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輕松學佛法摘要:修持篇 二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不能得罪小人

  中國歷史上有這一段故事,從前李炳南老師常常提醒我們要注意。郭子儀是唐朝的大將,安祿山造反是他平定的,以後做了宰相,文武全才。那時宮廷裡頭有個小官,地位不高,大概像現在科長的地位。他是元帥,他是首相,這個人到他家裡來,他是以大禮接待,非常隆重,還穿著朝服。

  客人走了之後,家裡人問他,多少地位很高的人來訪問,你都沒有這樣對待,對他為什麼要這麼隆重?他告訴他家人,他說這個人好嫉妒,傲慢、報復的心非常強,我們如果得罪了他,將來他要是得志,那我們家就完了,所以這種人不能得罪。

  這個人叫盧杞,以後真的做了宰相,凡是得罪過他的人幾乎不是貶職,就是殺頭,他統統報復。唯獨對郭子儀很客氣,為什麼?郭子儀沒有對他不禮貌。李老師講,這是郭子儀有智慧,經驗豐富。

  這給我們一個啟示,就是對於傲慢的人,對於有嫉妒心的人,有報復心的人,我們決定不能得罪他。不要看他現在沒有什麼地位,將來一旦得志的時候怎麼辦?這一生沒有得志,來生遇到怎麼辦?果報通三世。

  所以佛菩薩教我們對一切眾生要恭敬,禮敬諸佛。禮敬諸佛不容易,法身大士才能做到,普通人做不到。你能把惡人都看成菩薩嗎?不可能。你能把蚊蟲螞蟻、花草樹木都看成菩薩,都用真誠心、恭敬心嗎?做不到。法身菩薩做到了,為什麼?法身菩薩見性不著相。不是不見相,見相,但從相上見性,就是見性不著相。所以他的心,真正是經題上講的「清淨平等覺」。

  而清淨平等覺就是阿彌陀佛,你修到清淨平等覺,你就是阿彌陀佛。其實它不在外,我修成了,所有一切眾生全是阿彌陀佛。為什麼?我把它轉過來了,我有能力轉。誰修到誰就轉境界,轉娑婆為極樂,轉自性為阿彌陀,學佛了學會轉境界就得受用,你轉不過來就不得受用,這個道理不可以不知道。

  文摘恭錄—淨空老和尚講述之淨土大經科注(第九十六集)

人最重要的,首先要學自愛

  要相信老祖宗的話,「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先解決自己的問題,然後才能解決別人的問題;自己問題不得解決,是 永遠不能解決別人問題的。

  我們沒有諸佛菩薩那種智慧、神通、善巧方便,如果我們把自己的大慈大悲心發足了,我們的性德自然會流露。也不必 去學,自己就通了,為什麼?那是自性本具的,不是從外頭來的。慈悲能夠除掉我們身心一切障礙,故要救度一切眾生 ,先救度自己。

  文摘恭錄自—淨空老和尚講述之淨土大經科注(第九十 九集)

忠恕

  今天無論什麼人做什麼壞事都要原諒他,用孔老夫子的方法 ,忠恕。忠,沒有偏心,不偏不邪,真誠心是忠;恕是原諒 他,就像原諒自己一樣。我們自己做很多錯事,沒有責備自己,別人做錯了,怎麼可以責備別人。要冷靜下來,認真去學習祖宗的教誨,學習佛菩薩的經典,這就對了。

  文摘恭錄自—淨空老和尚講述之淨土大經科注(第九十 九集)

不為名利動搖

  不為名動搖,我不要名;不為利動搖,我不要利;什麼都不要,只全心全力把這個事情做好,一切名聞利養都給別人, 哪個人想要都給他,豈不是皆大歡喜!自己永遠住在清淨平 等覺上,這一點重要,與法性才相應。

佛法是講德行跟智慧

  佛法是講德行跟智慧,這兩樣不斷向上提升,你會非常快樂 。

  這跟地位、財富不相干,我們有這個緣分認識很多高地位的人、國家領導人,見面時他給我訴苦;也遇到大富長者,擁 有億萬財產的,不快樂。他們睡覺要吃安眠藥,而且養成習慣了,不吃安眠藥不能睡覺,你說糟不糟糕?

  人生要活得快樂,這才真正懂得人生,不一定要財富與地位。有智慧、有德行,社會大眾自然尊敬你,你生活雖然簡單、樸實,但是會非常健康、非常快樂。

  方東美先生所說的話,一點都不錯,「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就是被他這一句話吸引到佛門來,最高的享受我們 要追求。

  文摘恭錄—淨空老和尚講述之淨土大經科注(第一一四集)

遵守五戒

  「五戒」是特別要求接受三皈的同學,你既然以佛為師,這五條一定要遵守,不殺生、不偷盜、不邪行、不妄語、不飲酒,這五條叫做根本戒;你不能遵守,就不是佛的弟子。

忍辱

  能不能成就的關鍵在「忍辱」。你要是不能忍,遇到一點點不如意的事情就退心,不干了,怎麼會有成就!有成就的人 ,遇到什麼樣的打擊都不灰心。

  淨空老和尚法語 文摘恭錄自—淨土大經科注(第一一七集))

精進

   精進,才能成無上道。如果懈怠,就沒有成就,會被淘汰。 沒有成佛之前,等覺菩薩還要精進,我們怎麼敢放逸?而學習經教的人不能一天不讀經,我自己讀經的標准是四個小時 ,一般在早晚,晚上兩個小時,早晨兩個小時。如果晚上早 一點睡覺,早上早一點起床,五點鐘起來我就讀三個小時, 決定不能中斷。讀經這裡頭有快樂,法喜充滿,愈讀愈歡喜 ,雖然同樣一部書,讀了好多遍,真的百讀不厭,愈讀愈歡喜。

   淨空老和尚法語 文摘恭錄自—淨土大經科注(第一一七集)

平常心是道

  有成就的,古今中外沒有例外的,肯定會招來嫉妒障礙。別人對你惡意的批評,誘惑你墮落的那種贊歎,贊歎有的時候不是真的好事,比毀謗還厲害。毀謗,你有警覺,而贊歎不知不覺的,你就墮落了,很可怕,都要小心。

  處事待人,平常心是道。平是平等,常是永遠,永遠保持一個平等。你能夠持得住,換句話說,贊歎是幫助你,毀謗也是幫助你。

  遇到毀謗,不必去辯,愈描愈黑,那你已經上當,已經墮落了。應該怎麼樣?反省,有則改之,無則嘉勉。對他永遠是感恩的心,這就對了,不需要任何表達,過幾年他就知道了。

  用不著辯白,再大的冤枉都是消業障,愈是重大的毀謗、陷害,消的業障愈多,要感恩!你看看,他造業,造不善業,幫助我提升,能不感激嗎?你還能怨恨嗎?那你就錯了。

  淨空老和尚法語 文摘恭錄自—淨土大經科注(第一一七集)

佛菩薩度眾生全是義務的

  「一切眾生流浪生死,惟此一念,更無二念」。六道輪回是這一念,往生極樂世界也是這一念。我們這一念是求生淨土不退成佛,成佛是為了度眾生,不為自己。佛為什麼度眾生?知道眾生跟他是一體,眾生迷惑顛倒,不能不幫助,雖然幫助一切眾生,心裡面干干淨淨,一塵不染,沒有絲毫染污。

  我們要學幫助一切眾生,自己不受干擾,心裡一句佛號沒有改變。佛菩薩、阿羅漢在世間度眾生全是義務的,不收供養。而眾生要種福,我們收了替他做好事,就是給他種福。這個供養我們自己拿來享受就錯了。

  文摘恭錄2012淨土大經科注第四二五集02-040-0425

身體分分秒秒都不是自己的

  諸佛的八萬四千法門,我們做不到,是真的,但是在日常生活當中要知道用這個方法來練自己,練不到,到極樂世界也 提升品位。為什麼?我們淡薄了,我們六根在六塵境界裡頭 ,執著沒那麼嚴重了,過去很嚴重,現在一心想極樂世界, 對這個執著淡了,愈淡往生極樂世界品位愈高。

  如果真的把五欲六塵、財色名利統統放下了,生到極樂世界 ,不在凡聖同居土,在方便有余土,大幅度的提升了。再能 夠把一切分別,大小乘的分別、無量法門的分別,統統放下 ,品位更高了,生實報莊嚴土,跟佛愈來愈接近。

  所以真用功,在人事物裡頭不要當真,不要有控制,不要有占有,不要有我來支配,不要有這個念頭,這些全是妄想。 為什麼?《金剛經》上說得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既然是虛妄,就不是真的,你就沒有辦法占有。不說別的了 ,就說身體,我們能不能占有這個身體?自己以為是占有了 ,等壽命到了死的時候,你還能占有嗎?不能。到死的時候你才覺悟到,原來這個東西占有不到,不是我的。

  「現在就要曉得,分分秒秒都不是自己的,為什麼?它生滅法。生滅的速度很快,是就在眼前,就在眼前你看不到,你 沒有感覺,這是什麼回事情?我們現在講頻率太高了,所以沒看見,我們這個眼看錯了。

  彌勒菩薩告訴我們,這個現象的生滅,這講全宇宙,都是在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的速度所生的生滅現象,一千六百兆分 之一秒是一個生滅。這一個生滅裡頭,佛把它分四個階段, 成、住、壞、空,再乘四,一千六百兆再乘四。不乘四我們 也見不到,這個就在眼前,沒有一法不如是。

  2012淨土大經科注第四六二集02-040-0462

一切眾生本來是佛

  佛的三昧、神通、智慧不是他獨有的,不是他專利的,佛說得很清楚,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佛完全看透了,看明白了,一切眾生跟他沒有兩樣;換句話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這個要知道。

  所以佛不稀奇,本來都是,只要你能夠見色放下起心動念分別執著,聞聲也放下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六根緣外頭境界,統統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你就成佛了。要不要學經典?不需要。要不要什麼打坐的?統統都不需要,那都是形式,那不重要,放下重要。

  就是這三大類的煩惱、習氣,起心動念叫妄想,分別叫塵沙煩惱,執著叫見思煩惱,就這麼個玩意。三種煩惱你統統具足,你就叫六道凡夫,你生生世世在哪裡?在六道輪回。你出不了六道輪回,為什麼?六道輪回是見思煩惱變現出來的,就是執著,執著變現出六道輪回,自己在裡頭就受,受用六道輪回。

  於一切法統統不執著了,你的清淨心現前了,《無量壽經》上的經題,修行的總綱領,五個字,清淨是阿羅漢,平等是菩薩,覺就是佛,覺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佛講的就這個東西,非常簡單。

  2012淨土大經科注第四六二集02-040-0462

感恩傷害我的人

有同學問我,有一些人毀謗,侮辱,障難,陷害,為什麼我都不在意,若無其事,對他們以清淨平等心對待,每天學佛還給他們回向,這是為什麼?我告訴大家,他們跟我沒有接觸,對我不了解,人雲亦雲,這樣造的罪業。他要常常跟我在一起,就不會了,為什麼?他對我了解,他認識我。我為什麼還得回向他,還得給他供長生牌位?這是我報恩的心。他對我有什麼恩?他那些毀謗造謠生事對我都有恩,消業障。

我無量劫也造了業,惡業,業障怎麼消?這樣就消掉了,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我只接受他這一方幫助我消業障的功德,絕沒有記恨,所以他對我沒有干擾,我們明白這個道理。如果不明白這個道理,好像他無緣無故來陷害我,我哪有不報復的道理?哪有不辯論的道理?我統統沒有,如果有辯論,不如念佛,念佛比辯白好。

文章恭錄—2012淨土大經科注第四六八集02-040-0468

從五分鐘開始練清淨

「《安樂集》」,就是道綽大師,「破之曰:十念相續,似若不難。然諸凡夫,心如野馬,識劇猿猴」,這個劇是超過,「甚於」。你看猿猴,我們居住這個山上就有,常常下來,你能看哪一個猴子坐在那裡不動,看能不能有一分鐘,不可能,決定坐不了一分鐘。古人將野馬、猿猴比喻作動蕩不安,牠安定不下來,我們凡夫的念頭就像這樣的,妄念紛飛,前念滅後念生。

這念頭是些什麼?無不是攀緣六塵,眼對色塵,耳對聲塵,鼻對香,舌對味,身對觸,念頭對法塵,六根對的色聲香味法,什麼時候停止過?眼可以不見,耳可以休息也不聽,第六意識像野馬像猿猴一樣,它不停,它能想過去,能想未來,能想此界,能想他方。睡覺還會作夢,睡覺那個夢從哪裡來的?第六意識,我們叫下意識,說明它停不住。這是事實,只要我們稍微冷靜觀察自己,觀察自己的念頭就知道了。

因為念頭太多,所以定不下來,淨念相繼,我們做不到。經題上告訴我們修行的標准,清淨、平等、覺,最淺的是清淨心,我們的心何嘗有過短暫的清淨?不要說長,短暫清淨,五分鐘、十分鐘,有沒有?一天能夠有幾次五分鐘到十分鐘是清淨的,功夫不錯了。清淨是什麼?沒有妄念,只有阿彌陀佛這一念,除這一念之外沒有第二念。

一天當中有個十分鐘五分鐘,這可以說是有一點功夫了。能有這個基礎,希望你把這個清淨的時間拉長,從五分鐘十分鐘,能到十五分鐘,到二十分鐘,能夠延續到半個小時,你決定得生。只要你每天有這麼長的時間,清淨心現前,你在日常生活當中,生智慧,不生煩惱。從五分鐘開始練,練到每天能有半個小時,真的就有把握。

文章恭錄—2012淨土大經科注第四六八集02-040-0468

積習成性,善根堅固

「各須宜發信心」,各是每個人,須是必須,每個人必須要發信心,宜是應該,要發真誠的信心。「預自克念」,預是預備,自己要克服自己的妄念,將這一句佛號,在五分鐘當中沒有一個妄念,在十分鐘當中沒有一個妄念。所以念佛不能有人打攪,平常最容易打閒岔的電話,手機要關閉,電話要拔掉,要不然它會干擾你。

念佛的時候不接電話,不與任何人往來,一心稱念。「使積習成性,善根堅固也」,這是目的。為什麼要這樣修法?養成一個習慣,善根才能堅固。我們現在有善根,善根是散亂,不起作用。

下面是舉佛告訴大王的話,「人積善行,死無惡念。如樹先傾,倒必隨曲也」。人積的是善,死的時候沒有惡念,這個人必定生善道。像樹,它先傾向一方,樹倒下來,一定是在那一邊。這就是養成習慣比什麼都重要,積習成性,善根堅固。

「若刀風一至,百苦湊身。若習先不在懷,念何可辦?」人在命終時,神識離開身體,苦不堪言,預先沒有把這個事情放在懷裡頭,臨時念佛來不及,臨時念佛沒有堅固的善根,這個痛苦抵不住。真正有善根的人,離開沒有痛苦,就是一念往生也沒有痛苦。張善和在這個關鍵的時候,如果有痛苦他不能往生。你看他一稱阿彌陀,牛頭人就不見了,業消了,阿彌陀佛來迎接了,哪有痛苦?這個事情天天要辦,不要等臨時,臨時恐怕來不及了。

文章恭錄—2012淨土大經科注第四六八集02-040-0468

真正做到一向專念全放下了

「是故本經,宗於專念」,宗就是以一向專念為修行的宗旨。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是淨宗修行最高的指導原則。不專決定不能成就,要專就得放下。「蕅益大師曰:現前一句所念之佛,亦本超情離見,何勞說妙說玄」。這是對老同修所說的,修禅的、修密的、學教的,總是談玄說妙,蕅益大師勸導大家,專心念佛就是超情離見,一心專注。

超情離見是禅宗說的,說妙說玄是教下說的,天台、華嚴、法相、三論都是談玄說妙。這個地方的意思就是說,那些統統放下,如果不放下,一向專念就做不到了,真正做到一向專念全放下了。《金剛經》說「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連佛說的一切法都要放下,何況世間這些事。所以祖師教我們萬緣放下,世出世間一切法統統放下。

蕅益大師在此地說,「只貴信得及」,淨宗最可貴的就是真正相信,一絲毫不懷疑。「守得穩」,守得穩指什麼?指這一句佛號念念相續。大勢至菩薩所說「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就是守得穩。六根、六塵不放在心上,知道那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佛號是真的,希望把這句佛號念好,讓這句佛號念念相續。心裡頭真有阿彌陀佛,心口相應,沒有雜念,沒有妄想,「直下念去」,蕅益大師教我們。

文章恭錄—2012淨土大經科注第四六八集02-040-0468

刻定課程,決定無缺

「或是晝夜十萬」,像黃念祖老居士,他十四萬聲,「或者五萬、三萬」,自己定功課,一萬也可以,「以決定不缺為准」,功課定了不能缺。為什麼要定數?是防止懈怠,這個要知道,用意在此地,念佛往生不在乎多少。這也是蕅益大師講的,能不能往生全在信願之有無,真有信,真有願,往生的條件具足了;品位高下全在念佛功夫的淺深,沒有說多少,都是蕅益大師講的。

於是我們就知道,這個地方蕅益大師講的定數是怕我們懈怠,你一天十萬聲佛號沒有念完,你的功課沒做好,用意在此地。那我們現前一個例子,劉素雲居士,她不是念佛號,她是聽經。一天聽十個小時,十個小時的內容,就是一個小時,一個小時重復聽十遍。一部經從頭聽到尾聽完了,從頭再聽,十年不間斷。除聽經之外,她念佛號,這也是專修、專念,她成就了,給現前念佛人做個好榜樣。

他說,以決定不缺為准。「畢此一生,誓無變改,若不得往生者,三世諸佛便為诳語」。你要照這樣去做的話,決定得生。定這麼緊,十萬、五萬,除了不懈怠之外,還有一個用意,養成一個好習慣,跟佛相應,念念不忘阿彌陀佛。

所以聽經也是好事,聽經是什麼?憶佛念佛,念佛是心上有佛,憶佛,常常想到經上所講的,這憶佛,經上所說的極樂世界依正莊嚴,二十九種莊嚴成就,這增長信心,沒有雜念。不念佛的時候他就打妄想,打妄想,將來有障礙。所以定數,定的數多,十萬聲,不能打妄想,打妄想念不下去,養成習慣,妄想自然沒有了。聽經也是斷妄想。兩種方法都可以,自己去選擇一種,決定往生。

「又雲:要到一心不亂境界,亦無他術」,如果你想念到一心不亂,也沒有其他的方法。「最初下手,須用數珠」,記數,「記得分明,刻定課程,決定無缺。久久純熟,不念自念。然後記數亦得,不記數亦得」,記不記數沒有關系,只要念熟了。念熟了怎麼?沒有雜念了,沒有妄想了,除了這一句佛號很熟,其他的都生疏了,都遠離了,這個時候記不記數沒關系了。叫你記數就是讓你遠離妄想,是這個意思。你還有雜念,還有妄想,記數有好處。

「若初心便要說好看話,要不著相,要學圓融自在,總是信不深,行不力」。蕅益大師說得好,一開頭說這些好聽的話,我不著相,他不著佛相,他著這個世間妄想雜念的相,錯了。真正不著相,真正圓融自在,沒有十幾年幾十年的功夫,做不到,所以總是信不深,行不得力,修行功夫不得力。

文章恭錄2012淨土大經科注第四六八集02-040-0468

要學會不受外面境界干擾

念佛功夫在哪裡看?在境界裡頭,不妨礙我了,這個人有功夫了。我看得清楚,聽得清楚,我沒有分別,我沒有執著,這就是功夫,對於境界裡頭能隨緣不攀緣,清淨心。

這看到的時候就想批評,就有自己意見,這個不好,這什麼?你被外面境界干擾了,你往生很困難。為什麼?臨命終時還有人干擾你,你無始劫來冤親債主很多,你要學會本事不受干擾,你不怕他。這個本事要在日常生活當中鍛鍊成功,怎麼個學法?要學隨他去,什麼都好。

到臨命終時所有一切干擾也是隨它去,自己守住這一句阿彌陀佛,我絕不許可其他的雜念干擾我們的心,這清淨心。統統在日常生活當中練,特別是在人事環境上練,人事環境是最不好練的,在這下功夫,不受人事物的干擾,什麼都好。

記住,蕅益大師教給我們自心現量,什麼境界現前,你想到自心現量,一笑了之,它不干擾我,我也不干擾它,天下本無事。他干擾我,我被染污了,我干擾他,我也被染污了,見如不見,學這個本事。

文章恭錄2012淨土大經科注第四六九集02-040-0469

用心不專是修行人的大病

念佛功夫重要,讀誦、聽經重要,為什麼?都是為清淨心。聽經,專心聽講,這個時候心清淨,沒有雜念,沒有妄想。有雜念,有妄想就聽不見了,聽而不聞,想別的東西去了。這個事情,一面聽經,一面讀經,一面打妄想,我想現在這樣的人很多,不在少數。

這就是為什麼他用心不能專,叫不純、不一,不一就是不專,不能相續,道理全在此地。這是修行人的大病!這是修行不能成就關鍵之所在,要不把這個毛病治好,這一生往生沒指望,只能種一點善根,等下一次的機會,下一次的機會說不定是無量劫。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什麼樣的艱辛苦難我們都願意受,我們要求一念淨心,不再搞別的了。

文章恭錄2012淨土大經科注第四六九集02-040-0469

淨業三福是戒律

學佛從哪裡學起?章嘉大師告訴我「戒律很重要」。戒律是什麼?我們在淨業三福看到了,就是我們前面所讀的,這個是佛陀對弟子最根本的教誡,必須要遵守,這個三條是最高修學指導原則。第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是佛對弟子要求的基本條件,沒有這個條件,不能做佛的學生,做佛的學生必須具備這個條件,很嚴格。

我們今天說皈依三寶,找個法師,做個儀式,是真的嗎?沒有這四句條件,佛不承認你,那皈依證是假的,不是真的;你具足這個條件,佛承認你,你有資格做他的學生,那麼可以行拜師禮。

第二條就是入門,入門的時候,「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接受學佛最高的指導原則,就是三皈,我們開經的時候念的。「皈依佛,二足尊」,皈是回頭,依是依靠,佛是覺悟的人。我們過去迷惑顛倒,從迷惑回頭,依靠覺,真正的依靠,依靠自性覺,自性覺就是佛。釋迦牟尼佛覺悟了,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了,我們可以依靠他。依靠他怎麼樣?我們自己要做到自性覺,這才叫真正皈依。

所以佛法裡面講信,不是講信他,信他,你一輩子是依賴別人,那別人走,你怎麼辦?佛教我們要依靠自己,不能依靠別人。佛自性覺了,我們現在怎樣?我們現在自性迷,所以佛是我們的榜樣,我們依照這個榜樣,學什麼?學自性覺,跟他一樣,是這麼個意思。

所謂師父領進門,修行靠個人,你自己不認真的干,沒用。從三皈開始,三皈是概念,是智慧。你跟誰學?現在佛陀不在了,自性覺在哪裡?在經典。經典很多,要看自己的程度,看自己的歡喜,你喜歡哪一部,這部經典程度我能夠接受,對我來不太深,也不淺。選定就是一部,不能搞多。這一部經,這一部經幫助你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就是一門。

中國古人講的,「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一生不要改變,就這一門,「讀書千遍,其義自見」。一門是你的心集中了不散亂,心能夠集中不散亂,這就是禅定。定久了自然開智慧,智慧開了,經裡面什麼意思完全明了,為什麼?經,佛是從自性裡頭流出來的,我現在見到自性了,我對於經典上所說的,理解的程度跟佛完全相同,不會有一點差錯。

文章恭錄2012淨土大經科注第473集 2013/10/12

讀誦是好辦法

佛所制定的戒律,佛全做到了。其實佛哪裡有什麼戒律,佛的生活言行,記下來就是戒律,他本來就是這樣的,完全沒有,意見都沒有,是自然的,沒有造作,自自然然與性德相應。所以明心見性就成佛,成佛就是大圓滿,戒定慧的大圓滿,十善業的大圓滿,那是自然的。我們迷失了自性,在六道裡頭搞輪回,時間太長了,真正是無量劫迷在這個裡頭,染上嚴重的習氣。

佛在經上告訴我們,我們看了也很受感動,聽了也覺得不錯,但是落實在生活當中,做不到了,我們的毛病、習氣全出來了。佛知道,佛不是不知道,佛用的方法善巧微妙,就叫你念,天天念,念的遍數要多,半個小時念一遍,念熟了,一天念三十遍。

為什麼要念這麼多遍?能攝心,能幫助你把清淨心找回來。初果心就清淨了,剛剛得清淨心。為什麼?這五種煩惱沒有了,身見沒有了,邊見沒有了,沒有邊見,不會跟人對立,跟人、事、物對立的念頭都沒有了,成見沒有了,自以為是的念頭沒有了,邪見沒有了,入門,所以清淨心得到了,不圓滿。

到四果阿羅漢,清淨心圓滿了。再提升,就到平等心了。清淨心裡頭有三輩九品,平等心裡頭也有三輩九品,覺裡面還是有三輩九品,慢慢提升,達到究竟圓滿。讀誦是好辦法!這是佛佛相傳,教導我們的。所以學習年齡愈小愈好,根扎得牢,一輩子受用不盡。所以要嚴持諸戒。這都對自己。

文章恭錄2012淨土大經科注第472集2013/10/11

布施能把悭貪拔除

菩薩第一個就是布施,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施有大功德,施不著相,三輪體空,就成就大功德,成就大智慧。財施果報是財富,法施果報是智慧,無畏施果報是健康長壽,這三種布施得三種利益。菩薩只有這三種布施,不把三種利益放在心上,心地清淨光明,充滿了智慧福德,那麼這種智慧福德幫助眾生離苦得樂。

眾生的病最嚴重的就是貪,貪財、貪色、貪名、貪利、貪五欲六塵,這個貪就把人拘束在六道輪回的牢籠之中,出不來了。為什麼出不來?貪。能把這個貪拔除,其他的病都好治,這是最嚴重的。那麼佛給我們對治的方法是從最重的下手,最重的拔掉了,其他的容易了。

文章恭錄2012淨土大經科注第471集2013/10/10

學為人師,行為世范

學為人師,行為世范。我們的行為,要能給世人做榜樣、做 模范。所以起心動念,想一想,這社會大眾要都起像我這個念頭好不好?如果覺得不好,不妥當,這個念頭不能起。

自私自利的念頭不能起,偷盜的念頭不能起,害人的念頭不能起,這個都是戒律所不許可的。戒殺好不好?連小動物都愛,你能不愛人嗎?小動物都不傷害牠,你會傷害別人嗎? 不可能。不偷盜,不邪YIN,不妄語,人人都喜歡,佛家的根本大戒。

對國家、社會,佛有四條重戒,不作國賊,不謗國主,不漏國稅,不犯國制,國制就是國家的法律。這是佛教弟子對國家、民族一定要遵守這四條。國家下命令把佛教滅掉,也要服從,不能反抗。

中國歷史上有過四次,三武一宗滅法,滅的時間只有一、二年,佛教興了,為什麼?下面皇帝看到,佛教徒這麼好,這幺聽話,你滅他,沒有反抗,這是最好的好榜樣,人民的好榜樣,所以皇上下命令,又復興起來了。

我們要遇到,用什麼態度?要跟古人學。古人沒有反抗,我們反抗,那我們就錯了,古人不開這個例子,我絕不開這個例子。一定要做得更好,何況這一個地區不能容納,還有別的地區,世界很大。

2012淨土大經科注第455集

修行的基本四德

《華嚴》是顯教最大的一部經典,佛在這裡面教導我們,理、事圓滿究竟。賢首國師有一篇論文,文字不多,寫得非常好,把這樣一部大經,理論、現象、修行的方法、果德全說出來了,真不容易。這篇文章,《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一共分為六段。前面三段講宇宙的真相,宇宙萬物,說明真相。第四段講我們修行基本的四德。

第一個,隨緣妙用。我們這裡講隨順,隨順就是隨緣。隨緣裡頭妙用,妙用是智慧。不是真正的智慧,我們做不到,隨緣是大菩薩才能做得到。妙用,妙用是不著相,也就是說,他隨緣是清淨心、平等心,是真實智慧,他不是煩惱,他沒有染污,他沒有分別,這叫妙。

第二,威儀有則。威儀,也就是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所表現的儀態,處事待人接物,有則,就是有規矩,是一切眾生的好榜樣。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給社會大眾做最好的榜樣,菩薩。第三個,柔和質直。

這是講我們的風度,處事、待人、接物,態度柔和,質直是誠心誠意,用真誠心,柔和,謙虛、和諧,待人接物。最後一句,代眾生苦。代眾生苦落實在哪裡?落實在前面三句。我們表演的人規規矩矩,這也很苦,為什麼?為眾生。他不懂得孝順,我把孝順做出來給他看;他不知道尊重人,我對於一切人得尊重,做出來給他看。不做出來,別人怎麼知道?

文章恭錄2012淨土大經科注第473集 2013/10/12

放下就是

成佛要不要讀那麼多經?不需要;要不要學那麼多法門?不需要,放下就是。所以許多大徹大悟,不認識字的,一堂課也沒聽過的。釋迦牟尼佛就是一個好榜樣,他是從禅定裡面開悟的。一生講那麼多經,那經誰教他的?沒人教。你有問題向他請教,他給你講,記錄下來就是經典。問題不論大小,不論淺深,他沒有一樣不知道。

《華嚴經》,內容是講整個宇宙萬事萬法,沒人教他,他開悟的時候說出來的,《法華》,沒人教他,那麼多的經論,全是從自性裡面自自然然流露出來的。流露,要緣,就是要有感,佛就有應。眾生有疑難,佛以自性本有的智慧幫他解決。

這個智慧一切眾生個個皆有,所以佛才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為什麼現在不是佛?那就是你在自性上起心動念了,有分別、有執著,這個東西把自性障礙了,自性裡面的德用起不來。那起來的什麼?煩惱,自私自利,損人利己,貪瞋癡慢,完全隨順自己了,隨順這個色身,妄心,妄心就是貪瞋癡慢疑,所以生煩惱、不生智慧。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他自然生智慧。智慧,離苦得樂,那個樂裡頭是真樂,凡夫無法想象,境界不一樣。

文章恭錄2012淨土大經科注第472集2013/10/11

學佛從哪裡學?從三皈五戒學起

學佛從哪裡學?從三皈五戒學起。皈是回頭,依是依靠,我們從迷惑顛倒回頭,依靠自性覺,佛就是自性覺悟,這皈依佛了;我們從錯誤的知見回頭,依靠正法,經教是正法,改邪歸正,這皈依法了;從一切染污不善回頭,依清淨心,僧,他代表的是六根清淨一塵不染。

六根怎麼清淨?出家人修行他怎麼個修法?法門無量無邊,有一個總綱領,與總綱領不相應就錯誤了,就是邪法;與總綱領相應叫正法。總綱領是什麼?是放下。放下起心動念,放下分別執著,在什麼時候?在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眼見色,不為外境所轉,自己能做主。眼在色塵裡頭不起心不動念,這是什麼人?法身大士,聖賢僧;不起心不執著,這是小乘,阿羅漢辟支佛。

修行,這就是修行總原則、總綱領。見色,眼根在色塵上修行;聞聲,耳根在聲塵上修行,聽得清清楚楚,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換句話說,眼看得清楚,耳聽得清楚,別把外面境界放在心上,就這麼一句話。

放在心上就生煩惱,就又起貪瞋癡慢;不放在心上,沒事。不是叫你不見不聞,見聞覺知裡頭都不起心動念,都沒有分別執著。八萬四千法門,是方法,是門徑,是手段,統統修這一樁事情,就是修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

也就是章嘉大師教給我們的,放下起心動念,放下分別執著,就這個意思,就沒事了。真正放下,清淨心現前了,平等心現前了,大徹大悟了。清淨平等是禅定,依照這個方法就叫做持戒,因戒得定,因定開慧,覺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開悟了。無量法門總不離這個原則,離這個原則不是佛法。掌握住原則,自然具足眾戒,自然不犯威儀,這就給社會大眾做出最好的榜樣。

文章恭錄2012淨土大經科注第471集2013/10/10

急難的時候要想到念佛

我們在急難的時候,要想到念佛,把其他的都放下。古來這些大德,唐朝張善和是我們最好的例子。臨命終時,他看到許多牛頭人來問他討命,他一生應該沒有宗教信仰,賣牛肉的,一生殺多少牛。臨終的時候牛頭人問他要命,這個時候他害怕了,喊救命。正好門外有一個出家人從他門口走過,聽到裡面人喊救命,進去看看,問他怎麼回事情,他就說出來。這出家人一聽就明白,這是冤鬼索命,立刻就燒了一把香,放到他手上,叫他趕快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他就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念了幾聲之後,他說牛頭人不見了,阿彌陀佛來了,接他往生,緊急關頭。

我們今天生在這個時代,不定什麼事情出亂子,出車禍了,這很常見的事情,出車禍第一句話就是阿彌陀佛,你就會沒事。無論遇到什麼危險,心上阿彌陀佛馬上就能現前。所以平常要念得熟,不要在這個節骨眼就喊親喊娘那就錯了,救不了你。這個時候一定要念阿彌陀佛,念觀音菩薩,要念熟,平常一定要念得很熟,它才起作用。見鬼見神都不害怕,大聲念佛,那個境界統統就沒有了。

早年我在美國遇到一個年輕人,在美國讀書,畢業之後拿到博士學位,在美國工作,這是個念佛人。她在工作的地區不遠的地方租了一個房子,一個人住。沒有想到這個房子是鬼屋,真的不是假的。她說每天晚上到十二點鐘,鬼就出現,這個鬼的樣子非常難看,很恐怖,身上味道非常難聞。她就念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這鬼就不敢接近她,保持一定的距離;她不念,他就往前走。念到早晨天快亮了,鬼走了,天天來。她真有膽量,女孩子。我說妳為什麼不換個房子?她說我不要換,這個對我有好處,逼著我念佛,沒有這個境界現前,我怎麼會這麼用功,她把他當作逆增上緣。那個鬼真的是她的冤家,是問她來討命的。所以這些不定什麼時候會遇到,遇到的時候要不害怕,知道念佛,也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害怕比什麼都重要,用一句佛號就能把它敵住。

文章恭錄2012淨土大經科注第471集2013/10/10

貪心要斷干淨

貪心要把它斷干淨,還有一點點一絲毫沒放下,就是麻煩。麻煩到什麼程度?怕你在臨終那一念,念頭起來了,不能往生。那這一生錯過了,還要等下一次,下一次不知道是哪一生、哪一劫,時間太長了。所以千萬不要為這個身體想,為這個身體想,貪瞋癡慢疑全都出來了。怎樣把這個煩惱斷掉?就是要把身捨掉,常讀大乘經上,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不但相是假的,念頭不是真的,所以《金剛經》後半部,無我見、無人見、無眾生見、無壽者見,講得透徹。修淨土,求往生,念頭不起則已,念頭起來就是阿彌陀佛,口裡念的是阿彌陀佛。世間事離不開因果定律,就不要操心了,有佛菩薩在做主宰,有護法龍天在執行。只要心正行正,起心動念不違背經教,言語造作都能相應,好事!

文章恭錄2012淨土大經科注第476集2013/10/14

先學戒再受戒

我在章嘉大師面前受三皈,大師不勸人受戒,跟李老師一樣。李老師勸人受三皈,不勸人受戒,為什麼?怕你做不到,慈悲心。那章嘉大師有一次跟我講,教我學戒,學一條,這一條你做到了,世間人不承認,佛菩薩承認。五戒五條都做到了,你是真正佛菩薩三皈五戒的弟子。請個法師傳授,那是假的,不是真的,你未必能做到。章嘉大師跟我講的都是實話,沒有一句話是虛假的,先學再受,所以我出家,兩年之後才去受戒。先學習,知道怎麼一回事情再去受。

去受的時候自己心裡要清楚,是假的,不能得戒,為什麼不能得戒?傳戒師不守戒,那你怎麼會得戒?又何況蕅益大師說過,中國的出家人,從南宋以後就沒有真正的比丘了。蕅益大師是個精通戒律的人,跟我們現代弘一大師一樣,弘一大師出家專攻戒律。蕅益是我們淨土宗第九代的祖師,精通戒律,所以他受戒,受完之後馬上就退比丘戒,為什麼?比丘戒至少要有真正五個比丘傳戒,你才能得戒;沒有真正五個比丘,你不會得戒的。所以他一生自稱菩薩戒沙彌。菩薩戒,沒有法師授,自己在佛菩薩形像面前發心要受持,都可以得戒。但是比丘戒不行,一定至少是五比丘,規定是十個,這三師十證,正式的,十三個人。蕅益大師給我們做出最好的榜樣,章嘉大師教人,教真的不是教假的。

文章恭錄2012淨土大經科注第476集2013/10/14

修清淨行就是行善

我們明白之後,修清淨行,就是行善。這清淨行怎麼修?斷惡不要著斷惡的相,不要把斷惡的相放在心上;行善不要把行善放在心上。這個為什麼?這個心是妄心,真心裡面沒有東西,真心是清淨平等覺,妄心裡頭有念頭。沒有這些念頭,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這個心就是真心。不要去找真心,把虛妄的清除掉就是真心,用這個真心來修善。這個善,狹義的就是十善業道,廣義的,一切利益眾生的都是善。利益自己的都是錯誤,為什麼?利益自己增長我見,增長我慢,那不是麻煩來了嗎?那是煩惱。不放在心上,把阿彌陀佛放在心上,為什麼?我們的目標就想到極樂世界去。想到極樂世界去,心裡頭只有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代表全體的佛法,一法不漏。

文章恭錄2012淨土大經科注第476集2013/10/14

從十善學起

學佛從哪裡學起?從十善學起。三皈、五戒、十善,要求自己真正做到。三皈是起心動念,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覺正淨,要與這個相應,這就是真正佛弟子。下面落實五戒十善,戒是戒,善是善,善是世間人共同遵守的,戒是佛特別給你約定的,你要是犯了,你看,犯十善叫惡行、惡業,惡業還加上破戒,這罪加一等。世間人作惡沒有破戒的罪;學佛的人,作惡又加上破戒的罪。所以章嘉大師的話很值得我們玩味,他老人家叫我們不要急著去受戒,先學,學得真有把握了,你再去受戒。持戒有功德,一條戒有五位護戒神保佑你。那你要是破戒了,不但沒有神保佑你,連鬼神瞧不起你。

所以古時候你要求受三皈,人家就問你,十善業道有沒有做到。沒有做到不給你受;真正做到了,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才傳你三皈,你要受戒的,傳你五戒,你可以做到。現在沒有了,現在你來受,報名,就給你授了,授了之後他不負責任。我們自己要清楚,自己要真干,受了一定要真干。否則的話就是假的,假的就是冒牌的,冒牌這個罪很重,不是佛弟子,冒充佛弟子,這有罪的。

文章恭錄2012淨土大經科注第476集2013/10/14

善護口業,不譏他過

騙別人,騙人,過去生生世世妄語欺騙人,兩舌,挑撥是非,這個罪很重,妄語兩舌在地獄是拔舌地獄。還有绮語,绮語是花言巧語,騙人,說得非常好聽,他在利用你,利用完了之後,沒有一句話他會兌現,這你上當了,你被騙了。

最後一個是惡口,惡口是說話很難聽,很粗魯,叫人家聽得很不舒服,生煩惱。口業,佛說四種;身講了三種,殺盜YIN,這是身;意說了三種,貪瞋癡;口說四種。口業最容易造,十善,口業最難持,要真正覺悟,要真正明了。

前面第八品我們讀過,佛在這部經上講三種淨業,他把口業擺在第一,「善護口業,不譏他過」,擺在第一。我們在很多經上看到,都身口意,身擺在第一,身,第二口,第三是意。這個經上把口擺在第一,用意很深。善護口業,不譏他過,譏是譏笑,諷刺,批評。

無論是善意惡意,都要想到聽的人他有什麼感受,反過來別人說這些批評的話,我聽了有什麼感受,推己及人。現在有人對我批評,這是古人說的,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我能不能接受?我不能接受,別人也不能接受。

文章恭錄2012淨土大經科注第475集2013/10/13

一生當中決定不跟人結怨

有智慧的人,一生當中決定不跟人結怨。如何能夠不跟人結怨,太難了,為什麼?有時候是無意,無意結怨。你說話是無意,別人聽到是有意,麻煩就大了。所以言語要謹慎,佛制定不妄語、不兩舌,而且還不绮語、不惡口,四種。四種口業你都不犯,你才不會跟人結怨,有一種都會跟人結怨。

口業是最容易造的,尤其有很多人養成習慣了,遇到事情他喜歡講,於自己不相干的也要批評。有沒有想到,你的批評,人家聽到的時候有什麼反應,有沒有想到這些。縱然你批評是正確的,要考慮別人的感受,自己不敢說話了,念佛就好。

文章恭錄2012淨土大經科注第475集2013/10/13

用柔和、謙虛、恭敬的行為處事待人接物

諸佛菩薩、孔孟這些聖人,待人接物言語都柔和、謙虛、恭敬。弟子們對老師的五種德都認真的學習,夫子五德,溫良恭儉讓,孔子為人溫和、善良、恭敬(對人對事恭敬)、節儉、謙讓,世間聖人。出世間聖人就是十善,得真干,不復雜,不多。

我們淨宗學會成立,我提出淨宗同學的修行,就是日常生活,我們用什麼心態生活,用什麼樣的行為處事待人接物。我們提出淨業三福,最高指導原則,落實在十善,在六和(六和敬)、三學、六度、普賢十願,就這五條。這個五條真正做到了,你就是在世間的活佛、活菩薩。太多了做不到,沒用處,愈簡單愈好,就這五個科目。

我們的淨業,儒釋道三個根,就從淨業三福裡面出來的。淨業三福頭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落實在《弟子規》,慈心不殺落實在《感應篇》,後面,修十善業。這三個是根之根,沒有這三個根,三皈五戒十善做不到。這三個是根本的根本,一定要要求,要求自己把它做到。

文章恭錄2012淨土大經科注第475集2013/10/13

學習的祕訣

無論用什麼法門,法門無量,修行方向目標是一個,就是清淨平等覺。終極的目標就是見阿彌陀佛,生極樂世界。「及彼國土」,經念熟了,想經中的境界,就是想念極樂世界。「蓋念佛妙行,眾善中王。乃妙中之妙,徑中之徑」,這幾句話說絕了。念的人多,講的人也多,真正干的人不多,這什麼原因?沒透,對經上講的這些話,沒有透徹的認識到,只是粗淺的認識,所以你沒有能夠落實到生活,透了才管用。

念佛的理深,念佛的方法精密,怎樣才能夠透徹的了解它?學這一部經就夠了。要學多久?至少要十年,十年專門學這一部。經文天天要念,念熟了,念一遍大概要四十分鐘,再快的半個小時也行。如果你有時間,一天至少要念二十遍,二十遍就是十個小時。為什麼?這十個小時你沒有妄念,你沒有雜念,把你的妄念雜念打掉,目的在此地。這就是修定,用念經來修定。

每一天念二十遍,這就是戒律,因戒得定,你的清淨心念出來了,平等心念出來了。大概這樣念,要念個三五年,一般的根性,三五年得定,就是清淨平等現前。功夫不能間斷,繼續再念,再有三五年,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念佛跟參禅沒有兩樣,方法不一樣,道理相同,果報一樣。但是果比禅還殊勝,禅只是大徹大悟了,沒有生淨土;這個大徹大悟,往生淨土見阿彌陀佛了,比它殊勝。

在學習之前,至少要把黃念祖老居士這個注解集注,從頭到尾看三十遍。為什麼?深信不疑,你明白了,你念經才愈念愈有味,法喜充滿,不會感覺到疲倦。這叫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是祕訣,真的是妙中之妙,徑中之徑。這個徑是小路,小路裡頭的小路,直截了當,不拐彎的。專修,十年之後就成佛了,這都是說普通的中等根性的人。上等根性的人,不超過三年,他就成就了。下下根人,十年不能成就,再來個十年,決定成就,二十年,沒有不成就的道理。

文章恭錄2012淨土大經科注第474集2013/10/12

用柔和、謙虛、恭敬的行為處事待人接物

諸佛菩薩、孔孟這些聖人,待人接物言語都柔和、謙虛、恭敬。弟子們對老師的五種德都認真的學習,夫子五德,溫良恭儉讓,孔子為人溫和、善良、恭敬(對人對事恭敬)、節儉、謙讓,世間聖人。出世間聖人就是十善,得真干,不復雜,不多。

我們淨宗學會成立,我提出淨宗同學的修行,就是日常生活,我們用什麼心態生活,用什麼樣的行為處事待人接物。我們提出淨業三福,最高指導原則,落實在十善,在六和(六和敬)、三學、六度、普賢十願,就這五條。這個五條真正做到了,你就是在世間的活佛、活菩薩。太多了做不到,沒用處,愈簡單愈好,就這五個科目。

我們的淨業,儒釋道三個根,就從淨業三福裡面出來的。淨業三福頭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落實在《弟子規》,慈心不殺落實在《感應篇》,後面,修十善業。這三個是根之根,沒有這三個根,三皈五戒十善做不到。這三個是根本的根本,一定要要求,要求自己把它做到。

文章恭錄2012淨土大經科注第475集2013/10/13

順境、善緣沒有貪戀,逆境、惡緣沒有瞋恨,這叫修行

修行要在生活當中修,離開生活到哪裡修?山上挖個洞,去到那裡修,修個十年、二十年,一下山馬上就迷惑了,貪瞋癡慢出來了,不行,真正修行,紅塵裡頭修,火中的蓮花才可貴,水裡蓮花不稀奇。烈火當中,這就是現在的社會,烈火,在這個裡頭不染著,保持你的清淨平等,這個功力超過古人,因為古人誘惑沒這麼大,他那個火不旺,現在的火非常旺,愈旺愈殊勝。古佛也佩服你,你經過這樣的鍛鍊,在他們不行。

在五欲紅塵裡頭鍛鍊,練到什麼?練到樣樣都不沾染,你就通過了,順境裡面沒有貪戀,順境、善緣沒有貪戀,逆境裡邊,逆境、惡緣沒有瞋恨,這叫修行。念經念佛,每天磕頭,算不算修行?不見得。真正修行,七情五欲看破了,不再沾染了。跟大家在一起有說有笑,有歡樂也有悲哀,那是什麼?恆順眾生。如果不恆順,佛不能學,都學成木頭了,都沒有感情了,變木頭了。

佛菩薩,你看他有情有義,他把這個世間法做得那麼圓滿,心地干干淨淨,一塵不染。這叫正法,這叫真正修行。所以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關鍵就在這個字。那人在世間,他在世間迷,佛跟眾生就這兩個差別,佛不離世間覺,世人不離世間迷,迷在裡頭,起心動念,分別執著,覺了,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叫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有樂,沒有煩惱,沒有習氣,沒有分別執著。

文章恭錄2012淨土大經科注第458集2013/9/30

練心於法

練心於法,法就是六塵,六根在六塵上練,練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練不被染污,不被我見染污,這是根本,不被貪染污,貪愛,不被瞋恚染污。不如意的境界生瞋恚,喜歡的境界生貪愛,為什麼?不知道外面法是假的。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知道那是假的,就不會被染污;不知道是假的,把假的當作真的,上當了,虧吃大了。所有的麻煩都是把假當作真,順境生貪戀,逆境生怨恨,就造業了。這個業感召來的果報,告訴你果報也是假的,六道輪回不是真的,十法界也是假的。

什麼是真的?勉強說個真的,一真法界,實報莊嚴土,真的。那個真的也不是真的是真的,跟假的對比,它算是真的。為什麼?假的剎那生滅,它有生滅現象;真的?它沒有生滅現象,所以叫它做真的。極樂世界沒有生滅現象,所以人在那個地方,永遠不衰老,他不變;我們這個世間人衰老,剎那剎那在變化。

科學知道,但是科學家沒看破;佛知道,佛看破了,佛告訴我們身不是自己,不要為身的愛好,滿足身的欲望,我們去造業,那就錯了,那就是六道凡夫。佛菩薩阿羅漢覺悟了,不隨順身的嗜好,他不造這個業,知道七情五欲假的,幻相,沒有一樣是真實的。

所以在境界裡頭,境界裡頭就是在練,鍛鍊,把真的練出來。像礦石在冶爐裡頭煉金,礦淘汰掉,純金提煉出來。這個純金就是真心,真心是自己,也叫本性,也叫真如,這是真的。這個東西非物質、非精神,也不是自然現象,它是真的,不生不滅,清淨不染,具足無量智慧、無量德能、無量相好,能生萬法,十法界依正莊嚴,它變現出來的。

遇著緣它能現,沒有緣它不現,所以不能說它空,也不能說它有,說它有,它什麼都沒有;說它沒有,它能現相。但是所現的相不是真的,全是生滅,剎那生滅,也就是彌勒菩薩所說的,一秒鐘一千六百兆次的生滅。八地以上才能掌握,就是他才能看清楚;七地以前的法身大士知道,模糊不清楚;沒有證得法身時候,完全不知道,何況凡夫。

文章恭錄2012淨土大經科注第478集2013/10/15


 

上一篇:輕松學佛法摘要:修持篇 一
下一篇:輕松學佛法摘要:修持篇 三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