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子貢在大院門口打掃院子。有人來到,問子貢:“你是孔子的學生嗎?”
子貢答道:“是的。有何見教?”
“聽說孔子是名師,那麼你一定也是高徒吧?”
“慚愧。”
“那我想請教你一個問題,不知可否?
子貢很爽快地答道:“好。”
“其實,我的問題很簡單。就是你說說一年有幾季?”
“四季。”子貢笑答。
“不對,一年只有三季!”
“四季!!”
“三季!!”
“四季!!!”子貢理直氣壯。
“三季!!!”來人毫不示弱。
然後就爭論不止,很長時間也不停。孔子聽到聲音,從院內出來,子貢上前講明原委,讓孔子評定。 孔子先是不答,觀察一陣後說:“一年的確只有三季。“
來人見此,大笑而去。
待來人走後,子貢忙問老師:“這一年應是幾季?”孔子答:“四季”
子貢不解。孔子繼而說道:“這時和剛才不同,方才那人一身綠衣。他分明是田間的蚱蜢。蚱蜢者,春天生,秋天亡,一生只經歷過春、夏、秋三季,哪裡見過冬天?所以在他的思維裡,根本就沒有‘冬季’這個概念。你跟這樣的人那就是爭上三天三夜也不會有結果的。”
說完,子貢立刻明白了。
子貢問時
朝,子貢事灑掃,客至,問曰:“夫子乎?”曰:“何勞先生?”曰:“問時也。”子貢見之曰:“知也。”客曰:“年之季其幾也?”笑答:“四季也。”客曰:“三季。”遂討論不止,過午未休。子聞聲而出,子貢問之,夫子初不答,察然後言:“三季也。”客樂而樂也,笑辭夫子。子貢問時,子曰:“四季也。”子貢異色。子曰:“此時非彼時,客碧服蒼顏,田間蚱爾,生於春而亡於秋,何見冬也?子與之論時,三日不絕也。”子貢以為然。
現實意義
台灣大學曾仕強教授在百家講壇《易經的奧秘》系列節目中說“以前我看到那些不講理的人我會生氣,現在我不會了,我心裡這樣想,三季人,我就沒事了。任何事情當你要發脾氣,當你情緒很不穩定的時候,三季人,你就心平氣和了。這個世界上三季人太多,越是不懂的人,講話聲音越大,以後你在哪裡都可以看到,凡是那個聲音最大的人就是最不懂的人。你懂,你講話聲音那麼大干什麼,所以後來我們讀莊子的話才讀的懂“夏蟲不可以語冰”,你跟夏天的蟲你講什麼冰,那是你糊塗,你跟他講什麼冰,那這不是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嗎?你如果去問孔子,孔子說本來就這樣,你見人不說人話,那不是鬼話連篇嗎?萬一有一天你真的碰到鬼,你不講鬼話,你怎麼溝通呢?我們都搞錯了,這個絕對不是投機取巧,這個是隨機應變。
三季人,即指代無知的人,有時用於貶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