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立天教授:淨慧法師的傑出貢獻與歷史地位
淨慧法師法相
淨慧法師於2013年4月20日圓寂,迄今已有三個多月了。在這期間,法師的為人行事、音容笑貌、道德文章、創舉貢獻.....一直盤旋在我的心頭。淨慧法師的成就是怎樣形成的,與所處的歷史時代關系如何,與在特定環境中形成的法師佛教文化素質和人格特質又有什麼關系,法師在中國佛教領域作出了哪些貢獻,他在中國佛教史上又應當怎樣定位?在淨慧法師圓寂的悲痛日子裡,我曾寫過一篇《學習淨慧法師的創新精神和慈悲情懷》的短文,表達對法師的悼念之情,然意猶未盡,今再另撰專文比較全面地評價法師的業績、貢獻和地位,也作為再次表達對法師的深切懷念和深情追思。
一、一個特定時代造就的佛教歷史人物
淨慧法師,俗姓黃,湖北新洲人。1933年生,至2013年圓寂,享年81歲,僧臘67載,戒臘63夏。法師的一生,歷盡坎坷、挫折,而又成就突出、顯著。總結他的一生,似可以概括為成長,挫折和成就三個階段。
淨慧法師自幼至1963年離開中國佛學院的三十年間,可說是他的成長期。法師的成長極富特色:一是身處在日本侵略中國和國內戰爭的社會動蕩期,隨後是由舊中國轉變為新中國的社會轉型期,所處時代的深刻變化,給法師帶來諸多社會體驗和人生感悟。二是自幼就長期在佛門生活、學習。法師因家貧在一歲半時即由父母送入尼庵撫養,長期接受寺院生活的熏染。十四歲在武昌三佛寺拜師學經。1951年十八歲赴廣東雲門山大覺禅寺,於虛雲老和尚座下受具足戒。次年,承虛雲老和尚的殷勤付囑,淨慧法師一身而兼承禅宗五家法脈。1956年又由虛雲老和尚推薦入中國佛學院深造,從本科到研究生班,學習成績優異,收獲豐碩,打下日後弘法利生的堅實基礎。
1962年,淨慧法師因編輯《虛雲和尚法匯續編》被劃為右派分子,次年被迫離開中國佛學院,輾轉於京、粵、鄂等地接受勞動改造,飽受磨難,備受歧視,精神極為痛苦。後來隨著政治形勢變化,淨慧法師於1987年摘掉了右派帽子,命運出現了根本轉機。
淨慧法師於1979年初重返北京後,參與中國佛教協會的各項恢復工作。1984年始任《法音》雜志主編,達二十年之久。1988年,應河北地方之邀,主持柏林禅寺的重建工作。後又應本煥老和尚之邀,繼席湖北黃梅四祖正覺禅寺方丈。在1979年至2013年的三十多年間,淨慧法師充分發揮了他的聰明才智,在寺院建築、僧團管理、僧才培養、法務活動、文化建設等各方面的工作都做得有聲有色,表現突出,貢獻巨大。有一次和法師聊天,我根據法師弘法活動的地區說,看來法師活動的天地是在“三北”地區:北京,尤其是河北、湖北,都是法師弘揚佛法的寶地,也是法師事業有成的福地。法師聽後笑而不語。
淨慧法師在長期的學習和實踐過程中,逐漸具備了優異的佛教文化素質,他既有先師虛雲和尚的禅宗傳統和遺風,又有中國佛學院系統學習和研究的學養,兩者的融合,利於從事佛教弘法事業;他既有佛門生活的滋養,又有世俗生活的磨練,利於將出世間法和世間法加以溝通;他既有在中國佛教協會工作的經驗,又有在地方寺院任住持的經驗,利於宏觀視野和具體實踐的結合。法師所具備的這些佛教文化素質有力地推動了他的佛教事業的開展,保證了他佛教事業的成功。
與淨慧法師具有優異佛教文化素質相適應的是,法師的人格特質是他對佛教事業做出傑出貢獻的重要主觀因素。法師沉穩冷靜,長於潛心思考,對中國佛教具有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法師心量廣大,具有宏觀把握和圓融處事的能力;法師能敏銳地把握時代的脈搏和人心的需求,大膽創造弘法新形式;法師天賦很高而又勤奮不懈,與時俱進。淨慧法師的人格特質和人格魅力應該是我們研究和總結他成功一生的重要方面。
二、一生的傑出貢獻
淨慧法師一生對佛教的貢獻是多方面的,據我的了解,他的傑出貢獻有以下四個方面。
(一)弘揚佛法方面:首先是創立和弘揚“生活禅”的理念。這是淨慧法師在佛教思想理論上的最大貢獻。法師基於對印度和中國的佛教歷史的深刻自省以及對中國佛教現狀的深入觀察,認為中國佛教要真正實現全面振興,必須堅持走“人間佛教”的道路,這是中國佛教的唯一希望。為了將人間佛教的理念進一步具體化,法師於1991年,提出了以“覺悟人生,奉獻人生”為宗旨,以“做人”、“做事”之“二八”方針(做人的八字方針是信仰、因果、良心、道德;做事的八字方針是感恩、包容、分享、結緣)為著力點的“生活禅”修行理念。生活禅既是對太虛大師提出的“人間佛教”思想的落實和深化,也是對如來禅和祖師禅的繼承和回歸。可以說,生活禅找到了佛教與時代相結合的契入點,找到了與人生相結合的對話方式,對中國佛教的流傳和發展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其次,與“生活禅”弘法理念相應的是,在柏林禅寺率先舉辦“生活禅夏令營”,每年一次,幾乎從未間斷。其後又在黃梅四祖寺每年舉辦“禅文化夏令營”。夏令營是於暑假期間組織青年佛教愛好者,在寺院參加上殿課誦、坐禅出坡、聆聽佛法講解、吃茶談心、雲水行腳等活動。法師舉辦的夏令營為中國傳統佛教與現代社會教育相契合找到了有力的切入點,為當代佛教弘法提供了一種新的途徑和方式。它既豐富了青年人的精神生活,提升了青年人的身心健康;又為佛法的普及、佛教文化功能的發揮、佛教人才的儲備、僧才的建設,提供了重要的契機和平台,具有廣泛而深入的作用和影響。目前我國各類漢傳佛教夏令營已達上百個,而且影響了道教、伊斯蘭教等其他宗教,也開始舉辦夏令營活動。宗教夏令營活動是在我國興起的一種現代宗教教育形式,對傳承和發展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實現中華民族文化的偉大復興,有著重要意義。再次淨慧法師從弘法的長遠需要出發,十分重視高素質佛教研究人才的培養。他在北京、湖北部分高校設立“懷雲獎學金”和“雙峰獎學金”在北京大學設立“虛雲講座”,在河北、湖北分設“河北禅文化論壇”與“禅文化高峰論壇”,而柏林禅寺等則成為一些高校的“哲學、宗教學系教學實習基地。”這一系列舉措對推動教界與學界的良性互動,推進佛教優秀傳統文化的闡揚,都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最後淨慧法師還重視將中國禅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他先後出訪了五大洲四十多個國家,弘法利生,廣結善緣。特別需要提出的是,2009年10月23日,法師將臨濟宗法脈第四十五代法卷傳給德國本笃(Benediktushof)禅修中心導師威裡吉斯 . 雅各爾先生(villioisJager),宣告了中國禅宗正式進入歐洲世界,在禅宗史上書寫了具有歷史意義的一章。
(二)佛教文化建設方面:淨慧法師認為,近百年來中國禅門絕大多數參禅之士缺乏深厚的經教基礎,不明修行的理路,嚴重地影響和阻礙了佛教的流傳和發展。故此,他把佛教文化建設視為續佛慧命的重要環節和途徑,從多方面大力推進佛教文化建設。一是盡力整理、出版佛教文化典籍,如影印《大正藏》、《卍字續藏經》,《乾隆大藏經》、《淨土藏》、《永樂北藏》等多部大藏經,面向全國各地寺院結緣供養。同時又編輯出版了《虛雲和尚開示錄》、《虛雲和尚法匯續編》、《虛雲和尚全集》、《中國禅宗燈錄大全》等重要著作和上百種佛教典籍。二是創辦佛教刊物,如創辦中國大陸第一家專門的禅宗刊物——《禅》雜志,接辦《正覺》,後改稱《黃梅禅》,又創辦《中國禅學》、《禅文化》、《河北佛教》、《一音》等雜志,對禅文化的傳播發揮了重要作用。此外,上已提及他還參與創辦中國佛教協會會刊《法音》雜志,並任主編達二十年之久。三是法師幼讀儒書,酷愛詩文,長習釋典,深通經教;文思敏捷,落筆成章;勤於創作,著述豐富。其著作已公開出版的有《雙峰禅話》、《入禅之門》《生活禅鑰》、《趙州禅話》、《壇經一滴》、《中國佛教與生活禅》、《做人的佛法》、《心經禅解》、《何處青山不道場》、《經窗禅韻》、《禅在當下》《生活禅語》等,其中《趙州禅話》、《入禅之門》有英文版,《生活禅鑰》有日文版。淨慧法師的著作是當代中國佛教思想的重要結晶之一,是寶貴的精神財富,豐富了中國佛教文化寶庫。
(三)佛教寺院建設方面:淨慧法師高度重視寺院作為弘法基地的重大意義,他起衰繼絕,興復多處寺院,高樹法幢。二十多年來,在河北興復了趙州柏林禅寺、邢台玉泉寺、大開元寺,在湖北興復了黃梅四祖正覺禅寺、黃梅老祖寺,四祖寺下院蘆花庵、當陽玉泉寺、度門寺和黃梅五祖寺等。胼手砥足,當精竭慮,大力推進所住寺院的建設,使之面貌煥然一新,其中如柏林禅寺和四祖寺等也成為了當代模范叢林。淨慧法師十分重視僧團的道風建設,他強調要繼承叢林傳統,完善寺院各種管理規約,堅持早晚課誦、二時齋供、坐香、初一十五誦戒、夏安居、冬禅七。又針對各地僧團建設中的問題,告誡僧團要力戒官氣、俗氣、闊氣、霸氣。並倡導“四化建設”和強化“四種意識”。“四化”是僧團道風要堅持傳統化、管理要堅持律制化、弘法要堅持大眾化、生活要堅持平民化。“四種意識”是不斷強化信仰意識、不斷強化歸屬意識、不斷強化神聖意識、不斷強化責任意識。“力戒四氣”、“四化建設”和“四種意識”的提出,切中肯綮,對僧團建設具有方向性的指導意義。淨慧法師還強調,寺院要長久的存在和發展,必須處理好與當地政府和群眾的關系,要求寺院本著“未結法緣,先結善緣”,和“利益一方、服務一方,和諧一方,教化一方”的理念,努力和當地的、文化、社會整合互動,以實現多贏的目標。淨慧法師在復興道場的過程中,積極組織信眾,開展多種形式的慈善救濟活動,如赈災、救濟孤寡、助學、修路、打井等,深得當地政府和群眾的歡迎和贊揚,為佛教的發展贏得了和諧的社會環境。
(四)佛教僧才培養方面:僧人的培養、成長是關乎佛教命運的根本性問題。淨慧法師高度重視僧才的培養,如他一接手趙州柏林禅寺,就一手抓殿堂建設,一手抓僧才培養,先成立佛格養成班,又在此基礎上成立河北省佛學院,後又創立“雙峰講堂”。他為佛學院制訂了“信、戒、學、修”的院訓綱要,強調這是僧才教育的核心;又確定了“養成僧格,融入僧團”的辦學方針,強調這是僧才教育的目標。法師還注重學風建設,提出“叢林學院化,學院叢林化”、“以學導修、以修促學、學修並重”的教育理念,切合實際,意義深遠。淨慧法師非常關注寺院住持(方丈)的物色和培養,他在一批年輕有為的學僧中,選拔中堅分子擔任寺院住持。每當修復一處寺院,法師就擇賢德者任住持,放手讓弟子獨立主持寺院法務,在實踐中使之經受鍛煉,增長才干。自己不貪權、不戀棧,兩袖清風,一衲飄然,繼承先師虛雲和尚遺風,其高風亮節,堪稱典范。
三、在中國佛教史上的地位
從上述淨慧法師傑出貢獻來看,法師是一位在佛教領域積極開拓、富有創造、有重大建樹的當代高僧,他的業績構成當代中國佛教的重要一頁,他也必將在中國佛教歷史上占有相應的地位。法師的歷史地位,我以為主要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去诠釋、解讀。
其一,生活禅的創立者。淨慧法師之所以被教內外稱為禅門巨匠,主要是提出了生活禅的理念。生活禅可以說是中國禅宗如來禅和祖師禅以來的一種適應當代社會發展而創立的新禅法。關於如來禅與祖師禅,我曾有專文論評《見《中國社會科學》2000年第5期),此處不再贅述。淨慧法師提出的生活禅在繼承如來禅與祖師禅的基礎上又有哪些創新呢?我以為重要的有三點:一是強調“將信仰落實於生活”,“在生活種修行,在修行中生活”,法師還強調生活禅是一個大概念,不是小概念,生活禅要求將禅普遍地融入生活,在生活中實現禅的超越,體現禅的意境。二是強調“將修行落實於當下”,認為生活禅的“著力點是把握當下一念:覺悟在當下,奉獻在當下,修在當下,證在當下,受用在當下,保任在當下。”(《生活禅鑰》)“當下”就是在那一時刻。生活禅強調要著力專注於當下這一念,也就是強調,禅修要落實於時時刻刻、分分秒秒中。三是強調覺悟與奉獻相結合,“在覺悟中奉獻,在奉獻中覺悟”,覺悟就是為了奉獻,“在奉獻中求幸福”,幸福就在於奉獻,奉獻人生就是幸福人生。相對地說,我以為生活禅區別於傳統禅的這三個特色是適應時代需求的,是對傳統禅的重要發展,這也是淨慧法師成為當代禅門巨匠的主要依據。同時淨慧法師還率先堅持舉辦“生活禅夏令營”和“禅文化”夏令營,又復興柏林禅寺和四祖正覺禅寺等多處道場,還培養了若干禅門俊才,從而也有力地保證了生活禅必將得到持續地流傳和持久地發展。
其二,人間佛教的開拓者。前已論及,慧法師基於對中國佛教歷史的深刻反思和對中國佛教現實的深入觀察,認為中國佛教要真正實現全面振興,必須堅持走“人間佛教”的道路。法師不僅是人間佛教的實踐者和推動者,更是人間佛教的開拓者。法師對人間佛教有哪些開拓呢?一是為人間佛教的修行提供一種重要方式“生活禅”。法師說:“提倡生活禅的目的在於將佛教文化與中國文化相互熔鑄以後產生的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禅宗精神,還其靈動活潑的天機,在人間的現實生活中運用禅的方法,解除現代人生活中存在的各種困惑、煩惱和心理障礙,使我們的精神生活更充實、物質生活更高雅、道德生活更圓滿,感情生活更純潔,人際關系更和諧,社會生活更祥和,從而使我們趨向智慧的人生、圓滿的人生。”(《生活禅鑰》)生活禅是中國傳統禅與人間佛教理念融合而成的發展模式與修學體系,是對人間佛教理念的充實和開拓。二是提倡“將佛法融化於世間”,具體說就是“正信佛法僧三寶,勤修戒定慧三學,息滅貪嗔癡三毒,淨化身口意三業”。這是為人間佛教的實踐指明途徑和方向。三是提出“覺悟人生、奉獻人生”的人生價值論,要求“不斷優化自身素質,不斷和諧自他關系”和“善用其心,善待一切”,這對人間佛教的理論和實踐也都具有重要意義。
其三,佛教文化的闡揚者。淨慧法師是一位創造力極為旺盛的禅師、學僧、詩人,如前所述,他出主持整理、出版了大量佛教典籍,創辦多種刊物,撰寫了一系列闡揚禅學的著作和詩作,對中國佛教文化作出了重要貢獻。他的一些創作在未來必將“入藏”即收入《大藏經》而永垂不朽。
淨慧法師圓寂是佛教界的一個重大損失,但我深信佛教界的朋友們一定能繼承他的精神文化遺產,秉承他的弘法利生遺志,學習他愛國愛教的崇高品質,為生活禅的持久流傳和拓展豐富,為中國佛教的弘法利生和健康發展,盡心盡力,努力不懈,不斷取得新成就,新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