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斷見思煩惱,從哪裡下手?
「《華嚴經》曰:我慢溉灌,見網增長」。這《華嚴經》上說的,我慢,傲慢。我慢是末那識的一分,末那識是四分組成的,這是其中的一分。大乘教常說四大煩惱常相隨,這四大煩惱第一個是我見,就是執著有個我,執著什麼?執著阿賴耶的相分之中的一分是我身。要知道我們現實的環境,你六根跟六塵能夠接觸到的,這是阿賴耶的現量境界,我們能接觸到。但是我們意念當中有沒有接觸到?沒有,我們的意念當中沒有接觸到。意念當中了解外面的境界是間接的,只有前面的五根接觸到是真實的,五根是了別,沒有分別,它是照見,眼見色、耳聞聲。能夠分別音聲的,就是這個見。換句話說,前頭五根沒有這個見,我們講見煩惱、見網,它沒有,它是個工具。誰有見惑?末那跟意識它有見惑,它的見惑是間接來的,是從前五識把外面境相看到的傳遞給它,它曉得了,它沒有見到外面。它是不會見到外面的,必須聽前面五個給它報告。
我們剛才講,譬如嘗味道,吃辣的、吃甜的,舌頭,舌頭把這個信息傳給第六識、傳給第七識,它知道,它並沒有嘗到,是前五識嘗到的。前五識是直接的,它是間接的。前五識把它所接觸到的傳遞給第六識,在第六識見分裡面起作用。見分就是分別執著,見分這個念頭才動,相分就起來了。第七識的相分、第六識的相分就把前五識的相分,畫面是完全相同的,像我們看電視螢幕一樣,不是現場,看得很清楚,這麼樣了解的。它在裡面起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在干這個。這是唯識心理學。你就曉得六、七全妄,不是真的。第六識、第七識再把它的信息傳給阿賴耶,阿賴耶叫藏識,就是資料庫,放到那裡做成檔案。這個檔案庫森羅萬象,裡面收藏東西是無量無邊、無盡無數,可是你想調個檔案出來,立刻就調出來了,速度真快,真不可思議!這是什麼?這是自性的本能,經上講的「法爾如是」,自性本有的能量就是這個樣子。
這是說凡夫很難回頭,就是掌控的這個力量太大,我慢在灌溉你,在給你澆水培養你,所以見網就增長。我們講分別執著愈來愈嚴重,那你怎麼能放下?我慢、我愛、我癡,這是末那識的四大煩惱,我見下面是貪瞋癡,我愛是貪,我慢是瞋,我癡是愚癡,貪瞋癡,所以你的見思煩惱天天在增長,道理在此地給我們說出來。我們要想斷見思煩惱,從哪裡下手?從我慢下手,把傲慢放下,從這下手。世間人也懂得,你看孔老夫子,在《論語》裡有一句話說,他觀察人他有個標准,說這個人「如有周公之才之美」,這個人很了不起,有周公的才華,有周公的能力。周公是大聖人,孔子心目當中最佩服的。可是怎麼樣?你去觀察他,他傲慢,「使驕且吝」,看他日常生活當中,他有傲慢的態度,他有吝啬的習氣,孔子說那個人是假的,不是真的。「其余則不足觀也」,不是真的,假的。真的是怎麼樣的?真的一定是謙虛,對人恭敬,這是什麼?這是從孔子身上見到。孔子的學生對老師的贊歎、對老師的認同,說老師有五德,溫、良、恭、儉、讓。夫子溫和,善良,恭慎,做事情恭敬,他有敬心、謹慎,小心謹慎。諸葛亮的美德,後人都尊敬他,諸葛一生唯謹慎,我們今天講小心謹慎。儉是節儉。處處讓別人,總是自己退後,把別人推到前面,這是夫子之德。所以這個謙讓非常重要。中國古人也講,「學問深時意氣平」。這個人有德行、有學問,他能謙,他平和,我們常講平易近人,沒有絲毫傲慢,對人能平等的恭敬,人喜歡,願意接近你。
諸佛菩薩沒有起心動念我們知道,沒有分別執著,但是諸佛菩薩念念不捨眾生。這個念念是什麼?就是彌勒菩薩所講的這個念頭。一切眾生有念頭,眾生起的這些念頭,從他的念頭發出去,從他身體的物質現象波動發出去。賢首國師《還源觀》上告訴我們,念頭才動就周遍法界,那諸佛菩薩怎麼會不知道?這就叫念念。念念不是佛有念頭,佛沒有念頭,佛收到一切眾生的念念,那就感,眾生有感,佛就有應,這個應就是不捨眾生。諸佛菩薩念念不捨眾生,念念是眾生的感,不捨是佛菩薩的應,感應道交。收到我們的信息,我們現在這麼苦,遭這麼大的難,為什麼不來救我們?我們會提這個問題。不是不救,他已經在救我們了。你真的能回頭,他就來,不能回頭他也來。能回頭,他的應叫顯應,明顯給你感應;你不能回頭,冥應,暗中保佑你,你自己不知道,都有感應,這慈悲到極處,哪有不感應的道理!這感應裡頭沒有人情的,這是性德,法爾如是,沒有偏愛,沒有偏心的,完全是平等的。
所以我們曉得我們遭難,遭難干嘛?就像父母一樣,做錯事情應該受懲罰,你才會記得,你才會改過。所以父母老師呵斥你、罰你、打罵你,都是愛你,不是怨恨,都是幫助你改過。為什麼打你?打你就記得,這個地方挨過打,記得就特別牢。所以是打記性,不是別的,讓你記住。你才曉得諸佛菩薩教化眾生善巧方便不可思議。我們終於體會到,阿鼻地獄是干什麼的?是幫那個造極重罪業消業障的方法!不到那裡去業障消不了,到那裡去業障消完之後佛菩薩就來了,他給你講,你就聽,你就接受。現在佛菩薩跟你講,不接受、不聽,必須受到那個苦難之後,明白了。什麼時候覺悟,什麼時候就顯應,不覺悟的時候冥應,沒有不照顧的。尤其是阿彌陀佛發的四十八願,願願是為眾生,不是為自己。我們不能在這些地方體會,就不知道佛菩薩恩德之大,佛菩薩對我有多好不知道。我們也不感激,甚至於天天還咒他、罵他,還侮辱他。但是他沒有絲毫改變,不管我們用什麼態度對他,他都是那樣愛你。為什麼?因為我們跟他是一體,同一個自性。大乘教佛常講,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十方三世佛,我們在其中,包括在裡頭;共同一法身,那怎麼會不愛護?哪有這個道理!眾生確實迷有淺深不同,這裡面的現象也是無量無邊,無法說清,迷得太深、迷得太重,所以很難回頭。
因此我慢這裡特別提出來,這個東西一定要斷。孔子是世間法,沒教人離開六道,所以對於這些煩惱輕一點的可以接受。佛法是教你斷煩惱證菩提,煩惱不斷你不能證得。證菩提是自己的事情,斷煩惱也是自己的事情,沒有人能夠代替。佛菩薩大慈大悲,不能代替我們斷煩惱,不能代我們消業障,不可能的,真的是所謂「解鈴還須系鈴人」,一定要你自己去悟。佛菩薩幫助我們,只是把事實真相講清楚、講明白,我們享福為什麼享福,我們遭罪為什麼遭罪,搞清楚、搞明白,你就覺悟了。佛菩薩對我們的恩德是教誨,他是站在老師的地位,我們是學生,我們跟他的關系是師生關系。你看我們稱他為本師,根本的老師,我們自稱為弟子,弟子是學生,我們跟佛的關系是師生關系。老師對我們的父母尊重,教學的時候還是把孝順父母擺在第一,沒有把老師擺在第一,這個謙虛。第一句孝順父母,第二才奉事師長。
師道確實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人不孝順父母,師道就沒有了,他怎麼會尊重老師。古時候人人都懂得。帝王跟老師見面不能坐在他座位上,他那個座位是坐北朝南,北方的地位高,南方是下方,北方是上方,坐北朝南,接見人都是這個儀式。老師來了就不行,他得下來,不能坐在這上位。老師來是東西向,皇上坐在哪裡?坐在東邊。東邊是主人叫東道主,西邊是客人,老師坐在西面,以賓主之禮接待,不用君臣之禮,用賓主之禮。這是什麼?這是教化人民。你看看皇上對老師都這麼恭敬,一般人對老師能不恭敬嗎?恭敬老師就是尊師重道,倫理、道德、因果的教育自自然然就興旺起來,皇上帶頭。
從前皇上真了不起,他的工作沒那麼多,沒那麼多案件,所以皇上有時間聽課。你看看清朝,《四庫全書》裡頭有記載,順治、康熙、雍正、干隆、嘉慶這些皇帝,經常邀請儒釋道的高人,都把他們看作老師,自己很謙虛的求教,這些人到宮廷裡面去上課,皇帝帶著嫔妃、文武大臣上課,他的國家政治能辦得好。因為大家在一起學習,取到一個什麼?見和同解,讓我們對於國家的政策看法、想法能一致,這就和了,家和萬事興。帝王跟大臣和合,這個國家哪有不興旺的道理,哪有不強盛的道理!是這麼個道理造成的。民主難,民主因為分子是各有各人的看法,各有各人的見解,不容易統一。你細細去觀察、去思惟,你就曉得。我贊成君主,不贊成民主。我喜歡皇上,不喜歡總統。因為他真負責任,他真要把它辦好,他才能傳給兒子、傳給孫子,世世代代傳下去。做不好?做不好就亡國了,別人起個革命把他推翻了。所以他要真做,他不敢馬虎,一定要把他教好,要找全國最好的老師,有德行、有學問的,多半封為國師,自己親自接受教育,做榜樣。
現在這個社會動亂,我講很多次,我遇到國家領導人,我也勸導他們,你們要做出好樣子出來,學習。現在社會混亂沒有別的,就是缺乏倫理、道德、因果的教育,就是沒有這個東西,有這個東西馬上就解決問題。那怎麼做法?除了學術界之外,另外還要搞一個機構,宗教。決定不能把宗教廢除,宗教廢除的時候永久亂下去了,再也回不了頭來。宗教是什麼?先把宗教團結起來,然後把宗教教義都講清楚、講明白。如果這個教室裡頭,這種課堂裡頭,國家領導人坐在那邊聽,也帶著文武大臣一起來聽課,現在衛星電視這個鏡頭播出去,全國人民就震動了。會什麼?一起來學習。一起來學習不要一年,社會就恢復安定和平;三年、五年,天下大治!我相信會超過貞觀,會超過文景,這是中國歷史上國家政治做得最好的時候,超過康熙、干隆。為什麼?那個時候沒有這麼方便的工具,現在電視可以讓每個人在家庭裡頭學習,所以它快。
過去我們在湯池做實驗,三個月,人的良心就喚出來了,我們感到非常驚訝,想不到!證明了老祖宗所說的「人性本善」。《三字經》上頭一句,「人之初,性本善」,把本善、本性喚出來了,人有良心,不好意思做壞事,他懂因果教育,不敢做壞事。這中國幾千年來長治久安靠這個。現在這個工具多好!每一堂課看到國家領導人都在那裡聽課,都在那裡學習,帶動全民學習,帶動全世界人民學習,你說這還得了!我常常在講,常常在勸導,哪些是有大福報的人,國家領導人、宗教界的領導人都是大福報。這一次羅馬教皇邀請我,本來我不想去,以後想想還是去一趟再勸勸他。去年我勸他,今年再去勸他,希望他把梵蒂岡跟羅馬城做為一個實驗點,培養一批老師講經教學。如果他心量大一點,就聯合各個宗教;心量小一點就完全天主教,其他宗教沒有。把梵蒂岡建成地球上天主教的天堂,就在羅馬。梵蒂岡是個聖城。我們信息傳達他了,希望他能夠做。成敗關鍵在師資,老師第一,所以首先要培養一個老師的班子,能夠有五、六十個老師就會做成功。
淨土大經解演義·科注及精華節錄(添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