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法師:為什麼「邪不勝正」?謗法惡人,忏悔也往生
「又《四帖疏》更有別義。疏曰:如四十八願中,除謗法五逆者。如來恐其造斯二過,方便止言不得往生,亦不是不攝也。」《四帖疏》是善導大師造的,善導大師是阿彌陀佛再來的,這個話是阿彌陀佛親口為我們說的,第二十願有除謗法五逆者,有這一句。底下解釋,這是釋迦牟尼佛唯恐我們造這兩種過失,造五逆,不信佛法,方便止言不得往生,不是真的不能往生。「若造」,下面說,經過忏悔,造謗法的罪、造五逆罪,有沒有例子?有。天親菩薩年輕的時候學小乘,毀謗大乘,以後經過他哥哥調教他,他終於覺悟、明白了。在之前他造五百論批評大乘,造毀謗大乘業,他忏悔之後,他要忏罪,真發心他想把自己舌頭割掉。他哥哥問他:為什麼?「我過去說話造作罪業,我現在要忏悔。」他哥哥說:不必了,你再用你這個舌頭贊歎大乘不就很好嗎?他接受了,以後又造五百論贊歎大乘,他往生淨土。所以是經過忏悔、發願、持佛名號,還攝得生,阿彌陀佛還是攝受,還是來接引,你還是得生。
「兩疏之說雖殊,但不相違。嘉祥師謂彼是謗法闡提,不能起信,故不得生。善導師意謂,雖是謗法五逆,倘於臨終,聞法能信,忏悔回心,至心信樂,願生其國,乃至十念,佛垂大慈,亦可攝彼往生極樂」。善導大師說的是真話!「蓋闡提亦能成佛。故臨終若生正信,即非闡提」。他回頭了,中國諺語所謂浪子回頭金不換,又何況世尊為我們講得很多、很清楚,「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在中國古聖先賢告訴我們,「人性本善」,跟你本來是佛,意思完全相同。你是一時迷惑,迷失自性變成凡夫,造作無量無邊的罪業。造罪業是妄心指使你造的,現在你回頭,你忏悔了,是真心指導你的。諺語所謂「邪不勝正」,真心是正,妄心是邪,發願求生淨土,執持名號是正,過去造作五逆十惡謗法那都是邪,邪不勝正。為什麼?邪是假的,正是真的,正是永恆不變的,邪是剎那無常的,剎那生滅,了不可得,我們明白這個道理,就真正相信肯定邪不勝正。一念正能消萬惡,這一念正不可思議,人之可貴,就是可貴他能回頭,他知道忏悔,他明信真有西方極樂世界,真有阿彌陀佛,自己確確實實是的、道道地地是的「本來是佛」,這個問題當然能解決。這是大問題尚且能解決,現在地球上這些災難是小問題。五逆、十惡、謗法是無間地獄的業,都能從無間地獄上升到西方極樂世界上上品往生,真不可思議。無間地獄是最下層,西方極樂世界上上品往生是最高層,你看阿彌陀佛本願威神能幫助你,從下下品提升到極樂世界上上品,上上品是什麼?法身菩薩。
接著下面這句話說得好,「但闡提之人,臨終生信,實為難中之難」。這句話是真的不是假的,有沒有闡提之人在臨終生信?可能有,我們決定不否定。為什麼可能有?前面曾經說過,宿世善根。他如果沒有宿世的善根,真的叫難中之難,就太難了;過去生中有善根,難中之難他也可以做到。「如《觀經》雲臨終十念得生者,已是萬萬中之一」,萬萬是一億,一億人當中可能有一個。「若如《四帖疏》所謂謗法五逆,臨終能至心信樂念佛往生者,當為億億中之一也」。念老這些話是勉勵我們的,我們讀了這些文,千萬不能產生一個誤會,那就是什麼?現在不要學,圖僥幸,我臨命終時還來得及,現在什麼樣壞事都可以干,臨終還可以往生。如果存這個心就錯了,大錯特錯!
首先要想到,這個人臨終他具備了三個重要的條件,這三個重要條件,想想我們臨終能不能遇到?這是早年李炳老常常提醒我們這些後輩的,第一個,臨命終時頭腦清楚,這個機緣大不大?我們看過很多親戚朋友,臨終住在病院,去探望他的時候,很多人知覺失去,不認識人。在現代我們看到很多老年人,得的一個什麼病?叫老年癡呆症。一得這個,希望就沒有了,這太可怕,得老年癡呆症就決定不能生淨土,頭一個條件,難!第二,在這個緊急關頭,遇到一個真正的善友通達淨土,你能不能遇到這個人?這也是很難,不容易。第三個條件,是你自己聽到善知識的開導,立刻相信、立刻發願,就跟著念佛。三個條件具足,這個現象可能現前;這三個條件不具足,你就沒有分!古大德在《觀經》、在《無量壽經》注解上,講到這個問題,念老不能不提出來。末後這一句話提醒我們,不能僥幸,功夫一定要在平時做,現在就要做,這個事情等不及。天天在做,斷惡修善,改邪歸正,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將平常自己所修學的功德,不求世間名聞利養,回向實際、回向菩提、回向眾生,回向實際就是回向阿彌陀佛,回向菩提是回向極樂世界,回向眾生是遍法界虛空界六道裡面苦難眾生,與一切眾生有緣,將來自己往生不退成佛了,跟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有法緣,跟阿彌陀佛一樣,佛不度無緣之人!
所以我們現在就要發心,向阿彌陀佛學習,成佛之後跟阿彌陀佛一樣。極樂世界遍法界虛空界,換句話說,在在處處都有極樂世界的分部。這分部誰設的?在西方世界修學成就的這些諸佛如來,感念阿彌陀佛的恩德,知恩報恩。所以極樂世界遍法界虛空界,分部跟本部是一不是二,妙不可言!所以我們讀這個注解,以感恩的心、報恩的心回向給黃念祖老居士、給夏蓮居老居士。不是這兩個人,我們對於《無量壽經》就不可能有這樣深入的認知,也就不可能有這麼深的喜悅,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這是為什麼?我們在解悟不是證悟,解悟大幅度的向上提升,加強了我們的信心,讓我們對西方極樂世界還有些疑慮統統放下了。我們真發願、真求生,對這個世緣放下了,生死放下了,情執放下了。讓我們對於往生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充滿了信心,這個恩德不能忘記,知恩報恩,報恩的方法就是認真努力念佛,求生淨土。
——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四二四集) 2011/5/26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9-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