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淨空法師:真智寂靜而不動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真智寂靜而不動

摘自淨土大經科注(二次講)-第323集(淨空法師)

「昙鸾大師註曰」,這個註就是《往生論》的註解,前面論裡頭這幾句話,昙鸾法師有註解。註解裡面說,「此三句展轉相入」,極樂三種莊嚴入一法句,一法句又入清淨句,清淨句就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所以昙鸾大師說,這三句展轉相入。「依何義名之為法」,這一法句,法是什麼意思?「以清淨故」,法是清淨的意思。「依何義名為清淨」,什麼叫清淨?「以真實智慧無為法身」,這叫清淨。「真實智慧者,實相智慧也。實相無相故,真智無知也」。這個話我們很難懂,真智無知,體無知,真的是無知,它起作用,無所不知。於是我們就明白了,佛法求什麼?求無知。世間人求有知,有知起作用是有所不知,他不知道東西太多了。無知是真心、是自性,是清淨心的本來面目,就是真心。

  真心無知,但是起作用無所不知,你問他什麼,他都知道。世尊給我們的例子,我們要細心體會。你看世尊四十九年講這麼多經,我們看了之後,真是無量智慧,贊歎他,他無知。經從哪裡出來的?經從眾生感應出來的,眾生有感,他就應。菩薩心有感,應的是大乘菩薩道;聲聞、緣覺有感,應的是小乘經論。無論什麼人,你有感他就有應,你沒有感,他就不應,不應的時候是無知,心是定的,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

  在中國,六祖惠能大師也是無知,就是證得無知,證得無知就是明心見性。佛教的經典他一部也沒聽過。聽《金剛經》,五祖跟他口述,我們看到,他從「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開悟了。這句話在《金剛經》裡面大概是五分之一,《金剛經》五千多字,等於是說了將近一千字的時候,他就開悟了。悟了之後,《金剛經》全通了,不但《金剛經》全通,釋迦牟尼佛二十二年所講的《般若經》全部通達,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通達了,世出世間的事情沒有一樣他不知道的,不問不知道,一問全知道。所以一般看到無知,好像什麼都不知道。是的,什麼都不知道,什麼都知道;你是什麼都知道,什麼都不知道,妙在此地。這就是佛法所求的是戒定慧,他要求定,世間人心浮氣躁,不能夠理解。

  「無知」,我們參考資料裡頭有一段,從《佛學大辭典》上節錄的。「真智寂靜而不動」,真實智慧是從這裡來的,是從寂靜當中來的,是從不動當中來的,不動就是不起心、不動念。起心動念就動,起心動念是迷,就是一念不覺,起心動念是不覺,它動了。所以我們今天在學校裡講的這個愛字,特別把愛字當中那個心,把它講清楚、講明白。愛字裡面的心要不動,就是真愛、是性德,是佛菩薩的大慈大悲,是宗教裡面講的神愛世人。很多人把神愛世人都搞錯了,以為神愛我不愛他,都這麼想法,他全搞錯了。神愛世人,那個愛是真愛,真愛是沒有起心動念。

  心一動就迷了,這一動,我們中國人叫它做情。情怎麼樣?迷了,它本來是智,動了的時候就迷,智就變成情。情就是起心動念,極其微細,我們中國老祖宗知道。這一動,動了怎麼辦?動了要把它落實在道義,跟道相應、跟義相應,這就是聖賢,跟道相應的是聖人,跟義相應的是賢人。這個就好比佛教裡面的聲聞、緣覺,他沒有到菩薩的境界,他是世間聖賢。用情沒有用錯,用在正面上沒有用在負面上,這是好的,雖然不出六道,他絕不墮三惡道,他享受的是人天福報。佛教菩薩,菩薩有情,就是說他有起心動念,叫他覺,覺而不迷。這個比我們中國傳統文化裡面講得高,覺講得高,覺裡面生智慧,智慧能把情化解。實際上,情就是智,迷了的時候智慧叫情;覺悟了的時候,情就是智慧,是一體,兩個作用,悟的作用、迷的作用。菩薩雖然有情,他覺而不迷,他起的作用跟佛很接近,完全起的是正用,正面的,沒有負面的,這是好的。凡夫這個情跟覺不相應,跟道義也不相應。從前人講道義,現在沒有道義了,跟什麼?跟欲相應,這個麻煩大了,跟欲就是七情五欲,說粗一點的話,就是自私自利,損人利己,跟這個相應。這個相應就造無量的罪業,果報在三途。我們常說,用錯了心,從外面來看都是這個愛,愛裡頭的心不一樣。諸佛如來的愛是真智寂靜而不動,這個很難懂。

  真智寂靜而不動,在菩薩當中,哪一個等級的菩薩跟它相應?大乘經常常講,八地以上。七地是不動地,八地以上見到宇宙的源起,就是阿賴耶的三細相,阿賴耶業相怎麼來的、怎麼回事情?轉相、境界相怎麼產生的、怎麼形成宇宙的?這些非常非常微細,一念當中它全成就了。有次第,次第太快了,我們沒辦法覺察到,就是一念當中完全成就。從迷到整個宇宙的出現,一念。一念多長的時間?我們要記住,彌勒菩薩告訴我們,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三十二億百千念,我們用中國的算法三百二十兆,百千是十萬,三十二億乘十萬,三百二十兆,這麼快,這一彈指,我們怎麼能知道!這一彈指,從一念不覺到整個宇宙的發生是一念之間,一彈指已經有三百二十兆個念頭發生了。從這個地方我們必須要認清楚,整個宇宙是假相,不是真的,遍法界虛空界是幻相,夢幻泡影,不是實在的。既然不是實在的,你可以受用它,決定不能執著,你執著就錯了,不能分別。不分別、不執著,在這個裡頭應用自在,一切隨緣,那是真智現前,真智寂靜不動,現前了。

  「絕一切分別,謂之無知」,於一切法都沒有分別,沒有分別是平等的,有分別就不平等。不平等是煩惱,不平等就造業,執著,那個業就造得更重。佛菩薩在這個世間,隨緣建立佛法,像建了個道場,釋迦牟尼佛沒有物質有形的道場,他有精神層面的道場。有沒有分別執著?沒有,這就對了,這就是真實智慧、真實之際、真實利益。如果有一念分別就墮落下來,那不叫佛,那叫菩薩。菩薩明瞭事實真相,建立道場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所以他很如法,他在道場,建立道場,弘法利生,得大自在。如果有分別、有執著,他就不自在,不自在就是造業。業要是全為眾生是善業,裡頭摻雜一點點自私自利,想在裡頭得一點好處,得一點名利,那就造惡業。惡業再小都是三途,非常可怕,善業就三善道,總而言之一句話,你出不了六道輪迴。所以必須絕一切分別,離一切執著,這叫無知。因為這裡說是無知,講的知,所以只講到分別不再講執著,執著已經不是知的范圍,而是行的范圍。

  「《起信論》曰:若心起見」,你看心,起心動念了,起一個見,「則有不見之相。心性離見,即是遍照法界義故」,講得好!馬鳴菩薩講的,這是真正明心見性之人。心裡頭起個見,起個見就是有分別、有執著,你能見到一部分,還有你見不到。我們現在不就是這樣的嗎?我們有見,念念心起見,前面這個念頭滅了,後頭又生了,不是相續而是相似,這個搞清楚,沒有相續的。為什麼?它不是真的。這個相,一個五蘊起來立刻就滅掉,第二個五蘊又起來,跟前面那個相似,不是完全相同。我們從小圈圈看好像是相同,放大看就不同了,你放大到整個宇宙,就不一樣了,所以它是相似相續。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個是佛給我們總結的。整個宇宙怎麼回事情、真相如何?真相如是。了解真相之後,對於一切法至少要做到不分別,不執著,我們就得定了。這個定不是大定,聲聞、緣覺的定,也不錯了,超過世間四禅八定。如果這裡面有分別執著是世間禅定,世間的四禅八定,四禅,色界天,四空定是無色界天,感得的是這個境界。攝心一處,佛所說的,制心一處,止心一處,多難!我們自己可以實驗,你試試看,把心放在一處能做到嗎?宗門裡面最普遍的,參話頭,把心放在話頭上,就在這一句,念念不離這一句,希望其他的念頭全沒有,就得定了。實在講,把心系在一個話頭上,不如系在阿彌陀佛上,所以念阿彌陀佛跟禅宗參話頭沒有兩樣,都是要把心拴在這個地方。心像野馬一樣,像猿猴一樣,把它拴在柱子上,不准它亂跑,就這麼個意思。

  我們用念佛這個方法,果然念佛功夫得力了,那就是什麼?那心真拴住了,真在這句佛號上,這就叫一心不亂。一心不亂有事一心、有理一心。事一心不亂,執著沒有了,你看執著這個煩惱斷掉了,他那個定功跟阿羅漢一樣,事一心不亂是阿羅漢的境界。理一心不亂是明心見性菩薩的境界,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像惠能大師那個境界。理一心不亂生實報莊嚴土,事一心不亂生方便有余土。我們功夫沒有到事一心,只到功夫成片,功夫成片時確實二十四小時心裡只有佛號,沒有別的東西。但是煩惱沒斷,只是煩惱被我們念佛這個功夫控制住了,煩惱不起作用。不念佛的時候煩惱起來,念佛的時候煩惱不起來,這叫成片,功夫成片就決定往生,你往生有把握。

  功夫成片也有九品,上上品到下下品也有九品,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品位不一樣。但是佛的加持力,沒有一個眾生不得佛力加持。佛的加持力是相對的,你有一分功夫,佛加持一分;你有十分功夫,佛加持十分。所以我們功夫成片淺,不是很深的這個功夫,從哪裡看?不念佛的時候就會有妄念現前,這就是我們功夫不夠。但是這樣的功夫,阿彌陀佛一加持,不念佛的時候心也清淨的,只能加持到這個樣子。如果是功夫成片,有上品這個能力,上三品,上三品的能力可以自在往生,我現在想往生,求佛來接引我,佛就來,我有壽命不要了,真自在。佛力加持,功夫成片,把你提升一級,就提升到事一心不亂;得事一心不亂的人,往生的時候,功夫提升到理一心不亂,肯定,就是加一倍,佛幫助你的這個力量是加一倍的。我們至少要爭取到這句佛號念念相續。

 

上一篇:淨空法師:天下最復雜的事情,用什麼方法解決?
下一篇:蔡禮旭: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