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淨空法師:止心一處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淨影疏》是隋朝慧遠大師的著作,隋朝的,歷史上稱他小慧遠。他的名字跟東晉時候淨宗初祖廬山慧遠大師名字完全相同,兩個人,不是一個人。他有《無量壽經》的注解,對於這個地方,他注解是這麼說的,「三昧常寂,止行深也」,止觀,止是修定,止行深。賢首大師的《妄盡還源觀》,後面講修行方法,五止六觀,華嚴宗講的止觀。下面說「止行者,修止之行也」,怎麼修法?「止心一處曰止」。我們念佛人就是修止,大勢至菩薩告訴我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就是止心在阿彌陀佛,在這句佛號上。所有一切思慮、雜念統統把它止住,也就是全都放下,心裡只有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這叫止心一處。這是禅定的異名,你把心定在一個地方。佛說得好,「制心一處,無事不辦」,我們把心定在阿彌陀佛,我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決定成功。不成功的,是你沒有把心止在這一處,你的心裡面,東西太多太雜太亂了,雜亂就是六道輪回,六道是個雜亂的場所。心清淨、生活簡單,意念才能夠集中,才能夠開悟。你不用戒定慧這條路子,佛法走不通!所以我們要記住,佛在戒經上講,「戒為無上菩提本」,如果我們不在這上面用功夫,你的一生白學了,你完全錯了。

  這多少年來我勸大家,無論在家出家,一定要扎三個根。《弟子規》我們要把它看成是佛教的戒律,是真的,不是假的。隋唐大德放下小乘,用儒、道來代替,我們今天不學小乘,如果沒有儒跟道,入大乘那是笑話,佛不承認你。佛說得很俐落,「佛子」,就是佛弟子,「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非佛弟子」。這是佛說的話,佛不承認你。唐朝初期之前,十個宗派那時候建立的,律宗是道宣律師,終南山的,小乘當時兩個宗,成實宗跟俱捨宗,是學佛人必須要修學的,這是根。你有這個根,然後再進入大乘,大乘八個宗派,由你自己選擇,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所以,戒學是共同科目、必修科目。我們今天,你不學《弟子規》、不學《感應篇》,你就得學小乘,小乘的經典很多。這些祖師大德為什麼放棄小乘,教你學儒、學道?儒道可以代替小乘,而且儒、道的思想更接近大乘。你看差不多隋唐到現在一千五百年,這一千五百年當中,宗門、教下,還有在家學佛的這些居士,成就的人有多少?開悟的、證果的,念佛往生不算,那算起來太多了,至少有三千人以上。我們在《高僧傳》裡面看到、在《神僧傳》裡面看到,每個宗派語錄裡面記載的、山志裡頭記載的你都能看到,證明用儒跟道代替小乘這個方法沒錯,我們應當接受。不從戒律,你沒有根,你怎麼樣苦修、怎麼樣聰明,像種樹一樣,你認真努力在種樹,這樹沒有根,長不大,稍大一點就枯死了,沒根。扎根是多麼重要!無論是世法、佛法都要根,根是相同的。

  我們是沒扎根,現在希望大家補習。現在的社會民主、自由、開放,誰都沒有權利干涉誰。父母教子女,不能罵他,不能處罰他,為什麼?你侵犯人權,你虐待兒童,法律保障兒童,法律保障學生。所以現在倫理沒有了,師道沒有了。六十年前,我跟方東美先生學哲學,那個時候我的願望就是希望他老人家答應我,到學校去旁聽他的課程。他老人家告訴我,他說你不知道,現在的學校,先生不像先生,學生不像學生,你要想到課堂去聽課,你會大失所望。他說的是真話,不是假話。因為之後我出家了,我出家在學校教了五年書,文化大學,在哲學系裡面開「佛經哲學」。方老師講的話一點都不錯,現在只能勸人,善言相勸,老師態度嚴肅一點,學生掉頭而去,理都不理你,你有什麼法子?方老師慈悲,沒有捨棄我,給我開了個特別課程,每個星期天在他家裡小客廳,給我上兩個鐘點課,每個星期兩小時。我跟他學的是這麼學來的,不是在學校,沒有同學。

  我感恩!如果不是聽他老人家這堂課,我們怎麼知道佛法?不可能認識佛法,不可能知道這是個好東西,那一生當中當面錯過。從形式上看,你看從寺廟門口經過,裡面都是敲打唱念,在超度死人,我們誤會了,以為這叫佛教,不知道佛教裡頭有這麼大的學問。老師把佛經哲學介紹給我,告訴我,第一句話說,「釋迦牟尼佛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家」,我跟他學哲學,「佛經哲學是全世界哲學的最高峰」,「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今天要問,特別是你們這些出家同學,你們是不是已經嘗到人生最高的享受?如果嘗到人生最高的享受,證明你們真的學佛,真的契入境界了。我常常告訴你,我感激老師,老師不在了,天天對著他的相片拜他。為什麼?我真的得到人生最高的享受。這個享受是什麼?讀經、教學,跟大家在一起分享,每天快樂無比,與名聞利養不相干。我們才真正體會到顏回之樂,《論語》第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那個說是快樂。快樂從哪裡來?從學習當中得來的,不是外面物質什麼精神刺激,不是,內心裡面的喜悅。佛法更殊勝,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你怎麼會有憂慮,怎麼會有煩惱?佛教我們放下妄想分別執著,我們佛經看懂了,字字句句裡頭無量義,一字一句講不完。

  這部書,《淨土大經解》,我會講得詳細一點,估計大概一千個小時。還有同修、聽眾希望我這部經講完之後繼續講《華嚴》,《華嚴》就不能像以前那樣細講,以前那樣細講,估計會超過兩萬小時,我們沒有那麼長的時間。《華嚴經》講大意,希望三年講圓滿。我們已經講了四千多個小時,才講到「十住品」,大概四分之一,後面還有四分之三,准備三年完成。真的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沒有老師怎麼知道!老師的恩德超過父母,父母給我們的肉身,老師給我們的法身。這是可遇不可求,「百千萬劫難遭遇」。

  所以修行的秘訣在此地告訴你了,就是止心一處,這是秘訣。你要真正聽懂,放下萬緣,你看念佛堂堂主,一天到晚一句口頭禅掛在嘴皮上,「放下萬緣,一心稱念」,這是堂主的一句話。放下萬緣是止,提起正念是觀,觀就是念佛。這句佛號要怎麼念?淨念相繼,淨是清淨,要用清淨心,不懷疑、不夾雜叫清淨心;相繼是不間斷,一句一句念下去。快慢、高低、緩急不重要,你自己喜歡怎麼念念得舒服你就怎麼念,是以自己念得很快樂、念得很自在,念得又不累,歡歡喜喜,那就是好方法。這些不必學別人,每個人根性不相同。原則要學菩薩的,菩薩教給我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都攝六根就是一切放下;不需要看的東西別看,不需要聽的別聽,不需要說的就別說,這叫都攝六根。統統放下,淨念就產生,這才管用。清淨心念佛,不懷疑、不夾雜,一句一句的念下去。一聲佛號一聲心,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這怎麼不歡喜!時間久了,大概如果這個念法,三、四年念佛三昧就得到。得到念佛三昧不是很深的,不是一心不亂,一心不亂還沒到。很淺的,不是很深,很淺的一心不亂,往生極樂世界自在了,想什麼時候往生什麼時候就能往生,你看你多自在。跟這個世間有緣,眾生聽你的,喜歡聽你的教誨,你就多住幾年,決定不礙事,想什麼時候走就什麼時候走,你得大自在了。你在這個世界上無牽無掛、無憂無慮,住在這個世間只為一樁事情,幫助有緣人信解行證。看這個有緣人的善根福德因緣,不信的幫助他信,已經信的幫助他了解,已經了解的幫助他修行,真正修行的人幫助他往生,他干這樁事情,除這個沒事。

《淨土大經解演義》297集

 

上一篇:蔡禮旭:《群書治要360》學習分享(第一集)
下一篇:淨空法師:三昧常寂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