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一只在沸水中垂死求救的龜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一只在沸水中垂死求救的龜

 

當我們習慣了凶殘的對待動物的時候,我們也會習慣殘忍的對待人類,當我們冷血的面對沸水鍋中垂死求救的生命時,實際上是把我們自己的人性也一起扼殺了。是誰,讓天真無邪沾染上飛濺的血腥?是什麼,讓原本盎然的大地到處是無休止的殺戮?為什麼,自诩萬靈之長的我們,為口腹之欲去殘殺生命的同時也屠戮自己的心靈?親愛的朋友,讀完今天的這篇文字,鳳凰網華人佛教希望您能深切的反思:我們到底該如何對待其他生命!(鳳凰網華人佛教·素食)

有一些細節常常使我過目不忘,且難以釋懷,一個如我這般懂得現實的無奈與殘酷的成年人,抓住這類細節不撒手,似乎有矯情之嫌,但是,它確確實實是一種隱痛和矛盾。

讓我們體會一下下面這個片段:

海斯密斯在小說《水龜》中有一個細節:一個年輕的母親把一只活龜帶回家,她想用它為八歲的兒子做一道菜,倘若把這道菜做得味道鮮美,就必須把龜活煮……這位母親當著兒子的面,把活龜扔進沸水之中,並且蓋上了鍋蓋,那只瀕死的龜拼命爬上鍋沿,抓住鍋邊,並用頭頂起鍋蓋,向外邊乞求地看著,這個男孩看到了垂死的龜對人類絕望而無助的凝視……

這只龜絕望乞求的凝視,強烈刺痛了男孩兒,在他媽媽用鍋蓋把龜推回沸水之前的片刻,這一瞬間構成了男孩兒終生的創傷性記憶……

我不想在此轉述接下來發生在男孩兒與母親之間的慘劇,我只想在男孩兒瞥見那只絕望乞求的水龜的眼神這裡停住,那只龜無助的眼神為什麼只對八歲的男孩兒構成內心的刺痛?而作為他母親的成年人卻無視那只龜抓住鍋邊、探出頭、用眼神向我們人類發出的最後的哀號?難道我們這些老於世故的成年人就應該喪失對於那種“眼神”的敏感嗎?難道我們成年人就應該對其他生命麻木得如此無動於衷嗎?

同時,假若男孩兒的母親忽發悲憫恻隱之心,那麼接下來這鍋沸水以及沸水之中尚在奄奄一息的龜,將是如何處置?這殘局將是如何收場?那恐怕就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另一個細節發生在高爾泰的《尋找家園》中。

大約半個世紀前的大饑荒年代,有一次他和同伴們在深山野林裡覓食狩獵,經過千辛萬苦他們終於打中了一只羊,他走上前,看到:“它昂著稚氣的頭,雪白的大耳朵一動不動,瞪著驚奇、明亮而天真的大眼睛望著我,如同一個健康的嬰兒,我也看著它,覺得它的眼睛裡,閃抖著一種我能理解的光,剎那間似曾相識。慢慢地,它昂著的頭往旁邊傾斜過去,突然砰的一聲倒在地上了。它動了動,像是要起來,但又放棄了這個想法。肚皮一起一伏,鼻孔一張一翕。嚴寒中噴出團團白氣,把沙土和草葉紛紛吹了起來,落在鼻孔附近的地上和它的臉上。我坐下來。不料這個動作竟把它嚇得迅速地昂起頭,猛烈地扭動著身軀…”高爾泰內心痛苦地看著它。可是,接下來怎麼辦呢?同樣-個惱人的問題擺在我們面前。

我不知道。

我不知道我們人類在對我們的動物兄弟們肆意殺戮、換得盤中餐之時,我們除了隱痛、自責之外,我們還能怎麼辦?

尼采曾在街上失控地抱著一匹馬的頭痛哭,他親吻著馬頭哭道:我苦難的兄弟!尼采被送進了瘋人院,而所有無視馬的眼神、馬的命運甚至虐待馬的人們,都被作為正常人留下來享受著現實。我萬分地理解尼采的這一種痛苦。

我忘記了是哪一位歐洲的哲學家,他曾每天到博物館看望一只聰明的黑猩猩,他簡直被關在鐵籠子裡的這只黑猩猩吸引住了。有一天,他在籠子外邊久久凝視著它,黑猩猩也同樣用大大的無辜的眼睛望著他。快到關門的時候了,哲學家仿佛自言自語般地低聲說:親愛的,你真迷人!你眼中所散發的孤獨是那樣的深沉,讓我們自慚形穢…再會,親愛的,我會再來看你!

我想,哲學家和黑猩猩一定從相互深切的凝視中讀懂了對方,他們探討的話題一定是:生命的孤獨與萬物的平等。

草會口渴、魚會疼痛、羊會流淚、狗會想念…我們人類既然比它們“高級”,那麼我們將如何表現我們作為高級動物的“高級”和“文明”?我們的成熟一定意味著對生態界弱小者的麻木和漠視嗎?對於現實世界的認知一定要以把我們自身變得殘酷為代價嗎?倘若它們來到這個世間的使命,並非是為了不平等地變成人類的腹中餐,那麼我們能否懷著悲憐、懷著對弱者的同情,讓它們活得有點尊嚴、死得覺著幸福呢?

來源:《動物記》作者:陳染

 

上一篇:傳遞正能量:老兵免費為老人淘廁10余年,一半收入投公益事
下一篇:淨空法師:只要在正道上走,沒有不成就的,成就的大小完全看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