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到底什麼才是真實的“一門深入”?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到底什麼才是真實的“一門深入”?


淨空法師:

所以廣學、博聞是在第二個階段,絕對不是一開頭就法門無量誓願學,那就糟了,就害死人了。這一經未通,決定不能去看第二部經。門門都學,那是一門成就以後的事,一門成就了,其他無量法門一看、一聽當下都通達了。所以說一通一切都通。佛法,在沒有【【開悟】】、沒有通達之前,門門都學就會變成障礙!


今天我們修學,犯了嚴重的錯誤,一開頭就想‘廣學多聞’。而古德是從‘斷煩惱’學起,是‘煩惱無盡誓願斷’;煩惱統統斷了,就是定、慧完成了,然後再‘法門無量誓願學’,這是一條正路,不能越級。現在人修學所犯的過失,就是不先斷煩惱,就開始廣學,還希望學得愈多愈好。清涼大師說這種修學的方法叫‘有解無行’,只在解的層面下功夫,對自己真正的功夫疏忽了;不去斷煩惱,不去修清淨心,其結果是增長邪見。


修學到自己心地清淨了、智慧開了,就可以參學,就什麼都可以看、可以聽、可以接觸,因為自己已經有定,不會被外在環境所轉。


所以跟一個人學,是對的、有道理的。我們看古大德,在高僧傳、居士傳裡,常見學人跟一個老師,有跟二十年、三十年的,一直到【【開悟】】,才出去參學。這是非常有道理的。我們修學佛法能不能成就,若不懂這個秘訣,不遵循這個道理,想要成功實在太難太難了。

(一門深入)這是祖祖相傳的原則,我們一定要遵守;如果不遵守,我們自己決定不能成就。自古以來,無論在家、出家,修行證果的人都是這一條路走出來的。


看來,淨空法師說的廣參博聞是必須到“開悟”後才能做的,在此前只能“一門深入”。但他也說了,開悟層次,就按最低的“解悟”(就不說證悟了。。),也得是“一經通,經經通”的程度。這個程度,不知當世幾個大德有呢?

請看印光大師的開示:


“譬如契飯,須有菜蔬佐助。亦如身體,必用衣冠莊嚴。何於長途修行了生死之道,但欲【一門深入】,而盡廢余門也。

【一門深入盡廢余門,唯打七時方可】。平時【若非菩薩再來,斷未有不成懈慢之弊者】。以凡夫之心,常則生厭故也。

天之生物,必須晴雨調停,寒暑更代,方能得其生成造化之實際。使常雨常睛,常寒常暑。則普天之下,了無一物矣。況吾侪心如猿猴,不以種種法對治。而欲彼安於一處,不妄奔馳者,甚難甚難。”

念佛之人先要識得淨土法門之所以,然後遍閱經論,皆足以為發明淨土之義,與切修淨土之行。

淨土法門,若果信得及,守得定,隨已所樂,諸大乘經論,皆當讀誦。

問:念佛時心多散亂,或說是年齡關系,如年老心散,不能收束,則老年人決不能往生矣,究竟是否由於年齡,抑功夫未到家之故。

  印光大師答:汝之不一心,由於心無正見。【無正見,故無真信切願。】有真信切願,未能一心,亦可往生。無真信切願,縱能一心,亦難往生。以往生由仗佛力故也。

弘一大師

問:當代弘揚淨土宗者,恆謂專持一句彌陀,不須復學經律論等,如是排斥教理,偏贊持名,豈非主張太過耶?

  弘一大師答:上根之人,雖有終身專持一句聖號者,而【決不應排斥教理。】【若在常人,持名之外,須於經律論等隨力兼學,豈可廢棄。】且如靈芝疏主,雖撰義疏盛贊持名,然其自行亦復深研律藏,旁通天台法相等,其明證矣。


問:前雲修淨業者不應排斥教理拋棄世緣,未審出何經論?

  答:經論廣明,未能具陳,今略舉之。《觀無量壽佛經》雲:“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三事,名為淨業,乃是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淨業正因。”《無量壽經》雲:“發菩提心,修諸功德,殖諸德本,至心回向,歡喜信樂,修菩薩行。”《大寶積經發勝志樂會》雲:“佛告彌勒菩薩言:菩薩發十種心。三者、於佛正法,不惜身命,樂守護心。若人於此十種心中,隨成一心,樂欲往生極樂世界,若不得生,無有是處。”


關於“一門深入”——《首楞嚴經》經上如是說

《首楞嚴經》

阿難!汝今欲逆生死欲流,返窮流根,至不生滅。當驗此等,六受用根:誰合誰離?誰深誰淺?誰為圓通?誰不圓滿?若能於此,悟圓通根,逆彼無始織妄業流,得循圓通,與不圓根,日劫相倍。我今備顯,六湛圓明,本所功德,數量如是。隨汝詳擇,其可入者,吾當發明,令汝增進。十方如來,於十八界,一一修行,皆得圓滿,無上菩提,於其中間,亦無優劣。但汝下劣,未能於中,圓自在慧,故我宣揚,令汝但於【【一門深入】】。入一無妄,彼六知根,一時清淨。阿難白佛言:世尊!雲何逆流?深入一門?能令六根,一時清淨?佛告阿難:汝今已得須陀洹果,已滅三界,眾生世間,見所斷惑。然猶未知,根中積生,無始虛習,彼習要因修所斷得。何況此中,生、住、異、滅,分劑頭數?今汝且觀:現前六根,為一為六?阿難!若言一者,耳何不見?目何不聞?頭奚不履?足奚無語?若此六根,決定成六,如我今會,與汝宣揚,微妙法門,汝之六根,誰來領受?阿難言:我用耳聞,佛言;汝耳自聞,何關身口?口來問義,身起欽承。是故應知:非一終六,非六終一,終不汝根,元一元六。阿難當知:是根非一非六,由無始來,顛倒淪替,故於圓湛,一六義生。汝須陀洹,雖得六銷,猶未亡一。如太虛空,參合群器,由器形異,名之異空;除器觀空,說空為一。彼太虛空,雲何為汝,成同不同?何況更名,是一非一?則汝了知六受用根,亦復如是。

可見,一直傳聞的“一門深入”是指六根上選擇一門作為修行的切入點,不是特指某一種法門,比如修習淨土的就只能修淨土,其他的經典不要看,這個說法是有很大問題的。

淨土宗第十一代祖師省庵大師:


或曰:若因經教而知念佛,則彌陀一經足矣,奚以多為?

答曰:上根則可,【中下根人,須沩閱淨土諸書】,備識信行願三差別之相,加之善友警策,內以虛心覺照,庶幾免於魔事,而後念佛之功可日進焉;否則不為魔事,終成增上慢人,一念不覺,遂成淪墜,其禍可勝言哉!


聖嚴法師:

博覽群籍是【學問的基礎】,一門深入是學問的造詣。所以,佛制規定,出家的比丘應該專精於經、律、論的修學,如果資質優秀,也可以五分之一的時間,旁覽教外的典籍,因為人在一生中的時間有限,不可本末倒置。
 
   佛教的三藏聖典浩如煙海,雖皓首窮經,盡畢生之力,也無法盡學其精奧。因此,自古以來,學佛之人探究經論是有選擇的:【在初入門時】,可以從概論的書籍及通論和通史性的著作著手,以俾知其大端;而後即應該有所選擇,依據個人的心向、興趣,從事某一部經和某些相關的經,某一部論和某幾部相關的論,某一部律和相關的律書,如此盡一生之力,學習、修持、研究、弘揚,就可以成為一代大師。

 
學誠法師:先廣學多聞,才能一門深入,二者不可偏。修行離不開善知識的指導,在團體中內心善法的火苗才不容易熄滅。


慧律法師:

諸位,要一門深入可以,但要有大前提的……

所以有一個法師講的我不是很認同,他常常說:「慧律法師啊,現在是末法時期。」我跟他講:「沒有什麼叫做末法。內心不開悟叫做末法,內心證悟有證量它叫做正法。法師、護法居士有正知正見,這個叫做正法。」世尊在世叫做正法,六祖惠能大師是個有個證量的人,你說六祖是什麼法?他當然是正法啦。大徹大悟有證量的人他叫做正法。佛教具足正知正見,每個人都知道緣起性空、緣起無自性、一切法無我的道理。正法就立刻重現了。所以,正法像法末法是方便說。每次一碰到就說:「哎呀,我們末法根器眾生根器陋劣,一部《無量壽經》、一句阿彌陀佛,我念到死了。」念,念……執著還是存在,分別心還是存在,顛倒還是存在,嫉妒心還是存在,嗔恨心還是存在,愈念愈煩惱。


諸位,要一門深入可以,但要有大前提的。要廣學多聞,一門深入,不要忘記前半段,只顧慮到後半段啊。廣學多聞再來就是一門深入。而不是說我今天死執一個法門,一部《無量壽經》念到底,一句阿彌陀佛念到死。對!這樣並沒有錯。問題你的內心煩惱解決沒有?所以我就告訴這個法師:「這樣講是方便說。大徹大悟、內心有正知正見,有證量叫做正法。研究經典、認真用拜佛、念佛、打佛七,雖然沒有證悟就像是像法——法就是類似,也類似正法,那是因為沒有開悟沒有證量。一個人內心散漫,於菩提心不想發,對於正法不想護持,懂得一點皮毛就顛三倒四,搞一些稀奇古怪的東西,這個叫做末法。」


大乘的悲哀就是把方便當究竟,叫做大乘的悲哀。我們已經忘記佛陀真正的精神是什麼了。今天來拜拜忏他認為這就叫做修行,今天來念念佛他認為這就是修行,今天來誦誦經他認為這就叫做修行。從來不處理內在裡面的矛盾,只任憑內在的情緒一直發揮。忘記了四大本空,五蘊無我,緣起無自性,一切法無我。要擁有這樣的正知正見,任何的法會、拜山,統統有意義,統統叫做正法。正法、像法、末法,在心不在於外形。如果在座諸位法師跟、護法居士跟師父合作推廣正法,正法立刻重現,每個人都擁有正知正見。


大安法師:


現在有弘揚淨土的人,說專持一句佛號,不用再學習經律論了,也不要持戒了,甚至不要修十善業了,請師父告訴弟子這樣對嗎?

  答:弘法宜持論公允,理事圓融,不可偏執,不可意氣用事。淨土法門是一代時教的特別法門,勝異方便,然與通途法門並非冰炭。蕅祖雲:淨土一法乃“豎與一切法門渾同,橫與一切法門迥異”。相得益彰,並行不悖。通途法門注重戒定慧、六度萬行,淨土法門也強調淨業三福。阿彌陀佛在因地圓滿大願的修行中,始終清淨持戒。那念彌陀名號者怎能不隨教主學習呢?雖然我們業障重,達不到持清淨戒的水平,但在態度上,得盡最大的努力去持戒。戒律是佛教的生命,是佛法住世的幢相。那些輕慢诋毀持戒的言論,非佛說,乃波旬說。淨業三福,第一福就開示淨業行人要修十善業。那不要修十善業的言論不是明顯違犯佛語嗎?【至於念佛行人是否學習其他經論問題,淨業三福有讀誦大乘經典的聖言】。【善導大師亦開示】,淨業行人行持要專一,【【解須廣解,並沒有說讀誦《楞嚴經》、《華嚴經》、《妙法蓮華經》,就是雜修,就不能往生】】。可見,有些弘法者【知見偏執】,未能正確理解佛言祖語真實義,疑誤眾生,罪過非淺。希望這些所謂弘法者深自克責,閉門思過,為護念眾生法身慧命故,不可再說這類邪知邪見;也希望廣大信眾不要輕信這類相似法,宜以淨土五經及中國淨宗歷代祖師的著述為准繩,培植信根,自可參學已畢,安心六字洪名,托生九品蓮台。至囑!


弘揚佛法是一件莊重的事情,關涉到眾生的法身慧命,是故,一定得依聖言量來立言。佛說法事理雙備,不能執理廢事,也不能執事迷理,理和事一定要圓融。比如你具足深信切願,專持這句名號,蒙佛臨終接引往生淨土,是決定的。但如果說只念一句名號,學經律論、持戒都不需要,那就偏頗了。淨土法門“豎與一切法門渾同”,戒定慧、六度萬行、淨業三福,這些都是要做的。阿彌陀佛在因地當中也持戒,也修六度萬行。吾人宜常隨佛學,隨分隨力而行。雖然我們達不到如佛的清淨,但亦當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是故,持戒是不可或缺的。如果認為阿彌陀佛大悲願力能令五逆十惡的罪人往生,於是我就可以放肆地去造五逆十惡的罪,反正能往生,如是理解,則醍醐反成毒藥。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宜奉持淨業三福。淨業三福就講要修十善業,怎麼能說不用修十善業呢?淨業三福第二福“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就是談持戒問題的。所以我們要按照聖言量去做,經律論我們要隨分隨力去學。善導大師提出“解要廣解,行要專一”,你專門稱念阿彌陀佛名號,這是正行,宜一門深入,不可夾雜。然一個淨業行人讀誦大乘方等經典,諸如《楞嚴經》、《華嚴經》、《法華經》,以此誦經功德回向往生極樂淨土,亦屬淨業正行。

居士:上品上生應讀誦大乘方等經典,修淨土法門者,應如何受持讀誦大乘經典?請問受持讀誦和一心稱名的關系?

法師:首先讀誦大乘經典的目的是什麼?是生起我們的信願。如果你的信願還不是太具足,可以多看點佛經,知道一些理路。如果信心逐步增上了,還是要以念佛為主。六字大經王,阿伽陀藥,萬病總治,念佛的功德比念經的功德大。

智敏上人:

假使說,有念佛的人,他說我就一部《阿彌陀經》已夠了。當然,曾經學過很多法,達到一定高度的人來說,或許是夠了。等於說,這是大學教材,講得內容很全面,夠了。但是如果你小學、中學沒有念,是無法接受它的。


佛教,是有層次高低的,一句阿彌陀佛名號,如果是高層次的人來念,即是大總持陀羅尼藏,三藏十二部都包含的有。那麼就是一即一切,一句佛號,一切法都包涵在裡頭了;一切法也自然匯歸到一句佛號上去了。但是。這個修法是要高層次人才能修得起來。我們凡夫,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不能是一切。那麼,怎麼辦呢?一點一點把它積聚起來,譬如依止法的修法,暇滿的修法,出離心的修法,菩提心的修法,還有其他各種修法,漸漸兜攏起來,積聚在一起,一起匯歸到阿彌陀佛一句佛號上,那麼,一切功德就都在這句佛號裡邊,那時候念的佛,功德就不一樣了。我們希望,在還沒有達到這個高度——一即一切,一句佛號,即是八萬四千陀羅尼藏!——的時候,來一個“一切即一”,一切法都是阿彌陀佛,把那些修法功德一個一個積聚起來,最後匯歸到阿彌陀佛一句佛號上去。這樣做,對我們來說,於修淨土宗念佛求生西方,會有極大的利益。


淨宗法師


從一個法門的建立,包括我們信心的守護,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如果在教理方面有明確的指導,所謂【理明則信深】,教理明確了,我們的信心則能深固。不然的話,或許法師講解了,給你具體的問題回答了,你當時歡喜了,回去之後,別人再引經據典,或者引用其它法師講的話,說:哎呀!你這樣不行啊!你一聽,信心就動搖了,對啊!人家說的都有依據啊!如果對於我們這一宗的教理依據能夠清楚、朗然,明了在心,這樣我們就不會動搖。

南公懷瑾上師 開示

 
  修行要一門深入沒有錯。

  一門深入是要你在方法上專一,不是說念咒就不能觀想,就不能打坐結手印。你念阿彌陀佛求往生西方,怕去不了,念藥師佛求生東方,又怕搞不好下了地獄,所以也念地藏王菩薩,可不可以?為什麼不可以?只要規定好自己功課,就盡管去念嘛!這也是一門深入。規定了就要鑽下去,不要念了十天,想想還是不念地藏王菩薩吧,過了兩天好像上火了,覺得可能是念佛引起的,就停下來了。這樣就不是一門深入。身口意三業相應,本身就是一個法門,你照著專心去修就是一門深入。這樣說,懂了嗎?

仁達法師:

許多學佛的人把一門深入和廣學多聞對立起來,認為一門深入就不要廣學多聞,廣學多聞就不要一門深入,其時這是犯了一個邏輯學的錯誤,一門深入和廣學多聞根本就不是一個概念的兩個方面。也不是一個矛盾的兩個方面。我理解一門深入是修行的法門問題,門者,法門是也,一門深入是修行的法門問題,廣學多聞是指誦經多少的問題。


把一門深入與廣學多聞對立起來互相爭論實在是在那裡浪費時間,根本就不是一個大概念。建議大家讀一讀《圓覺經》,佛在《圓覺經》中講了二十五種修行法門,佛指示修行者可以根據自己的根器選擇其中的一種或幾種法門修行,【而不是規定每個人只能修行一個法門】。


弘一大師雖主張只念佛名,但是他並不排斥經論。當有人問他:“當代弘揚淨土宗者,恆謂專持一句彌陀,不須復學經律論等,如是排斥教理,偏贊持名,豈非主張太過耶?”他回答說:“上根之人,雖有終身專持一句聖號者,而【決不應排斥教理】。若在常人,【持名之外,須於經律論等隨力兼學,豈可廢棄】。且如靈芝疏主,雖撰義疏盛贊持名,然其自行亦復深研律藏,旁通天台法相等,其明證矣。” 這是說修習淨土宗的人專念佛號之外,不可偏廢經論,即持佛名念佛與學習經論是一體的。

淨宗八祖蓮池大師,曾對執一經一法者提出忠告:“修淨土者,豈能【執一經而廢盡三藏十二部】!”又說:“【執經之一義者誤慧命】。”大師認為:各宗各派,相通一理,不能互相排斥,“須廣博周遍,方得融貫,不至偏執。”這與佛經教人“深入經藏,智慧如海”相符。所以他老人家說:我一生勤勤懇懇念佛,亦極力【勸人學教】。大師提倡的是《華嚴經》,他說:“吾人真正善知識,《華嚴經》是也!”又說:一切經中,以《華嚴》為最究竟,無可駕其上者。駕淨土於《華嚴》之上,只顯其無知。對於過分強調一經,大師有這樣的批評:【不通教理而拒絕諸經,是護短】!

蓮宗九祖蕅益大師則說:必須真解、圓解,【然後】將此圓解,專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大師的要求是對佛法達到【真解、圓解】,才能稱得上一個真正的念佛人。


弘一大師曾提倡,修淨土者必須兼修地藏法門。又提倡:“一切初學佛人,應從《華嚴》入手。”是有深意在的。


關於要否深入經藏的問題,本人前幾年曾經見過一個道場的規章制度,他們規定除他們規定的幾部經之外,其它的都不准帶入道場。我感到非常驚訝,辟如《法華經》和《華嚴經》是經中之王,被他們拒絕了,《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三藏十二部的總持,被他們拒絕了。《楞嚴經》是佛教的重要經典,俗話說“破魔的楞嚴”,也被他們拒絕了。《地藏菩薩本願經》能讓人們明白因果報應的道理,也被他們拒之門外。這樣的道場的還算是佛教道場嗎?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余會,如果用一部經可以取而代之的話,釋迦牟尼是不是在做無用功?何苦講那麼多的經呢?如果一部經可以代替三藏十二部的經典,我們還要大藏經干什麼?釋迦牟尼佛是不是太笨了?


仁達以為佛講的經典都是對治眾生的八萬四千種疾病的,給人們指出了去煩惱,出六道,了生死的道路和方法。佛經是智慧的結晶,魯迅先生曾說過:“釋迦牟尼佛真是大哲,我們生活中許多難以解決的問題,他早就給我們解答了。釋迦牟尼佛真是大哲!”我們每天早晚課都有三皈依,其中有:自皈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讀佛經可以淨化我們心靈,啟迪我們的智慧,讓我們明白入世與出世的道理。


萬行法師:

實際上淨土宗也不是說只有在臨終時往生極樂世界,因為現在眾生的根性太差了,有些祖師爺出於慈悲、出於方便度眾生,他知道你這個根器不行,活著的時候不可能了脫了,達不到你的願望了。怕你退失菩提心,他就善巧方便說你生前好好念佛,臨終能夠往生淨土。結果長期這樣說,你也這樣說,他也這樣說,大家以為這就是淨土宗真正的精神,是死後成就!

過去的祖師爺明白是為了方便這樣說,現在的大和尚,他不明白,他以為淨土宗的境界就是這樣。好多人都說禅、淨、密是不一樣的,不能共容共處。淨土宗講“淨念相續,花開見佛”,那跟禅宗講“當下頓悟”,密宗講“即身成就”有什麼區別呢?

是因為我們知道的佛理太少了,每天待在自我內心狹小的空間裡面,不接觸外面的佛理。譬如說你是修淨土的,就不看禅宗的書;你是學禅的就不讀密的書。有個成語叫做“夜郎自大”,現在許多學佛的人都犯這個毛病。而且有很多師父為了抓信眾,強調一門深入,不讓看經典、不讓看某某菩薩的著作,某某論也不要讀,某某法師開示也不要看。

不怕你看,就怕你看不懂!一個真正的法師,怎麼會怕自己的徒弟多接觸外面的人、多讀外面的書呢?你們可以想一想,我們的父母親怕我們多讀書嗎?又不是像現在社會上那麼多黃色的書,父母親不讓我們讀,怕我們中毒了。我們讀的都是佛書,而且是幾十歲的成年人在讀佛書!【你學佛只有先廣、先博,然後才能夠專一】。

你從來沒有見過佛經,當你得到一本佛經後,高興得又跳又叫:我這一下可得到最好的寶貝了,世界上只有我手裡的書是獨一無二的!當有一天你再往前走,看到前面還有經書,拿到手裡一看,發現比你手裡的經書還要好!再往前走還有更好的東西。

為什麼你不往前走呢?因為你認為你手裡的第一本書是最好的,你認為你的師父是最偉大的,你認為你自己是最聰明的,所以你就不願意繼續往前面探索了。譬如說我們都認為佛經是最圓滿的,難道道教裡面的經書就不是智慧的結晶嗎?難道《聖經》就不是智慧的顯現嗎?

過去修行人門戶之見特別厲害,現在不同了,那是因為時代進步了,你不得不開放。你再抓住手裡僅有的一本書,一直讀下去,不再接觸外邊的書,那你將來就沒有辦法邁出自己心靈的空間!你以為念句阿彌陀佛就能夠成佛了,你以為盤個腿就能夠成道了,不是那麼容易的!

 

上一篇:佛教裡如何理解忏悔
下一篇:宣化上人:這四句偈能治眼睛的病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