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問答

 

平常心辨析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佛陀在《四十二章經》中做一個比喻,說眾生不見道,就在於心緒擾亂。比如缸中之水,用手攪動之後,你再用他當鏡子,就無法看到你的面目。同時也看不到缸底。是什麼影響的呢?就是攪動。也就是說,如果不再攪動他,慢慢地他就會靜止下來,水中的波紋平復了,水面平整如一,既可以照物也可以洞徹至底。

作為眾生,心緒妄動,貪嗔癡之心一刻也不能停歇下來,沒事瞎琢磨,有事窮算計,面對本來空幻的境界卻當作實有而妄動愛恨情仇。就像波濤洶湧海浪,一刻也不得停歇。求而又求,求得還要求,沒有滿足的時候。任其狂心泛濫,造作無量的罪業。這樣如何才能見道呢?

所謂的平常心,在達摩四行觀中說的很清楚。也就是逢苦不憂,即報怨行。獲譽不喜,即隨緣行;也就是說,通達實相,一切本無可得,得失無心。這樣貪嗔癡之心也就停歇下來。

也就是說,通達實相,一切本無可得,得失無心。這樣貪嗔癡之心也就停歇下來。

大慧禅師所說的他的吃飯與睡覺和別人不同,就在於他無取捨,有什麼吃什麼,沒有揀擇。該睡覺,倒頭就睡,用不著考慮蓋什麼樣的被子,住什麼樣的床。一句話,就是隨緣,而不攀緣。隨緣而心無動搖,就是平常心;攀緣不止即是馳求心。而這馳求心一旦能夠停歇下來,就是歸於平常心。

佛陀所說的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不貪著一切境界,即一切境界而離一切境界,不被境界所粘著。即境界而能不被境界粘著,等同無心。也可以說平常心就是無心,也就是祖師所說的,我自無心於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

作為修道人,在沒有證入空性之前,要學會即境界而離境界,雖然這樣作需要漫長的過程,但是這是一種行之有效的修行方法。

至於說不分別,並不是停止六根不不起作用,而是在起作用的同時不加貪著。佛陀說:愛欲是生死根本。眾生六根起用之後,分別好壞之後,而采取取捨的行動。而大修人六根起用,雖分別好壞,但無取捨之心。這就是永嘉大師所說的雖分別而無意。這種境界不是天然外道所能理解和做得到的。
 

上一篇:關於天然、社會進步、職業及金錢的一些想法
下一篇:一個真實的因果報應故事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