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佛教新聞
殊勝的日月食修行機會,善、惡增長億萬倍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
|
|
|
|
|
|
2010年1月1日月偏食,阿彌陀佛聖誕。1月15日日環食,釋迦牟尼佛荟供吉祥日,作何善惡成九億倍。以上兩天修行極佳。依密續日月食時人體氣脈有微妙變化,修持善法,功德增長億萬倍。請大家盡量戒殺放生、茹素,多誦經持咒、依己力多持各種善業——請互相轉告。
如大家想多做功德,建議去這個帖看看,有各種福田護持帳號及信息:http://www.folou.com/thread-124773-1-1.html
1月1日 月偏食 肉眼可見月亮邊緣發暗 2010年1月1日凌晨將發生一次食分非常小的月偏食,其食分僅為0.08,月偏食過程發生的具體時間是,初虧2時52分,食甚3時22分,復圓3時54分。屆時只要天氣晴好,我國范圍內均可看到本次月偏食。如果大家直接用肉眼觀測,只能看到月亮邊緣一小塊發暗,大部分區域還是非常明亮耀眼的。
2010年1月15日日環食各大城市時間:
地點 初虧 食甚 復圓 重慶 15:20 16:50 18:07 烏魯木齊 15:07 16:27 17:39 拉薩 14:53 16:34 18:00 西寧 15:17 16:46 18:02 昆明 15:12 16:46 18:07 西安 15:25 16:51 -- 廣州 15:31 16:54 -- 武漢 15:31 16:54 -- 北京 15:32 16:52 -- 南京 15:36 16:56 -- 上海 15:39 16:57 -- 台北 15:42 16:57 -- 沈陽 15:37 16:39 -- 哈爾濱 15:36 16:13 --
2010年1月15日可見偏食地區的時間表:
地點 初虧 食甚 復圓 西安 15:25 16:51 -- 廣州 15:31 16:54 -- 武漢 15:31 16:54 -- 北京 15:32 16:52 -- 南京 15:36 6:56 -- 上海 15:39 16:57 -- 台北 15:42 16:57 -- 沈陽 15:37 16:39 -- 哈爾濱 15:36 16:13 -- 青島 15:36 16:55 ---
(大家可參照以上時間推算自己所在地日食的大概時間。)
2010 年共有2次日食及3次月食:
1月1日 月偏食
1月15日 日環食
6月26日 月偏食
7月12日 日全食
12月21日 月全食
為什麼月食和日食是非常重要的修法時機呢? (引自慈誠羅珠堪布《阿彌陀佛修法》) 從世俗人的角度來看,所謂的太陽和月亮,只不過是普通的恆星和衛星,月亮因地球引力而圍繞其旋轉,地球又圍繞著太陽旋轉;但從《時輪金剛》的觀點來看,就沒有那麼簡單了。“臨終訣竅”裡面講過,中陰身的時候,神識已經脫離了氣脈明點,即使有些神識可以在中陰的境界中呆上十幾年或更長的時間,但由於沒有紅、白明點,所以他們從來看不看見外面的日、月。這就說明,外在的日、月,是人體內在氣脈明點的一種投影,就象人照鏡子,鏡子裡的人並不是真正存在,只是人的影子罷了。同樣的,其他星球的運行,也是內在氣脈明點運行規律的一種外在反映。修氣脈明點達到一定境界的人,完全可以通過自己的呼吸來推測什麼時候月盈或月虧。也就是說,假如他們想知道月相的盈虧,根本不需要看歷書,僅僅通過自己的呼吸即可觀察出來。由此可看見,外在星體的運行與內在氣脈明點的變化,關系極其密切。有些人看到藏歷有時有兩個十五日,有時又沒有十五日等現象時,覺得很希奇。實際上這種根據人的呼吸,即依據內在因緣——業氣和聰明氣的次數,與外在因緣——月球在軌道上的運行速度,而推算出來的歷書,有著非常強的邏輯。《時輪金剛》通過內在氣脈明點的變化規律,來推算出外在日月星辰的運行方式,而俺們根據外在星象的變化,就可以反推出內在氣脈明點的狀況。因此,若可以在出現日食、月食或每月的十五、三十等日子,即氣脈明點運行的某些非凡階段,精進修行的話,其效果一定會非同平常。為什麼在此期間會有顯著的效果呢?藏密認為,俺們每個人天天的呼吸次數是二萬一千六百次(每分鐘十五次),其中的絕大多數都是業氣(不清淨、起雜念的因素),聰明氣(跟業氣的定義相反)的成分很少。但在這些非凡的日子裡,多數的業氣就變成了聰明氣,這就是在這些時候修行會有很大功德的原因。有時在俺們這個半球看不看見月食,而在地球的另一面可以看到,但看到與否並無大礙,只要在出現日食或月食的日子裡,無論是念經、放生或作任何善行,都會有非常大的功德,這是非凡的積累資糧的方法。
請注意:假如您不認同密宗的這一說法,請勿誹謗、诋毀等,以免產生謗法罪!
|
|
|
|
|
|
上一篇:對臨終昏迷者、聾人的助念問題
下一篇:定雲比丘尼骨肉重逢及生西事跡
|
|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