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身難得,佛法難聞。
時臨末法,眾生福薄。
明師難遇,正法難求。
我等末世行人,當遵佛遺教,以戒為師,實行實做,自覺覺他,荷佛家業,住持正法。
佛法為慈舟,正見為導航。正知正見,乃修學佛法之前提,藉此因緣我等發心每日匯集大德開示、佛陀經典淺釋,願與見聞者共同學習進步,樹立正知正見,趣入佛法正道,如法修學,早證菩提,同歸淨土。南無阿彌陀佛!
我們自己飲水,現在我們知道,水,乃至於一切萬物,都有見聞覺知,都能懂得人的意思,所以你給它善的訊息,它確實會變得很善很美,這是博士給我們做實驗的。譬如比如我們平常喝的這杯水,你在水上貼個「感恩」,貼個「愛」字,這個水的質量就特別好,你要是相反的,貼個我「我討厭你」、「我恨你」,那水的質量就特別不好,甚至於常常喝人會生病。然後你就懂得為什麼大悲水能治病,就是這道理。
現在我們曉得水有見聞覺知,我們用大悲咒水晶杯,這就是大悲水。什麼時候貼上去,一個小時以後你再喝,它確實就管用,你不會念也沒關系,水會看,所以這個方法很好。
結緣 大悲咒水晶杯 敬請加微信18680571807 長期結緣 全年流通

今天我們繼續學習共修經文講義資料:
【佛陀正法網】宣化上人《妙法蓮華經》淺釋(125)
有大筋力:這大白牛有大筋力。筋,是筋骨的筋;力,是力量。有大的筋和大的力量;言其牛身上生的筋非常強壯,所以它力量也就大。有大筋力,“筋”譬喻五根,“力”譬喻五力。
五根,就是五種的善根。為什麼叫根?因為根以生長為義。所謂“根生柢固,本固枝榮”,根若深、堅固了,枝葉也就茂盛、華美。這五種的善根就是信根、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信、進、念、定、慧。
我以前講過,佛法好像大海那麼寬廣,只有一個“信”字,才能到佛法的大海裡邊;所以這個“信”,就是我們學習佛法的人一個根。你有信心,就能扎下去根;根扎到地裡邊去,你有多大的信心,這根就扎得多深;沒有信心,就沒有根了。所以我天天講佛法,你一定要生出一種信心來,這就扎下去根了。
“進”,那麼你有了信,還要去求進步,向前去精進;若不精進,你單單信而不去行,那也沒有用,一定要向前去行。行,你又要念玆在玆,永遠不忘,這是念根。你有了念根,不要被人動搖。先不要想要去度人,說我覺得佛法不錯,我去教化眾生去,叫眾生都來信佛;去和眾生一接觸,眾生說:“耶稣教最好!天主教更好!你來,到我們這兒去領洗,或者做一個真正的教徒、或者做一個望友!”這時候,因為沒有定力,就被人家所轉、被人家所化。不單沒有化人,而且被人所化了,這就沒有定根;你如果有定根,就能把你所要度的人度過來,不會被人家度過去。“慧”就是智慧。你有了定根了,就會生出一種慧根;智慧的根若扎下去,更是不會搖動。
有大筋力,“力”就譬喻五力。五力就是這五根,因為它能生長根;有了根,就會有力。五力,也就是信力、進力、念力、定力、慧力,由這五根就變成五種的力量。有這五種的力量,你就可以證得這無漏的智慧,來成就一切的善根;一切菩提種子就可以成就。
行步平正:就是這只牛因為有大筋力,所以它行步也很穩當的,一步也走不錯;這也有個譬喻,譬喻定慧均平。定有了、慧也有了,慧有了、定也有了;定增加一點,慧也增加一點;慧增加一點,定也增加了!所以定慧均平。你若有定而無慧,就變成一個愚癡的修行人;若有慧而無定,那變成一個活動的修行人。所以必須要定幫助慧、慧幫助定,互相幫助。
“行步平正”還有一個譬喻,譬喻七覺調平。七覺,就是七覺支,也就是七菩提分;菩提就是覺道,所以也叫七覺分,就是七種覺悟的法門。佛為二乘人所說的三十七道品裡邊,在大乘中也包括這三十七道品。
三十七道品,就是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
七覺支:(一)擇法覺分。又名擇法覺支。擇,是選擇;選擇是法、非法,選擇正法、邪法,選擇真法、偽法,選擇實法、虛法;這一些法,都應該選擇。以什麼來選擇呢?以無漏智慧的擇法眼來選擇法。在法裡邊,我們要揀擇正法、真法、實法、善法來修行,把邪法、虛法和不正當的一切的邪知邪見的法不要它。
(二)精進覺分。擇法覺分,然後就要有精進覺分。精進,選擇你所認為是正法的,你就要去精進修行。你精進,也要依照真正法門去精進,不要依照假的法去精進。你若在虛偽的法上去精進,你精進也是變成虛偽的。所以精進也要有覺分,你要明白這是你所應該行的道路。
(三)喜覺分。喜,是歡喜;這歡喜也有正邪之分。有依照正路修行而歡喜,有得到一種顛倒而狂喜;顛倒的歡喜,就是不正當的歡喜。在這情形之下,顛倒的歡喜是什麼?就是任著你的欲念──這種狂欲,去做顛倒的行為。這時候,你也覺得很高興、很歡喜的;但這是一種顛倒的歡喜。要歡喜這個禅、歡喜這個法,要禅悅為食,法喜充滿。法喜,得到佛法了,“哦!我以前對佛法一點都不明白,現在我才知道佛法這麼多的道理,這麼高深,這麼奧妙!”所以就生出一種歡喜心。
(四)除覺分。你若知道哪個是真的、哪個是假的,真的就保留,假的就要斷除它,斷除你的煩惱。
(五)捨覺分。捨,就是把所不應該留戀的,都要捨了。好像坐禅,也不能執著坐禅的這種好處。有的人坐禅得到一點境界,就著住到境界上,放不下了,總要貪戀這種歡喜的境界;所以這種境界,還要把它捨了。捨了它,然後才有──
(六)定覺分。定,是禅定。修行,一切都不執著了,所以就有一種禅定的功夫成就了;你禅定的功夫一成就,這就是一種定覺分。在定覺分上,你也要知道外道那種“內守悠閒”──令他的心意識不起,這是一種外道所修的定;不能依照這種定去修,要修正定。正定,就是“無所執著的正知正見”,由這種正知正見,就生出一種正定。
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這屬於心裡頭;你要是有一種昏沉,就要用這三種的覺分來對治心的昏沉。要是心裡浮躁,就要用除覺分、捨覺分、定覺分這三種來對治它。
(七)念覺分。心裡有昏沉或浮躁,這都是念。
所以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除覺分、捨覺分、定覺分、念覺分,叫七菩提分,這是七種覺悟的方法;我們修道的人,都應該知道這七菩提分。發菩提心的人,必須要依照這七菩提分來修道;因為能依照這七菩提分而行,以調和身心,是沒有危險的,所以這叫“行步平正”,這是用功得力的一種表現。
其疾如風:這一輛大車被大白牛來拉著跑,就好像風那麼快。不過“風”有很多種,有飓風、有清風。飓風就會把一切東西都摧毀了;清風,人人都歡喜。這個“風”,也不是清風,也不是飓風,又可以說也是清風、也是飓風。怎麼這樣講呢?因為你得到這種的風,覺得非常清涼,非常的舒服,這可以說是清風;也可以說是飓風,因為可以摧毀天魔外道的法和邪知邪見。“其疾如風”也是有一個譬喻,譬喻八正道。八正道,這八種正當的道路,是修道人應該依照這八種的道路去修行。這八種的道路是:
(一)正見。見,是看見。怎麼要有正見呢?因為你若有邪知邪見,你就不能接受真正的佛法,所以必須要以無漏的智慧,來破除一切的邪知邪見,而修持正知正見。正見,是非禮勿視,不合乎禮的,你不要看。
(二)正思惟。就是非禮勿聽;不合乎禮的話,不要聽它,不要想它,不要思惟它。為什麼有了思惟?就因為有聽覺,然後就想了:這個事情如何如何,那個事情如何如何。
(三)正語。就是非禮勿言;不合乎禮的話,你不要講。不要盡講是講非的,不要盡講這個怎麼不好、那個又怎麼不對;非禮的話,不要說它。你就是明明知道那個人有過錯,可以原諒就原諒他,可以包涵就包涵他。人的習氣太重,誰都免不了做一種、兩種的錯事,做錯了改就是好的,不要心裡盡是看人家的缺點去到處宣揚。正語就是說──說正當的話,不說邪僻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