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一行禅師:太陽我的心39如來非來非去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如來非來非去

  這種非概念化的實相,或真空,又可以稱做真如( bhutatathata,在英文中可用"Suchness"來表示)。真如(Suchness)有時譯成"如此"(thusness),意思是如此這般,它無法用語言概念來認識和描述,必須通過直接體驗才能把握。假設桌子上有一個橘子,有人問你:"它是什麼味道?"無法給他回答,你必須把橘子切開,請那個問話的人嘗一嘗就是了。這樣,你就讓他(她)進入了橘子的真如,而無需任何語言概念來描述。

  為了提醒他的弟子注意實相的無拘無束、無始無終性,佛陀讓他們稱他"如來"。這可不是一個榮譽頭銜。"如來"的意思是"如此來者"、"如此去者",意味著他從真如中來,安住在真如中,又回到真如中去,即回到非概念化的實相當中去。又有誰,或者說又有什麼不是從真如中產生的呢?你、我、毛毛蟲、一粒微塵,這一切都是從真如中產生,安住在真如中,最後某一天又將返回真如當中去。實際上"產生""安住"和"返回"這些詞匯,並沒有實在的意義。一個人決不可能離開真如。在《阿奴邏陀經》(the Anuradha Sutra)中,佛陀回答了一個令很多比丘困惑的問題:"如來死後會發生什麼?他繼續存在?他停止存在?他繼續存在又停止存在?他既不繼續存在又不停止存在?"

  佛問阿奴邏陀:"於汝意雲何,如來可以色身見否?"不也,世尊。""如來可以色外見否?""不也,世尊。""如來可以受、想、行、識見否?""不也,世尊。""阿奴邏陀,生時汝尚不知如來,死時即知如來終、如來不終、如來終不終、如來亦非終亦非不終耶?"原子彈之父、物理學家阿爾伯特·歐彭海姆(RobertOpenheimer)偶然讀到《阿奴邏陀經》(the Anuradha Sutra)中的這段文字,基於他對粒子不能夠用時空有無等概念來界定這一事實的觀察,他理解了這段話的真正用意。他寫道對於那些看起來最簡單的問題,我們傾向於要麼不回答,要麼這樣回答,乍一看起來,它與其說是對物理學的正面肯定,不如說更多地讓人想起某種不可思議的教義問題手冊。比如,假如我們問,"電子是否保持同一位置",我們必須說"不";假如我們問,"電子的位置是隨時間改變的嗎?"我們必須說"不";假如我們問:"電子是否靜止不動",我們必須說"不";假如我們問,"電子是否運動的",我們必須說"不"。

  正如你可以看到的,科學語言已經開始接近佛教語言。讀完上述《阿奴邏陀經》(the AnuradhaSutra)中的那一段文字,歐彭海姆說道,直到本世紀,科學家們才能理解兩千五百年以前佛陀的回答。

生死之網可以被撕碎

  還有一種觀法可以代替真空觀,這就是妙有觀。"有"的意思就是當下之存在。"妙有"就是覺悟到一一事物皆含攝整個宇宙,整個宇宙亦含攝一一事物,若不含攝,宇宙即不存在。一旦領悟了萬物間互相聯系、互即互入的本性,我們就不可能再宣稱某件事情是或者不是,因此我們只能稱它為妙有。

  盡管歐彭海姆就電子性質的問題回答了四個"不"字,但是他並沒有說電子不存在。盡管佛陀說:"甚至在此生你也不可能發現如來,"他的意思並不是說如來不存在。《大般若波羅蜜經》使用"非空"(asunya)一詞來描述這一狀態。"非空"與"妙有"是同一個意思。"真空"與"妙有"可以防止我們落入有無分別之陷井。電子和如來都是超越於有無概念之上的。電子和如來的真空和妙有的本性防止我們落入有無的樊籠,並引導我們進入非概念化的世界。我們怎麼樣來修習妙有觀呢?任何一個了解相對論的人都知道,空間是與時間和物質密切相關的。空間對懂得相對論的人而言,比對那些仍然相信空間是獨立於時間和物質之外的人來說,意義更廣泛。當我們觀察一只蜜蜂的時候,我們或許喜歡先用懂得相對論的物理學家的眼睛來觀察,進而超越它,以便從蜜蜂身上看出真空妙有來。假如你努力這樣有規律地去修習的話,用你的整個生命,我相信,它會幫助你擺脫生死之網的纏縛。在禅門裡,生死問題永遠被視為最迫切的。Hakuin禅師曾寫過一個非常大的"死"字,落款時寫道:"能看透這個字的人是個真正的英雄。"我過去認為了脫生死是一個遙遠的目標。在塞根之梵漢佛教大學(Van Hanh Buddhist University)任教的時候,我看到過瘦弱的阿羅漢的雕像,並認為要實現生死之解脫,必須徹底地耗盡我們的精力,以便減少我們的欲望,直到整個疲勞征服了我們。後來在中部越南馮波(Phuong Boi)修行的時候,我領悟到擺脫生死不是一個抽象的長遠的目標。生與死僅僅是一個概念。擺脫了這些概念就是擺脫了生死。它是可以達到的。

  但是了脫生死不是單憑知性的理解就能到達的。當你看透了宇宙中每一個事物相互依存的本性,明白了真空妙有的含義時,你就在你的心田中種下了解脫的種子,為了讓這些種子能夠茁壯成長,我們需要修習禅觀。通過修習禅觀,我們會變得足夠強大起來,可以突破生死概念;生死概念實際上僅僅是我們所創造的許多概念中的一種。

  一個物理學家能夠看透基本粒子的互即互入性,卻沒有超越他的知性認識。從佛教解脫的觀點來看,他僅僅是獲得了一個華麗的外表。同樣,一個人只研究教理,都不去修習禅觀,也僅僅是積累了一些知識作為自我裝飾。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我們有能力修行,直到將有關生與死,有與無等等所有概念連根拔掉。

  我已經提到過的種種意象,如太陽、椅子、毛毛蟲、自行車、電子等等,都可以作為帶領我們去直接體悟實相的對象。把太陽作為你的第二心髒 你的身外之心 去禅觀。觀想太陽就在你身體的每一個細胞裡面。觀想太陽就在植物中,就在你吃的每一口甘美的蔬菜中。漸漸地,你將會看到"終極真實之體"(即法身)(Dharmakaya),並體悟到你自己的"真如本性"。這樣生死就不會光顧你,而你也就獲得了解脫。TueTrung,十四世紀越南的一位禅師,曾經寫道:

生與死
你一直在碾軋我
如今
你再也無法碰我
請深入地禅觀這兩句話,直到你能從身體中的每一個細胞裡看到Tue Trung。

一片樹葉可以引導我們直接契入無相之實相

  在中國,臨濟宗發展到利用公案作為開悟的工具。借助於公案,禅者在心中始終堅持一個話頭,這樣就可以產生強大的定力。下面是幾個公案的例子,他們以問話的形式出現:父母未生前,如何是你的本來面目?孤掌相擊時如何?萬法歸一,一歸何處?通過問話的形式來引起我們的專注。有些公案,比如下面的,雖不是以問話的形式出現,但仍然有同問話相同的功能:

狗子無佛性;
廓然無聖;
藏頭白,海頭黑。

  在參公案的過程中,疑情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參公案的目的就是要打破概念和概念化。雖然出於無意,有時公案也能把禅者長時間地拘限在他的思想和概念化之中。通常只有當禅者進入到死胡同,完全被概念和思維弄得精疲力竭的時候,他(她)才肯放棄概念,回到自身。我認為這是參公案的一個弱點。

  在觀想"互即互入"或"妙有"的時候,行人可以把任何一個現象當作觀想的對象,但是他(她)必須能夠做到把這個觀想對象專注地保持一段時間。他可以選擇太陽、樹葉、毛毛蟲。這種觀法不像參公案那樣神秘莫測,但是,行人如果能下決心一個小時接一個小時地堅持觀照下去,他會成功的。這種觀法避免了行人耗費太多的時間去驅使他的智力尋找問題的答案,而這些問題是不可能通過智力來解答的。太陽、樹葉、毛毛蟲可以把行人直接帶入無相之實相世界,這是一種活潑潑的直接體驗。
 

上一篇:一行禅師:太陽我的心37能放下才能發現
下一篇:鄭淵潔:對親人最大的愛是什麼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