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宗心要
黃念祖居士主講
以一九八九年講於北京廣濟寺念佛七道場錄音為基礎
一、世尊唯說彌陀願海
二、阿彌陀經宗要
三、大乘無量壽經宗要
四、先師虛老開示淨業心要
(一)世尊唯說彌陀願海
中國可以說是一個淨土宗的國家。信的人很多,但是真正能夠理解淨土宗的殊勝的,還是很希有。中日共尊舉世敬仰的善導大師有兩句話:‘釋迦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這是說世尊為什麼出興於世,到人間來說法,來度眾生,開演種種的教化,其唯一的原因就是要說彌陀如來的本願。這兩句沒有什麼特殊的名詞術語。就是佛所以興出世,唯一要說的是彌陀的本願的海嘛,都能懂。但真能懂得,確實十分希有。大家想想看,佛說這麼多法,怎麼說就是說彌陀本願海呢?這裡就不好懂了。所以佛經語深。我們一輩子把這兩句話能夠真正明白了,就沒有白來一趟啊!這話只有像善導大師這樣的水平才能說得出。所以蓮池大師說:善導大師人稱是彌陀化身,縱然不是彌陀,也是觀音勢至文殊普賢的同等人物,所以才能說出這樣的話。我能聽到這樣殊勝的開示,深感佛恩。由於感恩故想報恩,所以今天抱病來到這個念佛道場,為彌陀本願大海敬申供養淨宗心要。
佛法是傳心之法,心法的綱要稱為心要。淨土三經中《阿彌陀經》稱小經,《無量壽經》稱大經。有的竟當作一部經,《阿彌陀經》稱小本,《無量壽經》稱大本。所以我們就從這兩部經研究淨土宗要。因為《無量壽經》稱為淨宗第一經,《阿彌陀經》則是流傳最廣天天念誦的經。
(二)阿彌陀經宗要
《阿彌陀經》的綱宗是什麼呢?蕅益大師說得最好,蕅益大師寫的《彌陀要解》,近代淨宗大德印光法師說:這個《要解》是此經一切注解中最好的。釋迦牟尼佛自己來寫也不能超過。小本宗要是信願持名,我們研究小本,我們就遵蕅益大師。蕅益大師說小本綱宗是‘信願持名’。信願行稱為三資糧。我們出去旅行要預備錢這是資呀,要帶糧票這是糧,所帶干糧那更是糧了。信、願、行這三個是三種不可少的資糧。今天大家都成為居士,還能說不信嗎?來參加這個念佛道場當然知道有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也是信,而且是很殊勝的信,但是蕅益大師在他的《要解》裡對於這個信字舉出六樣,今天簡單說一點。信是六信,剛才我說的,信有極樂世界,信有佛,這信的是事,這是些事相。在事上你能信,你就可得分。應知有不少專研究佛學的人,在這方面不信。信有阿彌陀佛,那是他佛,這是信他。六信之中信了事信了他,最多是信心的三分之一。而六信裡頭跟事相對的還有理,所以信事還要信理。與他相對的是自,信他還要信自。這樣子。例如金子打一個戒指,是個圓圈,打個環子又是一個樣子,打條項鏈又是一個樣子,你只認識這個戒指,耳環同項鏈,只認得事相,不認得都是金。金就是這些耳環戒指的本體。本體是金,是平等的,沒有差別的。所以理體,這個本體是不變動的,無生無滅的,他可以出現一切形相。金子可以打出任何形相的東西,但是金子沒有固定的式樣,究竟是長是方的?不一定。根據鑄造的情況能出生一切相。金子不因打成戒指而出生,它是本來就有的,也不會把它熔化了,就消滅,金子全部都在。
理和事,我們能信事還要能信理。理就是法身佛了。法身佛遍虛空盡未來,沒有過去現在未來。理與事應同信,若有欠缺便不是深信。自與他也是同樣,信他之外還要信自,這是密宗的根本道理。很多人都想學密,不知道這是密宗的要領。只是去受灌頂,修法是得不到殊勝法益的。密宗殊勝之處在於自己就是本尊。禅宗說什麼是佛?‘清潭對面就是’。你一看清潭的水,清潭對面,你自己就在水中現出來,就是自己啊。《觀經》中,‘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你在念佛,就是是心在作佛,你作佛的這個心,他本來就是佛。這跟禅宗和密宗完會是一味的。所以信他還要信自。再有信因信果,現在先說一般的因果,很多佛教徒都把它忘了,要真信因果他還敢做惡事嗎?那他這個人就變了。這是一般說的因果,信得也很不夠。但是這個六信的因果更深一步,不只是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個當然得信,但這不是深信。深信呢,就信:你是個凡夫,信願持名一生念佛,臨終還在念,你就成為阿鞞跋致。你本是凡夫,有信有願專念阿彌陀佛,就這麼一句一句的念,沒有什麼另外的巧妙,你現生所得的果,決定成佛。證了不退轉,那不就決定成佛嗎?這個信願持名的因得無上菩提的果,很多人恐怕不見得能信。一般人總想再修點這個,修點那個,東求一點,西求一點,不能相信這個殊勝的因果。所以我們要具有六信,要能具有六信這已經是很深的智慧了。如果還沒有具足的話,那就一點一點去增加嘛。現在從信事信他開始,我們需要不斷地深入,不斷地發展。生了病不相信我念佛就能好,要找個氣功師給你治病,那你就認為氣功師的力量比你這個佛號的力量大呀。你這個信心應該打個問號!所以都是要深入,要深信。信有六個方面,這六個方面都要深信,這就是心要。
念佛念得多念得少,念得有妄想沒妄想,那不是往生的關鍵。關鍵就在於你有沒有深信切願,所以蕅益大師說:‘往生與否,全憑信願之有無’。願:‘欣慕極樂,厭離娑婆’。看來這事很容易,實際並不容易。尤其是‘厭離娑婆’這四個字很不容易。多少修行人還在爭名啊,爭利啊。這個名利不都是娑婆世界的東西嗎?還不是在留戀嗎?總想生活改善一些,生活不更是娑婆世界的東西嗎?兒女呀,夫婦這些感情,唯恐自己的對方對自己的愛不真啊,計較我對你很真,你對我不真,很傷心!這些感情極樂世界沒有。極樂世界都是男人。這些東西正是娑婆世界的纏縛,就是這些東西使得本來是佛的你,墮落成今天這個樣子。所以要真正的厭離,對於這一切都不留戀。不是說都要出家,許多出家人他身出家而心在家,他又爭佛教中的地位與名聞,他又有新的關系,有和他相親的,又有相疏的,不知不覺形成幫派,團結一派打擊別人。出家而在家,還是留戀娑婆。居士們最好是在家出家。先從淡開始,漸漸發展到真實厭離,毫無留戀。信心堅定,欣願極樂,老實持名,三資糧就圓滿了,這是小本《阿彌陀經》的宗要。
(三)大乘無量壽經宗要
大本宗要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發菩提心不僅是淨土宗單獨注重的。任何一個大乘法門,不管你是參禅,你是學教,尤其是密宗。密宗之所以殊勝,所以成就快成就大,唯一的原因就是特別重視菩提心。看經看教種種都不能離開菩提心。菩提心是什麼心呢?也就相當於剛才六信都深信,對於娑婆毫無留戀,一心只願同眾生都到極樂世界去精修。所以小經的信願也就是菩提心。菩提心是大智慧大慈悲大願力三個一體,這樣的心。不是一般的智慧,是大智慧,是般若,大慈悲和大願,這樣的心才稱為菩提心。這個在密宗稱為行願菩提心,勝義菩提心。顯教也一樣稱為順事菩提心或者是順理的菩提心。或者叫做世俗菩提心,勝義谛菩提心,總之可分為兩種。兩種具足的那才是真正的發起了菩提心了。唐朝有個新羅僧人元曉法師在《無量壽經宗要》中說:‘無上菩提心一是順事發心,二是順理發心。’隨事發心呢,就是咱們的四宏誓願:‘煩惱無邊誓願斷’,這就是斷德,能把無邊煩惱一齊斬斷是斷德。‘法門無量誓願學’,這是智德,你能修佛這麼多法,這麼多法是大智慧是智德。斷煩惱就要有智慧呀。‘眾生無邊誓願度’,是恩德,對於眾生有恩,那麼這三個合起來就成佛了,‘佛道無上誓願證’。所以真正發起四宏誓願,也就是發起了一部分菩提心,叫做隨事發心或者叫做世俗菩提心。密宗叫做行願菩提心。發起這個心功德不可思議。
進一步呢,順理發心了,順理發心就不好用言語來說了。勉強來說,實際這個心,就是自己本有的真心,覺悟的心。菩提就是覺悟。覺悟什麼?覺悟自己自心就是佛,自己本來是佛。這個大覺就言語道斷。言語這條道路斷了,在無可說中勉強來說:一切法皆如幻夢。這個不但是破人我這個執,法執也破了。《金剛經》上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許多人,經是天天念,但對這些內容如聾如盲。很多人天天練功,把練功當作真實的事。這和《金剛經》的差距就太大啊!一切有為法,有為嘛,想干個什麼,想得到什麼,鍛煉個什麼。你把這個臭皮囊不要了,換成不壞之體,九轉丹成,羽化脫胎種種,還都是如夢如幻呀!所以一切事(與理相對)法,不但上面說的法是幻夢,就是阿羅漢的出世法也一樣。阿羅漢沒破法執,他還是有煩惱可斷,有阿羅漢可證,這成了法執了。應知是非有非無,事理無礙。
‘佛說諸法空,為除諸有故’。佛告訴你諸法空是因為你著了有了。破你這個有啊!底下就要提防啊!你倘若著在空上了,那更壞了。‘若復著於空,諸佛不能度’啊!佛教的殊勝高妙也就在此。順理菩提心,理是實際理體,簡稱本體,它是非有非空,空有不二,從容中道。你著有著空都是背離了本體,都落在二上。空是對有說的,就二了。二就不是‘不二法門’了。《維摩诘經》就是講的不二法門。很多修行人,就在這二上打轉,這離成就很遠啦。先應離言絕慮,離開言說,所以言說無非是指月的標,指路的路牌。例如到頤和園,路上有塊指路牌上寫頤和園,你按牌子所指方向,自然會找到園子,但許多人以為牌子所在之處就是頤和園,那就大錯特錯了。又例如室內有燈我指一指,並說這就是燈,我這麼一指,一伸手,你認為這個手是燈。現在人們錯就錯在這兒,尤其是學者。這是燈,我的話沒錯啊!這個是燈,他不知道順著我手所指去看燈,他認為我這個手是燈。離言,言也不是不要,經也不是不要,但你要是執著,你就是抓住了手指或這個指路牌了。所以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心的行處沒有路了。所以禅宗之開悟,密宗的大圓滿大手印,都是到這個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火滅灰寒之後,冷灰中突然爆出一顆熱豆。從這樣的悟解發起廣大心。從這個地方出發,這樣來發心。不見有煩惱跟善法作對,但仍是斷煩惱修善法,這才是中道。有人聽到煩惱善法也平等,那我也不必去修善了,也不必去斷煩惱了,煩惱與善法平等了,真能平等嗎?吃烤鴨與霉面包一樣嗎?如不能一樣,還是要修善法斷煩惱,雖然是修善法斷煩惱,而煩惱善法平等。對於度眾生,要度無量無邊的眾生,沒有能度所度之心。《金剛經》上說:‘我應該如是如是滅度無量無邊眾生,而實無一眾生得滅度者。’就是這個意思。我願終日度生,而終日沒有一個誰是能度誰是所度的念頭。所以布施講三輪體空,我把一萬美金送給這位朋友,內不見能給美金之我,外不見接受美金之他,中不見這一萬美金,就稱為三輪體空。我們布施供養修一切福都應該體會這三輪體空。那你的功德就大一萬萬倍、一萬億倍、一億億倍,就可以無限大。因為你一執著就成為有為法,有為法就有限量,無為法是無限量的。順理發心就沒有退轉,如是發心功德無邊哪!諸佛窮劫演說,說其功德猶不能盡。
《維摩诘經》說:‘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菩提心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簡稱)即是出家。’有很多人想出家,不過常有困難,例如父母不答應也是不行。你發菩提心就是出家,你一個在家人有出家人一樣的功德。《維摩诘經》又說:‘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一切具足。’一切功德你已經具足了,你不再欠少什麼。所以我們這個修行,要抓住這個根本哪!一切具足。還有《毗婆沙論》(注1)中說:‘此法門是諸佛之父。’此法門即是發菩提心,這是一切佛的父親。‘諸佛之母。’看見沒有,諸佛完全是從發菩提心生出來的。又說:‘是諸佛之眼。’諸佛要普度,要能照見一切,什麼是眼呢?菩提心是眼。‘是無生法忍之母。’我們都是花開見佛入無生,見了阿彌陀佛,花開見佛了,入了無生法忍,無生法忍的母親是什麼?是發菩提心。你在花開時為什麼證無生,因為你曾真正發起了菩提心。‘是大慈大悲之母。’常常修習功德無量啊!無邊哪!贊歎發菩提心的殊勝啊!佛的父佛的母。花開見佛入無生,這是無生之母。再有《大般若經》(注2)裡頭說:‘如以箭射物。’拿箭去射靶子,那你就可能射中或者射不中。但是你往地下射,誰都中。這就是說,你發菩提心就像拿箭射地,絕對中的。這是發菩提心的功德。底下講一下密宗的菩提心功德,那就更深刻。所以人們往往是捨本求末。最根本的東西你把他扔了。密宗經典《菩提心義》(注3):‘菩提之心,成佛之本。’這個菩提的心呀,是成佛之本呀!本源呀!是大事因緣,佛出現於世是大事因緣,‘大事因緣莫過於此’,大事因緣沒有再超過發菩提心了。底下更說明‘若人求佛慧’,你如果有人要求佛的智慧,佛就是智慧,轉八識成四智,就是智慧。涅槃三德是法身、般若、解脫,得解脫,恢復本有的法身,都全憑般若妙慧。欲求佛慧就須‘通達菩提心’。通達了菩提心就可‘即身成佛’。父母所生的身,就在這個身中得證大覺果位。禅宗是即心成佛,密宗是即身成佛。即身成佛的關鍵在於徹底通達菩提心。但現在所遺憾的,不管是顯教是密宗,真正明白什麼是菩提心的人已不多了。尋枝摘葉者多,著重根本者少。《菩提心論》(注4)還說:‘此菩提心能包藏一切諸佛功德法故。’這個菩提心就包括了含藏了一切諸佛的功德之法。‘若修證出現。’所以這相當於開悟啊,開大圓滿解,大圓滿見,然後契入大圓滿。這就跟禅宗一樣啊!五祖跟六祖說:‘不明自心,不識本性,學法無益。’不明白自己的心,不明白自己的本性,學法沒有什麼好處。‘若明自心,明自本性,即是丈夫天人師。’你就是佛,衣缽就給他了。一個沒有出家受戒的人得衣缽,這是千古第一奇事。所以當時廟裡人想不通,怎麼佛的衣缽讓一個廟裡做工的人拿走了,所以追呀。這不是為名利去追。大家要知道這是太想不通了。
上一句‘為一切導師’是覺他,自覺則‘一切導之歸本’。所發的心不是向外馳求,而是返究心源,回心達本。本者,本源,本覺。如珠發光(發心)還照珠體(是歸本)。《淨修捷要》說:‘始本不離,直趨覺路。’始覺合本覺就不離覺悟。再者,‘本’就是密嚴國土。密嚴佛土即是極樂世界。淨宗有‘先送心歸極樂’之說。這話是指雖然自己身在娑婆,可是神棲極樂,自己心神不離彼土。這是初步解釋,進一步心土不二,若自心與極樂常寂光土相應,自身當下便是法身大士。所以你當下‘不起於座能成一切佛事’。不用起座,一切佛事都圓滿成辦。這是圓頓教的教旨。若能理解,有極殊勝的功德。縱是不能理解,一經於耳根,都有永劫不消的法益。因為都是金剛智慧,佛的真正心髓!要成佛,要種佛的因。佛是覺悟,覺什麼?平等法。自心佛心平等。釋迦牟尼佛成佛時第一句話就是:‘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唯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一切眾生,蒼蠅螞蟻也一樣都有如來的智慧德相。但因有妄想執著,就不能出現,成了凡夫。怪誰呢?只怪自己。
前面講了發心的殊勝功德,若問不發怎樣呢?可從兩面說《涅槃經》,佛在涅槃時說:‘雖信別相’(對於差別的能信)‘不信一體無差別相。’(不信自性是一切一體,本無差別之相)。這叫做‘信不具。’現在大家具信不具信,大家自己根據《涅槃經》的話考慮考慮,信不信這個一體無差別的本體!若不具足,經中說:由於信不具足故,所有境界亦不具足。這話分量很重。因為信不具足,你雖然認真持戒,不殺生不飲酒不什麼什麼,你的五戒仍不具足。‘雖有多聞亦不具足。’你雖聽得很多,但對這最重要的不理解。古德還說:‘無菩提心,三歸五戒亦不成就。’這就說到根上了。三歸五戒都不成就,那就慚愧了。所以我們要真正明白什麼是順理菩提心。為什麼三歸五戒不成就啊?佛法的根本義你不明白。
華嚴更有一句話,大家聽了應該記住,你發過菩提心你忘了。經雲:‘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為魔業。’你做的善事也成了魔的事業。所以到底是學佛還是學魔,這個地方很多人還是搞不清楚。很多人自己以為是在學佛,不知道已是在魔隊裡頭上班。在佛堂念發心文,出了佛堂忘得一干二淨,煩惱照舊生,火氣依舊旺,學法無益。不明根本只行小善不能出魔。所以希望大家輾轉勸說,要明這個根本。否則沒有歸依就不是佛教徒呀。
上面所說順理菩提心比較深刻。現在我們淨宗初機行人怎麼做?引用昙鸾大師《論注》(注5)中的話,他說:‘無上菩提心即是願做佛心。’不求聲聞緣覺,不是想生天,想有個好死,來生富貴,這都不行了。要發願做佛的心。‘願做佛心即是度眾生心。’不是我自己要成佛,佛教的偉大就是不為我。為什麼要成佛?要度眾生。怎麼度眾生?即是‘攝取眾生生有佛國土心。’攝受眾生到有佛的國土去的心。《大乘起信論》上說:‘眾生如弱鳥纏枝。’小鳥剛會飛離開樹枝不行。沒有成就的人,離開佛不行。怎麼度眾生,讓眾生生到有佛的地方去,‘是故願生彼安樂國土要發無上菩提心。’‘若人不發無上菩提心,為樂故願生,必當不得生也。’不是為了普度一切,為了利他,只是自己能夠幸福,學法但求一切吉祥,沒有苦惱,不但今生這輩子要好,我死了下輩子還要好,整個是個人打算,就不是大乘心。極樂世界往生的都是大乘,其中稱為聲聞緣覺者,是指斷惑的程度,若論發心,都是發了大乘心。《往生論》說:‘二乘種不生。’二乘種性的聲聞緣覺不能往生。所以淨土大法,不要把他看淺了。
大經宗要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蕅益大師說:一句佛號即釋迦牟尼佛所得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阿彌陀如來在因地上,發了種種大願,多少劫的修行成了佛,他這是無量種種功德的果實。這句阿彌陀佛名號,是無量劫來多少功德所成就的,所以名號是功德的果實,所以名號中自然含有無量的一切功德。現在把佛的這樣一個果地覺悟的果實,作為我們縛地凡失,生死苦海中眾生在因地中修行的初心。阿彌陀佛這句佛號具有萬德,我念阿彌陀佛,我的心就是這句阿彌陀佛,這句就有阿彌陀佛的萬德,就成了我的心了,所以我的心召來了阿彌陀如來的萬德。直接了當不可思議。淨宗妙用可從蕅益《要解》中摘錄兩句:‘從事持達理持,即凡心成佛心’。事持人人能行,從這裡開始,漸漸垢淨功純,暗合道妙,達於理持。這是凡心已在不知不覺超凡成聖,成了佛心。咱們開始就這麼一句句念去,所以很多老太太老修行得到往生。福建有一個八十多歲老太太,她幾十年吃素念佛,臨終一直八天不吃飯,端坐念佛,死後還是端坐,搭扣都不亂,還很莊嚴。八十多歲了。她從事持不知不覺地暗合道妙趨向理持。你念時,世間事都不貪戀,萬緣就放下了。心中只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一念單提。事持若能一切放下,就無所住。《金剛經》宗要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你這一句佛號明明朗朗,不斷不滅就是生心。這無住生心本是登地菩薩才做得到的事,但是凡夫老實念佛,不知不覺,暗合道妙,不住萬緣,生心不息,你就等於地上菩薩了。所以你念佛功德不可思議(持咒也如此)。從事持到理持,於是這個事持的凡夫之心,就當下成為佛心。即凡心成佛心,即心成佛,直接了當。所以念佛功德不可思議。再有《觀佛三昧經》打個殊勝譬喻,一個窮人偷了王子的金瓶子,這是寶貝。大家就追他,他就上了樹。追趕者把樹弄倒了,窮人掉下來。可是這個時候,他把金瓶這個寶貝吞下去,他終於摔死了,後來身體都壞了,可是那個瓶子還在放光,那些毒蛇都嚇跑了。這是個佛說的譬喻。佛又告阿難:‘住於念佛者,心印不壞,亦復如是。’你住於念佛的人,他的心印不壞。就跟這窮人吃這寶貝之後,都摔死了,四肢都壞爛了,這寶貝金瓶還在心中放光,還把蛇都嚇跑了。所以你這念佛者應知心中老有這句佛號就是心印不壞。心印者,佛就是以心傳心,以心印心。以心為印,印證萬法。傳法,傳的是什麼?傳的是心。怎麼給你印證?是拿心來印證。印就是印鑒,你這印鑒對了,人家銀行就付款。印鑒不對,你本人的錢從銀行取不出來。‘住於念佛者心印不壞’是《觀佛三昧經》的經文。不壞就是常照,就是放光。禅、密、淨土有很多相通之處。
(四)先師虛老開示淨業心要
一九三一年福建功德林居士念佛七,中國近代三大高僧(谛老印老虛老)中的虛老(虛老是接我入佛門的第一位恩師),正好有事在當地,聽說有念佛七,他就去了。功德林居士們正在念佛,聽說虛老來了,很多人出去迎接禮拜。誰知虛老大加呵斥,責怪他們說:‘你們都是居士,參加念佛七,學佛好多年了。今天是佛七道場,你們怎麼倒插法幢呀!倒著插呀!為什麼跑出來給我磕頭。’這樣大家就都回來了,坐好聽講。這樣虛老就接著講:‘念佛打七貴在一心。’(虛老之意:身在道場就是要一心一意地修,如果不是一心一意,東看西聽,有人還要聊點天,這麼參加念佛七,念到彌勒下生,還是業障纏身,不但現在不成就,念到彌勒菩薩再來的時候,你還是業障纏身。應當從頭到尾的綿綿密密,一句緊跟著一句,一字一字,一句一句不要亂。不是說證到一心不亂,就是你念這一句別亂,一會兒想吃餅,一會兒又想去看電視,一會兒又想家裡爐子上還有水壺,這心就亂了。在道場裡這些都放下,就是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佛來也這麼念,不用說虛老來了,佛現前,還是這麼念,魔來也這麼念。念到風吹不入,雨打不濕,不受外頭的干擾,才有成功的日子。佛是什麼?佛就是覺悟。佛者覺也。魔是什麼?魔是魔惱。魔者惱也。魔是惱亂,讓你煩惱。佛就叫你覺悟,佛是覺者。所以你覺的時候就是見佛的時候。覺心朗照清清楚楚就是見佛。生了煩惱,你在惱害人,或者被人惱害,那樣的時候就是著了魔了。)虛老又開示:‘剛才佛七道場有很多人就坐著不動。不管誰來還是念佛,這些人都見佛了。’‘那幾位來磕頭接我的你們接到了什麼?虛耗時光,白白地浪費了時間。’(所以我們大家都盡量珍惜時間,時間就是生命。)‘那豈不是因為我而惱亂了你們的大事呀,你們在念佛,我來,你們就不安心,出來接我。是我干擾了你們,也就是你們把我推到魔的旁邊去了。’這真是極殊勝的開示,許多學佛的人都顛倒了,怎樣才是尊敬三寶,怎樣才是如法修持,怎樣才能免於自欺欺人。再有幾句談到神通方面的事情,‘一般不明佛法,未忘名利求通求變,存此妄想非邪即魔。’一般人不明白佛法是什麼?名利之心根本未忘,念念之間所盤算的是如何爭奪佛教中的名位與權利。學法之後就想得神通,就想能變化,存在著這種妄想不是邪徒就是魔的眷屬,非邪即魔。須知心外無法,一切法是在自己心內。剛才說自信,要信自心本來有如來智慧德相,不可心外求法。剛才說我們念阿彌陀佛,那不是在心外求,你要信自,都在你自心之內,你的心跟佛的心一樣遍滿一切處,不但阿彌陀佛在你心內,沒有一個佛不在你心內。虛老又說:神通豈可起心希求,有此用心,豈能證無住真理。《金剛經》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你先有一個要求得通的心,就有所住,怎麼能夠相契無住的真實道理。‘此類人們’,佛就稱他們為‘可憐憫者’!
虛老的開示妙意無窮,其中殊勝之處是呵責離座迎接頂禮之人為‘倒插法幢’,而站在原座不動之人是‘念佛見佛’。這同當年釋尊升天為母說法後回到人間,呵責來迎的比丘尼,而不來迎接的須菩提,如同一轍。這位比丘尼有神通,化現為轉輪聖王,於是排在迎佛隊伍前首第一位,果然她第一個看見佛,佛一見便責備她為什麼站到大僧的前面,她說‘想早見佛’。佛說‘你沒有看見我,倒是須菩提第一個看見我’,這天須菩提在林間靜坐,動了一念,今日世尊回來是否去接?繼而想到如來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佛無來去,何須迎送。就繼續靜坐。可見禅門是傳心之法。世尊的心就傳到現代的虛老。心心相印,一味無差。從此公案的啟示,什麼叫做見佛,如何才能見佛,都不必再問了。
同時對於淨宗也是極寶貴的開示,大力宣示,‘念佛貴在一心’。佛來魔來一切不管,只要老實專念,前後相繼。呵斥迎接者是‘倒插法幢’(顛倒,毀法)。贊歎繼續持念不動之人為‘念佛見佛’。淨宗警語‘念佛時即見佛時’,可見虛老的話,正是當代禅宗第一大德對淨宗的寶貴印證。或有人說:你錯會了,虛老的重點在‘不動’而不在念佛。我說:念佛的重點正在‘不動’。淨念相繼,正是‘如如不動’。
末後補足所引淨宗妙句‘念佛時即見佛時,見佛時即成佛時’,作為本文結語。
一九九一年歲在辛未春整理於北京蓮捨
注1:《毗婆沙論》:‘此法門是諸佛之父,諸佛之母,諸佛之眼,無生法忍之母,大慈大悲之母。常常修習,功德無量無邊。’
注2:《大般若經》:‘如以箭射物,或中或不中,以箭射地,無不中者。’
注3:《菩提心義》:‘菩提之心,成佛之本。大事因緣,莫過於是。’‘若人求佛慧,通達菩提心,父母所生身,速證大覺位。’
注4:《菩提心論》:‘此菩提心能包藏一切諸佛功德法故,若修證出現,則為一切導師,若歸本則是密嚴國土,不起於座,能成一切佛事。’
注5:《往生論注》:‘此無上菩提心即是願作佛心,願作佛心即是度眾生心,度眾生心即是攝取眾生生有佛國土心,是故願生彼安樂國土,要發無上菩提之心也。若人不發無上菩提心,但聞彼國土受樂無間,為樂故願生,亦當不得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