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法師:遇到非常的環境我們的財產散失了,要知道作還債想
摘自淨空法師《淨土大經科注》第435集 2012年7月18日講於香港
“[經] 適小具有。又憂非常。水火盜賊。怨家債主。焚漂劫奪。消散磨滅。”
這一些都是眾生常常憂慮的。前面說“有無同憂,患得患失”,這個地方“適小具有”。
“且稍具有,便欲常保,恐遭禍變,慮其復失。”
注解裡面講:
“且稍具有。”
生活能過得去了。
“便欲常保。”
這是人之常情,如何能夠常年保持下去。
“恐遭禍變,慮其復失。”
特別是在現前這個社會,災難的頻率比早年高出太多了。六十年前有災難,不多見。現在的災難非常頻繁,稍稍留意,知道每天都在發生,頻率越來越高,災害越來越嚴重,幾乎沒有人不憂慮,這都是人之常情。
“故雲‘適小具有,又憂非常’。‘非常’者,即下之水火盜賊、焚漂劫奪等非常之禍也。‘水火’,指水火之災。‘盜賊’,指搶奪與偷竊之禍。‘怨家’,指與我結怨之家。‘債主’,指我欠債未還之人。”
所以經上講“適小具有,又憂非常”,“非常”就是下面講的“水火、盜賊、焚漂劫奪”等非常之禍。現在我們常講天災人禍,就是這些事情,“水火”是指水災、火災。“盜賊”是講社會不安定,社會動亂,搶奪、偷竊這種案件很多,居住在這個地區沒有安全感。“‘冤家’指與我結怨之家”,“結怨”有有意的,有無意的;有現前的,有宿世的,多!太多了!
“結怨”裡最重的,一個是殺生,這個怨結的重;第二個是偷盜。偷盜什麼?想占別人便宜,欺負些老實人,這個罪更嚴重。老實人是好人,惡意欺負他,奪取他的財物,這個罪更重。
眾生不知道,殺生是要償命的,欠債是要還錢的,因果報應絲毫不爽,這個事情決定不能干。寧可餓死,不能搶劫,為什麼?聰明人總是會想到,人生到這個世間來決定有死,生死是個平常的事情,不能造業。希望多活兩年殺害眾生,死了以後地獄去了。餓死的人,不侵犯別人的人,這個人雖然是餓死,因為他的心善、行為善,死了以後升天,享福,好事情,不是壞事情。
寧願餓死,寧願凍死,也不願意去搶劫,善人決定有善果,惡人一定有惡報。所以,因果這個道理跟事實真相不能不清楚。清楚、明白了,自己心是定的。心地清靜,心在定中,往往很自然的平安度過災難。人不起妄念,消耗能量就少,一個星期不吃不喝能活得下去。所以在這種情形、這種狀況之下就是考驗,看你還能不能守住,你的善心、善念、善行是不是能保持得住。能保持住,你的命還沒有絕、還有壽命,肯定有人來幫助你。
信心比什麼都重要,特別是淨宗法門,能不能成就全在信心。蕅益大師跟我們講六個“信”字,第一個是信自己,信自己“本來是佛”,信自己“是心是佛”,信自己“是心做佛”,這非常重要!
大乘經教裡面告訴我們,這是我們過去學過的,天台的“十乘觀法”,第一個就是信自己,相信“色由心生”。“色”這個字包括一切萬物,今天所說的自然現象、心理現象、物質現象,佛就用這個字做代表。從哪裡來的?從心生的。大乘經說這個心是自性,小乘經教裡說這個心叫阿賴耶識,都沒有說錯。可是後頭有個總結,“全體是心”,我們相不相信?遍法界虛空界就是自己心變現出來的。所以佛教的倫理從這建立。整個宇宙,上面到諸佛如來,下面到無間地獄,都是自己心變現出來的,念頭千變萬化,與性德相應的那頭是佛法界,那是佛與法身菩薩;與性德相違背的,這就是六道輪回。諸佛剎土、極樂世界唯心所變,我們住這個人間,跟三途、地獄也是唯心所變,全是自己、古人一句話說穿了,“自作自受”。成佛是你自己心現的,三途也是自心變現的,除了自己心念之外,沒有別的,這叫全體是心。這個說法的確是宇宙萬物的奧秘,佛雖然給我們說明了,揭穿了,我們不相信,我們不能接受。一直到今天,量子力學家把這個秘密也揭穿了,跟佛所說的完全一致。我們看了科學報告,對佛法才真正生起信心,不再懷疑了,相信自性是大圓滿。自性具足無量智慧、無量德能、無量相好,具足十法界依正莊嚴。
科學家告訴我們,念力就是思想,能量不可思議。如果能把這個能量集中,會產生我們無法想象的能量。這就是佛經上常說的,大小乘經裡頭都有、都說過,“制心一處,無事不辦”。佛說我們這個六道眾生這個念頭是散亂的,所以能量消失掉了;如果念頭集中,只想一樁事情,心想事成,沒有不成功的,我就想做佛,你決定成佛,為什麼?你想的一樁事情,你這個能量集中了,集中,他就成就了;想菩薩成菩薩,想什麼成什麼,這就是大小乘佛教常說的“一切法從心想生”。明白這個道理了,我們的思想決定不能讓他有負面的,完全是正面的,完全是善的,沒有惡的;對眾生絕定有利益的,沒有利益的不要想,不要以為我打個妄想就沒什麼關系。關系很大。這連現在的科學家都知道,決定不能有妄想,決定不能有負面的思想;當然更不可以有負面的行為。
學佛,守住“十善”、“六和”、“六波羅蜜”,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要以它為標准,這叫善心、善行。中國人這種善心、善行與佛法相應,中國人起心動念,“五倫”、“五常”、“四維”、“八德”。為什麼佛教在中國興旺?佛對於眾生沒有偏愛,中國人有良好的倫理道德教育的基礎。所以佛教到這邊來教化的時候很容易,大家能信、能理解,很容易學習,不是佛偏愛這個地方,這個地方人好教,基礎打得好,佛是大公無私。經上所說的這些,我們都不要把它放在心上,我們知道社會一般大眾都是這個念頭,我們要把它放下。
底下講了“冤家”,再講“債主,指我欠債未還之人”。一切都要作還債想,我們心裡就歡喜。縱然遇到非常的環境,我們的財產都散失了,要知道作還債想。如果命裡有的,這個地方散掉了,不久、未來它又來了,你命裡頭有的。因果要一定相信,我學佛六十多年,老師教導我們這些道理、這些境緣我們都經歷過,是真的不是假的。只要存善心,有善的念頭,利益眾生,業障就消了,煩惱就輕了,可以轉禍為福,轉災難為吉祥。
所以別人奪取我、借去的錢不還的,都作為還債想,不要放在心上,我們就自在,日子過的很幸福。
“以上種種,皆可突生非常之禍。”
突發的,沒有預兆突然來的。
“如火能焚燒,水能漂沒,盜能劫奪,賊能偷竊,怨家報仇,債主索欠。甚至俄頃之間,全非我有,舊日財富,蕩然無余,故雲‘焚漂劫奪,消散磨滅’。”
“俄頃”,是很短的時間全沒有了。“舊日財富,蕩然無余”,特別在戰爭的時候,真有這個事情。
“《會疏》曰:‘焚謂焚燒,兵火失火等難。漂謂漂流,洪水風波等難。劫奪,盜賊難。為怨家所消散,為債主所磨滅也。’”
如果知道這些因果報應,心裡面的結就打開了,應當反省,不怨天、不尤人,決定要想到是自作自受。經過這場災難之後,要勤修道德,要改過自新,把自己的毛病全部改正,從新做人,這是一個很好的轉機。遇到這些災難要會轉,不要把它當作災難去想,看它是一個轉機,我在這個環境當中超脫。這個是智慧的想法。真正化解了災難,中國人所謂“逢凶化吉,遇難呈祥”,這是有智慧的人。能把一切事相看清楚、看明白,通通是轉機。轉的樞紐就在你自己的念頭,你向善轉還是向不善轉,權不在外人,在自己。
我們再看下面一段:
“增益惡根。”
這就是心行不善,不善的人遭遇災難,往往增長他的惡念,他不服,總以為這些災難我不應該受,不服氣,要報復。他不能夠放下,這樣造的罪業更重了,往後去就更困難了。
“世人‘心悭意固’指悭吝之心,至為頑固
他沒有智慧,他想不開,放不下了。
“財物有失,則心中更增憤恨,憂怨愁苦,意無解時,故雲‘無能縱捨’。”
“縱捨”就是放下。他不肯放下,總是不服氣,這個念頭折福,完全錯了。命中縱然有福報,這個地方損失,那裡會來。但是這個念頭生起來,該去的去了,該來的不來了,為什麼?你障礙了他。惡的報應現前,你還有善心,你還有善德,但是這一念嗔恨、一念不平、一念報復全障礙了,這個是決定錯誤、真正聰明的人受了大的傷害、大的損失,若無其事,這有福,後福無窮,不怨天,不尤人,真能放得下。能“捨”,後頭就有“得”,佛法裡面講“捨得,”“捨得”是佛學的名詞,“捨”是因,“得”是果報。歡歡喜喜“捨”,歡歡喜喜“得”,這得來容易;難分難割的“捨”,得到也很難,也吃盡苦頭才得到。這什麼樣的因得什麼樣的果麼,因果絲毫不差了。
“心悭意固。無能縱捨。命終棄捐。莫誰隨者。貧富同然。憂苦萬端。”
這是講一個人捨命的時候。命終你要捨棄這個身體,這個時候是最難捨的時候、
“此四句,泛指一切世人,臨命終時,則一切積愛之眷屬、財寶,皆當捨離,這個事情大難大難!越是不能捨,他就越痛苦;越痛苦,我們就曉得來生的果報不好,多半在惡鬼道跟畜生道。這個不能捨是愚癡,愚癡感畜生,他愛他居住的房子,居住這個的環境捨不得離開,決定投生在畜生道,還在這個地方。
我們六和園有只貓,我細心觀察,這個貓是六和園前面的主人。我住這個房子是第五個,前面有四個,我想應該是第一代跟第二代,捨不得離開。這個貓認處所不認人;而且它蹲的位子是主人的位子,他睡覺的時候在主座,蹲在座位上睡覺,就曉得他是主人。它現在還是主人,它那個念頭沒有捨掉。我們天天念佛勸它,要放下,要覺悟,要求生淨土,不要再貪戀這些東西。
那麼我們如果有這種觀念的話,你就要曉得很麻煩。畜生愚癡,非常執著,覺悟不容易。尤其是這一生聞佛法的這個功夫不夠,離開六道輪回就非常困難。所以聞法的時間要長,長時間的熏修,慢慢就覺悟了,叫你捨,你很容易放下。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講經教學四十九年,很有道理,表演給我們看,長時間的接受大乘經典的熏修,有很大的利益。真正學佛的人,要像佛常常勸告我們的,自行化他,為人演說。《金剛經》不長,五千多個字,裡頭的一句說了多少遍,“信受奉行,為人演說”。這句話說多少遍,時時刻刻提醒我們,我們對大乘要相信,決定不要懷疑。懷疑那是我們很大的過失,懷疑就不相信了,這種大法、妙法不就當面錯過。要是淨宗有一點點懷疑,就不能往生了,這個損失太大了。
真正參透了,對這個世間隨緣妙用。妙用(是什麼)?善於應用你的緣,這個緣一定是幫助你覺悟,幫助你境界提升;第二個,幫助你積功累德,這個積功累德是要幫助別人,幫助別人越多,功德越大。幫助別人這裡頭最重要的,不著相;絕不求人天的果報,完全回向求生淨土,這個人一等聰明人,這個人是佛菩薩,這不是凡人。
凡人自私自利,搞自己的名聞利養,把這個擺在第一位,這凡人。佛菩薩把利益眾生排擺在第一位,沒有自己,這是真正成就無量功德。若不是長時間受大乘經教的熏習,我們怎麼會知道!?怎麼會覺悟!?怎麼會那麼樣痛痛快快捨掉?!決定不求自己安樂,為什麼?這個世間很短促,貪圖這個世間的安樂,把極樂世界的安樂喪失掉了。極樂世界無量壽,那是真安樂。
流浪在外,什麼苦都可以受,在六道裡輪回就是流浪在外。無論什麼環境,甘心情願,絕不圖享受,多積一些功德,蕅益大師講的,往生品位的提升靠這個。真信切願,決定得生,經上所說的全是事實。
你現前一切極愛的眷屬、財寶皆當捨離,等你臨終的時候,一樣帶不去,獨去獨來,無能隨伴。至愛之人可以同時死,但不能同處去,為什麼?各人有各人的業。同時死也不能在一起,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業因不同,果報千殊,去處各各不同, 故雲“莫誰隨者”,沒有人能隨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