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禮舉要》修學心得
虔誠頂禮恩公師父上人。頂禮學院老師大德善知識。弟子提交《常禮舉要》修學報告 ,有不對之處請大德們批評斧正。
儒家的五倫、四維、八德就是,“父子有親,夫婦有別,長幼有序,君臣有義,朋友有信”,前三條這是家庭中的倫常。四維就是禮,義,廉,恥。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是人應當具備的基本道德。
李老師在開篇勉辭中說明:“學儒學佛,約之以禮。”大乘佛法能在中華大地生根生長,因為有深厚的儒家文化做根基,而儒家文化的體現“博我以文,約之以禮”,需要以禮來實踐,這正和佛家需要持戒做為修行的方法非常相似。特別對於我們在家學佛弟子, 《常禮舉要》是起碼的為人處世禮節了。因為不懂,與人相處才出現許多不合睦,不愉快的現象。比如說第一節:居家,共十二條,我們對照著看自己的家庭,第一條我們就沒做好:“為人子,不晏起,衣被自己整理,晨昏必定省。”對於自己子女種種禮節的虧失,比如睡懶覺,起床不疊被子,自己的臉色就不好看,也是導致家庭不合睦的原因之一。其實看到別人的過失自己心裡起了煩惱就是自己的過失。自己的德行不夠才沒有教育好子女。學佛前,自己孝道也非常虧失,至今還在一點一滴地改正當中。居家的禮節沒有做好樣子,更不用說在外為人處世了,學佛前,父母雖然教過一些禮節,比如“坐不中席,行不中道”,“長者與物,須兩手奉接”,“長者立不可坐,長者來必起立”,“睡眠不仰不伏,右臥如弓”,“食時不歎,不訓斥子弟”等等,但是以前還是經常犯的錯誤,沒有引起重視。第二章“在校”的禮節,也只是小學時,因在我在讀小學的時候,民風淳樸,愛國尊師的風氣還在,當時還做到一些。後來隨著步入社會,慢慢也就流俗眾,長浮華,隨波逐流了。再往後“處世”,這一章,應該是日常生活與人交往最常用的禮節了。自己對照看看,十五條基本禮節,大多數都沒有做到。如“與殘疾人會面,須格外恭敬”,“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些雖說是日常生活禮節,其實也是“妄語、惡口、兩舌、貪欲、邪見”等惡行的體現,比如“無道人之短,無說己之長”,“口為禍福之門,話要經一番考慮再說”,“見失意人,不說得意語;見老年人,不說衰喪話”,“不侮辱人,不向人開玩笑”,“與肩挑小販苦力,莫討便宜”,“凡事要合理智,不可偏重感情”‧‧‧‧‧等等。其中李炳老重點講了一句“善人自當親近,須要久敬;惡人自當敬而遠之”。當今五濁惡世,我們幾日不聽經,不讀聖賢經典,就馬上退轉,種種妄念習氣就起來,深深體會到自身業障深重,習氣難改,學佛日短,不能離開師父和大德們,唯有跟隨師父上人,天天聽經,親近善知識。今生唯一大事,就是脫離六道,往生極樂世界。深感六道惡苦,既然還在人間,就要存好心,盡量做好人,說好話,行好事,這些都要學習《常禮舉要》、《弟子規》等處世待人的行為規范,以期更好的與人結善緣,結法緣,也在與人事物的接觸中歷事歷心,好好修行。
後面第四章聚餐、第五章出門、第六章訪人、第七章會客、第八章旅行、第九章對眾、第十章饋贈、第十一章慶吊、第十二章稱呼,都是介紹出門在外、公眾場合,禮尚往來應注意的禮節、禮數。我們好好一條條看過去,發現懂禮學禮行禮不單是內在修為的一種體現,也是尊重他人,愛護環境,安全防范等許多優點的體現。若能人人學禮,社會一定能轉化,真正出現祥和安樂的現象。比如處世章“無道人之短,無說己之長”,“施恩求忘,受恩必報;聞罪於人須求解,開罪於我應加恕”,“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聚餐章裡“座有次序,上座必讓長者”,“舉箸匙,必請大家同舉”,“箸匙所取肴菜,不倍於他人”等;出門章裡“乘車,見長者必下”“遇婦女老弱,應盡先讓路讓座”等;會客章裡“及門先趨,為客啟阖”,“每門必讓客先行”,“入門必為客安座”,“敬茶果先長後幼,先生後熟”等; 訪人章裡“先立外輕輕扣門,主人讓入方入”,“坐立必正,不傾聽,不嘩笑”等;饋贈章裡“禮尚往來。來而不往,往而不來,皆非禮也”,“賜人不曰來取;與人,不問所欲”,“贈人物品,必謙必敬”‧‧‧‧‧‧等等,都從禮節上體現出對他人的尊重。又如出門章裡有“登高不呼、不指、不招呼”,“路上不吸煙、不嚼食物、不歌唱”,“車馬繁雜沖區,不招呼敬禮”,“不立在路上久談”,“不走馬路中間,越路須先向左右看清,不可與汽車爭路”,“一人不入古廟,兩人不看深井”,“逢橋先下馬,過渡莫爭船”,“在舟車上或飛機上,不探首或伸手出窗,不得隨便涕痰”‧‧‧‧‧‧等等,從各種應有的禮節上,告誡我們守禮不單是個人的事,也與周圍的環境有莫大的關系,守禮也能讓我們時刻處於安全的范圍之內,不至於出現大的意外,或是招惹到是非之事。其實禮是相通的,一個人用真誠心去尊重他人,也會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愛護公共環境;有這種仁義的心,也會愛護大自然,愛護萬物;所謂“仁者樂山,智者樂水”,長存這種仁愛之心的人,愛人愛物,境隨心轉,又怎麼會有禍患呢?
李炳老在講記中,最後一句說到:“這些禮,在日用平常所必須要的,這是常禮,人人必須有的。‧‧‧咱這個舉要呢?就是人人皆知。這不是說今日之下,說民國以前,鄉間放牛的、放羊的,沒念過書的,他也懂得的,這可算是舉要!《常禮舉要》的學習,必須要落實,否則即是空談,並不是在書本上,而是一定要用禮在日常生活中。反復學習體會《常禮舉要》《弟子規》等儒家經典,並認真落實到處世待人中,切實以禮節扎根,重新學做人,以三個根為我們修學的基礎。好好修學,好好念佛,依佛教誨,真修實干。究竟圓滿菩提道,蒙佛接引往生極樂。請學院諸位大德法師指導!萬分感謝!
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