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劉余莉:為了獲得幸福首先要去除氣惱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一天之中不生氣惱。剛才我們說幸福是充滿喜悅的生活,一旦你氣惱了,喜悅就不存在了,所以為了獲得幸福首先要去除氣惱。

 
我們中國的文字都是一個智慧的符號,你看這個“怒”字,上面是奴隸的奴,下面是一個心字,看到這個字就是提醒我們什麼叫做“怒”,就是我們的心變成了奴隸,我們已經不能掌控自己的情緒了,所以才會發怒。《黃帝內經》上有一句話說:“氣傷肝,怒傷心,脾傷腎,苦傷膽。”一個人經常生氣,他的肝上就會出現問題。中國還有一句話“怒發沖冠”,所以經常愛生氣的人還有一個比較明顯的特征,就是我們看到地方很燥熱的植物就很不愛長,一個人經常喜歡生氣,血氣經常往上湧,頭頂會經常發熱,他的結果就是頭發不太愛長。當時中國還有一句話“聰明絕頂”這個聰明的人頭發為什麼不愛長呢?我觀察了一下,聰明人看別人做事都是笨手笨腳,說這麼簡單的事你都做不好,於是他就容易上火,最後的結果是怎樣呢?怒發沖冠,把自己的頭發都弄的不太愛長了。既然發怒是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我們就應該想到改變愛生氣的習慣,要轉怒為恕,將心比心。我們如果把怒這個字變一下就變成了恕,恕上面是如下面是心,告訴我們能夠站在對方的角度換位思考,將心比心,那你就能夠轉怒為恕了。

 
孔老夫子有一個弟子向他請教,說:“老夫子有沒有一個字我可以終身奉行的”,孔老夫子說:“有啊,這個字就是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弟子規》上說的,“將加人,先問己,己不欲,即速己。”我們對待別人的時候,先想一下我希望不希望別人以這樣的態度對我,如果別人不希望以這樣的態度對他,我就不要以這樣的方式對待別人。

 
那麼我們怎麼克服愛生氣的毛病呢?我們通過心理暗示的方式,在晚上的時候,我們站在鏡子面前,或者拿一把鏡子對著自己,然後對著鏡子這樣說“你從今以後,對於任何事情都不要生氣”,早晨起來方法也是一樣,然後說的話也所不同,你對著鏡子這樣說“你已經不生氣了,你已經不生氣了”。

 
當然,江山易改,秉性難移。每一個人的秉性都是純尚的,但是由於後天的環境,秉性是不一樣的。如果有三兩天讓你遇到不高興的事,你仍然會火冒三丈,但是只要有耐心、不斷的成熟,“發怒是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我們從來沒有一次是因為發怒把問題處理好的,為什麼我不變得聰明一點,換一種方式呢?”只要你堅持不斷的練習三個月以上,即使罪大惡極的人出現在你的面前,你都不會輕易的發火了。

 
大家知道我為什麼說的這麼肯定呢?告訴大家一個秘密,凡是老師講的特別肯定的地方,那都是他自己親身的經歷。我小的時候,沒有學習過《弟子規》,脾氣特別的暴躁,大家有看的出來嗎?那個時候的脾氣是一點火就著。結果到了大學的時候,我們宿捨有六個同學,有一次同學說的一句話,讓我覺得很不中聽,然後我就對她說,我說你再說一遍,結果她果真就再說了一遍,當時我是怎麼做的呢?大家可能都想象不到,我上去就打了那個同學一拳,後來這個同學很生氣,就把這個事情告到班主任那裡去了,班主任就把我叫到面前,他說:“都大學生了,男同學都不動手打人了,居然女同學還動手打人。”脾氣就是壞到了這種程度,因為那時候我語言能力不是很強,也不願意和別人辯論,實在過不去了,就動手了。

 
後來學了傳統文化,才發現原來發怒是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而且中國古人還有一句俗話說“火燒功德林”,說你平時特別的善良,特別喜歡助人為樂,特別講義氣,結果到了不高興的時候說了兩句傷害人的話,結果這個人對你耿耿於懷,把你以前對他所有的幫助都抹煞了,所以“火燒功德林”你以前對他所有的幫助都化為雲煙了,所以我們記住這句話,要想方設法的調解自己的脾氣,使自己的脾氣慢慢的下來。

 
最初改變也很難,雖然明明知道是懲罰自己,但是那個火總是控制不住,所以怎麼辦呢?要經常的重復,“發怒是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既然我自己都不是完美的人,也要犯過錯,我怎麼能夠要求別人一點錯誤都不犯呢?

 
當然我們很多人生氣是因為嫉妒別人所導致的,所以我們看“嫉妒”這兩個字很有意思,全都是女字邊,這個提醒我們什麼呢?身為女子,怎麼樣啊?不要做小女子,要做有德行的人,那就是要克服嫉妒心。黑格爾說說:“嫉妒是拿別人的成就來懲罰自己。”

 
確實當別人獲得成就的時候,我們看了不高興、不滿意,心裡升起了這種不好的想法,可能別人還不知道,首先受傷的是我們自己。中國有句類似的話“君子樂得做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別人做好事我們去成就他、幫助他,結果別人好事做成了,我們的心中有一份喜悅。小人看別人做事,特別是做好事就想方設法的去干涉他,結果別人做好事不會因為你的干擾而做不成。為什麼呢?這就告訴我們“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人家的財富不是偶然的,那是因為他們家都是積善之家,所以他們要從根本上培養自己的德行。

 
《論語》上告訴我們面對別人的成就應該有的正常態度,它說不要擔心沒有一個好的位置發揮自己的才能。很多人都會面臨這樣的問題,比如剛剛考上研究生就開始想“三年以後我畢業的時候有沒有一個好的工作”,現在好多人剛剛提拔為科長就想著“下一個副處長的位置應該怎麼樣獲得”。每一天為了這些斤斤計較,他的心理就很難有喜悅。所以孔老夫子說我們不要把關心的重點放在這個上面,要是把你關心的重點放在哪裡呢?“患所以利”,就是有什麼樣的德行有什麼樣的能力,來立德、立言,立功於這個社會。

 
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不要覺得天下人都不知道我,要追求一個足以使你的名聲可以顯揚,甚至流傳後世的能力。《論語》上有一句話“見賢思齊言,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見到比我們強的人,我們想向他學習,而不是嫉妒他;看到那些不好的,不賢得的人,做得不如我們的人,我們不是輕視他,而是想著馬上反省自己,我是不是也有和他類似的問題,我們現在的人看自己的問題都看不到,看別人的問題是一目了然,那怎麼辦呢?我們就通過看別人的問題來反省自己,所以我們要善於學習。

 
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這三個人是善人、惡人,還有我自己。從善人身上學他的善,從惡人身上避免他的惡,這樣你從早到晚遇到的人都是你的老師。

 
道家《太上感應篇》中說說:“見人之得,如己之得;見人之失,如己之失。”見到別人有獲得有成就,就像自己有獲得有成就一樣的高興、一樣的喜悅。就是諸位朋友我們反省一下自己,我們是這樣的心態嗎?我感覺自己都沒有做到這一點,為什麼呢?假如領導在表揚我的同事,我的心裡在怎麼想呢?我心裡在想:“我做的比他還好,為什麼領導看不到我呢?又去表揚他了?”心理就憤憤不平,嫉妒心就升起來了。

 
“見人之失,如己之失.”就是看到別人有損失就像自己有損失一樣的難過。可是我們呢?也不是這樣的。我們在聽領導批評某一個同事的時候,我們是為他感到難過的嗎?我們恰恰相反,我們心裡在竊竊樂喜,你看他做的壞事又被領導發現了,所以我們心裡很高興,在幸災樂禍,所以我們都沒有一種寬宏觀大量的心。沒有一個寬廣的胸懷,我們怎麼能夠讓我們的孩子有寬宏的心量呢。所以“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如果這個問題你想從外界尋找答案,那永遠找不到答案,問題永遠是在自己的身上,而當你的心量放大了,你才發現,原來我們周圍的環境也都改變了,每一個人都有可愛之處,這是我們講的第一個原則。

 

上一篇:久坐:離死亡最近的距離!
下一篇:蔡禮旭:處事要做到仁至義盡又不破壞規矩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