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空也是一種美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空也是一種美 

永清

  清人張問陶雲:“想到空靈筆有神。”把“空”描寫成文學靈感的源泉,這是不是過分了?不!蘇東坡有一首送參廖的詩,將“空’寫得更妙.詩雲: “欲令詩語妙,無厭空且都;靜故了群動,空故納萬塹。”
  但現代人仿佛更喜歡以實物來表現“實在”的思想感情,如居室裝潢,室內六面均以材料鋪滿,空間裡塞滿了物品,一間小小的書房除了堆滿了書,還外加各種擺設。看古人若大的書房只有一個書桌,書架也是極簡單的,而窗外卻是一株碧綠的芭蕉,或是一片搖曳的翠竹。又如公園裡新的娛樂項目愈來愈多,游人視野中的空間愈來愈少,報紙的版面越來越擠,書籍的天地越來越窄,如此等等。
  我想這是否是受了西方文化和現代經濟因素的影響。這裡且不談經濟原固,就文化而言,許多西方藝術家喜歡寫實,畫人則從肌肉和骨胳著手,畫建築物,將局部也描寫的很細膩。中國藝術家卻喜歡跳出實物的圈子,站在藝術和情趣的高度,從外部來升華對象,畫中留空則是一種白化,其實不止畫,如書法,治印,甚至書籍印刷,盆景設計都喜歡空。
  中國古人追求美時,常常欣賞“清空’二字.所謂“清’,表現為不染塵埃,潔淨如鏡;所謂“空’,表現為不著色相,空虛若無.所以清人沈詳龍說: “清則麗,空則靈。”(《論詞隨筆》)詩如此,畫更甚,中國畫歷來忌諱質實,而貴清空。固為清空可以使作品古雅峻拔、有寧靜深遠之意;如若質實,擾顯得呆滯、厚重。宋人張炎說姜白石的詞表現清空,有一種“野雲孤飛,去留無跡’令人惆帳之意;吳夢窗的詞雖然如七寶樓台,眩人眼目,但如把它碎成下來卻不成片段。
  前些年,我到蘭州開會,在黃昏時刻,看寧靜空曠的黃土高原,就有一種美感油然湧上心頭。黃土高原不比琦麗的黃浦江畔,有許多景點,但那種神秘的空曠背後卻有歷史的人在,實是有許多東西可想。就如三十年前站在外灘看浦東,暮色之中是一片茫茫田野,朦朦胧胧還有許多未知的東西可聯想,但現在一切都被高樓阻塞了。好象浦東的高樓都被濃縮在一個小小的陸家嘴上。高樓是要造的,但可以稀疏錯落一點,距離浦江遠一些,再遠一些,留下一點空白,讓城市裡的人有所遐思. 中國古代哲學家講無中能生有,此論極是,好的藝術作品也如此.如空山背後,你可以聽見啾啾鳥語,唧唧蟲鳴,有風聲瑟瑟,水聲潺潺,雖然畫面空空不能看見,但心裡卻能聽見,如果全畫出來,眼睛看見了,心中卻感覺不到。這空之美,只能意會不能言傳。
  中國文人為什麼喜歡空?我想有兩點:一是中國丈人認為抽象的藝術應用藝術的抽象來表示。中國古代京劇中的布景道具動作也常以空來村托。中國人喜歡凌空以御全體,將空靈作為一種至高無上的享受,喜歡跳出原來圈子,從哲學的角度升華對象。二是中國文人認為客觀世界太豐富復雜,藝術的表現只能是瞬間的,局部的,抓住典型描寫對象,其余就留空,讓讀者自己想象。
  中國詩詞講“空中點染,博虛成實”也是這個道理。王維的詩,人們為什麼喜歡,因為“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生活環境也是藝術,也有“空”與“實”的關系,充滿了美學的情趣,但此“空”或比藝術之“空’更難。環境設計師總想在萊處放上點什麼,而不想去拿掉什麼?試看二十年後的黃浦江畔,還放得下一樣東西麼?

摘自《磨鏡台》2009年第3期

 

上一篇:忍辱的故事
下一篇:工作上的忏悔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