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淨空法師《華嚴經講記》
【或名有安隱。】
這句意思也很明顯,但是確實也很深。‘安隱’,特別是我們現前社會,幾乎每個人都在祈求,那就是在我們現前的這個世紀,動蕩不安。我們對於這個社會狀況深深感到厭煩,無不是在祈求安定和平,唯有安定和平才有繁榮、才有興旺、才有幸福。所以,“安隱”是我們當前迫切的需要。
“安隱”到哪裡求?這就是最近這些年來,我們常常提到的宗教教育。我們知道六道凡夫無量劫來熏習的煩惱習氣,真的是無量無邊,習氣的嚴重我們沒有法子能夠想象。這些東西與生俱來,生下來就帶著煩惱習氣。好在人投胎到這個世間來,確確實實有隔陰之迷,就象人害一場大病,這是我們曾經見到過的。一場大病好了之後,記憶力喪失掉了,本來記憶力很好,聰明伶俐,一場大病病了之後,記憶力嚴重的傷害,以前那種聰明伶俐沒有了。一場病都能產生這樣的現象,生死之苦的痛苦比病苦要嚴重得多,所以這一個生死,他把前世的事情統統都忘掉,這是一樁好事。如果家裡頭有明白人,這是很好機會,從頭教起,過去那些惡的習氣不讓它起現行,要想方法防止它;教他不善的念頭不能起,不善的話不可以說,不好的事情不可以做,從小約束他、規范他,幫他斷惡;善的念頭、善的言語、善的行為,幫助他興起。這就叫什麼?這是教育,教育在這個時候就起很大作用。所以古聖先賢無不重視童蒙的教育,童蒙養正。如果童蒙你要是不教他,慢慢怎麼樣?慢慢他舊的毛病習氣,又會恢復,這個道理不可以不懂。
我們自己懂得這個道理了,就知道自己怎樣修行?我要不依聖賢教誨,不天天讀經,不天天在這裡忏悔、斷惡修善(中國古人講的“改過遷善”,是一個意思),我們的無始劫以來的煩惱習氣肯定會現行,它慢慢恢復了。這一恢復,又接受新的染污,讓我們煩惱習氣生生世世都在增長。你要問,現在不善的念頭這麼多,不善的言論、不善的行為充滿了這個社會、充滿了世間,這是什麼原因?就是剛才講的,他在童年的時候沒有做這個防范的工作,防非止惡,沒有做這個工作。童年一出生,有隔陰之迷,前世雖然有惡業,突然經過這麼一次轉變,把前世的事情忘掉了,現在給他新的、正確的觀念,正確的修行方法,好!古大德講,“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從小要養成好習慣,這個機會不能錯過,錯過之後,麻煩就大了!
可是非常不幸,在我們現在最近這一個世紀,疏忽了。多少人家錯過了這個機會,就是童年的時候喪失了養正的教育。現在更是糟糕,現在是完全沒有了,徹底的沒有了。小孩生下來,過幾天眼睛張開了,張開他就在接受教育。接受什麼教育?電視。電視裡頭形形色色他開始在看,他還不會說話、還不會走路,他會看。等他會說話、會走路的時候,他過去生中那些毛病習氣慢慢就又恢復起來了。所以現在小孩很小都不聽話了,什麼原因?我們要明了!然後你才曉得童蒙養正是多麼重要,關於一個人一生邪正善惡,這一生當中富貴窮通,又關系到來生、下一生的善惡果報,關系實在太大太大了。做父母的人在這上面疏忽,怎麼能對得起兒女?兒女將來長大了不孝,其來有自,不能怪他,他沒有過失。過失要反省反省,過失在自己疏忽了養正的教育。
今天社會,唯恐你不貪,唯恐你不瞋,唯恐你不癡,唯恐你不傲慢,社會怎麼會安定!世界怎麼會和平!我們要多想想。我們學佛的同學生在這個社會,不幸當中的大幸,我們同學當中有幾多人童年接受過養正的教育?恐怕十之八九都沒有!真正是過去生中的修行善根、福德、因緣,我們靠這一點基礎,不是養正的基礎。如果養正的基礎接著我們善根的基礎,這個人這一生當中他就成就了。我們今天缺少了一半,養正的基礎沒有,還有善根基礎。善根基礎要靠什麼?要靠長時熏修。古人所謂“三日不讀聖賢書,面目可憎”,這個道理就是三天沒有接受聖賢教誨的熏習,你的煩惱習氣就現行了,這個意思就是你退轉了。“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要小心、要謹慎,要勇猛精進,你就會有成就。
勇猛精進,每天不能離經教,每天不能離修行,修行就是依照經教裡面的道理、方法修正我們自己的過失。我對於宇宙人生,一切人事物,想法的錯誤、看法的錯誤、說法的錯誤、做法的錯誤,經典是標准,經典是佛知佛見,佛言佛行,依照這個標准來修正我們的過失,這叫修行。修行的功夫一天都不能放棄,一天不讀佛經,一天不修行,毛病出來了,又犯過失了,這是當然之理,一點都不奇怪。為什麼?毛病習氣無量劫熏修成的。我們要把功行密集,日夜不間斷,讓煩惱習氣沒有機緣冒出來,這個功夫才行。稍稍松懈,它就出來了,不知不覺,我們常講有意無意,他就又犯過了。一犯過失,哪來的安穩?惡因感惡果,善因則得善報,這是真理,這是宇宙自然的現象。
所以,只有認真學習聖教,我們才能真正獲得安穩。在現前這個社會,我也說過,唯有契入佛菩薩的境界,你真的得大安穩!得大安穩,就不在這一段,在前面滅谛,得大安穩是滅谛;有大安穩是因,得大安穩是果。有大安穩,還是要把宇宙人生的真相搞清楚、搞明白,依照這些理論方法來學習,“學而時習之”,你就“有安隱”了。有安穩,換句話說,就是你有把握得安穩,你有把握得自在,你有把握超越三界六道,你有把握往生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
在現在的社會裡頭修行,也大非易事!為什麼?一個人總要明了,無量劫來造作的惡業很多很多,與一切眾生結的些恩怨無量無邊,菩提道上遇到了,就產生障礙。恩、怨都會造成障礙,有恩的,所謂知恩報恩,會造成貪戀的障礙,生起貪心、生起留戀,這個問題嚴重,你就不能往生;是怨家債主就起瞋恨,瞋恨也是障礙。換句話說,這些境界會引發你阿賴耶識裡頭的煩惱習氣、貪瞋癡慢,他把你這個東西勾引出來,讓你天天生在煩惱當中,天天在鬧情緒,你的道業不能成就。縱然是你的福德也天天在打折扣、在折損,這是今天社會現象,普遍的現象,嚴重的現象。
真正修道人要有慧眼,要能看得很清楚、很明白。怎麼樣把宿世的怨親把他化解,這是智慧、這是功夫。能不能化解?能!用什麼?般若智慧,真誠、慈悲就能化解。中國古人常說“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怕的是你真誠心不夠,你沒有辦法化解,你已經努力在做了,做得還不夠,為什麼?冤親債主他對你的怨恨還沒有化解掉,你做得不夠!真的功夫做到家,他自然就化解了。這一生不夠,來生再來,生生世世不能間斷,冤家宜解不宜結。但是真修行人懂得這個道理,無論是順境、逆境統統能把自己境界提升。順境不生貪愛,這境界上升;逆境裡面不生瞋恚,這個境界大幅度上升。
菩薩修行,有沒有人害他?有!大家讀《涅槃經》的人不多,讀《金剛經》的人很多,你們在《金剛經》裡看到,世尊引用歌利王割截身體的故事,來講忍辱波羅蜜。這段故事很詳細的說明在《涅槃經》,《金剛經》上只是帶這麼一句,故事的原委在《大涅槃經》裡頭。這是菩薩,修六度的菩薩,什麼人?釋迦牟尼佛前生,沒有成佛之前修六度、修菩薩行的時候,遇到這麼一樁事情。叫歌利王,歌利是梵語,翻成中國就叫暴君,歌利是不善,惡!歌利王就是惡王,我們中國人講暴君。這是無緣無故,沒有正當理由就把這個修行人殺了。殺了,還不是叫他好好的死,凌遲處死。這個刑罰很恐怖,用刀把你身上肉一片一片的割,把你割死,不是很痛快的殺了你就好了,這樣處死。這個修行人一絲毫瞋恚心都沒有,沒有瞋恚、沒有報復的心,這樣子他忍辱波羅蜜圓滿了。
歌利王干這個事情有沒有罪?給諸位說,他干這個事情,他有罪,他也有功。罪是什麼?罪是他的惡念,害死一個人,這是他的罪。功是什麼?功是無意的使這個修忍辱波羅蜜的人道圓滿了,好象他來考試。所以歌利王遇到這麼一個人,這奇怪,干這一樁事情,一半是罪,一半是功。如果這個忍辱仙人對他有瞋恨、有報復,那他的麻煩大了,那歌利王肯定墮阿鼻地獄,將來地獄罪報出來之後,還要受報應。為什麼?冤冤相報,沒完沒了!你怎麼樣害人,人家將來怎麼樣對付你,因果報應,絲毫不爽。他碰到是一個真正修行人,碰到是一個菩薩!要不要墮地獄?當然要墮,但是很快就出來了。為什麼很快出來?忍辱仙人說了,將來他成佛頭一個度他。忍辱仙人就是釋迦牟尼佛,歌利王就是憍陳如尊者,鹿野苑說法度五比丘,第一個證果的是憍陳如。忍辱仙人說的這個話算話,他將來成佛頭一個度他,為什麼?報他的恩。什麼恩?因為他幫他提升忍辱波羅蜜圓滿。
所以,你遇到一個好人,干什麼都是好事,把他殺死還是好事。這些事情,世間人想不通,世間人不曉得三世因果,他只看一面,他沒有面面看到;面面看到,不是壞事。所以蕅益大師講的那個話,我們才真正體會到幾分的意思,他說“境緣無好丑,好丑在於心”。境,物質環境,緣,人事環境,人事環境、物質環境裡頭沒有善惡、沒有好壞,善惡好壞在自己的心。自己的心好,順、逆環境都好;自己的心好,善人、惡人都好,統統幫助你、成就你。所以自己心好,你永遠生活在感恩的世界。你修行修的不錯,許多人冤枉你、毀謗你,造你的謠言陷害你,這些人是不是好人?好人!要沒有這些人,你無始劫以來的罪障怎麼消?你的那些業障統統要到三惡道去消。現在你遇到這些人來糟蹋你,就報了!這就是佛法裡頭常講重罪輕報,本來你的果報是在三途地獄的,現在有這麼一幫人毀謗你、侮辱你、陷害你,把你的罪統統報掉了,業障消掉了。業障消掉了,你的智慧天天增長,你的境界不斷提升,誰幫你的?那些人幫你。所以你會跟忍辱仙人一樣,感恩戴德。對於這些人,這些人世間人說是惡人,在你心目當中是恩人;他不是惡人,他是恩人,他幫我消業障。
韓館長往生第二年,我們在華藏圖書館給她做周年,往生周年紀念。我們離開了台灣,接受李木源居士的邀請,我到新加坡,寫了六條“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這些年來有挫折,最大的挫折是一般人反對《無量壽經》會集本。他們不知道利害,我知道!反對會集本是對我來的,我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怎麼知道?李老師生前的時候告訴過我。我要能招架得住!能招架得住,境界就提升;招架不了,我就全盤毀滅了。我能招架得了,那些造作一切不善的人都有功德;我要招架不了,他們都有罪過。“境緣無好丑,好丑在於心”,你懂得嗎?所以我們用一個純淨純善之心,宇宙之間所有一切人都是純淨純善之人。他們每一個都是在幫助我,幫助我消業障,幫助我提升境界,我當然生活在感恩的世界裡。這個道理你要不參透,你就不可能落實;你不參透,你不會有安隱。參透之後,你才曉得真正安隱。
——摘自《大方廣佛華嚴經》(第1139卷)【或名有安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