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泰順林枝芬居士書一
李綱是一通方作家。以易①與華嚴對論,謂其全合,是善知識不拒來學,引人入勝,就彼所知而令擴充。如孟子以齊王不忍一牛之死,推此恻隱之心,可以保民而王②天下。非謂徒愛一牛而便能王天下也。是引喻,非敵論。凡讀古人文字,貴得其意,否則糟粕而已。夫華嚴乃如來自證之法。所有諸度諸位,皆是實事,皆可表法。聲聞四果,雖處法會,猶如聾啞。人天凡品,豈能知見。縱有天龍八部,皆已親證法身,為上求下化利益有情,特現八部身耳,非實業之凡夫也。易乃立虛象以兆吉凶,順天理而導人情。是治世之常法,非出世之大道。乃倫常之儀准,非佛道之標的。然通佛法者,法法頭頭,無不是道。橫說豎說,有何軌跡③。若未能徹了自心,亦效其說,如庸醫未能診脈,即效剮骨。弱羽尚難棲枝,即欲奮飛。其不自他俱殒軀命者鮮矣。今以喻明。易以父母稱為嚴君。又古人以邑令亦稱為君。豈父母邑令,與聖天子敵體相齊,無有高下也。又如舉一漚④曰此海也,舉一塵曰此地也。知漚與塵,是海與地之少分則可。謂漚塵與海地同其深廣,同其博厚,則不可。一隙之日,即照天照地之日。一管之天,即無邊無際之天。但當出戶而瞻⑤日,捨管而窺⑥天。豈可謂隙之外別無有日,管之外別無有天哉。古人為儒者道,語多類此。若即為實說,是抑⑦聖天子與邑令同其尊也。俾海地與漚塵同其深廣博厚也。一隙一管之天日,與無邊無際之天日,同其普遍也。是齊東野人之鄙⑧論,非明心見性之法言也。閣下且宜持戒念佛,以儒家修持為常法,以佛教修持為加行。入理深談,且緩數年。欲學佛祖,先須取法聖賢。倘躬行有玷⑨,倫常乖舛⑩,尚為名教罪人,何能為佛弟子。佛教雖出世法,然遇君言仁,遇臣言忠,遇父言慈,遇子言孝,由淺而入深,下學而上達。熟讀安士全書,可以知其梗概矣。凡人改過遷善,並修淨業,惟貴真誠,最忌虛假。不可外揚行善修行之名,內存不忠不恕之心。蘧伯玉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如此方可希聖希賢,學佛學祖。為名教之功臣,作如來之真子。固不在窮達缁素上論也。不慧之所望於閣下者,望閣下亦以望一切親知。則不負一至普陀朝禮大士,與不慧一得觌11面,而即聞佛乘也。 (選自《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一 書一)
注解:
①易(yì):古書名《易》,即《易經》,也稱《周易》。
②王(wàng):統治。
③軌跡(guǐ jì):途徑。
④漚(ōu):水泡。
⑤瞻(zhān):向遠處或向高處看。
⑥窺(kuī):從小孔或縫裡看。
⑦抑(yì):壓;壓制。
⑧鄙(bǐ):粗俗。
⑨玷(diàn): 白玉上面的斑點,亦喻人的缺點、過失。
⑩乖舛(guāi chuǎn):不齊;謬誤。乖,不順;不和諧。舛,錯誤;錯亂。
11觌(dí):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