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法華經》有感
《法華經》全稱《妙法蓮華經》,是大乘佛教中的一部重要經典,也是佛陀最後說的經典之一,融通了全部的佛法。揭示了人人都可以成佛、會三歸一、實無三乘的“一佛乘”思想。每每讀來,都令人振奮、高亢,充滿希望和力量!
文語言流暢,譬喻生動,文字優美,大量的譬喻是貫穿《法華經》全文的重要表法方式。李贽說:“是經二十八品,品品皆說妙法蓮華,至求其所謂妙法蓮華者,則渺不可得。嗚呼!此所以為妙法蓮華也欤!” 道出了《法華經》少議論而多譬喻的特點。如火宅喻、四車喻、窮子得寶喻、衣裡藏珠喻、藥草喻、化城喻等。也許是近來多有去醫院的緣故,對文中的藥草喻別有一番感觸和體會。
“譬如三千大千世界,山川溪谷土地所生卉木叢林及諸藥草,種類若干,名色各異。密雲彌布,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一時等澍,其澤普洽。卉木叢林及諸藥草,小根小莖、小枝小葉,中根中莖、中枝中葉,大根大莖、大枝大葉,諸樹大小,隨上中下各有所受。一雲所雨,稱其種性而得生長華菓敷實。雖一地所生,一雨所潤,而諸草木,各有差別。”
藥草生長在山間,采回來可以治病。而藥草的生長必須雨露滋潤。不管什麼藥,上品藥、中品藥、下品藥,尊貴的藥與一般的藥,不經過雨露滋潤都長不起來。雨露滋潤以後,根據其寒、熱、溫、涼的藥性,就可以療治各種病。這是藥草品的寓意。
佛陀就如大醫王,根據眾生的根機,不同的病情,應病與藥。而佛法正是無上妙藥,隨上中下,因機施教,化解不同的身心疾病。
上個月陪父母去某大醫院看腿,排了11天才掛到一個專家號。熱氣騰騰的大廳擠得讓人透不過氣來,有的一早就來排隊,有的提前一天就來等待,還有好多外地來的病人等了更久……看著那一雙雙疲乏、無奈而又惆怅急切的目光,著實讓人心傷……母親的腿被專家很輕松的看了一眼就說:“是關節炎,不是半月板損傷,沒別的辦法,必須手術,換一個膝關節。”連ct片子都不看,就下了斷定,著實讓排了11天的自己感到有些失望啊!人不是機器,人體有自身恢復的自愈能力,為何要用維修機器的方法來維修人體呢?讓人很是費解。
為何有那麼多的病苦?到底如何得到最好的治療和救護?生命的意義和快樂的新方究竟尋歸何處?
世間的病有地、水、火、風四大不調引起的;有很多人是有病亂投醫,亂吃藥而引起的藥物致病和醫療致病;還有就是不管它有沒有營養,也不管它有沒有毒素,為了滿足一時的口腹之欲,由飲食而導致的疾病;還有起居不規律而引起致病;還有就是由於造業所招感的冤業病、魔鬼纏心的病等等。
佛法看待生命的本質和萬事萬物的現象,遵循因果規律和緣起規律,以及佛陀慈悲的願力,讓人向內心去尋找答案和解決問題的辦法。是從根本的“因”上解決疾病。好比醍醐妙藥,這種妙藥以療心病為主,同時又治身病。
實際上一切疾病都和心理問題相關聯。
醫學家實驗證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疾病都與免疫系統有關,影響免疫系統的三大因素:遺傳、信仰(信念)、情緒。
美國最負盛名的心理治療專家,傑出的心靈導師露易絲·海說:“所有疾病都是不寬容的狀態導致的”,她認為疾病背後所隱藏的心理模式,都有能力采取積極的思維方式,實現身體、精神和心靈的整體健康。
中國科學院心理所王極盛教授歷時多年,對北京500多個班、兩萬多名學生進行測試所得出的結果表明:當今中學生三個人中就有一人存在各式各樣的心理問題。有資料表明,當前引起各種疾病的原因中有百分之七八十與心理因素有關。由此可見,不良心理因素對健康危害不亞於病菌,而良好心理因素對健康的作用則勝過保健品。
《量子心靈世界》這本書中也列舉了各種疾病和心靈的相關性。比如:
1)頭部、頭痛、頭暈等,可能原因:內疚、罪惡感、不能原諒自己、困惑、想不通、不想想了、不想回憶或提起某事。
2)嘴破、喉嚨、扁桃腺炎症等,可能原因:講話較直、愛責備別人、說長道短、常說錯話、強詞奪理、好辯、有對人破口大罵的傾向。
3)腦上的疾病,與內心的想法、觀念有關。可能原因:固執、執著、不易接受別人的看法。
4)肺病,與內心的壓抑有關,可能原因:生活被限制過多、不得志或不被重視有關。
5)肝病,與怒有關,可能原因:長期壓抑情緒、常發脾氣、心浮氣動、缺少耐性、厭煩等。
6)憂郁症,與內心的情緒混亂有關,常被負面的情緒困擾揮之不去或有越軌隱瞞行為。
7)口臭,與表達溝通有關,可能原因:不善表達、習慣說謊、隱瞞等。
8)胸部、胸悶,有心事,可能原因:心結、郁結。
每一個人都想要過快樂的生活,這是人類的基本需求,但是往往我們在追求快樂的時候,無形中又種下了更多不快樂的因素。短暫的快樂不足以彌補他的繁衍和增長,正如《楞伽經》裡,佛陀用春蠶作繭來比喻的那樣,我們每個人像蠶一樣不停地吐出絲來,絲就是我們的種種欲望、幻想,繭絲越來越多、越來越重,結果我們像春蠶一樣被自己的欲望所圍困,牢牢地被束縛在其中,永遠不得出來……
很多時候自己也是常常把問題都歸咎於外界並且曾試圖改變外界的現實,著於外相的圓滿而忽略了內心的成長,遇境是那麼的脆弱,常常不合我意,於是消極對抗、排斥、抱怨,最後不得不逃避……
經上說:“病由業起,業由心生。”身、心好比一個硬幣的兩個面,彼此不可分離。《業成就論》上說:“此心識種子,無邊相續行,自心中因緣,彼彼種力生,彼次第不失,時至則得果。”
佛說:“任何痛苦的生起,都起於習性的反應。如果所有的習性反應止息了,所有的痛苦也就止息了。”
又說:“萬事萬物,因心而生;至要為心,萬法唯心造。”
所以真正解決還要從心上下工夫。面對痛苦,不恐懼、退縮和逃避。因為無常,所以一切都會該變。堅定信仰,常常皈依、祈求。最近在美國的一項研究已經發現,虔誠佛教徒腦部的“快樂中心”經常處於活躍狀態。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研究小組對一些已經皈依佛門多年的人的大腦進行掃描時,特別留心對感情、情緒和性格具有重要影響的區域。他們發現佛教徒左腦的“快樂中心”經常處於高度活躍狀態。杜克大學的歐文•弗拉納根教授在《新科學家》周刊中寫道:“我們現在能比較有把握地假設,人們經常碰到的那些看上去很快樂平和的佛教徒心裡真的很快樂。”建立正確的認識和觀念,放淡對欲望的追求和無限的渴取。心存善念,學會感恩,盡己所能的為他人付出。學會反省和忏悔,培養良善的好習性,去除識田的垃圾。樹立生命的典范和宗旨的量,讓三業有所依憑和導向。適當的禅坐,覺照寂靜的快樂,在生活中感悟心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