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素食護生 :健康

 

老子的養生觀點 心靜而長生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養生一直被人們所津津樂道,古人老子就提出養生應從無欲和知足開始,老子講究心靜而得長生,人沒有欲望,心就會平靜,情緒自然樂觀隨和。同時《黃帝內經》裡也有提出養生要做到起居有常,於是養生學家制定了十二時辰養生法。

    老子的養生觀點 心靜而長生

  “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長足矣。”這是老子的話。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公元前571年誕生於春秋時期楚國。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世界文化名人。

  有關老子的生平,真實的歷史與神話傳說已混為一談。之所以稱他為老子,一是說古時老字的讀音和李字相同;另一傳說是他一生下來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稱為老子。他的主要傳世著作是《道德經》,又名《老子》或《老子五千文》,相傳是老子西出函谷關時,因尹喜要求而著。

    老子哲學與古希臘哲學一起構成了人類哲學的兩個源頭,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學思想而被尊為“中國哲學之父”。其思想主張是“無為”,引申到養生的主張就是無欲與知足,所謂無欲則剛,知足常樂。在老子看來,罪惡沒有比欲望更大,禍害沒有比不知足更大,過失沒有比貪婪更大。因而滿足於知足,能夠使你永遠滿足。如我有位患難之交的老友,今年97歲,他性格溫和,情緒樂觀,雖然戎馬一生,經歷了種種磨難,但他能理智、勇敢地面對,淡泊名利,他常說,比起犧牲的戰友,他能活下來就很知足了。

  西方有位哲人說過:欲望是永遠填不滿的溝壑。在欲望的驅使下,貪官們一貪再貪,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普通人則為欲望之不能滿足而痛苦掙扎,或為了蠅頭小利日思夜想,甚則廢寢忘食,折磨自己。心欲靜而求長生,但欲望的渴求卻使你無法靜下心來,因而與養生背道而馳。養生應從無欲和知足開始。

《黃帝內經》裡的養生之道 起居有常

  說到起居養生的原則,《黃帝內經》謂之“起居有常”,正如《素問·上古天真論》中說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起居有常”並不是說每天一定要幾點起床,幾點睡覺,而是說每天的起臥作息應有一定的規律,有良好的生活習慣,才利於身心健康,包括按時作息、保持清潔、及時溲便等。

  【按時作息】一天之中,應按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原則安排作息,切不可隨意打亂作息的節律,更不能“以妄為常”(即晨昏顛倒)地過日子,特別是人到中年以後,一般每天要保證有8小時以上的睡眠時間,萬一因工作或學習等原因開了“夜車”,事後也要適當補償,不然,就會對人體的健康和工作帶來不利影響,輕則精神萎靡不振,工作效率低下,重則免疫力下降,罹患疾病,甚至縮短壽命。這就是中醫所謂“生病起於過用”的道理。

    另外,中醫養生特別強調順應自然,即根據自然陰陽交替變化的規律來安排作息。一天之中,要保證陰陽盛衰的交替時段(子時、午時)的睡眠,俗稱“子午覺”,《靈樞·大惑論》中說:“陽氣盡則臥,陰氣盡則寤”,《靈樞·口問》篇中也指出:“陽氣盡,陰氣盛,則目瞑;陰氣盡而陽氣盛,則寤矣。”這都說明睡眠與醒寤是陰陽交替的結果。而一年之中,也要順應一年四季陰陽變化的規律,適當調整起臥時間。正所謂“智者之養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僻邪不至,長生久視”。

  那究竟如何做到“順四時而適寒暑”呢?《素問·四季調神大論》認為:“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容,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發緩形……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於日……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於雞俱興,使志安寧……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 也就是說春季是陽氣生發、萬物生長的季節,可以稍晚一點睡,早一點起床;夏天是陽氣旺盛、萬物繁茂的季節,也可晚睡早起,靜待朝陽,以采陽和陰;而秋天是陰氣始旺、萬物豐收的季節,每天宜早睡早起,以養陰和陽;冬天是陽氣內伏、萬物收藏的季節,每天宜早睡晚起,沐浴朝陽,以固密陽氣,抵御陰寒。

【講究衛生】除了做到按時作息外,還應做到每天及時洗漱,勤換衣被,經常打掃衛生,適時開窗透氣,以保持個人身體和環境空氣的清潔衛生。每天堅持最少早晚兩次漱口、洗臉,養成餐前、餐後、下班回家、溲便之後及時洗手的習慣,這對於疏通全身氣血,預防疾病感染,都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此外,養成每天定時排便的習慣,保持大小便的暢通與及時,也非常重要。

十二時辰養生法

  養生學家根據古代百歲壽星的養生經驗,將良好的生活方式與規律作息結合,制定了一日十二時辰養生法。明代石室道人稱為“二六功課”,清代養生學家稱為“十二時無病法”。所以,十二時辰養生法是中國傳統延壽方法的一個重要方面。

  古代將一晝夜分為十二時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一時辰相當於現代的兩個小時。子時23~1點,丑時1~3點,寅時3~5點,卯時5~7點,辰時7~9點,巳時9~11點,午時11~13點,未時13~15點,申時15~17點,酉時17~19點,戌時19~21點,亥時21~23點。

    1、卯時(上午5~7點):晨光初放即披衣起床,叩齒300次,轉動兩肩,活動筋骨;將兩手搓熱,擦鼻兩旁,熨摩兩目6、7遍;揉搓兩耳5、6遍;再以兩手抱後腦,手心掩耳,用食指放中指上,以中指叩擊頭枕部各24次,這叫“鳴天鼓”。然後去室外導引。

  2、辰時(上午7~9點):導引結束後飲白開水或茶一杯;用手代梳,梳發百余遍,以醒腦明目,防止脫發;然後洗臉、漱口、刷牙;入廁排便。早餐宜吃飽吃好。飯後徐徐行走百步,邊走邊按摩腹部,以助脾健運。

  3、巳時(上午9~11點):或讀書,或理家,或種菜,或養花。疲倦時即靜坐養神,或叩齒咽津(唾液)。老年人氣弱,不宜高聲與人長談。因說話耗氣,宜“寡言語以養氣”。

  4、午時(11~1點):午餐,只宜吃六七分飽。食後用茶葉水漱口,可去油膩,但剛飯後不宜飲茶。靜坐或午休。

  5、未時(午後1~3點):或午睡,或練氣功,或邀友弈棋。

  6、申時(午後3~5點):或讀書,或寫作,或練字作畫,或撫琴吟詩,或浏覽報刊,或去田間小勞。

  7、酉時(午後5~7點):練一段導引;晚餐宜清淡、宜少吃,可飲酒一小杯。晚飯後可在庭院散步、觀落霞、聽鳥鳴。

  8、戌時(晚7~9點):睡前漱口刷牙;用熱水洗腳,以引血下行,防止老人上實下虛,上重下輕,坐床上練靜功,然後安眠。睡時宜“臥如弓”,向右側,以防壓迫心髒,以利膽汁排洩。

  9~10、亥、子時(晚9至次日凌晨1點):“睡不厭蹴,覺不厭舒”,即睡時宜屈膝臥,醒時則伸腳舒體,變換姿勢,流通氣血。環境宜靜,安睡寧神以養元氣。

  11~12、丑、寅時(凌晨1~5點):此時精氣發生。人以精氣為寶,宜節制房事。

  養生,就是養心性。心態越樂觀,越隨和,遇事想的開,不過分的追求名利,人也就活的簡單,沒有太多的負面情緒。

 

上一篇:華仔女兒滿月反殺生 送素食彌月油飯
下一篇:蔡禮旭:父母的教誨要恭恭敬敬領受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