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學習《維摩诘所說經》,看到裡面的很多內容都與佛教慈善有關,因為德證有過做慈善的經歷,就想把一些體會整理出來,供養給所有熱愛慈善事業的人,然經意玄奧,非德證力所能及,只能整理一些粗淺的認識,並且征得上大下虛法師同意,引用他《指月真髓》裡面一些內容,感恩法師慈悲,慨然應允。
佛教慈善,無不以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為理論依據,那麼什麼才是真實慈悲之心呢?縱觀當今慈善界,總以物質幫助為主,就是把物資或者金錢送到貧困者手中,在此過程中,負責慈善的法師也會經常叮囑:先以欲勾牽,而後令入佛智。真正實行起來,卻不盡如人意,佛教居士、志願者團隊、善心人士,因為不知如何去令入佛智而陷入茫然,滿腔熱情,可圈可點,親手布施,功德無量,不可否認,這些年佛教慈善組織日益壯大,由於發心不到,也就出現很多問題。且看《維摩诘所說經》:“為眾生說如斯法,是真實慈……何謂之悲?菩薩所做功德,皆與一切眾生共之。”鸠摩羅什大師說:“以慈為本,為人說真實法,名真實慈,亦以慈為本,然後行布施等眾行。”僧肈大師:“哀彼長苦,不自計身,所積眾德,願與一切,先人後己,大悲之行也。”
試想我們在做慈善的過程中,開始滿腔熱忱,最後走過場,聊聊收場的事情時時發生,不僅沒有去切實體悟同體大悲,更沒有隨緣說法,真實慈悲之心沒有在慈善過程中顯發出來。
經常從事慈善事業的人,往往會有一個體會,會遇到各種難題,就是說起來好說,行起來卻束手束腳。說到底,是因為缺少世出世間法的智慧,或者說因為有攀緣心,就會令自己在做慈善的過程中感覺到憋屈,有時會生煩惱和退失道心。《維摩诘所說經》裡面說:“若自有縛,能解彼縛,無有是處,若自無縛,能解彼縛,斯有是處。”“又無慧方便縛,有慧方便解,無方便慧縛,有方便慧解。”反觀自己,功利心,攀緣心去做慈善,又缺少世出世間法的智慧,就會礙手礙腳,所以我們做慈善也應該對佛法有一個深刻了解,建立正確知見,不是僅僅憑熱情就夠了。東林慈善經常對志願者進行培訓,可以說是必要的,也是讓慈善能夠健康發展而又不離佛法的先決條件。
過去跟鏡義法師做慈善時,對法師說的平等心理解不夠,往往生起分別妄念,我們做慈善當心如大海,有行有願,因願導行,有願所做功德才能圓滿,哪怕做一點小事,也要發願廣利一切眾生。《維摩诘所說經》:“行無等慈,斷諸愛故,行大悲慈,導以大乘故。”無愛無嗔,平等大悲,拔濟眾生。《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花果,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菩薩本出自眾生,自然以無等慈拔濟眾生。
做一個好的出家人,修身,修心,也要修行。在家菩薩亦復如是。
《維摩诘經所說經》:“以攝悭貪,而起檀菠蘿蜜。”我們行菩薩道,無論六度、四攝都以布施第一,我們因愛見的原因生貪嗔癡,維摩诘:“謂以菩提,起於慈心;以救眾生,起於悲心。”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而發菩提心,為救護一切眾生而發大悲心。在做慈善的過程中,確實應檢討自己的發心。
記得大虛法師在《指月真髓》裡面這樣說:“我們拿有限的財物和食物來布施,使人們暫時離苦得樂,這是不究竟的,只能治標,不能治本。就治本而言,應該作佛法的布施,布施真理,幫助一切眾生明心見性,這才是徹底解決眾生痛苦的好辦法,所以在佛法裡, 最高最大的布施是法布施。其實“財法二施,等無差別”,財布施和法布施都是需要的,標本兼治才是中道。大乘菩薩道的財布施主要是為了修福,修福是為了自利利他。而法布施是為了修慧,修慧是為了自覺覺他。這裡面,自利利他是為自覺覺他服務的,修福最終是為了修慧的圓滿,兩者不可偏廢,但相較之下, 還是修慧要更重要一些。因為修福的人不一定有智慧,光修福是得不到 解脫的,但修慧的人、真有智慧的人,一定是懂得培福報的,所以他一 定會有福。現在很多居士菩薩學 佛,偏向求福、修福的人比較多,真正求智慧,修法布施的 人很少,這種輕重不分的狀況好像還挺普遍的。”這段話對我們來說也很有現實意義。
《維摩诘所說經》是方等經典,裡面充滿了般若的思想,從頭到尾都很贊歎菩薩行,所以稱為歎大褒圓,非是德證小心小量所能理解,因為好樂慈善的原因,僅從經典中引用裡面關於慈悲的一些論述,和大眾分享,若是若非,望大眾布施歡喜。非常贊歎所有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的菩薩們,若能以佛教法而指導,行菩薩行,將會更加圓滿。
南無阿彌陀佛!!!
(文/德證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