憨山大師:當下一念是修行的根本
按:憨山大師(1546年11月5日-1623年1月15日),法名德清,字澄印,明代「四大高僧」之一,且為中國近代禅宗最大的成就者。自明神宗萬歷時期,佛教中名僧輩出,形成了佛教重新復興的繁榮景象,憨山,雲棲(即袾宏),紫柏(即真可),蕅益(即智旭)四高僧便是其中的佼佼者。憨山十九歲出家,到棲霞山學習禅法,後又學淨土宗的念佛法門。此後,憨山雲游各地,名聲也越來越大,萬歷元年(1573),他來到五台山,因喜愛五台山的憨山神奇秀麗,便以此為號。明萬歷十四年,明神宗把《大藏經》十五部送給天下名山寺廟,太後將其中一部送給正在東海牢山(青島崂山)的憨山,朝廷在牢山建立海印寺,特請憨山主持。萬歷二十三年,憨山因「私修」廟宇獲罪,被充軍到廣東雷州,他在廣東繼續弘揚禅宗,並到六祖慧能的曹溪寶林寺說法,主張禅宗與華嚴宗融合,佛、道、儒三教合一,為當時人們所贊同。憨山在粵五年,竟名滿大江南北。隨後,憨山獲准回牢山海印寺,著有《法華經通義》、《莊子內篇注》等十余種,涉及佛、道、儒三教,其門徒還匯篇了《憨山夢游集》五十五卷、《憨山語錄》二十卷。憨山於天啟三年(1623)圓寂,享年七十八歲。以下系憨山大師《夢游集》裡的內容摘選,由jialin618翻譯為白話文,在此表示感謝。
圖片引自《憨山大師年譜疏》
憨山大師開示:
無明生死的根源就是當前的一念,就如同有人周游十方,盡了一輩子的力,說已經跋涉了千山萬水,其實他沒有離開過他的腳跟一步。所以說歷劫妄想變化流轉生死輪轉,實際上沒有離開過當下一念。如果能在平時的見聞覺知念頭生起的地方用力看破,生妄念的地方不再生起,那麼歷劫的生死情根就會當下頓斷,其實不需要借助其他力量了。
我曾經對學道的人說,念頭起來的時候就要看破,事情還沒到的時候不要生(憂懼希冀的)妄想,如果真能做到這樣修心,那麼妄想自然會斷滅,外面的事情自然沒有對你有干擾了,修道的能力自然增強了,修行的功夫也就容易成就了。
在平時想沒有起心動念的地方立定腳跟返觀內照於念頭起來的地方,就是追究這一念是從哪裡開始的,追到念頭生起的地方本來是無生的,那麼一切妄想情慮就當下冰消瓦解了。然而所忌諱的就是沒有勇猛力,不能把斷妄想的咽喉,不知不覺跟著妄想一去不復返了!
生死的根源就是平時種種愛取捨我慢貪嗔癡。既然知道這些是生死與苦的根源,發心要斷除,也沒有別的方法,就是在這些妄念起來的時候就照得清清楚楚,不讓它起來,面對妄念不起心,那麼妄念就自動消失了,消失以後也不要去延續它,這樣修心,每個念頭都不放過,心心不昧,覺知自然變成靈知,那麼我們的心就遇到各種境界不會牽動本心,觀察內心心不附著外境,內心裡外境不能到,那麼生死就無法依附了。這樣去修心,沒有必要再去求其他的玄妙訣竅了。
無論閒忙動靜、迎賓待客,在日常言行處去參究,不能放過,放過了就被外境所擾動,擾動了就生起了厭煩心,厭煩了就會想休息,再沒有念道修行的心思了。心志歸一就百事可做了。如何修心呢,就在念頭起來的地方著力,念頭起來就看破,看破了就當下妄念消失了,就不會延續妄念被妄念所轉了,這個就是參究心地的方法。所以古人說,從容易的地方下手去做難事,從小事下手去做大事,當下一念就是容易的地方小的地方,這裡下手就會感覺容易。如果捨棄這個方法要等到有空了安靜了才去修行,那麼這輩子也不會有修行成功的一天了。沈生只要在當下一念上去做功夫,不要向外尋求,即使是禮佛持咒,也只在這當下一念可靠的力量上去做,總之種種修行的方法都是攝持心念的方法。
六祖慧能大師說,“常自見己過”,這一句話就是成祖作祖的要訣了,所說的“過”,不是做事的差錯,而是自心的妄想。因為我們的心上本來並沒有一樣東西,平平貼貼的,只要有一個妄想就是過錯了,一個念頭就是過錯了,更何況種種惡習呢,而念頭出現了自己不知道,怎麼能免去過錯呢?學佛的人如果用心不在心念上用功,那麼會終生參學而不能得到真實的益處,這是因為用浮想抓住影子(而非真實)用功的緣故,這樣是錯到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