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得家庭內嫌隙”。其實要去掉嫌隙,最重要的要真誠心提起來,俗話講的“精誠所至,金石為開”,誠是可以感通的。人如何達到誠?心中對人、對對方沒有成見才有可能達到誠,或者心中不能摻雜貪瞋癡慢疑。比方,跟他講沒用的,對人的疑心已經起來。您跟他在交談的時候,那個誠就提不起來,他感覺不到,通不了,甚至他會感覺到你不信任他。所以曾國藩先生對“誠”下了一個批注,很有味道。我們時時都想著誠重要,包含這段話裡面都強調,“所以行之者一也”,那個“一”就是真誠。曾國藩先生說,“一念不生是謂誠”。一個妄念都不生,具體一點就是不生貪瞋癡慢疑。大家想一想,我們貪心起來,都有目的跟人家講話,怎麼會真誠?帶著情緒跟人家講話,怎麼會真誠?所以夫妻關系也好,父子關系也好,兄弟關系也好,真正能突破,能夠在家庭裡面三種倫常和樂、和睦,然後都可以講真心話,沒有任何隔閡,家齊而後國治,就可以跟別人沒有隔閡。
但往往我們在從事傳統文化的工作,我們也剛學,因緣也走得比較快,結果忙著忙著,都在服務大眾,自己家裡面這些倫常關系,以前存在的問題,現在並沒有改善,甚至更嚴重、更得不到家人的認同。因為感覺你接觸傳統文化以後更忙,更沒有體恤他們的心,更不照顧家庭,那不就更不能得到認同嗎?大家想一想,我們連最親的人的感受都感覺不到,把時間都花在外面,其實這不又是我們一個新的執著出現了嗎?什麼執著?第一,不依照經典弘揚聖教;第二,喜歡做的就拼命做,不願意面對的就擺在那裡。請問大家,擺在那裡會不會原封不動?不進則退,擺著只會發臭而已,你不處理的話,人的心隨時都會變化,你不處理,他鐵定;我感覺現在的人疑心重,而且很容易往壞處想,明明就沒有那個意思,就特別容易往壞的想。您假如遇到一個親戚朋友,他什麼事都往壞處想,你會不會覺得很無奈?你怎麼不往好處想?淨想不好的。其實一個人會往壞處想是結果,原因是什麼?他那個心理反應是一個果相,因呢?很可能他成長過程就缺乏安全感,一缺乏安全感就很容易往壞處想。所以面對這樣的情況,不只不要指責對方,能體恤他的成長背景就好。人能體恤了,就容易交心、容易溝通;是指責、是對立,就不容易溝通。
台灣有一個在慈善團體服務的人,知名度很高,後來孩子犯罪被關起來。這個事情造成整個社會很多的討論,最後他也不敢再出現。這個流弊就出現,人家說:統統在做公益,連自己的孩子都不好好教育。所以不論現行而論流弊的問題。為什麼古人說,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之後才是治國?服務社會,只要不按照這個次第,後面的流弊就會出現。所以這一句提醒很重要,“消得家庭內嫌隙,便是一大經綸”。
其實人真正提起勇氣,真誠去溝通,應該大家都有經驗,還不敢去的時候想很多、擔心很多,真的自己心境調整好,很真誠去,哪有那麼復雜,幾句話對方也有很好的響應。所以反而是自己的慣性思考,造成自己心理上的壓力跟障礙。假如真的去做溝通,對方還不接受?我們的心會不會受傷?諸位學長,你們受過傷嗎?告訴大家,經典叫法藥,可以療傷止痛。人家不理解你怎麼辦?棉被蓋起來哭兩滴,突然想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就不哭了。比方在情感當中受創,棉被蓋起來哭兩滴,出來想到“人在愛欲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苦樂自當,無有代者”,干嘛自討苦吃,不哭了。棉被拉下來,該干什麼事趕快去干,哭還要傷害身體,浪費精力,浪費時間,真無聊,不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