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我自己在內,以前在讀書時,有時候的行為,現在想起來也特別不好意思。那時自己的嗔恨心、嫉妒心比較重,尤其看到別人學得好,就很想害他打他,不僅僅是想,實際行動中也做過很多壞事。但後來依靠上師的加持,接受了一些大乘佛法的教育,雖然這種習氣對凡夫來講不一定能從根本上斷除,但自己的嫉妒、嗔恨等煩惱心態,應該說有所轉變。
其實,如果沒有嫉妒心,沒有嗔恨心,由衷地隨喜他人功德,對今生根本沒有任何損害,自己也可以享受這種快樂。我們是發了菩提心的人,眾生的快樂就是我們的快樂,別人怎麼樣對我都無所謂,反正我已供養給眾生了,他們怎麼做都理所當然。若沒有這種正知正念,可能會經常處於痛苦與憂愁中。
反過來說,假如對他人的功德生起嗔心嫉妒,依此過患所致,即生中會極度苦惱、痛苦萬分,來世更是苦不堪言。我們也可以看得出來,修行境界比較好的人,氣色各方面都不錯,跟任何人交往都非常開心。而相續中有嗔嫉煩惱的人,由於無法調伏自心,在什麼環境中都悶悶不樂,甚至會因嗔恨誹謗他人,不知不覺中造下惡業,來世也因這些惡業成熟而感受巨大痛苦。
漢地有教言說:“他家富貴因緣定,嫉什麼?前世不修今受苦,怨什麼?”對於別人的福德,我們沒必要生嫉妒之心,以前上師也講過:“兩個人若具有一些相同的功德,一人對另一人生嫉妒心、嗔恨心,不但對自己沒有利益,反而是墮入惡趣之因。”
因此,我們處理人際關系時,應盡量發起一些善心,不要產生嗔恨和嫉妒,尤其這裡主要講了嫉妒心。現在有些人的嫉妒心非常復雜,凡是自己看不上的人,就可以給他挑出各種毛病。所以,某些人給我反映事情時,一面之詞我根本不會采納,因為他們所看到的,完全是以嫉妒心而導致眼睛不清淨。這樣的嫉妒心,如果沒有發現、對治,那是非常可怕的。有了嫉妒心的話,就不會看到別人的功德;有了傲慢心的話,自己的相續不會產生功德。這也是古大德的一種教言。所以在修行過程中,我們恆時要觀察自己,看自己能不能隨喜別人的功德,如果實在沒有辦法,也最好不要去毀謗,不要去摧毀別人的功德。
(摘自《入行論釋·善說海》 索達吉堪布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