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法門只要你往生了,品位高下沒有關系。蕅益大師在《彌陀經要解》裡面告訴我們,這他自己說的,他希望這一生當中決定得生淨土,什麼品位?下下品就夠了,他就滿足。真的嗎?真的。他是真的通了,為什麼?你上上品往生,你是阿惟越致菩薩,下下品往生也是阿惟越致菩薩。西方極樂世界是平等世界,跟誰平等?跟佛平等,跟阿彌陀佛平等,往下我們都能夠看到。這使我們對阿彌陀佛真的是五體投地,沒話好說,世出世間第一等的好人,我們到極樂世界不比他差一點,跟他一樣!連身體相貌都一樣。「由此可見彌陀本心,念念願一切眾生成佛」,這個心念我們要學。
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一九八集) 2010/11/17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9-0198
記住,去的條件,信願,念佛那是提升你的品位,品位高低沒有關系,不必在乎這些。蕅益大師說得很好,蕅益大師說他自己,他決定求生淨土,什麼品位?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我就很滿足了。他給我們做示范,給我們做榜樣,這是真的。為什麼?下下品往生也是阿惟越致菩薩。經裡面沒有說下下品往生就不是阿惟越致菩薩,經上沒有這麼說法;換句話說,只要是往生統統都是阿惟越致菩薩。
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二0九集) 2010/11/29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9-0209
實在說,佛也是在經上這麼教導我們,自利之後才能夠利他,自己沒有成就要想成就別人,佛在經上常說「無有是處」,沒有這個道理。你要想度眾生,你要先度自己,自己沒有得度,沒有法子度眾生。自己得度,在淨宗裡面就是你真正有把握往生,你是自己得度了。真有把握往生,往生的品位不必去理會,品位高低無所謂。如果自己一味執著我要高品位的往生,那你度眾生的這個願就沒有了。換句話說,你能不能高品位往生?未必,為什麼這個說法?因為你有分別,你有執著,你還好高骛遠,所以你縱然能往生你的品位不高。反而不如心裡頭一絲都不掛,什麼也不求,老老實實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那種人品位高,為什麼?他沒有分別、執著。由此可知,我們平時隨緣度化,對自己念佛往生沒有障礙,不但沒有障礙還有功德。
大乘無量壽經 (第二十四集) 1998/9/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2-034-0024
什麼人能去?相信的人能去,依教奉行的人能去。蕅益大師在這個經上講得好,能不能往生,全靠信願之有無。你是不是真的相信、真的想去,這是你能不能往生的條件。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品位高下,則在持名功夫的淺深。正好像我們這個世間,六道眾生在輪回捨身受生,有兩個力量,一個叫引業,引導你到這一道來投生;像我們這一次得人身,引業引導我到人道來得了個人身。在這一生當中,我們的遭遇、我們的享受有苦有樂,這些苦樂的果報叫做滿業(圓滿的滿);滿業是你這一生的果報,這一生的受用。
西方極樂世界也有兩個條件,也有引業,就是信願,信願引導我們到極樂世界去。到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有四土三輩九品,你到哪一個品位往生,這就好像是滿業,在你念佛功夫的淺深。念佛功夫深,品位高,念佛功夫淺,品位就低。到西方極樂世界,品位不同受用不一樣。所以諸位想想,好像也有引業,也有滿業,信、願、行;信願是引導,行是品位高低。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頭說的,說得好!所以這個法門不要斷惑,一品煩惱不斷只要伏住,伏住要在平常生活當中學習。學習什麼?我常講,順境善緣不起貪戀,沒有貪戀的心;逆境惡緣不起瞋恚。要在日常生活當中煉!。
中峰三時系念法事全集 (第二十九集) 2003/6/18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20-015-0029
成就早晚,到西方世界成就品位高低還是在放下,這才知道放下多重要。佛為什麼要這麼樣強調放下?因為這世間一切全是假的。你現在想回歸真性,真裡面沒有假,所以假的東西帶不去,這個道理一定要懂。貢高我慢是假的,嫉妒這個念頭也是假的,貪瞋癡還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為什麼不放下?放下,我們念佛有把握;放下,我們知道品位很高。三輩九品往生,善導大師說得好,「總在遇緣不同」,除此之外沒有別的特別原因。我們凡夫,博地凡夫如果遇緣殊勝,你就很可能在這一生當中實報土上品上生,跟釋迦佛、跟六祖惠能大師沒兩樣,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實報莊嚴土上上品往生。
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五十三集) 2010/6/10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9-0053
問:下面一個問題,蕅益大師說的,「往生與否全憑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低全憑持名之深淺」,有些同修理解為,平時只要具足信願,臨終即使不念佛,阿彌陀佛也會來接引。至於行持,只會影響往生品位高低,與往生本身無大關系。有同學則認為必須同時具足信願行才能往生,品位的高低是取決於信願行的淺深,三者缺一不可。請老法師開示,以息眾疑。
答:蕅益大師的話,印光老法師認為就是阿彌陀佛親口說的話,那哪裡會有錯!往生第一個條件是信願,有沒有行?當然包括行。你說你有信、你有願,沒有行,你的信願是假的,不是真的。這個事情很難,太難了!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講的信願行,你要好好去讀讀,你不能發生誤會。他老人家講的信,確實跟別人講的不一樣,你看他講信願行,他講信講六個信,這六個信都具足,這才叫有信心,你有沒有具足?第一個信心是相信自己,自己是什麼?《華嚴經》上佛說的,「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你能不能相信?這就不容易。你本來是佛,現在又要念佛成佛,哪有不成佛的道理!為什麼要念佛?用這句佛號把你的煩惱習氣打掉。所以千萬不要產生誤會。
蕅益大師字字句句都是深廣無際,我勸你好好去讀圓瑛法師的講義,《要解》的講義,你看看圓瑛法師怎麼解釋的。蕅益大師的《要解》我也講過,劉承符老居士從我的錄音帶裡面寫了一本書,好像他的書的題目是《彌陀經要解親聞記》,都值得你去做參考,決定不能誤會。
學佛答問(答香港參學同修之八十六) (共一集) 2007/11/16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21-419-0001
鈔【又慈照宗主,四土圖說,以未斷煩惱,生同居土,為願不退。】
慈照大師,這是淨宗大德,他完全是根據經裡面所講的四土三輩九品來論不退轉。『未斷煩惱,生同居土』,這個煩惱就是指見思煩惱,見思煩惱沒斷,就像我們現在的境界一樣。煩惱沒斷,怎麼能往生?就是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所講的,「能不能往生,就在信願之有無」,我們有堅定的信心,有甚深的大願,求生淨土,那就一定能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品位高下,那就是在我們念佛功夫的淺深。功夫淺深就是斷煩惱的淺深,你把見思煩惱都念斷了,就生方便有余土;念到理一心不亂,破一品無明,就生實報土,那是念佛功夫的淺深。所以能不能往生,決定在信願之有無。這個信願,說實在話,不是普通的信願,所謂「真信切願」。真信,唯獨信這個法門,要把其他的法門修學的方法統統放下,你才算是真信。決定不能說,我生病了,趕緊去拜藥師如來,以為阿彌陀佛管不了這一樁;有了災難,趕緊求觀音菩薩。怕念《無量壽經》、《彌陀經》還不夠,還得要念《普門品》、念《金剛經》,甚至還念個「楞嚴咒」,還得拜個《大悲忏》、《水忏》、《梁皇忏》,搞這些,這叫不信。一心求生淨土,還求發財、還求升官、還求兒求女,這是願不切,這願是假的。真正的願,世出世間什麼都放下,只有一個願望,求生淨土見阿彌陀佛,這樣才能真正往生。所以念佛的人很多,我們看到有信願行的人很多,真正往生的人不多,什麼原因?他那個信跟願不是真的,或有或無!你說他沒有,他有;你說他有,他裡頭摻雜的東西真不少,不純不淨,障礙他往生,這是我們一定要知道的。生同居土,他能夠不退,實在講是願力支持,是自己的本願、阿彌陀佛大願加持,這是我們在大經四十八願讀過。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 (第二0五集) 1984/12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1-003-0205
「三輩九品」,這是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品位高下不同,就好像念書,有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程度不一樣。西方世界有四土,有凡聖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土,這就好比學校有小學、初中、高中、大學,每一土裡面都有三輩九品。「三輩」是上、中、下,「九品」就是三輩裡面分出來的:上品裡面有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中品裡面有中上、中中、中下;下品裡面有下上、下中、下下。所以一共有九品。四土三輩九品,每一土都有三輩九品。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 (第四十三集) 1984/12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1-003-0043
西方世界有四土三輩九品,清淨的程度不一樣,隨著我們心地清淨的程度去往生,最極清淨是上品上生,才得個一兩分清淨,凡聖同居土下品往生,就這麼個道理。所以品位高下,蕅益大師講,在我們念佛功夫的淺深,功夫是什麼?就是清淨心的程度,功夫是指這個,不是講我一天念多少佛號叫功夫,不是指這個。假如一天念十萬聲佛號,心都不清淨,那就是古人所講的,你喊破喉嚨也枉然;我一天佛號雖然念得很少,但是心確實清淨,那個功夫就深。所以講功夫的淺深,而不是念佛號的多少。可是佛號,古德常常勸我們要多念,多念有好處,因為我們是凡夫,我們習氣很重,不念佛就打妄想,所以念佛就把妄想取而代之,用意在此地。真正講功夫是講清淨心。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 (第二四九集) 1984/12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1-003-0249
鈔【又恐唯勤理念者,自疑稱佛名少,或致落空,故言理得通事,以決其疑。】
這個疑問是相同的,但是這個疑問的根源不相同。前面一個專門從事,於事念不明理;這是『理念』,裡面缺少事,這兩個不一樣。這缺少事念,或者懷疑他念佛念得太少,恐怕往生會『落空』。實在講,問題是在你念與不念,不在事持跟理持。事持是在事相上,這一句阿彌陀佛從心裡面生起來,口裡面念出來,耳朵聽進去,這是事;理念則不一樣。我們在前面看到,這個地方又見到,是對於西方境界完全通達明了,一絲毫懷疑都沒有,但是有沒有念佛?沒有念。有沒有求生的願望?有!這就是蕅益大師講的,「能不能往生,決定在信願之有無」,你有真信、有切願,念佛念得少,決定得生;生到西方世界,「品位高下,在持名功夫的淺深」,我現在沒有持名,念佛念得很少,祖師沒有說念佛多少,是講功夫淺深。換句話說,「理念」功夫有淺深,「事念」功夫也有淺深,品位高下是決定在功夫的淺深,不是在事持的多少。這個道理明白了,我們的心就放下了。念佛雖然念得少一點,或者一天很繁忙的人,慈雲灌頂法師傳的早晚十念法,這是最少的。蕅益大師在《要解》裡說,這個十念要是一生都不缺,也符合《無量壽經》上所講的「一向專念」,因為到那個時候他就想起來了,符合一向專念。可見得真信切願,念的佛名號少也能得生,真正功夫得力了,品位也不低。這兩段話都是破除我們疑惑,堅定我們的信願。
我教給大家的「十念法」,效果比灌頂法師的朝暮十念還要大,諸位要認真的去學,要把它用在生活上。如果你有早晚課誦的話,你也可以修這個十念法,與你課誦沒有抵觸。你工作非常繁忙,根本沒有時間作早晚課,你就用這個十念法,決定成功。這個十念法,就是十句佛號,你念四個字也可以,念六個字也可以,隨著你自己的習慣。蓮池大師說得很好,如果決心這一生當中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那我們的客氣話可以避免,這個客氣話就是「南無」兩個字,南無是皈依的意思、恭敬的意思、禮敬的意思。名號是「阿彌陀佛」四個字,經上教給我們執持名號,名號是四個字。所以念四個字就可以了。不過我們的課誦時間很短,只要一分鐘的時間,所以加上「南無」也非常好,因為時間短!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念十句。這個十句就是大勢至菩薩講的「淨念相繼」,因為我們念這十句的時候,一切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了,心地真正清淨,用清淨心念十句,我們這一堂課就圓滿了。你要問,要不要回向?不需要!為什麼?我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就是求生西方淨土,句句都是回向。所以這個叫不回向法門。我念佛的目的就是要見阿彌陀佛,就是要往生西方淨土。這十念法一天要做九次,一次只要一分鐘,決定不妨礙你的工作。早晨起來的時候做一次。吃早飯的時候做一次,我們平常吃飯的時候念供養咒,都念「供養佛、供養法、供養僧、供養一切眾生」,都是這個念法。這個念法不錯!但是實在講效果不大,為什麼?有口無心。所以不如用清淨心念阿彌陀佛,念十句再吃飯,這是第二堂。上午上班,上班之前再做一次,第三堂。下班之前也做一次,第四堂。吃午飯的時候有一次,第五堂。下午上班、下班,吃晚飯、晚上睡覺之前,這一天九堂功課。一堂都不缺,那個效果就很大,比一般人每天用二、三個小時作早晚課的效力還要大,什麼原因?就是因為這時間隔得很短,隔很短的時間立刻就又修一次了。所以功課的時間短,次數多,一天做九次,時時刻刻以清淨心來執持名號,確確實實達到淨念相繼,這個十念相繼。十念,念念都清淨,確實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我們凡夫業障很重,念的時間長了,裡面就夾雜,就有妄想、就有妄念,在一分鐘這十句佛號裡頭可以保持沒有妄想、沒有雜念,可以能保持得住。這個十句不要看它是很短,它是淨念相繼,所以利益就非常大。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十句不間斷,一天九次不間斷,這個修學的方法非常適合現代人,人人能修。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 (第二四五集) 1984/12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1-003-0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