負了佛陀。

  首先,我們從「恩田」上來看。父母對我們的恩德,幾個人知道?俗話常說:「到你自己養小孩的時候,你才曉得父母的恩德。」這話說得沒錯,必得要人回光返照,他才能夠想到父母的恩德。他自己有小孩,他全心全意照顧小孩,把父母早忘光了,早丟到腦後去了,他都沒有想想自己做小孩的時候,父母怎樣照顧他,他不會這麼想。能夠回頭,就是回頭是岸,一回頭就是智慧;不回頭是迷,愈迷愈昏,他不知道父母的恩德。

  佛教給我們修行,修行的意思要搞清楚,修是修正,行是錯誤的行為,也就是錯誤的思想、錯誤的見解、錯誤的言行,一椿一椿都把它修正過來,這叫修行。真正的修行是在心地,也就是說要改心!《無量壽經》上講的「灑心易行」才叫真修行。怎麼個改法?佛在經論裡面有綱領、有細目,這些綱目太多太了,我們真的能夠抓到一條、兩條,一生果然能夠依教奉行,你就能得真實的利益。

  我們淨宗的同修,在學會緣起裡面,提出五個科目,都是根據五經一論經文裡面摘錄出來的。第一個科目就是《觀經》裡面的「三福」,我們要修福,佛教給我們怎樣去修福,修學真實的福報。三福有三條,第一條是人天福報,現在我們台灣甚至連美國,我也常聽到不少人在提倡「人間佛教」、「人間淨土」,特別標榜人間,人間福報就不能離開第一條、第一福。第二條是小乘福,聲聞、緣覺乘的福報;第三條是大乘福,菩薩所修的福報。

  第一條裡面有四句,這就是綱領,大家要想修福修慧,就得從這兒下手。四句裡面,第一句「孝養父母」,第二句「奉事師長」,第三句「慈心不殺」,第四句「修十善業」。你們諸位想想,你看符合佛常講的三種福田。第一句,孝養父母,這是恩田;第二句,奉事師長,這是敬田;第三句,慈心不殺,這是悲田。三福田都在第一福裡頭!而末後一句「修十善業」,三種福田具足。真正修福要這個修法!你能夠認識清楚、辨別清楚,這是慧。有智慧,能夠依照佛的教訓去做,真的是種福田了。跟諸位說,這四句要是細講,包括了整個佛法,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法,沒超過這四句,這四句是總綱領。我們今天在此地略略的來講解、來探討,這是屬於慧,有慧解而後才肯種福,知道怎樣種福。

  首先,我們對「孝」這一個字要認識清楚。孝在中國字裡面屬於「會意」,上面是一個「老」字,下面是個「子」,上一代跟下一代結合,這是一體,不能分割,分開來「孝」就沒有了。所以外國人沒有這個字,沒有這個觀念,東方人有。我們老一輩再上去還有老一輩,過去無始;兒子還有兒子,往下去看,未來無終;無始無終是一個整體,這就是「孝」。我們要認識清楚,那是自己,不是別人,是一體。從豎的看,無始無終是一體;從橫的看,橫遍十方是一體。所以中國這個「孝」字所代表的,是佛法裡面講的「法界」,盡虛空遍法界就是一個自己,這是真正的事實。我們不曉得,這叫迷。誰知道?佛知道,大菩薩知道,小菩薩、聲聞、緣覺都不知道這個事實真相。知道這個事實真相,所以他才能盡孝,「孝養」兩個字他才做得圓滿。他不知道,他從哪裡做起?

  佛法裡面講迷、悟,迷的什麼?悟的什麼?我們也可以說就是這個「孝」字。諸佛菩薩悟,一切眾生迷了。孝,就是禅宗裡面講的「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就是大乘佛法裡面講的真我。我們在淨土經論裡面、古大德注疏裡面,常看到「寂光淨土,身土不二」。身體,土是環境,身土不二,是一!這個講法跟《華嚴經》上說的「情與無情,同圓種智」,諸位仔細想想看,一個意思!法界之體確實就是自己。

  因此,對父母一定要孝養。孝這個意思,就是你明白這個道理、明白這個事實真相,這叫孝,落實在事相上就是養。所以養是事,孝是理,明理是智慧,你就懂得怎樣去養你的父母了。不但要養父母的身體,要讓他的身體健康長壽,要讓他幸福快樂,要養父母之志,養父母之心(父母對你的期望)。

  當然這個世間有聰明智慧的父母,也有糊塗的父母,迷惑顛倒的父母,對你的期望就完全是名聞利養,希望你得到這些,這是錯誤的。因此養父母裡面,不但是養父母之身、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最重要的要養父母的智慧,要讓他開智慧,要幫助父母破迷開悟,幫助父母成佛作祖,永脫輪回,孝養才做到家。這一生對他怎麼樣好的奉養,讓他快快樂樂,死了以後還搞六道輪回,這個孝養裡頭虧欠太多了!要幫助他了生死、出三界,這才叫真的養父母!

  所以在事相上來說,父母總希望兒孫在學業、在事業都能有成就。所以在你讀書的時代,你功課不好,就是不孝,父母擔憂、父母難過,你對不起父母。由此可知,要用功讀書。品性不好,父母也操心、也憂慮,所以要修養品德。學校念書,品學兼優,父母歡喜。踏進社會一定要從事正當的行業,我們這個行業不造罪業,這個第一要緊,選擇的行業是利益社會、利益大眾,這種行業是積善、積德,這個重要!

  我們舉個簡單的例子,譬如我們開素食館,不賣葷腥,這個就是不造殺業,符合第一福裡面的第三句,「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總而言之,不能違背佛的教誨,這個非常重要。在家庭裡面,如果兄弟不和,父母也難過,兄弟要和睦,親戚朋友也要和睦,要互相幫助,你的父母看到的時候,他怎麼不開心?怎麼不歡喜?心裡面歡喜,他就長壽、就健康。諸位要知道,老年人疾病多、苦多,這些病苦誰給他的?不孝的兒孫給他的。父母心裡面有結、有憂慮,長遠的憂慮在心裡面,就變成了病毒,病是這麼來的。如果父母一天到晚歡歡喜喜、快快樂樂,他怎麼會生病?年歲再大,他也不會生病,健康長壽!所以你才曉得孝養父母不容易做。

  不僅是飲食上侍候得好,那個是微不足道。除這一方面,還有許許多多方面都要顧及到。父母如果是有智慧、有學問、有眼光,對你的期望更不一樣,希望你在這個社會上能夠作賢人、作好人、作聖人,能夠利益廣大的群眾,不僅利益現在的群眾,還希望你能夠利益未來的大眾,這個眼光就遠了。習聖、習賢,他是聖賢的父母,這受到廣大的尊敬,不但是人尊敬,天神鬼神見到他都尊敬。所以養在事上講,實在說是無量無邊。我們講演的時間很短,只能夠略略的舉幾個例子,希望諸位能夠舉一反三,多多的去想想,我們才能盡孝道。

  而孝敬是性德,佛陀的教育目標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如果人家問:「為什麼要成佛?成佛有什麼好處?」成佛就是獲得圓滿的智慧、福德,這兩樣東西是大家希求的。究竟圓滿的智慧、福報,成佛就得到了,得到就叫成佛,就這麼回事情。講清楚、講明白了,大家知道希求,知道成佛的好處。你用其他的,甚至佛教裡面許多術語跟他講,他聽不懂,他沒有辦法去理解。你跟他說成佛有什麼好處,你想不想福報,究竟圓滿的福報,究竟圓滿的智慧,得到了就叫做成佛。實在說,他的腦子裡頭,成不成佛對他不重要,但是福慧對他很重要,他不曉得福慧跟成佛是一椿事情,不是兩椿事情!

  第二句「奉事師長」。我們曉得現在的社會,師道逐漸消失,這是眾生苦難的根源。人如果沒有受過教育,確確實實,他的思想、觀念、行為很接近禽獸。教育,特別是聖賢的教育,也就是作人的教育,人知道應該怎樣作人,做一個有智慧、有福德之人,做一個決定不墮三惡道的人,那才叫作人,這個很要緊,這靠老師。如果沒有老師教導,我們作人,看這個樣子是像個人,其實不是人。

  大乘佛法裡講得很清楚,十法界每一個法界裡頭都有十法界,我想常常讀佛經的人,都知道這個佛學常識。我們人間,有人裡面的佛,釋迦牟尼佛當年出現在我們世間,不是人中之佛嗎?有人裡面的菩薩、有人中的聲聞、緣覺,有人中之天、有人中之人,這都算是不錯的。還有人中之鬼,你們見過沒有?我們常聽「那個人鬼頭鬼腦」,人中之鬼!有人中的地獄,人中的畜牲,現在樣子像個人,再過不久,他就要到餓鬼、地獄、畜牲道去報到了。佛為我們說的這些都是事實。

  所以聖賢人教導我們作人,也就是說,在十法界裡面,我們能夠不失人身,死了以後,來生還能得人身,而且比這一生還要幸福,福報比這一生還要大一點,這是世間聖賢教育的目標。如果不接受這個教育,要想免墮三途,就難了!為什麼?貪心生餓鬼。我們自己認真反省,檢點一下,我有沒有貪心?我的貪心嚴重不嚴重?如果自己貪心很重,貪的對象不必去問,貪財、貪名、貪色,甚至於學佛的人貪佛法,那還是貪!不是講對象,是講貪心。貪佛法還是貪,還要到餓鬼道去,貪功德還是要到餓鬼道去,別人做的功德,我做的要比他大一點,還要勝過他一點,貪心!傲慢心!貪心再加上傲慢,修積的功德到哪裡去?阿修羅道去了,麻煩事!這就是沒有智慧。瞋恚心墮地獄,愚癡變畜牲,愚癡就是真假、邪正、是非、善惡,沒有能力辨別。在現在這個社會,我們接觸、看到的很多,這些都是把聖賢的教育失掉了。

  古時候,一個小孩從六、七歲就教導他作人的道理、作人的原則。中國古時候的小學教育,現在廢棄掉了,所以今天的社會才大亂。我們台灣雖然富有,可是實際的狀況是富而不樂,富了日子過得好苦,就冤枉!遠遠不如一些地區,貧而樂,我們比不上他們,這是值得我們反省的。

  現在還能講一點作人的道理,還能講一點孝道,只有在佛法裡頭講,佛法之外沒人講了。社會一般要提起這個,這個思想落伍了,一般人都不要了。可是在最近,我們聽到一個從大陸傳來的好消息,在大陸一些國家領導人,已經意識到社會年輕人世風日下、道德淪落,他們很擔憂,就想到還得要用中國過去傳統的教學,好的教學,來教育年輕人,來培養底下一代。這個省悟,我們聽到之後非常歡喜。我們講迷悟,這是悟,這是一念覺悟。如果能夠恢復倫理道德的教育、恢復教人處世待人的教學,這是我們國家民族之福。所以我聽到這個消息非常歡喜。

  師道要尊重,尊師重道,這是講奉事師長。在古時候,師長的恩德跟父母的恩德是一樣的,沒有差別的。所以學生對父母的孝順,對師長的恭敬,也沒有差別。在古禮裡面,最重視的是喪禮,父母過世服喪三年,穿孝服三年;而老師如果也過世了,心喪三年,在心裡面,就是沒有孝服,除了沒有孝服之外,哀戚紀念的心情跟父母沒有兩樣。老師的兒女跟自己的兄弟是一樣的,一生當中都要照顧。所以從前做一個老師,他的目標就是培養學生。

  假如說他有學生,當然他也有兒女,他的兒子跟學生都是他教學,兒子考試考中了,中了舉人、中了進士了,學生沒有考取,他就沒有臉見人。社會上的人都會罵他,這個老師偏心,「你看,兒子中了,學生沒中」,他就不能做人了。所以全心全力要叫學生中,兒子不中沒有關系,學生中了有面子,社會大眾對他尊敬,這個老師認真教學。在整個社會價值觀來講,過去跟現在完全不一樣,學生對待老師的感情也不相同。老師對學生教學的認真、負責、愛護,往往超過父母,所以學生對老師的恩德,一生不會忘記。

  學生要怎樣報答老師?跟孝順父母一樣,老師對你的期望。在古時候,老師對待學生,總是希望學生能夠成就功名,為國家、為社會、為大眾服務,能夠受到社會大眾的尊敬,老師就有光榮!由此可知,他處事待人接物,一定要遵從老師的教誨,不敢違背。老師教孝、教忠、教仁、教義,老師教你這個,你都能夠遵守,都能夠把它應用在你的生活上,老師歡喜,沒有白教,學生真成就了,這叫做「奉事師長」,就是佛教經典裡面所講的「依教奉行」,我們才對得起老師。

  中國傳統的教育跟大乘佛法,都是建立在孝親尊師的基礎上,從這個基礎發揚光大!在大乘經論裡面,我們常常看到,尤其是《菩薩戒經》,佛教導我們把孝道發揚光大,從孝順父母到孝順師長,孝順一切眾生。所以整個佛法就是把一個孝道徹底發揚光大而已。不但這個社會和諧,世界和諧,佛法所求的是盡虛空遍法界,無不和諧,這是佛教教育的目標。

  從孝敬,自自然然我們的性德就會流露出來,那就是慈悲,慈悲一切眾生。經文裡給我們舉出一個例子,「不殺」。不是說除不殺之外,其他的就不必了,那你就錯了。舉出這一個例子,「不殺害一切眾生」,不但要做到不殺害,大乘經上講的「不惱害一切眾生」,你要叫眾生生煩惱、叫眾生不高興,你就不慈悲。所以「四悉檀」裡面的第一個「世界悉檀」,它怎麼說的?「菩薩所在之處,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這是菩薩,這是真正的慈悲。

  那一個眾生很討厭我,看到我就生氣,我看到他趕緊躲開,他就高興了,不讓他生氣,這都叫修菩薩行!菩薩行在哪裡修?就在群眾裡面修、就在處事待人接物當中修。依照佛所講的綱領,佛給我們講的六個綱領,「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依照這個綱領修。

  「布施」是放下。不是說看到布施,就到廟裡面去捐點錢,就叫布施,這個大錯特錯!那哪裡叫菩薩行?是迷惑顛倒!布施是捨棄、是放下。把什麼放下?錯誤的想法放下、錯誤的看法放下、錯誤的作法放下,這個要緊!教你捨財是放下貪心。人都貪財,在一切貪裡面,這條最嚴重,所以舉一個例子而已,太多太多了。一切都要放下,為什麼?因為你的真心裡面本來是干淨的。禅宗六祖惠能講得很好,「本來無一物」,有了這一物趕緊布施掉,那就對了,「本來無一物」,所以這個心本來是清淨的。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第一句話就說「何期自性,本來清淨」。你心裡有妄想、有執著、有牽掛、有憂慮,你的心就不清淨。佛教給你這些東西統統要放下,統統要布施掉,恢復你的清淨心!

  「持戒」是守法。對人對事對物,有一定的法度、規矩,要遵守。所謂「事有本末,有先後,有順序」,依照這個方法去做,有條不紊,這是持戒。所以菩薩這六大綱領,每一條內容都是無限的深廣,我們要知道。

  「忍辱」就是培養自己的耐心,不管做什麼事情,要有耐心。處順境、處逆境,跟好人一起或者跟壞人一起,統統都是菩薩修行的境界。沒有哪個境界好、哪個境壞,境界是平等的,順、逆境界是平等的,十法界是平等的,菩薩眼睛裡面沒有高下,沒有優劣,因為菩薩是清淨心,沒有分別,他哪有高下!

  所以《無量壽經》好,因為經題上把修行的總綱領教導我們了,修什麼?修清淨、修平等、修覺。諸位要曉得,「清淨」是福,「平等」是慧,「覺」福慧就具足了。有慧沒有福,不覺;有福沒有慧,也不覺。所以「覺」裡面是福慧圓滿。

  修十善業,十善非常非常重要。換句話說,十善就是十法界裡面,取得人法界的標准,你說多麼重要!佛告訴我們,上品十善生天,中品十善得人身。我們十善應當要打個七八十分才夠標准,下品十善就很勉強,還得看其他的助緣,中品的十善穩穩當當得人身。修十善業,十善業必須要遵守。

  身:不殺生、不偷盜、不邪YIN,這個都是對在家同修說的;口: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绮語;意:不貪、不瞋、不癡。你能夠做,認真的去做,福慧都在其中。你肯做,認真做,這是智慧!你所得的是大福報,決定不墮三途。如果你不念佛、不求生淨土,你來生享人天福報,來生的福報一定比這一生殊勝。

  但是學佛的人都知道,這個果報並不究竟。為什麼?人到一享福的時候,往往就迷惑了。我們看現在這個社會上,發大財的、作大官的,都是前生修的。現在他們在享受,享受又迷了,他不再修了,他對佛講的東西都不懂了,你跟他講,他也聽不進去。換句話說,他的福報享盡了,三途的苦報就現前了,所以人天福報是不究竟的。你決定可以得到,「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佛告訴我們這些原理,告訴我們方法,依照這個理論方法去求,沒有一樣求不到,但是都是不究竟的。最怕的是我們沒有智慧,一念迷失,這一墮落,要想再有機會覺悟,真是很難很難!

  開經偈說「百千萬劫難遭遇」,這個話不是假的。再遇到一次好的機會,能夠提醒我們覺悟,不容易遇到。這個事情,實在講,我們仔細觀察一下能夠明了。你想現在這個世界四十幾億人,多少人聞到佛法?聞到佛法當中,幾個人聞到正法?你這麼樣一觀察、一比較,你才曉得好難!

  多少人得人身,一生沒有聞到佛法,一生不懂這個道理,糊裡糊塗過一生,來生又要搞三惡道,你說多冤枉、多苦!看起來這些人權勢比我們大,富貴及一切享受都超過我們太多太多了,自己在那裡作威作福。我們在這裡看得清楚,再過幾年,他到三惡道去了。我們現在樣樣不如他,看看前途比他光明、比他好多了。如果能夠認識淨土、明白淨土、修學淨土、求生淨土,那個福報,諸佛菩薩都說不盡!真正是究竟圓滿的福報。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明天再見。

 

上一篇:淨空法師法語:魔王來找過我
下一篇:淨空法師:修福與修慧(第二集)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