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淨空法師:一向專念,點點滴滴都迴向極樂世界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一向專念,點點滴滴都迴向極樂世界

 摘自淨土大經科注(二次講)-第443集(淨空法師)

   「下釋其義。一向專念」,有下面三個意思。第一個,「廢捨余行,專立念佛。單提一句佛號,一門深入,不雜他法。諸行俱廢,唯立念佛名號一法。是名一向專念」。一向專念有這個意思,其他的統統放下,一心一意就一句佛號念到底,日夜都不間斷。黃念老往生之前的半年,每天十四萬聲佛號,那就是日夜不斷,除了睡眠之外,他念佛不間斷,把一向專念做出來給我們看。也就是告訴我們,這樣念佛決定生淨土,心裡頭沒有雜念,萬緣都放下了。

  第二,「唯以念佛為正業。為助此正業,而修諸行。念佛為主,余行為助」。這就是像前面所說的五念法,五念法是以一向專念為主,其他的是輔助。主裡面有助,「助隨於主。主助圓融,同入彌陀一乘願海」,這也叫一向專念,正助雙修。第三,「以念佛為正,余行為傍。正傍有別,主次分明。一向念佛為主,雖不捨余修」,也就是說,余修統統迴向往生淨土,我們一生就一個目標、一個方向,乃至於修學一切善法,我們不求人天福報,統統迴向往生極樂世界,這都可以叫一向專念,點點滴滴都迴向極樂世界。「此論甚妥」,這個說法非常妥當,所以都可以稱之為一向專念。「是以念佛行人,莫不兼修禮拜、作願、迴向等念門也」,五念門修學的人很多,道理在此地,有賓有主,有正有助。

  據上面所說的,「則念佛之人,或兼持往生、大悲、准提等咒」。念佛人裡面修這些不少,我見過很多,我在台中,我們的周師母,她念佛,她就念往生咒、大悲咒、准提咒,還有《地藏經》,但是統統都迴向求生淨土。她跟地藏菩薩特別有緣,見過地藏菩薩。她往生,在台中,瑞相稀有,火化有三百多顆捨利。在家居士,相當不容易,周師母的功夫很純,專一。「或兼持誦《心經》或《金剛經》等等,只須主助分明,念佛綿密,亦皆不違於一向專念也」。這個說得好,你跟這些經論特別有緣分,很喜歡,它能幫助你斷疑生信,加強你的正念,這好事情,這個不算夾雜。如果放棄念佛法門,用那修學那個法門,那就錯了。無論讀什麼經,我還是修念佛法門,把這些經論統統迴向西方極樂世界,這就對了。

  下面,「《無量壽經起信論》更彰此旨」,彰是彰顯,講得更清楚、更明白,就這個宗旨。「論曰:行者既發菩提心,當修菩薩行。於世出世間,所有一毫之善,乃至無邊功德,悉以深心至誠心,回向極樂。亦得名為一向專念」。彭際清所說的值得我們相信,這不是普通居士,確實有成就、有來歷的,一生專修淨土,給《無量壽經》做了一個註解,就是《起信論》,裡面確實有很多獨到的見解,講得非常好。發菩提心,應當要修菩薩行,菩薩救苦救難,所以於世出世間所有一毫之善,小善也不要放棄,也要認真去修。乃至無邊功德,大善,無邊功德指的是什麼?培養人才,傳承正法,幫助正法久住世間,普令眾生有緣分聽到淨土這個法門,這是無量功德。在現前這個世間,這個是大事,不是小事,佛法衰了,如果疏忽了,佛法可能會滅了。蓋廟,塑佛菩薩的形像不重要,造一尊大佛,人家都認為這是大功德。「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你要能培養真正能說法弘法的人才,這功德大,比蓋廟的功德大,比造大佛像的功德大。所以辦學,我們希望能辦一個真正合格的佛教大學,聘請真正有德有學的這些大德,在家出家都可以,來教導底下一代。

  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法,翻譯成不同的文字,南傳的巴利文,佛陀在世就有巴利文,所以南傳經典統統是用巴利文寫的。當然結集經藏是佛滅度之後,佛並沒有看到。北傳的這一支主要是中國人翻譯的,漢文,從中國再往周邊傳的,有韓國、有日本、有蒙古,這是北傳的。唐朝的時候,文成公主嫁到西藏,把佛法帶到西藏,西藏才有佛法。西藏跟印度很近,印度的密教就傳到了西藏,用藏文書寫的。所以現在佛的經典是三種語系,漢語、巴利語跟藏語。這三個系裡面所擁有的經典,相同的不少,也有一些不相同的,像大乘,巴利文就沒有。巴利文的經典,我們漢文翻譯的,大部分他們的經典我們中文有,還有小部分我們沒翻過來。藏文經典裡面也有我們漢文沒有的、巴利文沒有的。漢文經典裡面是非常豐富,古德對於這個非常重視。所以這些典籍,不同的語文的典籍,應該把它整理出來。我們要培養這些人才,他們能夠通達這三種語言。還要一種,將來在國際上弘揚英語不能少,一定要學習。如果是要幫助阿拉伯的,幫助他們認識佛教,阿拉伯語也很重要,他們的人數比例也很大,大概有十五億。全心全力培養人才,培養漢語系的人才,培養講經的人才、翻譯的人才,佛法、傳統文化才能發揚光大,這是大功德,這裡講的無邊功德指這些。悉以深心至誠心,迴向極樂,統統都是一向專念。

  「不必棄捨百為,乃名專念」。其他的什麼都不干了,專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這是什麼時候?年歲大了,其他的事情做不到了,讓年輕人去做。像黃念祖老居士,你看他講經教學,在國外也弘法,到晚年完成這部註解之後,來日無多,他給我們做表演,萬緣放下,一向專念,一天十四萬聲佛號。這可以,他這個事情做好了,不是他不做。「以佛性遍一切處。有棄有捨,不名念佛故」,這是《無量壽經起信論》說的話,重要的意思,不必棄捨百為,百為就是許許多多善事、好事,把這個捨掉叫專念,不是這個意思。佛性遍一切處,有棄有捨這不叫做念佛,遇到真正對社會、對正法有利益的事情,不能捨棄,它不礙一向專念。

  「此論甚契時機」,特別在現代這個時期,「當前世人,世事繁多,頗難摒除淨盡」,不是那麼容易能放得下的,「終日念佛。但能深信切願,求生淨土。事來便做,事去即念。世法本無礙於佛法,何況更以世出世間,一切善行,以至誠心,回向極樂。故亦名一向專念」,後面這個意思是《起信論》的意思,就是彭際清所說的。所以我們不怕,事情來,好事,咱們去做,做完之後我就念佛;做完之後,這個事情就不必放在心上,一心專念阿彌陀佛,活活潑潑,世法、佛法互相沒有妨礙、沒有沖突。大乘經教裡講得非常透徹,會的,哪一法不是佛法,不會的,念佛也不是佛法。佛法貴圓融、貴圓通,所以一切善行,我們用至誠心、用深心迴向往生極樂世界,這就是一向專念。

  「據《起信論》」,這個《起信論》是《無量壽經起信論》,前面這段話,「兼行世善,尚得名為一向專念,更何況兼修余出世法」,就是佛門裡面其他的法門,可以。「例如:蕅益大師《梵室偶談》」,這一卷分量不多,是蕅益大師的修學筆記,內容短小精彩。他說「又禅者欲生西方」,參禅的,參禅的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必改為念佛」,還是參禅,只要你具足信願,參禅就是修淨土。這個話說得好,蕅益大師在《彌陀經要解》裡頭說,能不能往生極樂世界在信願之有無,你有信有願就決定能往生,念佛功夫的淺深那是品位高下,你參禅功夫的淺深到極樂世界也是品位高下,一個道理,所以不必改。中國佛教大乘八個宗,你要真正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只要真信切願,不必改你的法門,你就老實修學你的法門,迴向往生極樂世界。佛佛道同,《華嚴》說的,一門就是一切門,一切門就是一門,一多不相妨礙。

  「又大師曾掩關結壇」,蕅益大師他常常閉關,閉關期間也不很長,閉關就是精修,避免一切干擾,掩關結壇。「持往生咒,求生淨土,並作長偈為誓。偈雲:我以至誠心,深心回向心,然臂香三炷」,在手臂上燃三炷香。「結一七淨壇」,你看他這是七天,「專持往生咒,唯除食睡時」,吃飯的時候,睡覺的時候,除吃飯、睡覺時候,他往生咒不間斷。「以此功德力,求決生安養」,求決定往生極樂世界,「足證但具往生信願,則參禅持咒皆淨土行也」。

  下面引的,「又著《彌陀圓中鈔》之幽溪大師,一生修《法華》」,《法華經》、《大悲咒》、《金光明經》、《彌陀經》、《楞嚴經》,「等忏無虛日」,他天天這樣修法,他修得多。「臨終預知時至,手書《妙法蓮華經》五字,復高唱經題」,就是「南無妙法蓮華經」,他就往生了。「如是則修忏持經均是淨土行也」。幽溪大師的《圓中鈔》,這是淨宗祖師大德認為《彌陀經》三種最重要的註解,《彌陀》註解的三大部,蓮池大師的《疏鈔》、蕅益大師的《要解》、幽溪大師的《圓中鈔》。這三種註解,我跟忏雲法師住茅蓬,他就叫我讀這三部註解,把這三部註解的科判畫成表解,把經文系在裡面,就是做科會,它沒有註解,科會。我第一次體會到科判的精彩,科判一畫才知道這部書裡頭文字的微妙,不能缺少一個字,缺少就好像斷氣,斷掉了;你也不能加上一個字,加上就是累贅,可以拿掉,做到不增不減,從科判裡頭看得清清楚楚。科判看的是章法結構,這是表面上非常嚴整,裡面的是思想體系,讓我們對於佛教的經典佩服得五體投地。台中過程當中,學經教,學編科判,這是李老師教給我們主要的功課。

  「由是可知發菩提心,持佛名號,雖兼修余法,亦得名為一向專念,亦得往生」。下面念老這幾句話重要,「但多門兼修,總未若」,我們換個容易懂的話,總不如一門深入,就這個意思。還是一門深入穩當,一門深入,我們意念集中,沒有妄想雜念,不受外面境界干擾。「一心專至,稱念彌陀,則易使熟處變生,生處變熟」。我們凡夫熟處什麼?雜念妄想,我們太熟了。生處是什麼?念阿彌陀佛,常常把念阿彌陀佛忘掉,妄念雜念又起來,就是妄念雜念太熟了,念佛很生疏。如何把它轉變過來,把阿彌陀佛變熟,妄想雜念變生?妄想雜念不容易起來,念佛的這個念頭時時刻刻會起來,這很重要,生處變熟,熟處變生。「蓋愛染貪著,是眾生之熟處。菩提正念,是眾生之生處」,生疏。「生處轉熟,方有可能於臨終苦迫之際,提得起這一句佛號,感佛接引,而得往生也」,這個話很重要。

  幽溪大師行,他有功夫。我們要搞這麼多,又搞《法華》、《大悲忏》、《光明忏》,《彌陀》、《楞嚴》,搞這個東西太多,恐怕往生去不了。他行,我們不行,這個例子我們不敢學。黃念祖老居士他也行,但是他臨終給我們示范的,那是大慈大悲表演給我們看。夏蓮居老居士、黃念祖老居士,通宗通教,顯密圓融,他們有能力涉獵多門,不礙專念。我們沒這個能力,沒有能力怎麼辦?那就是一門深入,就是一句阿彌陀佛。李炳南老居士教我們,學鄉下的阿公阿婆,學他們那個樣子,他們一生,一天到晚就是一句佛號,除一句佛號之外他什麼都不會。你問他什麼叫菩提心?他不知道,他真正做到了,一句佛號接著一句佛號,日夜不間斷。我們遇到這樣的人,要對他致敬,要對他贊歎,我稱這樣的人叫老實念佛人,真念佛人,他們決定得生淨土。毫無懷疑的,生淨土就是阿惟越致菩薩,決定成佛,這種人能不尊敬嗎!

  下面引用善導大師的話,「是故善導大師示曰:大聖悲憐」,大聖是阿彌陀佛、是諸佛如來,這個地方是指的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直勸專稱名字者,正由稱名易故」,念這句佛號容易,什麼人都可以念,不難。「相續即生」,念念相續,念念不斷,就能往生淨土。下面說,「若能念念相續,畢命為期者」,就是說,一生,我一天都不空過,這善導大師說的,十個念佛的就十個往生,一百個念佛的一百個往生,萬修萬人去,是善導大師說的。為什麼他能往生?他的佛號不間斷,所以沒有一個不往生。下面假設一個問答,「何以故」,為什麼?「無雜緣得正念故」。他念佛,佛號裡頭沒有夾雜妄想,沒有夾雜著雜念;換句話說,他是用一心清淨念這句佛號。經題上講的清淨心、平等心,從清淨心念到平等心,清淨心念佛往生方便有余土,平等心念佛往生實報莊嚴土。「與佛本願相應故」,與四十八願相應。「不違教故」,這個教就是《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這是淨土教,你沒有違背。「順佛語故」,佛是這樣教給我們的,我們要順著佛的話。

  「若捨專念修雜念者,百中希得一二」,希是稀有,一百個念佛人難得有一、二個往生。「千中希得三四」,一千人當中大概有三、四個往生,不是一百個念的一百個往生、一千個念的一千個往生。一百個念的一百個往生,我們在歷史上只看到遠公大師的東林念佛堂,它是一百多個人,個個往生,那是專念,而且經只有一部。我們初祖遠公大師在世,淨土三經只有《無量壽經》翻成中文,其他的兩種,我們想像當中,應該梵文本傳到中國來,沒有翻出來。所以他們那個時候依靠經典就是《無量壽經》,就這一部經。所以《無量壽經》稱為淨宗第一經,最早採用的。

  「總之持名念佛,是諸佛本懷」,為什麼這麼說?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度眾生沒有不介紹極樂世界,介紹極樂世界就是要講極樂世界這三部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小本《彌陀經》。釋迦牟尼佛不止講一遍,《無量壽經》多次宣講。我們就想到,十方世界的那些諸佛如來為他的弟子,一定也像世尊一樣,多次宣講,多次的介紹,所以是諸佛本懷。這個法門度眾生快速、穩當,靠得住,一個修一個往生,兩個修兩個往生,真像善導大師所說,一百個修一百個往生,一萬人修一萬人往生,一個不漏,只要你具足四個字「信願持名」,你看多容易、多簡單。如何能把信願持名,在我們阿賴耶識裡頭生根,變成熟而不是生,我們往生就有決定的把握。

  年歲大了,要有高度警覺心,為什麼?來日不多。中國古人所謂的「人生七十古來稀」,這句話好像是杜甫講的,也就是說明壽命不到七十歲走的人很多。印光大師六十八歲的時候,《文鈔》裡頭他給人寫信常常提到,老了,六十八歲了,雜事要放下了,要找個地方去閉關,專門念佛求生淨土。印祖是八十歲圓寂的,你看六十八歲的時候警覺性就高了,就提起來了。中國在古時候,八十歲叫風燭殘年,風中點的蠟燭隨時會吹滅,叫無常。古禮裡面有很清楚,七十不留宿,我不會留你在我家裡住一晚上,七十歲。怕什麼?留一晚上過世了,人家家人說你把他謀害,這官司打不清。這古禮有,七十歲不留宿是古禮,人家會原諒你。八十不留餐,不留你吃一餐飯,也許吃飯就走了,避嫌疑,人家說你下毒把他害死,很有道理。八十歲以後,就是你的人生已經到了終點,隨時可以走,你應該做的工作是准備走的工作,把這個地方統統放下,交代清楚,再沒有罣礙。如果還有患得患失,那就大錯特錯,不可以。

 

上一篇:淨空法師:平等本際,圓滿十方
下一篇:中國駐南蘇丹使館舉行野生動物放生活動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