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法師開示
慈法法師:當善思維善觀察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
|
|
|
|
|
|
慈法法師開示 時間:2009年11月18日 地點:雞足山放光寺 慈師:……於當下,皆是圓頓,無前後際。能不能圓起圓用呢?這就是利鈍根性之說了。實際念佛法門利鈍全收是啥呢?就是這一念之間,一念攝三世,圓滿平等攝護,三世歸於一念,圓滿一念,無所對待。這樣呢,圓起圓用之人他不會考究於過去的業力、現在的什麼,他就會真正圓滿地、如實地去稱念諸佛功德,或者說隨自己的現緣來激活自己的身口意三業對三寶的守護與供養。 那要是我們一般對所謂的一真皆真和一實境界的深刻認識不夠,沒有一實之現,沒有一實修持的感知,那就要多忏悔,多觀唯心是觀。所謂的唯心觀就是:人在生活作業之中,一切對境莫不由心而現——若好若壞、若善若惡、若是若非、若強若弱,皆是心現,非有實得,非有實物,非有實境。那麼唯心觀呢能使人漸次出離…… 實際《占察善惡業報經》真應該讀,以前要求放光寺的出家師父下半卷必須得會背,我要求他們必須得會背。還是以前講的多,但大家用的少。先占察占察,做一做,再學學下半卷,看一看。 一個人的時候怎麼警策自己?(注:前面有人提出這個問題)就是從習慣的懊悔中、習慣的自恣中走出來。習慣的自恣也很苦,習慣的懊惱也很苦.就是習慣一來,不好的習氣一來,就生煩惱,很麻煩;習氣一來就縱容它,也很麻煩;這樣沒有出離的機會。所以習氣來了要覺悟它、認知它,善於調整,莫生懊悔,不要在自己的習氣上去掙扎,沒有必要。要知道它,要覺悟它:此習氣無始熏染,非有自性。因熏染故,相習於當下,實無可得。以“實無可得”作為緣起,人得解脫。 我們深信因果——沒問題啊,深信因果你把過去的因當成緣起,把現在的果報當成事實。那你又成一個新的因果輪回了,所以呢出因果得成就!並不是說我們昧於因果,當然也不能壞於因果。要是還染著於善惡是非,還沒有真正平等智成就,那你善惡作為都有果報的。這時候咋辦呢?善觀於緣起。好比說壞的習氣來了,知此習氣本不可得,因緣而生,久習相成,知其無有自性,那你當下就覺悟它。說無所得中,我何以作為呢?若念佛、若贊佛、若禮敬於佛、若供養於佛,未來得大果報,現下得大安寧。那麼這作緣起,就不再依過去。 好比說懊悔,好比說早上起不來的問題。早上起不來就想再睡會兒,起來了,說,我怎麼不早點修行呢......實際這都成惡業相續了。你睡的時候是惡業,無明惡業昏睡,你起來的時候,又成了個惡業了,你看我這個那個......這自責呢,它又給自己增加了心理的負重與記憶,你甚至每天更加去追溯這種東西。昏睡來了,沒有起來(起床),就觀觀無常,說:生死無常,我何以用有限的生命多用於縱欲昏睡呢?昏睡何以果報呢?若於愚癡業——畜生道相續;若於破戒,好比說鐘聲響起,應起不起,壞寺院法,那這和破戒是一樣的——那應墮地獄道的,那應墮蟒蛇身的。你觀其果報,你就不做了。過去講鐘聲一響,僧眾不起,必墮蟒身。你要墮蟒蛇身,那你說我就睡吧,那你下一世就做個蟒蛇,你就睡吧,你願意受這個果報,你就睡吧,那就是受果報呗。那我深知因果了,我就警策自己了,說:何以無量善根成就的人身,聞佛法而與蟒身之業去相續呢?我做這個蟒蛇的身業干什麼呢?那你可以鼓勵自己了。實際這都是真正自己要去細觀的,要觀察的。觀察很重要!這個觀察我們平常學的教理都有嘛。 (某出家師:在上海,大家學習師父開示的《安樂集》,特別講到這個深心,知一切本不可得而常行善法,大家感觸都很深……) 慈師:是啊,就是因為不可得,你行善而善,善於世間,善於自己,而善於解脫。因為不可得,所以說人不輪回。行善,受於善,而不染於善,人得解脫。好比說:哎呀,我做了點好事,到處就計較這個,因為這一點好事、一點什麼,就求回報,那肯定是輪回。那麼常觀本無所得,人呢就不做計較了。別人贊你啊謗你啊、你自己好啊壞啊,你不做計較了。常於苦樂感知之中,覺知苦樂之因果,常作樂業、樂緣;樂緣無染而受樂報;樂報無染而出離三界。要不然,我們實在太苦了。生老病死苦,這八苦相煎熬,人生本來就苦。所以常觀世間之苦,應該觀的。 靜下來,坐下來了,我打妄想的時間,我就觀一觀:我這腦袋瓜子又在妄想,就這樣觀察自己:何以有限之生命做此妄想呢?不做如理思惟呢?我當作正觀!就提醒自己。或自己不行就寫那個地方,好比妄想多、煩惱多、迷失無記多的時間,就寫一個:我當如理審觀!就提醒自己。我坐這可以打妄想,沒問題,我這妄想是什麼呢?要如理審觀。好比說念念生滅,我何以追溯這些無意義之生滅之想呢?好比我們追溯一個事情,想啊想啊,過去的好與壞啊、男啊女啊,想來想去,這都是生滅不可得的,但我們用自己的生命注入其中,受大傷害,何以作為呢?就是你為什麼這樣干呢?你自己一定會歧視自己:我當淨觀世間,它本不可得,何以染著此惡業呢?當作善念,當作正念,當作慈悲念,當如佛思觀。那這樣,我們如聲聞思觀——觀於寂靜;如菩薩思觀——六度利世;如佛思觀——一真法界,清淨光明。 你做哪個觀都可以啊,你坐著沒問題啊,你閉上眼睛可以去如理思觀的,去思維。沒事情啊,閉上眼睛了:諸行無常,何以為做呢?所以無常為做,無我為做,寂滅為做,以此做,生命相續,所以了知法界本不可得,生命相續之中,你已經取涅槃了。煩惱盡處是涅槃嘛!你不再煩惱自己了,你就得安樂,你現世雖是凡夫,受聖者之果報。我們是個凡夫人麼,但不要緊,這個不要緊的。所以聖觀現前,人得其樂。我當做此念:我此靜坐,如是靜坐,普利一切,無所掛礙。你看你還是在那坐著,但你的心念在享受著普利一切無所掛礙的正念。沒問題。雖然這沒有廣大善巧,但是它已經有我們逾越了無記、紛紛擾擾的妄想,已經開始有谛觀善巧了。那這個沒問題。 靜下來了,看看天,看看地,說:器世間雖顯現種種安穩,實是無常,成住壞空,依人心業感故,所現淨穢,實非我所系。那我們應該系什麼呢?當系於佛、系於法、系於僧,當清淨念佛。這很好做的。要不然你坐這打妄想:哎呀,昨天我吃什麼,後天干什麼,到哪去花錢,這個那個……,你一旦開始想,想的會越來越多。過去的事,這個事,那個事,那個事,這個事,無量無邊。好比說我們想起一個事了,說:如此無常事、無我事,何以回憶呢?因為無明緣行,行緣識,行緣識而相續,產生十二因緣,六道輪回,如此輪回無可窮盡,當正觀之。(注:【十二因緣】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這時候讓你去想那些亂七八糟的事,你也不去想了。 正觀很重要的,正思維,不是難做的事,因為這教理大家都會。 早上該起來了,累了,不想起床,哎呀,外邊很涼的,早晨起來這被窩挺好的。那你觀觀:這所謂這個“好”由何而起的?此“好”不過是貪心相續,習氣熏染,無有實質,我以此為實,那你就會拱在被窩裡去躺,莫生懊惱,你睡到天亮,你睡到太陽升起來,別人都說你是個懶鬼,你也不要生煩惱,這可以。你說我就是個懶人,對不對?全世界都指責你,我就是個懶人。如果你真能這樣想,心裡也能如是,那也沒問題。關鍵你做到做不到?做不到的時候當要早起,做利行事、明快事、安樂事。你要是做不到,別人一說你時,你自己一想自己,你安住不了了,日上三竿你一定睡不得的,那不能睡,那不行的。所以呢作為一個修行人,就是要知道自己罷了。那我起不來,我在養什麼呢?哦,你在養個“貪”字,養個習氣。此貪欲習氣,何以結果呢?若令其相續,結果何處?你會觀察到:豬、牛、羊、蟒蛇、熊類、種種貪睡之物。說:“我若與此同類,我心甘乎?” 你甘心嗎?你要甘心,那你就做去吧,那你睡去吧。你自己願意取其道,用其性,那你就去這樣吧,對不對?若我不願意——那你就要來改變自己的行為,令其心身安樂。所以正行者持戒者令心安樂嘛。 這純粹就是自己在玩自己的生命游戲,看你怎麼樣對待這個生命了。說:噢,若往生極樂國,回視娑婆剎那之間,好比說,我看到我自己所有的……,蓋個塔也好,扔到海裡也好,或者說有一包土埋著也好,一把灰也好,說:“此身過去世為出輪回故,種種作業,種種勤苦,種種善巧,我當禮敬。”你從極樂世界你還會禮敬他。哎呀,要是我們作牛作馬了,作豬作羊了,在地獄裡顛倒很多生,碰到自己過去的作業了,說:“我當把他……”那你就生嗔恨心了,當作毀滅。所以墮惡道的人多是對善緣毀滅,嗔恨善業。很多人現在就是對他人生怨,對寺院生怨,對徒眾生怨,對周邊的人生怨,這樣人你不用說,就墮惡道,他沒有第二個的去處,他已經生惡道了,他已經不如以前了。好比說,我們對周邊的人贊美贊歎說:諸有聖緣、諸善事,令我等覺悟菩提,身心安樂,當生感激,當生感恩,雖是逆緣顯現,亦令我覺悟,亦令我出離。所以順緣惡緣你都會贊美的。贊美,你就怎麼說都比過去強,你已經善道生了。你看:你身在此中,已經生到善道去了,已經不在這個道了,你已經在善道上了。所以說謗僧者多墮於地獄,多墮於惡道;贊僧者多生天。這很自然的,對吧? 所以說我們平常念佛,念佛干啥呢?念佛!身在娑婆,贊佛威德,攝護我等,不作捨離,感恩至極。雖身在娑婆,心已深感極樂之安穩。所以贊佛功德:南無阿彌陀佛!你沒有生,但已經享受到生的快樂了,對不對?我身在娑婆世界,我已經體會到極樂世界的快樂了,怎麼快樂呢?回顧於此,娑婆世界此生命因為彌陀之攝護,因為對方之稱念,剎那間相應無疑,必生彼國。用“必生後心”來觀此土,心生歡喜。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人也不用求了,對不對?都是自己的心念在起作用麼,所以此唯識所現,唯識所顯,一實境界,由心造作,實無得失。心念相續故,產生種種業相,六道顯現,或者說十法界顯現,皆由心作,當常作此觀! 人常作唯識觀、唯心觀,人就有娛樂於人生的快樂了,而不是迷失了。太多的人迷失了。啥叫迷失了,我咋辦?我怎麼不行?怎麼不精進?或者說我這麼精進怎麼還不行?…… 當善思維善思觀! 如是思觀者雖在凡夫位,雖在流轉中,心與佛、菩薩、聖者同一法感,同一樂趣。雖然沒有如實之境界,已經有唯識之方便了。就是你的心念你知道:我心念已經可以做方便了,我心念以前是被動的、是擠壓的、是痛苦的、是負重的,現在的心念已經可以做方便,可以造作個喜悅,設計個輕松,得一個燦爛!這都不是自安自慰的事,而是有如實的利益的。所以學佛之人善知心之妙用,用其妙用,避其無明愚癡,令其安樂。 我們一般生起來的一刻鐘,往往是習氣,往往是習氣顛倒,或者是壓抑習氣,或者是放縱習氣,往往是這個,這個根本都不可怕!但你一定要知道它。若不知道它,縱容它,你一定會隨著業力就墮到你應該去的地方了,那真是現業的果報,你肯定會迷失痛苦的;若壓抑它,人就會很悶,閉塞,很苦,心裡很難受,你越用力越難受,有的人就會殘害自己,虐待,那都不成立,沒有意義。所以無益之苦當遠離,清淨正行,這樣人得安樂。無益之苦不能去相承它。 尤其在山裡我們的機會還真是多,你思維的機會多。你往那一坐,誰也不惹你的時候,你就可以好好的享受享受四聖谛法——苦集滅道;好好的享受享受諸行無常、諸法無我、苦空、寂靜涅槃;好好的享受享受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普照十方,一切眾生本來安樂;你可以好好的享受享受,對不對?很寂靜的,可以享受享受。自得其樂嘛!那你再去接觸人,你也可以把這個樂很自然地傳達給別人了。你心裡有樂的東西了,怎麼會不傳達給別人?肯定會傳達給別人。 所以我們在這個山裡住著,機遇很難得,寂靜思維的機會多。要是我寂靜思維不來,咋辦呢?就做這些禮拜啊、讀經啊、念佛啊、經行啊。若能善思維,真是你所有的思維中都有這些佛菩薩的經典的,不會相違背的。說佛心念、我心念質無別,本質無別,你不會感覺有差別的,你不會有遺憾感,說“哎呀,我沒有讀那麼好的經,哎呀,我不知道那麼好的教言。”——你不會那麼想的,因為此身本淨,象《如來藏經》寫的一樣:一切眾生本自清淨,本自圓滿,本自具足,因煩惱業習蒙蔽故而不知。那我們不煩惱不蒙蔽它,它自然就起作用了。所以要是不善正思維了呢,就去讀讀經啊,把經典讀讀。象那《占察善惡業報經》下半卷講得很清楚:人的心念,一實境界,唯心所現,內心外心,真心偽心。講得特別好,就很好用了。 實際念佛法門實為簡單了: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就簡單,你冒出個什麼你能警覺它。要是扼制不住它,或者說,怎麼念佛,它都會冒出來,你就把念佛停下來,說:那你就出來吧,你想什麼?你何以作為?你的本性是什麼?要是縱容你是什麼結果?對抗你是什麼結果?我識得你的本性是什麼結果?你一善觀察,它自然就沒有了,你再去念佛,那人就能念下去。 (問:師父,我誦經的時候有時會冒出……) 師父:沒問題,誦經的時候不想念了,不想誦了,你又解釋不了它,你把經本一合,你說為什麼不想誦?不誦做什麼?不誦的作為是什麼?何以心念制止誦經?你在干什麼?……你可以覺察它的,你可以察到它的。好比說:因為焦躁不安,這個微細的想法牽制自己讀不下去了。這個牽制起何作用?使你的生命未來何以作為?何以結果?你一觀察,讓你去做你都不去做了。要善於觀察。 在佛教的修行中呢,我感到淨土法門最方便的就是一句佛號徹照無疑,就是把你的心照得特別徹底,你只要舉心動念就能了知,你自己能了知,再凡的凡夫都能了知:我在動念,不管他好念壞念,我在動念。你要是動念制止不了,你就觀察:此念何為?此念何以結果?何以相承?就是什麼緣起呢?什麼過程呢?什麼結果呢?其本質是什麼呢?你觀察了以後,大概你這個妄想就沒啥意思了。要這樣還避不過去,那是不可能的。知道它的緣起、過程、結果,再看看它的本質,基本上它就沒法藏身了,它沒有力量了。 (出家師:《賢護經》裡特別講到這個正思維……) 師父:實際除疑就是正思維的過程,正審觀。除疑才能生信。生信就是把心裡的疑慮都處理干淨了,自己處理干淨了。你要是不斷地如理審觀,人不可能生疑的,生什麼疑呢?所有的疑慮皆因自心而造作,非有實物,若人、若法、若事,所有疑心、所有疑念,皆因自心而生。若把自己的疑除干淨了,人學佛就會很得力。 (出家師:有時間把師父講的《安樂集》錄像再看一遍,梳理梳理挺好的,我參加過兩次學習,感到很清晰,再做做筆記。) 師父:今年《安樂集》講得比較細致一點了,把它給分格化了。人心不安,總是需要安心的方法。實際這一句佛號中就有除疑、生信、安心、立誓、正行,都是具足的。要把它梳理干淨了,哪個關鍵口上出問題了,這一句佛號就能看到哪個口上。有的人是疑慮了,有的人就是在信心上不足的,有的人就是沒有安心,雖然有信,但沒有在這個地方真正的休息,沒在佛號上休息下來,那就會產生他不願意做了,不願意念佛了。 (出家師:師父以前教授直接以觀音勢至為伴侶啊,這樣贊歎阿彌陀佛,這樣挺容易生起的……) 師父:對。實際本來阿彌陀佛這個無量光明普照十方無所對待,大勢至菩薩以無邊光普照十方,觀音菩薩以隨機感應之心普利有情,無所捨離,伴隨一切眾生。西方三聖常隨眾生,眾生不知。常隨著我們的。若從理念,若從識得上,三聖常隨,我們就很踏實的。順理性業報觀,諸佛常隨,你心念如是。
|
|
|
|
|
|
上一篇:慈法法師:無上菩提心
下一篇:慈法法師: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
|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