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來藏經》義理簡明精要,重點在表達眾生皆具清淨的佛性,只是被煩惱所覆蓋而隱沒不顯;透過正法的修學去除煩惱,即可豁然顯現出來。
《如來藏經》是闡揚如來藏思想的經典,現存有兩種漢譯本:一是東晉·佛陀跋陀羅譯《大方等如來藏經》一卷,另一本是唐·不空譯《大方廣如來藏經》一卷。“大方等”就是“大方廣”,本為九分教或十二分教之一,後為大乘經典的通名,意指義理的廣大精深。依據經名,如來藏思想被視為廣大精深的法義。
在對《如來藏經》的內容進行概述之前,有必要對如來藏思想作基本的介紹。如來藏思想常遭受批判,認為與印度的“梵我合一”思想合流,肯定一形上的實有,有違佛教緣起性空的根本教義。關於此點,聖嚴法師的觀點很值得參考,他說:“我更相信如來藏思想,並不違背緣起的空義,而具有實寬容性。”進一步又說:“佛性、如來藏、常住涅槃等,其時都是空性的異名。佛為某些人說緣起空性,又為某些人說眾生悉有佛性,常住不變,但是因緣法無有不變的,唯有自性空的真理是常住不變的。有了無我的智慧,便見佛性,見了佛性的真常自我,是向凡夫表達的假名我,並不是在成佛之後,尚有一個煩惱執著的自我;那也就是《金剛經》所說的‘無住生心’的一切智心,絕對不是神教的梵我神我。”(《自家寶藏——如來藏經語體譯釋》,台北:法鼓文化,頁5、7)也就是說,不能離開空性的體證來理解如來藏。其實,空性的體驗是離言說相的,但為了與尚未體證者溝通這種至高的境界,因而假藉“如來藏”、“佛性”之名來表達。
眾生皆有如來藏
在此經開首,介紹了諸位菩薩及其余會眾之後,佛陀突然進入三昧而顯現神變:“有千葉蓮華,大如車輪,其數無量,色香具足,而未開敷。一切花內,皆有化佛,上升虛空,彌覆世界,猶如寶帳。一一蓮花,放無量光,一切蓮花,同時舒榮。佛神力故,須臾之間,皆悉萎變。其諸花內,一切化佛,結加趺坐,各放無數百千光明;於時此剎,莊嚴殊特。”本來未開的許多蓮花,花中都有化佛,上升於虛空中;在放出無量光明之後同時綻放,突然又枯萎敗壞,這樣的景象代表著什麼意義?
就在會眾都感到疑惑的時候,會中有一位名為金剛慧的菩薩,代表大眾向佛陀請求決疑,是這部經典的當機眾。佛陀表示顯現這樣的瑞相,是將要演說名為《如來藏》的大乘經典。未開的蓮花苞譬喻煩惱眾生;花中的化佛喻眾生所具的清淨如來藏;花開而後萎變顯現化佛,喻如來演說佛法讓眾生去除煩惱,顯現佛性。
《如來藏經》的義理簡明精要,重點在表達眾生皆具清淨的佛性(如來藏),透過正法的修學去除煩惱,即可豁然顯現出來。對信受如來藏教義的人來說,這種正面肯定如來藏的教義是“了義教”,也就是圓滿解說的教義。經中的核心文句述說如下:“一切眾生,雖在諸趣煩惱身中,有如來藏,常無染污,德相備足,如我無異。……諸佛法爾,若佛出世,若不出世,一切眾生如來之藏,常住不變;但彼眾生,煩惱覆故,如來出世,廣為說法,除滅塵勞,淨一切智。”眾生的煩惱身中本來就具有清淨、常住不變的如來藏,與如來的智慧德相無異,只是被煩惱所覆蓋而隱沒不顯;雖為煩惱所覆蓋,卻無礙於本質的清淨。因此,依據如來的正確教法去除煩惱塵勞,即能體證此本具的如來藏。
如前所述,我們不能單從“有”的角度來理解這個段落,還必須透過“空”義來思惟此義,如此才不致落入一邊的偏執。由於此經說理極為精要,應當配合其他佛性、如來藏相關經論,從全體義理的脈絡來掌握其意趣。
譬喻方便顯深義
在簡明地開闡如來藏的意義之後,為了讓聽聞者獲得進一步的理解,及較深刻的領會,佛陀再以數個譬喻作為補充。第一個是“群蜂繞蜜喻”,其文如下:“譬如淳蜜在巖樹中,無數群蜂,圍繞守護。時有一人,巧智方便,先除彼蜂,乃取其蜜,隨意食用,惠及遠近。”淳蜜代表如來藏,巖樹指眾生的煩惱身,群蜂好比眾生的煩惱;有一人以巧智方便去除群蜂,取得淳蜜,惠施遠近,譬喻如來能自覺並覺他,以智慧和方便教化眾生,為他們開啟佛的知見。
其次是“糠※粳糧喻”如下:“譬如粳糧,未離皮※,貧愚輕賤,謂為可棄,除蕩既精,常為御用。”如來藏好比包裹在粗糠(煩惱身)下的精米,愚癡凡夫(貧愚)只見外面的糠皮,所以視為無用可棄之物;如來(國王)則能將外面的粗糠除盡,享用精米。如來以佛眼照見每個眾生都具有如來藏,眾生自己卻不知曉,所以“以方便,如應說法,令除煩惱,淨一切智,於諸世間,為最正覺。”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而成佛。
第三個是“金墮不淨處喻”:“譬如真金,墮不淨處,隱沒不現,經歷數年,真金不壞而莫能知。有天眼者,語眾人言:此不淨中,有真金寶,汝等出之,隨意受用。”如來藏(真金)在煩惱不淨中仍能保持清淨的本質,因是隱沒的,凡眼無法照見。如來(天眼者)以佛眼照見,示導眾生去開發自家寶藏。
接下來是“貧家寶藏喻”,貧窮人家有寶藏而不自知,一直過著貧苦的日子,寶藏又沒有嘴巴告訴貧家自己在哪裡。煩惱眾生就像這樣,不知自家有清淨的佛性而不去開發,冤枉地久遠流轉生死,幸好有如來為我們開示這個深義。
第五個譬喻是“庵羅果種喻”:“譬如庵羅果,內(種)實不壞,種之於地,成大樹王。”果核(煩惱身)內的果實(如來藏)是不會壞的,遇到合適的因緣就會生根發芽,長成大樹(如來藏朗現、成佛)。
其次是“弊物裹金喻”,有人帶著真金佛像(如來藏)到外國去,怕遭遇到搶奪,就用破舊物(煩惱身)包藏著。這個人在途中忽然死了,金像連同破舊物遭棄置曠野,任人踐踏。有得天眼者(如來)能見到破布中的金像,將它取出,金像於是受到一切世人的禮敬。佛陀說法讓眾生開顯自家如來藏,若能修行成就,即受世人恭敬禮拜。
第七個譬喻是“貧賤丑女懷輪王喻”,敘說如下:“譬如女人,貧賤丑陋,眾人所惡,而懷貴子,當為聖王,王四天下;此人不知,歷經時節,常作下劣生賤子想。”貧賤丑女指煩惱眾生,懷了尊貴的轉輪聖王子(如來藏)而不自知,以為所懷的是種姓低賤的兒子。如來因此為眾生開闡如來藏的教義,讓他們產生可以修行成佛的信心。
第八是“鑄模內金像喻”,金像(如來藏)鑄成後,暫時還包在焦黑的鑄模(煩惱身)內,當打開鑄模時,則顯現出放出金色光芒的真金像。如來觀察到:“一切眾生,佛藏在身,眾相具足。如是觀已,廣為顯說,彼諸眾生,得息清涼,以金剛慧,捶破煩惱,開淨佛身,如出金像。”如來說法為眾生顯示如來藏,令他們開發般若智慧破除煩惱,照見清淨的佛身,安住於清涼的境界。
凡夫煩惱垢重,常對自己能否修行成就不具信心,輕視自己,以致在實踐上缺少動力。如來慈悲,見到眾生都具如來藏,都有成佛的潛能,所以廣為眾生說:“善男子!莫自輕鄙,汝等自身皆有佛性,若勤精進,滅眾過惡,則受菩薩及世尊號,化導濟度無量眾生。”讓他們生起精進修行的決心,朝無上菩提的證得而努力。
行者聞已生信心
關於如來藏思想這種啟發眾生的意義,還可以參考《楞伽經》的一段話:“我說如來藏,不同外道所說之我。大慧!有時說空、無相、無願、如、實際、法性、法身、涅槃、離自性、不生不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如是等句說如來藏已,如來、應供、等正覺為斷愚夫畏無我句故,說離妄想無所有境界如來藏門。……如來亦復如是,於法無我離一切妄想相,以種種智慧善巧方便,或說如來藏,或說無我。”如來藏不違空性,如來藏是從正面肯定的方式來說明(表诠),空性則透過否定的進路來呈顯境界(遮诠)。然而,許多眾生慧根尚未成就,聽到“無我”的教義會感到驚怖恐懼,直接教導性空義理會產生反效果,佛陀以如來藏教義來引導他們,既讓他們能夠信受佛法,也能強化修行上的信心。
在這部經中,提及信受這個法門並說明修行的利益:“若有菩薩,信樂此法,專心修學,便得解脫,成等正覺,普為世間,施作佛事。”其中“等正覺”是佛的覺悟境界,也就是說,有緣的眾生信受這個法門,專心用功來提升自己,將來會成佛而廣行度化眾生的事業。信受如來藏法門,修行成就,將來亦可為眾生宣揚如來藏教義而廣行法施:“諸佛出興於世,為開身內如來法藏,彼即信受,淨一切智,普為眾生開如來藏,無礙辯才為大施主。”如來藏教義有其在佛法教學上的重要意義。
這個世間有人重思辨,有人重信仰,如來藏思想有其極大的時代適應性,聖嚴法師說:“適應未來的世界佛教,仍將以如來藏思想為其主軸,因為如來藏思想,既可滿足哲學思辨的要求,也可滿足信仰的要求,可以連接緣起性空的源頭,也可以貫通究竟實在的諸法實相。”(同上,頁7)為了達成這個教化目的,我們首先必須去除過去對如來藏思想的不恰當解釋,發揮其與性空義理融通的深義,使其成為世人悟入諸法實相的重要跳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