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寺廟

 

白仁巖寺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白仁巖寺在山西省代縣城西北15千米陽明堡鎮的九龍村西。古雁門關右翼的茹山峽谷中,距縣城15公裡。白仁巖,也名白人巖,以山坡上置有一位天然石人,所以,明嘉靖八年(1529)時,戶部侍郎萬恭就在寺右的峭壁懸崖上,刻了字大盈丈的“白人巖”三個大字,故又名“白人巖”。但因在《山西通志》、《代州志》中俱作白仁巖,故仍其舊。



南北朝是充滿民族斗爭和融合的時期。最初統一了北方的北魏政權,用道教和佛教作為精神的統治工具,宗教建築特別是佛教建築大量興造,出現了許多巨大的寺、塔、石窟和精美雕塑與壁畫。北魏立國140多年後又分裂成東魏和西魏,之後又被北齊和北周取代,頻繁的朝代更迭,使軍事重地雁門多蒙戰亂之災。據史書記載,從東魏至隋的70多年中,雁門山上大修長城的工程曾進行過5次之多,在這種歷史背景下,與長城一山之隔的白仁巖,恐難有營建寺廟之舉,仍處在早期草創,純任天然的階段。

唐代的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朝廷曾敕令天下“廟有頹廢者,所在長官量事修建,得道升仙之地,代遠跡存者,虔加禮醮”。當年慧遠幽棲演法之地是否受到地方長官的“禮醮”,或者“量事修建”?尚待進一步考證。不過位於雁門鳳凰山的來儀觀在朝令頒布後,於天寶八年(公元749年)改名天長觀,因一道士羽化升天,觀址很快得到繕治。唐代中期,雁門地區已有了圓果寺、天寧寺、天長觀、觀音寺、瑞雲觀、白楊神祠、文廟、太子廟、佛光寺、文殊寺等一批規模較大的寺、祠、廟、觀。散布於鄉村的小寺小廟更不知凡幾。相信當時白仁巖也決非隱秘無聞之地。還應注意,天寶以後不到百年,中國歷史上曾發生過“會昌滅佛”事件,這是唐武宗在位時限制佛教的政策,致使眾多寺剎拆除,僧徒遣散,其時白仁巖即使有了寺廟,也許因“滅佛”而遭破壞。

到了金代,尤其從大定十八年(公元1178年)開始,代州立監鑄“大定通寶”錢,官府大量開采州城南部山區的銅礦,冶煉鑄造國家流通的貨幣,一定程度上拉動了其他產業的發展,如:冶煉、鍛造、殖貨、建築、手工作坊等行當。在地域經濟相對發達的代州,也給宗教文化創造了有利的發展空間,故爾佛事活動比之前代更為活躍。大定年間,白仁巖寺的整治修繕得到民間的大力支持,樂善好施者,糾首經理者不乏其人。

二OO五年秋,我們在白仁巖寺內首次發現了金代的碑石、崖刻,為揭示白仁巖的悠久歷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珍貴資料。其一,殘碑3小塊,損泐過甚,內容不可卒讀,但有“我聖朝天德間……”,“曩遠公演法之際”,“靈泉”,“存者鹹已圯垝”等語句,可以斷定此碑為金代之物。天德(公元1149 1152年)是金海陵王完顏亮執政的年號,相當於南宋紹興十九年,距北宋結束不到二十年。殘碑的碑首僅能識讀“寺記”兩個完整的篆書字。殘碑的價值在於將白仁巖建寺修廟的歷史上推到北宋。其二,寺內巖壁上有“大定十五年七月二十日齊現”一則紀年題刻。刻字右側巖石 有剝落痕跡。無法知道刻寫內容,應該是款識。其三,另有一例題刻為“七月廿日武師□契平章作須彌座”。周圍沒有與此相關的文字。疑似工匠的制藝銘記,值得研究。




元代的白仁巖寺,從規模范圍上考察,基本保持了北宋和金時的格局。還是在二OO五年春天,我們在七星泉巖石上又發現了一處元代至元六年(公元1340年,後至元)四月初八日民間舉辦廟會的一組人名刻字。古代的習俗,廟會承辦者有提領、社長之類的人,均屬山外各村較有名望的頭目。四月初八日的廟會,一直延續到現在。傳統的廟會期間,鄉民要組織進行祈雨迎神、和尚誦經、求子托福、驅邪避鬼、占卜功名、祈禱風調雨順等名目繁多的風俗活動,持續3 5天不等,還請戲班子來為唱戲助興。時值春夏之交,滿山的松、杉、桦、桧經過冬天的冰雪洗禮,煥發出蒼翠郁勃的生機,雜花異卉盡相綻放,迎來四面八方的香客游人,不難想象出六百多年前那紅火熱鬧的場面。

元代晚期的至正十一年六月(公元1351年),白仁巖有過修葺,現在正殿後面的巖壁上留下了工匠的名字和線刻觀音坐像,也很珍貴。

有明一代,是白仁巖寺區人文景觀進一步拓展的時期,原址上大興土木工程首開歷朝之最。山口的外圍也相繼建起了寺廟,現在沿稱的小寺,就是其時所建,屬於主寺區的下院。院落單進四合,座北向南,為入山的必經之地,須先朝拜。寺內僧人還經營著周圍溝壑坡梁上的百余畝護寺莊田,收獲所得供養全寺。小寺以北半裡遠的路邊,又有背東向西的小廟一處,傳稱觀音廟,大凡乘騎坐轎者到此歇腳小憩,然後徒步登山,車馬則由廟內專人看管。進山前,人們也要焚香,祈願平安。觀音廟的西邊為廣緣寺,與觀音廟隔溝相望,規模不大,面南靠山而建,寺內古井一口,水尤清冽,鄉下人稱,寺的周圍原有合抱粗的松柏幾十棵,混生桦林,亦別有天地。



清乾隆五十年的《代州忐》雲:“晉釋慧遠建祠,巨石上有石浮圖,峰頭有說法台、棋枰石,而定心石則舌吐危崖之上,立者熊經。”慧遠於崞縣(今原平市)創立勝井院、代州創立白仁巖寺,31歲時隨師南下襄陽,後至廬山東林寺,創立蓮社念佛,行成淨土道場。因此說,白仁巖寺為淨土宗最早的祖庭。該寺創建於東晉升平元年至興亍二年(357—364),修葺於唐宋,重建於明清。明時,慧庵、微庵發心重建正殿、前毆、伽藍殿、祖師殿,並山門、禅堂、東西廊庑,遂使該寺一一周備,棟宇宏偉,像設莊嚴,金碧輝煌,黝垩芳菲,又成了一大梵宇花宮。清乾隆三年(1738),鄉人不忍其廢,又重建殿、閣、祠、庑、鐘鼓二樓,饬舊鼎新,表裡莊嚴,復為一大禅宗叢林。

  1949年後還有山門、正殿、東西配殿和鐘鼓二樓,“文革”期間殿堂及尊像俱毀。近年來又重建大殿5楹,單檐歇山頂,前出廊,七踩斗拱,棂子形門窗,窗戶上方的木板上還繪有15幅佛教故事彩畫。殿內供有“西方三聖”,中為阿彌陀佛,站於蓮台上,左手托缽,右手掌心向外下垂,結施願印。左為觀音菩薩,又為大勢至菩薩。這3尊銅像高2米,衣紋流暢,色彩古樸,鑄造十分精致。大殿左面有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清乾降二十五年(1760)、清嘉慶二年(1798)及道光三年(1823)、十五午(1835)、二十五年(1845)、還有同治元年(1862)、光緒九年(1883)、公元2002年等重修碑記12通:大殿兩邊原有歌台和琴台,前面還有靜台。大殿前面為大雄寶殿、天王殿、山門、鐘鼓二偻等遺址,左前側有寮房3間,現住一位僧人。從寮房向東走有見方2米的石洞,內有淨土宗初祖慧遠法師的彩塑坐像。
按此在新窗口浏覽圖片  

上一篇:玄中寺
下一篇:靈巖山寺(蘇州)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