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二淺釋》專輯(二)
宣化上人講述
1. 大王。汝年幾時。見恆河水。王言。我生三歲。慈母攜我。谒耆婆天。經過此流。爾時即知是恆河水。
2. 佛說:‘讓我再問你:你在幾歲開始見到恆河水?’王答:‘我在三歲的時候,慈母帶我去拜耆婆天,經過恆河,那個時候就知道是恆河水。’谒:是參拜之意。耆婆天,即長壽天,拜此天神以求長壽。
3. 佛言大王。如汝所說。二十之時。衰於十歲。乃至六十。日月歲時。念念遷變。則汝三歲見此河時。至年十三。其水雲何。王言。如三歲時。宛然無異。乃至於今。年六十二。亦無有異。
4. 佛再問王:‘二十歲時,身體衰於十歲,乃至現在六十歲,隨著年月的變遷,更加衰壞。但當你三歲的時候,看見恆河,到十三歲的時候,再看見恆河,它的水又怎樣呢?’王答:‘那河水還同我三歲的時候一樣,直到現在,我年六十二,亦沒有變樣。’
5. 佛言。汝今自傷發白面皺。其面必定皺於童年。則汝今時。觀此恆河。與昔童時。觀河之見。有童耄不。王言。不也。世尊。
6. 佛欲顯見性不變,先證明幻身有變,所以再問:‘你現在自悲衰老,發白面皺,面容一定比童年時多皺紋。但是你觀看河水的見性,和童年時觀看河水的見性,是否有童耄呢?是否有變動衰老呢?’王答:‘世尊,一點都無變異。’
7. 有人說:年老見性,亦有變化,好像老眼昏暗,看不清楚。但如果戴上眼鏡,依然能見,即證明見性不變。看不清楚,只是眼昏,眼根變壞,而見性是永明不昏的。
8. 佛言。大王。汝面雖皺。而此見精。性未曾皺。皺者為變。不皺非變。
9. 佛說:‘你的身體面貌,雖然衰皺,但這個能見的見精自性,並未曾衰皺。所以知道,能變皺者才是變,見性不變,就不會皺。’
10. 變者受滅。彼不變者。元無生滅。雲何於中受汝生死。而猶引彼末伽黎等。都言此身死後全滅。
11. 會變壞當然有生滅,那個不變壞的,自然無生滅。原無生滅的見性,雲何會在你身中,受你能變之身一同生死呢?因此應該知道,能變之身雖壞,真性是常存的。為何要引彼諸外道,如末伽黎等,都說此身,死後完全滅亡呢?
12. 末伽黎,譯作不見道,主張無因無果,死後斷滅。
13. 王聞是言。信知身後捨生趣生。與諸大眾。踴躍歡喜。得未曾有。
14. 王聽見佛所說,才相信此身,死後不致斷滅。只是捨這個生,而再趣別個生,解除他斷滅的疑心。所以與大會諸大眾,聞法歡喜,得未曾有,即是從來沒有這樣歡喜過。
15. 阿難即從座起。禮佛合掌。長跪白佛。世尊。若此見聞。必不生滅。雲何世尊。名我等輩。遺失真性。顛倒行事。願興慈悲。洗我塵垢。
16. 阿難聽佛說真性不滅,又起疑心,故即座起立,禮佛合掌,長跪求佛解釋:‘世尊,假若此見性聞性,原無生滅,為何世尊,剛剛責我等,遺失真性,顛倒行事?希望佛興大慈悲,洗滌我們被塵垢所遮蓋之迷惑。’
17. 阿難以為有生滅,便會遺失;無生滅,是不會遺失。佛是因阿難為顛倒所迷而遺失,不是因斷滅之見而說遺失。因迷而遺失,非真遺失,只是似失而非失。
18. 即時如來垂金色臂。輪手下指。示阿難言。汝今見我母陀羅手。為正為倒。阿難言。世間眾生。以此為倒。而我不知誰正誰倒。
19. 於是如來就垂下他的金色臂,千幅輪手,下指於地,問阿難說:‘你見我的手,是正的還是倒的?’阿難因屢次遭如來棒喝,又不敢以己見來答。故推說:‘依照世間一般習慣,認為這樣下垂的手是倒的。而我實在不知道,哪樣是正,哪樣是倒。’
20. 真性是平等的,在聖不增,在凡不減。減尚不減,哪有失去的道理呢?因眾生迷而不覺,就好像被塵垢所遮蓋而不見,如遺失一樣。佛以臂的正倒,作為譬喻真性不失之理。
21. 佛告阿難。若世間人。以此為倒。即世間人。將何為正。阿難言。如來豎臂。兜羅綿手。上指於空。則名為正。
22. 佛再追問阿難:‘如果世間人以下垂的手為倒,那麼世間人究竟以哪樣是正呢?’阿難這時,不敢推說世間人,就答:‘如來的兜羅綿手,指向虛空,就叫作正。’
23. 佛即豎臂。告阿難言。若此顛倒。首尾相換。諸世間人。一倍瞻視。
24. 佛即豎臂,對阿難說:‘如果世間以這為正,像這樣的顛倒,只是首尾相換而已。即下垂的手,換作上豎,就認為正,與臂無增,下垂為倒,臂亦不失。他們根本不知道手臂,本來沒有正和倒,只是自己迷惑,反執著下垂為倒,上豎為正。即是加一倍瞻視,亦即迷中倍迷。’(愚意:倍通背,即顛倒)‘瞻’即瞻仰,仰看上豎之臂;‘俯’即俯視,俯看下垂的手。無論說正說倒,都不離此臂,但臂根本沒有失去。
25. 則知汝身。與諸如來清淨法身。比類發明。如來之身。名正遍知。汝等之身。號性顛倒。
26. 可知我的身,和如來清淨的法身,比較起來,就知道如來的身,叫正遍知,自了知心包萬法。你等的身,執著心在身內,執著法在心外,這就叫做性顛倒身。
27. 真心本來亦無迷悟,只是悟時名正遍知,悟亦無所得;迷時叫性顛倒,雖迷亦本不失,只是多一迷執而已。手臂亦一樣,上豎為正,而臂無所得,下垂為倒,臂亦無所失。
28. 隨汝谛觀。汝身佛身。稱顛倒者。名字何處。號為顛倒。於時阿難與諸大眾。瞪瞢瞻佛。目睛不瞬。不知身心。顛倒所在。
29. 佛說:‘現在隨你細心觀察,你的色身和佛的法身比較,你身既然叫做顛倒,必有名字,亦有相狀。那麼究竟在什麼地方,叫做顛倒呢?’這時阿難和大會聽眾,被佛這一問,大家雙目直視如來,都不知怎樣回答。
30. ‘瞪’,雙目直視叫瞪。‘瞢’,眼睛昏悶不清叫瞢。顛倒相亦很難知道在什麼地方。顛倒雖由心而生,但實在是由迷而生執著,由執著而生顛倒,是沒有形相的。難怪被佛一問,大家都目瞪口呆,不知所答。
31. 佛興慈悲。哀愍阿難及諸大眾。發海潮音。遍告同會。
32. 佛見阿難及諸大眾,不知身心顛倒所在,目瞪口結,不能回答。便興慈悲心,憐憫阿難及諸大眾,發海潮音,普告同會諸聽眾。
33. 諸善男子。我常說言。色心諸緣。及心所使諸所緣法。唯心所現。
34. 佛說:‘諸善男子,我時常這樣說。色法與心法諸緣,按百法明門論所說:色法有十一種,心法有八種,即八識心王,五十一個心所法,二十四個不相應法,和色法,(心法,有為法不相應,但和無為法有點相應。)再加上六種無為法,共成百法。諸緣有四種:(一)親因緣;(二)增上緣;(三)次第緣,亦名等無間緣;(四)所緣緣。
35. 所有這種種由緣所生之法,皆不出一念心所現。所謂山河大地,森羅萬象,一切萬物,都從一念心所生。一切都是包括在一念心裡,不是心被這些萬物所包括。如能認識本來真心,則這一切萬法萬物,根本都是幻有。
36. 真心如鏡,諸法如鏡中像、鏡中影。修道便要修至影來即現,影去即滅。真心是湛然清淨,沒有半點塵影污染的。
37. 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現物。
38. 你的色身和識心,都是由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現出來的物,就是你之識心,亦是在妙明真心裡。因為不知道,便錯認這個識心為真心,認賊作子,生出種種顛倒相。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