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全素食小區”拒絕葷食客,越有地位越吃素
早就聽說印度有不少素食者,是一個崇尚素食的國度。《環球時報》記者不久前去印度采訪,真切地感受到了素食文化在印度的盛行。在新德裡、孟買,有專門的全素食飯店,即使不是素食飯店,店裡也都有素食者菜單,有的餐廳還劃分出素食區和非素食區,甚至住宅區也有素食和不素食之分,而且素食住宅區的業主非富即貴。素食在印度如此大行其道的背後是深厚的宗教背景和歷史傳統。
越有地位、越有文化越吃素
在飛往印度的航班上點餐時,有空姐問記者,“您是吃素的還是非素的?”一下子把記者問蒙了。空姐趕緊解釋:“套餐有雞肉的、全素的,您選哪樣?”後來在新德裡,記者發現,除了有全素食飯店,印度的飯店與餐廳都有專門為素食者准備的菜單,有的還把座位分開;甚至一些著名的五星級連鎖酒店都設有專門的素食服務。印度的食品也分為素食或非素食,政府要求食品生產者必須在產品包裝上標注。記者到新德裡一個市民家做客時,因為恰逢中國中秋節,特地把月餅當禮物送給主人。女主人在把月餅切開分盤時問,“這點心是什麼餡,是素的還是葷的?”這下子又把記者弄蒙了,因為年年吃月餅,但從來沒有關注到豆沙蓮蓉月餅“是素的還是葷的”,為保險起見,記者趕緊說,“都是葷的”。
孟買被稱為印度的商業重鎮與金融之都,據說素食風很強勁,甚至孟買著名的濱海大道旁新建了很多高檔“純素食住宅區”。引導孟買這股激進素食風潮的是新興一代富豪家庭,比如外貿商、實業家、服裝出口商等。這些人為了進入上流社會,結成了“素食聯盟”,拒絕與非素食者為鄰。出身於婆羅門或剎帝利高種姓的印度教教徒,以吃素自豪,認為自己純潔,出身高貴,瞧不起吃葷的人,他們大多受過良好教育,在社會上占據著統治地位,所以在印度越有地位、越有文化的人越吃素。印度素食文化的影響早就超越了國界。上世紀70年代,19歲的喬布斯赴印度旅行,從印度回來後,開始信奉佛教,並吃素,除魚蛋奶外,不碰其他葷腥。
吃素與天氣炎熱有關
關於素食的規定,印度素食者不同派別間差異很大。印度教教徒不吃雞蛋,但吃牛奶及奶制品;而耆那教徒可以食用奶制品,但不食用蛋制品、蜂蜜及任何形式的根莖食品與蔬果,例如蔥頭、大蒜和土豆等,更嚴格的耆那教徒,則以苦行的方式堅持素食,不僅戒蛋和牛奶,甚至戒大豆、食鹽等。印度南北也有差異,南部盛行嚴格的素食主義,連雞蛋和奶制品也不吃。素食人口占印度總人口的比例究竟有多少,印度人的說法莫衷一是,從30%到60%都有。印度12億人口,其肉類年產量只有大約600多萬噸。
造成印度素食人口多的原因很多,多數人說是因為宗教信仰規定不殺生,印度教、佛教、耆那教等都信奉“非暴力”、“不殺生”。根據印度教的思想,肉食品是骯髒、污濁的,吃肉會污染人的身體;而素食者潔淨高貴,深受神明的喜愛。素食主義作為“不殺生”教條的一部分最早見於《吠陀經》,聖雄甘地後來在此基礎上發展了“非暴力不合作”思想。甘地認為,吃肉是英國侵略印度的根源。
素食主義在全印度廣泛流行還與炎熱天氣有關。印度一到雨季就發洪水,等洪水退去後,遍地都是動物與人的屍體。由於天氣炎熱,屍體很快腐爛發臭。食物匮乏的人們只能靠吃腐肉充饑,結果中毒而死,人們開始對肉食產生恐懼,逐漸形成素食習慣。
洋快餐靠素食立足
為了適應印度的市場需求和消費水平,像必勝客、麥當勞等世界知名快餐連鎖企業到了印度也開始全面變通,必勝客推出“全素比薩餅”。麥當勞目前在印度供應的食品幾乎一半以上是素食。麥當勞一款以土豆為主的素漢堡在印度非常受歡迎,銷量占到印度麥當勞餐廳全部銷量的1/4。記者品嘗過這款素漢堡,覺得口味還行。麥當勞還計劃明年在印度北部聖城阿姆利則開設全球首家純素食餐廳。
來源:環球時報 赴印度特派記者 屠麗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