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重返兜率天:禅定坐禅實踐概論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這是個十分龐雜的系統,非三言兩語說的清楚,我有很多意思和概念要講。沒辦法,慢慢來吧,我就分批次慢慢講,可能講到初禅,要很久以後。但是前面的不講,後面就不會懂。

   願此功德回向此貼見聞者,論述者,皆得無量世間財,出世間財,自在業力速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第一節禅定的禅

   概念:所謂禅,簡單的來說,就是身心處於極度專注的狀態。

   延伸思考:這個禅是怎麼出現的?為什麼會出現禅的訓練?

   因為時間有各種各樣的苦的感受。總結起來為八苦,其中最明顯的就是五蘊取苦。不明白意思的同學可以查找一下八苦的含義,還有五蘊的含義。

   五蘊,意思就是色,聲,香,味,觸,法。也就是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這五種感官的感受,當然我們看到強光刺激視覺,看見了“苦”。聽到噪音,聽見了“苦”。吃到了難吃的味道,聞到臭味,身體受傷,冷熱痛癢,都是我們通過五感,感受到的苦。

   人的本能當然就是躲避痛苦的,人人都希望不經受痛苦。於是人們很早就發現了專注的特點,舉個例子,比如在專心切菜的時候切到手。當下可能沒有發現,等切好菜,才發現原來切到手受傷了,於是開始感覺到疼痛。或者說專心看書做事的時候,別人叫自己的名字,但是自己根本沒有聽到。

   於是得出了結論,原來我們在專心一致的時候,會屏蔽掉很多信號,屏蔽掉各種感受。包括痛苦的感受。

   有比較有智慧的人於是開始思考了起來,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其實這個世界上的所有事情,我們似乎都是通過五種觀感來認識的,來接觸的。所以整個世界對於我們來說,不過是一些視覺信號,或者聽覺信號等等的五蘊信號。所以我們無從判定,眼睛是否騙了自己,耳朵是否騙了自己,而且我們不得不依靠這些官能,才能接觸到這個世界。

   同理,我們的苦也好,樂也好,各種感受也是通過這些官能,進入到我們的心識的。於是乎,如果我們真得要避免掉所有的痛苦,是不是需要讓這些通路斷開呢?不讓五蘊從五官進入我們的心,這樣我們心就不受苦了。

   而且我們不可能自殘變成完全和外界斷除聯系吧?比如我們戳瞎眼睛,視覺關閉了。也許視覺不受痛苦侵擾了。但是我們想要看,想要和外界接觸的念頭,欲念還在,一樣是痛苦的。這就是第六蘊,就是意識,想法,傾向,稱作法蘊。

   而且我們可以發現,在我們睡著的時候,眼睛也沒看,耳朵也沒聽。但是會做夢,夢裡還是有苦有樂的。而且完全不依靠五官,僅僅依靠意識,我們就能創造出一個有苦有樂的夢中世界。所以即使我們關閉了五官,還有第六識,就是意識,在讓我們感受苦和樂。

   於是思來想去,也只有這一種辦法了,那就是高度集中自己的精神,專注力。讓自己集中在某一件事相上,於是暫時屏蔽掉所有的感受。來實驗,是不是在這種狀態下,我們就再也沒有苦的感受了?

   於是禅就這樣誕生了,目的就是為了屏蔽痛苦的感受。方法就是通過集中精神在特定事物上,忘卻(屏蔽)感官的感受。

第二節禅的依靠

   在實踐中,我們會發現很多問題,比如,我們眼睛不在看的時候,耳朵會在聽,耳朵不在聽的時候,可能鼻子在嗅,就算五官通通都沒有在運作,但是我們的大腦,我們的意識,還是在胡亂到處飄走,東想西想,雜念叢生。

   要讓我們完全忘掉六根,好像是很難的一件事,坐在那裡什麼都不想幾乎也不可能,很難做到。腦海中不斷會出現各種色聲香味觸法等等。好像行走的人想要找一個安歇的地方卻找不到地方一樣,一會兒被路邊的花吸引,一會兒被樹蔭吸引,一會兒溪流吸引。一直不能安住,思緒萬千。

   於是實踐出真知,人們發現,需要一件事情來讓自己專注,說白了就是找一件事情來讓自己專心的干。於是就出現了依止這種說法。

   所謂依止,就是你依靠它的止住你的念頭,你亂七八糟的想法,它就是你專注的對象。

   理論上來說依止種類數不清,你可以依靠任何事物來專注,我們讀佛經,可以知道周利盤陀是通過掃地悟道的之類的。有的人是依靠數自己呼吸的,也有的人依靠觀察一朵花,有的人依靠觀察太陽月亮。當然這些都是手段,重點是這件事情,你專注在它身上,依靠它而拋棄你的那六根,這就是依止的作用。

   大體的禅定依止分為兩種,一種叫做如來禅類型,也就是通過思考來忘記屏蔽六根,也就是說專心思考這世間的種種事物,比如這件事是為什麼,為什麼又是為什麼,不停的去尋找意見事情的來龍去脈,比如蘋果為什麼掉在地上?因為萬有引力,為什麼有萬有引力?因為空間曲扭,為什麼空間會因為物質曲扭,因為空間物質是一體,等等……無限的為什麼下去,在這個專心思考的過程中,不僅忘卻痛苦,並且還獲得知識和智慧。循序漸進,所以在這過程中能獲得無量的智慧。這就是所謂的如來禅,也叫做佛祖禅。

   第二種叫做祖師禅,所依靠的依止,就是比較單一的事項,主要方法是觀察,比如觀察眼前的事物,方法很多,比如面壁,比如對著蠟燭,對著太陽,對著一棵樹,對著一朵花,六根中保留其中一種,比如只保留視覺,就專心的看。或者保留聽覺,專心的聽,依靠這單一個一種感官進入集中狀態。

   佛教中普遍采用最常見的依止是十遍處,或者十一遍處

   也就是把你作為依止的萬事萬物總結到,地、水、火、風、空、識,青,赤,黃,白,中來。

   比如關注在呼吸上,屬於風的流動,屬於風遍,關注自己的體溫,熱度,屬於火遍,關注自己的血液流動,河流等等,屬於水遍,以此類推。

   當然了,這裡不得不提到大家最關注的持咒。

   持咒是什麼依止?

   持咒中有各種相,你可以取其中一相,比如眼睛和意識觀想本尊的模樣,這個是取視覺為依止,專注在嘴巴或者舌頭的運動,這個是取觸覺。專注在念咒的聲音和震動,這個是取聽覺。總之,持咒入定也是一種方法,原理同上面講的是一樣,重點是你以什麼做為依止讓你進入屏蔽感官的狀態了。

   當然咒語的神通處,還有奧義,這個暫時不會講到,因為要把基礎打牢了,才理解得過來,所以就先這樣。

   第二節總結關鍵詞,禅那十遍處依止如來禅祖師禅,可以自行搜索進一步了解詳細

第三節禅定的熱身准備

   大概禅的來龍去脈已經講了,現在咱們要半實踐的開始講解了,先說定。

   定就是固定,保持的意思。所謂入定,就是在某個情況下固定住了,穩固住了,不動了。這個叫做定,所以禅定,就是根據你禅的集中的程度,並且在這個程度中固定住,穩固住了,這個就叫禅定了。

   為了大家有體驗感,我幫大家選擇一個很常用的依止,就是觀呼吸,又叫做安那般那。是非常好用的依止。

   什麼意思呢?就是把身心集中到自己的呼吸上。為什麼選擇呼吸呢?

   因為很多人對我反映過,我很難集中精神啊,我每天各種事情要忙,不能隨時找一件事情來作為依止,比如我選擇畫畫做依止,那麼假如我現在在街上。或者在工作,總不可能隨時拿起紙筆,開始練習吧?受條件限制等等這樣的理由。

   於是觀呼吸就成了我們的首選,為什麼呢?因為俗話說,人活一口氣,你可以不吃飯,可以不喝水,可以不干什麼。但是你不能不呼吸,你隨時隨地都在不知不覺的呼吸著。這樣你才活著。所以不管你手頭在干什麼事情,總是可以在空閒引導自己專注到自己的呼吸這個動作上來,方便易行。

   另外,觀察自己的呼吸還有一個妙處,那就是,我們人體任何活動其實都跟神經系統有關系,也就是說,大腦和任何器官的連接,都靠的是神經,於是大腦發出信號,然後身體就開始運作執行,那麼呼吸這件事肯定也是一樣的,受我們神經系統影響控制的。但是我們很不容易發現其實我們在自己控制自己呼吸,總感覺自然而然,不用控制它,它自動化的就會呼吸。於是我們能猜測到這裡面有非常細微的控制,我們用心去察覺,很容易讓我們集中精神,因為不集中你就感受不到

   好比我們在嘈雜的環境中,別人跟我們講話,總要很大聲我們才聽得清,除非我們特別專心的聽,不然根本聽不清別人講什麼,所以用心去察覺這些細微的身體官能,是很容易讓我們集中精神的方法,所以這也是一個優勢。

   再說,就是呼吸,是一呼一吸,好像我們的人生,一生一死,假如我們大腦生出一個命令吸氣,那麼我們開始吸氣,然後又一個指令說呼氣,於是我們開始呼氣,那麼這一個動作的完成,根源就是我們大腦生出了一個呼吸的念頭,立刻這個念頭又滅掉了,就是一生一死。一個念頭的發起到消失。

   這個概念相當重要,為什麼這麼說?因為我們之所以認識到自己存在在這個世界上,總是一個個念頭組成的,我要吃飯,我要喝水,我要如何如何。我們的任何行為,前提都是第一個念頭,就是有個自我意識生出來。於是我們時時刻刻能感受到自己存在。也就是這個念念不斷的自我意識鏈接在一起,於是我們知道我是我,自己是自己。所以要認識自己,在觀呼吸中抓念頭也是關鍵,就是這個我誕生的那一霎那。如果詳細的感受到了這個“我”升起的過程。我們立刻就能解決一個哲學難題,就是我從何來?去往何處。

   還有就是,呼吸和我們的情緒是連接在一起的,我們不管是高興,難過,緊張,都會不由自主的呼吸急促,說明我們帶有情緒,帶有很強的自我因素,所以分析事物絕對有偏差。但是我們客觀冷靜的時候,呼吸是平穩的。綜述,觀察呼吸,還可以覺察自己情緒的波動。控制呼吸也可以連帶著控制情緒,比如深呼吸,緊張的時候,我們不總是這樣來調節自己的嗎?

   最後,呼吸是風的流動,也就是所謂的風遍一切處,表面是以風為依止的。但是體驗是豐富的層次,第一,呼吸時候鼻子會有觸感。呼吸器官有肺,有器官,還有橫膈膜,這些器官的運動也同樣有“觸”的感受,眼睛我建議是微張,盯著鼻尖,所謂眼觀鼻,為什麼這樣?因為如果你閉眼,可能會有夢境產生,眼前流光溢彩,讓你分心,那麼你還不如盯著一處,鼻子有觸感,你眼睛也盯著鼻子,這樣就集中到一處去了。

   還有就是鼻觀心,這裡的心,有兩層含義,一層是你的感受,就是所謂的心識,我們不用繞彎,直接理解成感受就可以。

   另一層含義,是心髒的附近,胸腔的位置,也就是所謂的中丹田,為什麼要觀察這個地方?想想就知道了,因為人各種情緒上來的時候,比如沮喪,說我心裡好難受,而且胸部真的不舒服,這個心並不完全是心髒,其實還包括橫膈膜肌。你仔細想想,情緒波動,呼吸也波動,呼吸靠橫膈膜控制,不規律運動,是不是會難受?所以觀察這個位置,同時能觀照到自己的情緒是否平穩。

   好了,說了那麼多理由,大家可以知道觀呼吸是非常好的一個方法了吧?概念就鋪述到這裡。下面我們要開始禅定之旅了,一步步深入,研究體驗下去。

第四節入定前的體驗

   我們選擇了觀呼吸,進入禅定。那麼我們就按體驗者的順序,把一步步的感受的各種狀態分部講出來。這樣可以增強大家體驗感。當然,同理你也可以知道別的依止也是這個過程,不過大家先從這個依止學習比較好理解。

   首先要說四種定,這四種定是還沒有進入禅那的狀態,所以不可以稱呼為禅,但是很重要。是必經過程,所以大家一步步來跟著體驗這前四種定吧。

   前兩種定,嚴格意義上來說,連定都算不上,所以我們用“住”這個詞來形容,好比居住環境一樣。

   第一,是粗心住,所謂粗心住,就是我們的狀態,僅僅只是安靜下來了,比平時安靜一點。各種感受還很濃重,很明顯,比如我們坐在那個地方,或者躺在那個地方,有點小發呆。但是心裡還是亂糟糟的,可能有事情在想,也有可能各種感受都很明顯,身上這裡癢,哪裡不舒服,呼吸一會兒急促,一會兒緩和。

   要注意哦,禅定並不是說你一定要盤腿坐在哪裡,其實任何姿勢都可以,只要別讓你分心。比如你選個金雞獨立的造型,一邊關注自己呼吸,還要一邊努力控制身體平衡,那麼你到底是努力控制平衡,還是努力關注呼吸?行為上就矛盾了,肯定就是分心散亂不靠譜。至少要選一個安逸的姿勢,讓身心放松,你這樣身心才有條件去集中到你指定集中的事情上去。

   當然盤腿有盤腿的好處,為什麼呢?因為人體最大塊的肌肉就在腿上,你腿如果很伸展,那麼身體大部分血液都會流向腿部,滋養你的大腿肌肉。這樣你頭腦得到的氧料就少,容易昏沉,睡著什麼的。你盤起腿來,減緩了腿部所需要的血液。那麼大腦能獲得更多養料。自然更容易專注一些了。這個是有一定效果的,但是不是決定性的,不過如果你貧血,或者肌肉過於發達……我建議你還是盤腿打坐禅定靠譜!

   所以啊,我們開始安坐了,選擇安逸的姿勢,選擇清靜的環境。開始放下平時很多想法,平時的壓力啊,林林總總,開始眼睛微張看著自己的鼻尖,然後感受著一呼一吸的過程。相對比平時生活中,感受安穩一些。同時還有很多雜念,各種想法。各種感受,僅僅只是好像發個小呆的感受,這個狀態,就叫做粗心住。

   粗心住中最大的特點就是,呼吸還不夠均勻,因為我們畢竟是在觀呼吸嘛……觀察呼吸很容易發現自己一會兒氣粗,一會兒氣細。雖然比平時五官活動少了很多,但是頭腦裡還是不時的感受到各種眼耳鼻舌身的感官感受一會兒冒出這個,一會兒冒出那個來。

   第二,細心住。所謂細心住,就是漸漸進入狀態了,進入什麼狀態?粗心住如果說是發個小呆,那麼細心住就類似發大呆了。因為心念跑來跑去,意識,想法,跑來跑去,但是你還是一直保持觀察著呼吸的話,形成了習慣性動作,習慣性關注,其他的雜念就會越來越少了。因為總有累的時候嘛……

   想象一下,人大發呆的時候一般在什麼時候?最常見的不就是勞累了一天,坐下來,突然什麼事情也不想干,連大腦好像都不怎麼轉了,因為累了,什麼事情也不願意去想,好像放空了的感覺,也就是這樣放空的感覺,因為毫無情緒可言。所以呼吸會變得非常的均勻,每一次的呼吸都時間都差不多,很規律。不會突然大口喘氣,也不會突然斷開呼吸。

   也就是這種狀態,一下子會忽略掉平時很多紛繁雜亂的感受,比如不會突然覺得這裡癢癢,撓一撓,姿勢保持不住了,換一換,一切都開始進入平穩了的狀態。

   細心住的特點,就是呼吸變得很均勻了,很綿長,有時候甚至會意識不到自己在呼吸,當然了,我們依止是觀呼吸,肯定不可能意識不到自己在呼吸,只是說,需要更細心才能抓住自己呼吸的感覺。這個狀態就叫做細心住了。

   細心住當中,我們可以保持不動很久,比粗心住好多了,不會左動又動。身體也習慣了這個現在的姿勢了。

   這裡要特別注意,一定要警覺,不要忘記,還要繼續關注自己的呼吸,感受自己的呼吸,細心體驗每一口氣吸進來,鼻尖有多涼,橫膈膜大概下降到什麼位置。千萬不能忘記自己在做什麼。不然你就細心住也住不了,因為安逸了,平穩了,人容易不知不覺睡著。所以這裡一定要反復提醒自己,正在關注呼吸,而不是無所事事,不然就不能繼續深入下去了。

第五節初遇入定

   我們如果在細心住能堅持下來,經過一定的時間,會發現身體感受漸漸更加平穩舒適一些。另外就是在關注呼吸的同時,發現,呼吸不管是變得短促,又或者更加綿長,都非常的細微,越來越難以察覺。

   在這個時候最容易觀察到的,就是我們已經很適應,很習慣這樣的狀態了。也不會費力多想什麼事情,身上也不會有什麼不適的感覺,好像干擾很少了,於是我們可以一直這樣呆著。於是,我們可以在這個階段保持姿勢,專注很久。因為沒有負擔感,不累。

   這個時間段會出現幾個麻煩的地方,那就是我們意識的麻煩,雖然我們可能不會去想亂七八糟的事情,比較專一的關注著呼吸,但是實際上這個是一個反彈期,因為有的時候,我們常常在這個時間會覺得很空虛。好像在干什麼事情,又好像僅僅只是在閒著。說白了很多時候如果我們不抑制自己這個念頭,就會因為覺得無聊,又退回到細心住,甚至粗心住。因為會生出無聊的念頭。

   還是那句老話,不要忘記我們自己在做什麼事情,一定要不斷提醒自己關注呼吸。

   原理上來說,我們已經坐了好一會兒了,亂七八糟雜念也想累了,開始變得專注了,什麼事情都不怎麼想了,一心一意觀察呼吸了。而且身體各方面都適應了。因為各方面條件成熟,我們是已經可以像個懶人一樣呆在這個境界中的。還記得我前面講的麼?在某種狀態下定住,那麼就是定了。所以基本上條件是成熟的,我們完全可以一直呆在這樣的狀態裡了。

   但是要補充的是,此時有個很重要的特點,那就是習慣。我們依靠什麼東西而定住的?其實就是我們身心習慣了這樣的狀態,所以能自然保持。就好比我們平時一樣,依靠慣性而安住。不需要可以調整,就可以停在這個狀態裡的。

   所以可見,進入這個狀態,需要一點時間,需要一些練習,形成習慣。

   好了,如果我們已經可以安安穩穩保持這個狀態不動,那麼這就叫入定了,也就是第一種定,叫做欲界定。

   為什麼叫欲界定呢?欲界是什麼?如字面意思欲界就是有欲望的世界,我們現在雖然定在這裡不動,但是實際上我們只是相對專注,所有的東西都還在,比如眼耳鼻舌身意,都還在。也就是說,我們僅僅是因為身心,還有周遭環境這個情景的合適,我們定在這裡。但是沒有脫離外在的束縛。說白了也就是欲望還在,五官感受的能動性還在。

   舉個有趣了例子,你覺得自己定住了,安安心心趁機在這個欲界定中,但是假如這時,一個美女突然跑到你眼前搔首弄姿,你會不看嗎?你也許會看,也許不會,這個不確定性就證明你欲望還在。哪怕換個誘惑,比如突然一塊金磚從天而降掉在你面前,你不會起身去撿它嗎?哪怕你確實專注呼吸,沒有注意到這些事情。但是我們還是不能絕對保證不被財色名食睡任何一種誘惑吸引到注意力。

   怎麼形容呢?我們此時五官並沒有關閉,僅僅是依靠專注而安定。遇到外界的聲音,圖像等等刺激,我們照樣可能會發現,僅僅是我們此時比較有克制力,能立刻習慣性知道自己在關注呼吸,馬上調整回來而定住而已。所以這還達不到禅那的地步,僅僅是“能定住”而已。

   這就是我們最最初級的入定了。叫做欲界定。

   欲界定中會出現很多現象,各種“幻覺”有的是所謂的禅相,比如明明定住了,但是周遭反而活躍起來了,聽到莫名其妙的聲響,或者眼睛看到各種光景,各種光彩等等。就好比有的人說,我打坐閉上眼睛,就看見什麼光啊,聽見什麼聲音啊,看見什麼花草樹木啊,或者聞到什麼味道啊……這些都是在定中出現的“相”,也算是禅相吧,說白了就是一種“幻覺”但是也不全是幻覺。具體這些奇怪的感受到底是什麼呢?

   請看下一節通感禅相下一節會涉及到一點點神通的原理哦。敬請期待

第六節通感禅相

   上一節我們說到,在欲界定周邊,我們很容易出現一些幻覺,幻象,比如好像看見光亮,光彩,或者更加清晰直接就是花草樹木,甚至是一個情景。也有可能是聽到奇怪的聲音,或者聞到各種味道等等,這些現象到底是什麼呢?

   在這裡要告訴大家一個很重要的概念,以至於不會理解偏了走入邪道,比如認為這些光景是什麼能量,宇宙能量,什麼佛光神光,神跡,聖光,宇宙音等等不著邊際的猜想。

   要理解這些現象很容易,其實這些都是我們的通感。

   何為通感?所謂通感,就是我們一些正常的生理感受。舉個例子,比如有人對你說了一句“蘋果”兩個字,明明你耳朵聽到的是兩個聲音,但是你腦袋裡卻突然有個完整的概念,紅的,或者綠的,球形的,酸酸甜甜的,有特別香味的,硬的,脆的,有點重量的等等,一個完整的蘋果的概念會在腦袋中一閃而過。

   話說,我們明明只是聽到蘋果兩個字,為什麼腦袋裡,會有形狀,顏色,味道,氣味,質感等等概念浮現出來呢?說白了,這就是我們的通感,是我們的大腦,各個感官中樞連接的連鎖反應。

   通感是怎麼產生的呢?

   在我們的幼兒時期,我們的大腦就開始快速發育,並且我們極為依賴我們的五官,接受外界各種各樣的刺激。從中學習,這是本能。

   任何事物在我們面前所展現出來的都是全方位的,比如蘋果,我們眼睛看見這個東西的形狀和顏色,手摸著它的質感,咬一口酸酸甜甜脆脆等等,這一系列的各種感受刺激著我們大腦的發育,腦細胞開始生長出神經系統,我們的視覺,聽覺,觸覺,味覺等等大腦的中樞都在生長出神經,互相連接在一起。從而我們能全方面的認識這個物體,比如耳朵聽到這個東西叫做蘋果,眼睛看到它的樣子,手觸摸到它的觸感,嘴巴嘗到酸味甜味,鼻子聞到它的香味。於是這些感受就交織在一起了。

   當我們認識了這個事物,以後接觸到相關某部分,比如聽到蘋果這兩個音節,一下子就會馬上通過各種中樞之間的神經鏈接,刺激到其他中樞,於是蘋果這個東西就全方位的會在大腦中展現出來。

   這就是通感,通感很重要,是我們學習認識事物的根本。

   我們的神經連接生長,大多數存在在我們幼兒的時期,而且生長相當迅速。使我們各種感官大量的交織在一起。這個過於快速的過程,會有很多其實不太相關的感官聯系到一起去,屬於連接過盛。會出現什麼情況呢?

   那就是毫不相關的事物,可能也因為我們成長經歷中巧合的同時刺激,導致聯系到一起去。舉個例子,比如有的人在學習字母的時候,會覺得ABCD,這些抽象的字母,每一個都有自己的顏色。比如總感覺,A是藍色的,B是黃色的。又或者抽象的字母連接到味道上,比如覺得C這個字母是酸味的,D這個字母是澀澀的味道等等。

   當然也有可能是另外的連接,比如聽到音樂,腦袋裡會閃過各種顏色等等。這些都屬於在我們成長過程中神經過剩的連接。導致我們有很強的通感。當然了,很多通感長期不用也會退化,也有一些天生通感特別強的人成了藝術家。為什麼呢?因為他看到風景也好,經歷事物也好,都會激發出聲音在腦海裡,於是他成了音樂家。又或者一個畫家,閱讀一本書,仿佛每個字都是色彩一樣,於是畫下來。

   所以,通感如果強的人,他也許不用入定,他還在剛剛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呼吸上的時候,就已經感覺呼吸有顏色有光亮等等。當然通感稍稍比較弱一些的人就需要到了欲界定才會逐漸顯現出來。為什麼這樣呢?因為通感都是潛意識活動為主,或者說是下意識的。他專注了,顯意識比較松懈了,於是潛意識就開始變得明顯了。所以通感就顯露出來了,不用擔心說我這個人沒有通感什麼的,但凡正常的人都有,因為就像對蘋果的認識一樣,我們人類最大的特點就是抽象思維發達,圖像(文字)可以翻譯成顏色,事物可以轉換成文字來理解,說明只要是正常的人,都有這樣的能力。

   在佛教的術語中,禅定中出現的這些相,就是我們的所緣(所依止)的事物,升起的。還記得我們的依止嗎?是呼吸!眼睛盯著自己鼻子看,覺得自己鼻子涼涼的,這個涼的感受是白色的,於是看到鼻尖發白光。又比如說,我們關注點在自己的橫膈膜,一上一下的運動,於是感覺這種運動是紅色的,於是腦海裡出來一片紅色等等。我們有可能意識還有游走的成分,畢竟呼吸這個動作是很多身體技能共同協調的,所以當我們注意力在鼻尖,和注意力在肺部,或者呼吸的聲音,在視覺,在聽覺,在觸覺等等不同地方,眼前(腦中)產生的感受就是不一樣的,於是就出來了各種顏色光景,聲音,味道等等等等。

   了解了所謂的禅相很重要,所以我們不要因為隨便看到什麼,就開始遐想連篇,認為這是什麼神奇。我要開天眼了……等等……妄想。

   當然了話說轉回來,神通確實和通感相關,包括宿命通也好,他心通也好,天眼通也好,裡面都有通感的成分,原理很簡單,就是我們大腦得到了信息,通感出畫面,於是我們說,哎呀,我看見了!……

   在欲界定中,我們可能會出現小小的,暫時的神通,和幻境融合在一起,不真實。但是又有理有據。

   神通在這裡不得不講到了,但是不會多說,為什麼呢?因為欲界定中的神通是很有限的。大部分都是超感官的一些東西,也就是天眼,天耳,他心,宿命,這四種的雛形。

   說點點本人的心得,大家可以略窺一二,了解其中的道理。我過去很愛吃醬牛肉。常常自己在家也會鹵一些,但是我常常發現,火候掌握不好,牛肉有可能老得不得了,嚼不動。但是我在超市裡賣的牛肉特別松軟,於是我百思不得其解,為什麼它們賣的牛肉不會老呢?

   於是我開始打坐,細細的思索起來(呵呵,要笑就笑吧)。我在想,牛肉老,肯定是肉質纖維太緊實。松軟的話肯定是纖維比較松。那麼做醬牛肉的商家怎麼讓肉的纖維松的呢?就這樣專心的想著,我腦袋裡突然閃過兩個景象,好像放電影一樣。其中一個,畫面,是機器不停的捶打牛肉,打斷了肉纖維,於是它不會煮老了……第二個畫面是看見有人把白色的粉末塗在牛肉上,就好像腌肉一樣,猜想肯定是什麼化學的東西……其實過程和我們平時思考問題時候的畫面一模一樣,但是當時我看到這些畫面,感覺慢慢的,很真實的。於是我又開始想,可能平時我們我們運用邏輯思維考慮問題,很快速,專注力很粗,所以腦子一閃就知道事情的來龍去脈,在這樣靜坐中,因為我們身心集中,於是通感畫面就更實在,更真實,好像就在眼前,或者身臨其境一樣……

   那天做完這樣的思考,我突然想起來我有一個朋友就是在市場開店賣鹵肉的。於是我趕緊打電話問他,你的牛肉為什麼不會老,有什麼秘方嗎?結果他也到挺實誠的,告訴我說,平時要是比較有空,鹵煮之前先拿棍子打牛肉,要是沒時間,就放嫩肉粉……我當時就驚呆了!難道這就是神通,是天眼通?我打坐看見的東西和現實不謀而合了?難道我要開天眼了?!(再次歡笑吧)

   以上這個例子大家可以觸及到一點點所謂的神通了。我們大腦在分析事物的時候,不管是邏輯思維也好,還是什麼抽象思維也好,根據前因後果,我們總是會思索出一些事物的發展走向和原理來。而我們對這些思考的過程,還有結果,又都是視覺,聽覺,觸覺,邏輯等等所有中樞運作的共同結果。於是在過程中,通感出很多細枝末節的感官信號,這些信號交織在一起,我們又通感出了情景,於是我們說,我看見了!我聽見了!

   我們在考慮事物的過去和未來就是這樣,所以我們“看見了”事物的未來,“看見了”事物的過去。好像不受時間限制一樣,可以看見過去未來。或者分析事物從外到內,於是我們“看見了”物體的結構,裡裡外外等等。

   嚴謹麼?科學麼?說句實話,在這過程中,我們分析出事物未來發展走向是多元化的,可能有好多個結果,於是我們看見了很多種結果的畫面。到底哪一個才是真的呢?呵呵,都有可能,於是我們發現,很多自稱開了天眼的人,看過去事情很准,看未來的事物,總有錯誤率。

   好了,旁敲側擊,讓大家理解了關於神通的最初步原理。他心通也是一樣,思索別人想法時候產生的畫面,宿命通也是,思索別人所作所為,理性分析出這個人所作所為,性格等等導致以後怎麼發展,或者他現在所做所謂是什麼經歷造成等等出現的畫面。至於天耳通也是同理,就是在這些過程中產生的“聲音”。

   雖然感覺好像要有神通了,呵呵,不要高興太早。這時候所謂的神通還是極微弱的,也就是不靠譜的。所以即使你在這專注中看到了你想看的事物,不要沾沾自喜,可能是錯誤的。如果要一廂情願放棄理智,來追逐這些如夢如幻的畫面,你立刻就會迷失。為什麼呢?因為你會忘記你的依止,就是還要觀呼吸!不要被景象所迷,不然就是水中撈月,忘了自己最初想要脫離痛苦的初衷了,本末倒置去追求更為虛幻的東西了!

   題外話。小孩子由於通感退化成分少,和成年人完全不同,所以小孩比成年人更容易產生“幻覺”。看到鬼鬼神神。概念大家都清楚了,這些東西是幻覺,但是不完全是幻覺。是有因緣的,是有可考依據在裡面的。所以小孩看到的鬼神,可能是幻覺,也有可能是真鬼神。哈哈!不過無所謂,大家通過這個知道為什麼小孩容易開天眼就行了。以後還會涉及這方面的講解的,不要著急。

   我們放下這些虛幻,如何繼續尋找真實呢?請看下一節禅定中的取相

   好了,這些是過去的積攢發在別人的貼子裡,我單獨整理出來然後更新給大家看。

   今天就先更到這裡了。我空了的時候繼續為大家講解。

   各位久等了,第七節新鮮出爐

第七節禅定中的取相

   上一節我們說道了,在欲界定中,我們會出現各種各樣的通感,其中包括畫面,聲音,氣味,各種感受等等,這這些都是“相”。我們統稱它們禅相。我們也理解了它的原理,它是怎麼來的等等。我們可以得出結論,這些都是我們的所想,是我們各種感官激發的感受。肯定就不是真實的了,說它是幻覺也可以。可是我們如何擺脫幻覺呢?

   說句實話,這些感官出現,已經是我們要面臨的一個很大的危機和考驗了,因為大部分人,無法再深入下去,進入禅定,其實就是在這裡失敗的。

   為什麼說是考驗呢?首先我們把禅相當作一個指標,比如眼前一會兒看到白光,一會兒又看到紅光,或者一會兒感覺有氣味,一會兒有沒有,好像聽見了什麼悉悉索索的聲音,有沒有了。這是代表什麼?其實就是我們的意識還在游走,還是老話,我們雖然在關注呼吸,但是呼吸是好幾個身體機能共同協調出來的動作,大腦下面腦干在控制呼吸,鼻尖有和空氣的觸感,橫膈膜上下動,氣流有冷有熱等等,於是在我們關注對象不同的時候,通感出來的東西也不同,所以禅相一直在改變。恰恰說明了我們的注意力還不夠專一還在游走。

   這時候是什麼考驗呢?是專注力丟失的考驗。舉個很簡單的例子,比如我們眼前看到了白光,一會兒好像更白了,更亮了,一會兒又暗了一些。雖然我們看著這些,但是一不留神就會發展到心想,嗯好白呀,像雪一樣白,之前那個黃一點,沒那麼白。那個雪白的還挺亮的,但是不刺眼,記得有一次下雪,拍照的時候我都睜不開眼睛,不過我可能是因為常常在家裡不出門所以不太適應強光,也許我作息不太好,我是不是亞健康呢?會不會身體哪裡不好,改天要做一下體檢,但是又特別不喜歡去醫院……而且挺貴的,錢確實不好掙……

   就這樣,是不是順理成章的,你的心已經跑掉了?還談什麼專注呢?剛開始不過是看見一點白色,但是一個不留神,各種往事各種聯想一個個就來了,很多人都失敗在這裡。然後大概也就是退回細心住,或者直接昏沉睡覺了。

   所以我們要訓練自己,訓練自己的什麼?就是習慣性的忽略。前面我們用的辦法是“止”,就是止住了自己的念頭,讓自己干確切的事情,停止雜念。現在我們發現光這樣是不夠的了。於是我們需要的是“觀”。

   在佛法裡面,這叫做止觀雙運,要運作的,就是我們觀的能力了。所謂觀是什麼?就是看著的意思,我們看著這些禅相,就看著就好了。但是我們不要因為它如何如何,我們就跟著如何如何。有刻意的去忽略它。一定要刻意!

   我們看到禅相沒有顏色畫面的變化,我們可以得知,我們專注在一個地方了,意識沒有游走了,比如看著這個白光,白色的相,它白一點了,說明我們專注一點了,淡一點,說明我們專注力下降了,僅此而已,但是我們不要因它變,我們而動。就這樣看著,要刻意提醒自己,不過就是一個相而已。是虛妄的,記得金剛經裡的名言嗎?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對的。所以我們雖然在看著它,在觀它,但是僅僅只是看,沒有任何作為,是一種忽略。

   這個是需要反復提醒自己,反復訓練的過程了。

   這個時候,不管看見什麼,不管聽見什麼,不管聞到什麼,不管感到歡喜悲傷任何。都是相,其實說白了,都是不可取了,也就是不可以依靠的。我們依止,只是看著它,你隨它怎麼變,怎麼刺激你就好,心裡清楚這只是虛幻的。不用有所作為,忽略它就可以了。這就是我們淡薄但是有利的武器。任憑你如何千變萬化,又能把我如何呢?心裡清楚,哦,這只是個相,我只是看著,就好。真就好了,不用想什麼,也不用做什麼。

   說點自己的經驗。過去的我,因為自己練習,不停的關注這些禅相,並且研究它們到底有何意義。但是很長的時間裡,我沒有任何進展。我每天記錄著自己在安穩中看到的各種顏色,各種畫面,聽到的各種聲音,聞到的各種味道,並且記錄當時各種心裡情緒的感受。後來發現,一無所得,它們來了又走,不斷的變化,每次我想抓住某一種特定的情景,它用不了多久就沒了。我才發現,原來我的心不知不覺被它們控制了,我無法為自己做主,因為自己已經成了這些相的奴隸。所以一無所得,在正常生活中,被財色名食睡牽著走,打坐中又被禅相俘虜。於是幡然醒悟,應該不被它們所抓住才對。之前都是彎路。

   如果我們做到了,僅僅只是看著它,無動於衷。不做任何反應,那麼很快我們就會經歷一下一個過程階段:禅相變化越來越慢,最後僅僅出現一相,比如開始萬紫千紅,現在僅僅剩個白色,白色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明亮,但是我們雖然看著,但是確實忽略著的,慢慢白也沒有了,禅相消失掉……

   當然看著禅相,無所作為,當然我們看著呼吸也是無所作為的。就只是看著,輕松的看著。那麼和禅相一起消失掉的,還有你的身心。因為前面說了,身心不也是各種感受嗎?我們觀這些“身心”觀這些呼吸,都只是觀,而無所作為的。於是乎,它們的相,也是連同一起會被忽略掉。大概心理反應是,我不管你呼吸快還是慢,你快我知道你快,你慢我知道你慢,鼻尖與空氣接觸,我知道你涼,那又怎麼樣,我反正也不管你,就看你到底要怎麼樣……就這樣就對了。一種空虛感或快或慢會侵襲上來,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這時候,我們有著比生活中相對理性,清晰的態度,心不因為這些現象,做出任何回應和互動。那麼突然第一種證悟會出現。那就是我們無所作為,那麼萬事萬物對於“我”來說,顯得毫無意義。因此,萬物無意義,自我也無意義,我們會突然失掉整個身心,感受到一種空虛感。好像什麼都沒有了,空!呼吸還是有的,但是被我們連同一切一起忽視,於是在定在這樣的情況中,並且習慣在這樣的空虛中,一時間,物我兩無,因為一切相“我”都不做回應。那麼這個“我”就和萬物好像一下子失去了聯系。

   感受是很難形容的,好比我們踏踏實實在走路,突然一腳踩空了,大地消失了,連重力都消失了,分不清上下,分不清天地了。這種感覺是很嚇人的,大家盡可能試想,上下樓梯的時候,一腳踩空那一瞬間是什麼感受。

   當然也有漸漸失去身心的,比較慢的,那就好比地面越踩越軟,身體越來越輕,後來就失重了。一切如果都被我們忽略,那麼我們無法參照自身還有所有事物的意義在哪裡了。

   說白了,這種感覺是恐懼的,是受驚嚇的。

   沒錯,這就是我們的第二重考驗,如果我們沒有多次進入習慣這種感受,第一次經歷,肯定是一個激靈,嚇一跳,立馬退出入定,甚至直接退到粗心住,然後開始想,剛才是怎麼了?那是什麼感覺?

   在我們失掉身心的狀態中,這個叫做未來禅,也就是欲界定的下一個階段了。但是這時候是巨大的考驗。反反復復不得進入禅定,最容易失敗的地方就在這裡了。非常需要重視哦,第二道坎,也是首次面臨最難的地方。大家要深刻記住,刻進自己的概念裡,知道會有這麼一道關。

   至於我們怎麼克服呢?其實克服都是小事,接下來的難關,一波接一波,一環扣一環。這些都不是重點,如果我們繼續深入還有更加詭異的事情即將要發生。

   我曾經考慮過這個帖子是否合適這樣寫,但是轉念便知,我講與不講,真理也就一直在哪,不增不減。若我不講,邀我講的事相就擺在那裡,若我講,無法照顧圓滿的實相也擺在那裡。

   因此,可講可不講,講了就講了,沒講就沒講。不論如何,皆不是中道。

   打油詩闡述吧:

   世人若知無為法,何苦有為引無為。

   有為無為常或斷,非離世間常無常

   聞者生見自心造,何來自他你我分

   因字見我皆非我,因事論事滅大乘

   菩提萬事皆有現,不再文中非文中。

   共勉之

第八節四種證悟

   這一節,會開始增加難度了,我希望大家能放緩速度,多多思考。因為自己思考所得到的,才是屬於真正自己所得到的法。我說蘋果,我腦子裡有個蘋果出來,你聽到蘋果,你腦子裡也有個蘋果出來,但是我腦子裡的蘋果和你腦子裡的蘋果長得不一定是一樣的。所以需要大家勤奮的動腦了。

   本文名字裡帶有概論和實踐兩個詞。實際上就是從身體實踐經驗,還有理論論述組合而成的。而且這樣開展,是因為我們在修行中,不得不需要理論指導。不然無法走下去。

   上一節說到了未來禅的開頭,我們突然產生恐懼感,於是可能嚇一跳等等,退了出來,大家不用懷疑,萬一不會退出之類的。初次接觸這種感受,一定會退出來。因為我們是未知的,好比,當你走進一間房,門背後突然跳出一個人出來嚇唬你,你肯定會被嚇到,因為你不知道門後面有人。

   我們為什麼要開始論述理論了呢?因為假如你提前知道門背後有人,隨時做好准備,那麼就不會被嚇到了。同理,要進一步分析這個現象,我們才會提前有所知。

   至於提前有所知,還有一個目的。看看我們前幾節課,全部都再講,不要想,拋開雜念,專注等等。說明,我們在觀呼吸的過程中,要專注,是盡量做到不想那麼多事情的,最好就是不要想。所以我們需要提前知道原理,這樣在遇到事相發生的時候,我們才會直接知道,而不去想。

   舉個例子,比如我問你圓周率是多少,大多數人不用過腦,開口就是3.1415……。但是反過來,假如你不知道圓周率是什麼呢?是不是會反問我,圓周率是什麼?然後我說,就是圓形的周長除以直徑。然後你又開始了解,周長除以直徑,可能還有做大量的計算,實踐,最後得出3.14152……。於是乎,你了解,計算的過程,就是繁雜的大腦工作,就是你在運用邏輯,在想的過程,就是雜念。都會干擾到你的禅定,如果你提前有所知,自然就沒這些過程。所謂知而不想,想而後知,很重要,關乎你是否能走到下一步。

   這也就是為什麼大量經典論述都提到,光練習禅定,但是不學習總結智慧原理,是邪定的原因。

   大家復習一下上一節,當我們,對萬事萬物都不做回應的時候,萬事萬物對於我們就失去了“意義”。同理,我們本身自己也是事物之一,自己都不會自己的感受做出任何回應了,和死人有什麼區別呢?那麼恐懼感油然而生,說白了,就是對死亡的恐懼,對自己不存在的恐懼。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現象呢?我們發現,我們知道自己存在,活著,無時無刻,都有一個源頭,那就是我,我看見,我聽見,我聞見,我們這個世界聯系的就是這些感受。(不厭其煩闡述這個觀念,是希望大家記住)這些感受裡面充斥著一個源頭,那就是我。是我在思考,是我在操控眼睛看,是我在操控耳朵聽。我這個“皇帝”一旦放權了,不再自主管理這些身體機能。是不是突然感到自己離世了呢?

   這就是我們的第一種證悟了,那就是無論物質世界,或者自我的存在本沒有“意義”。因為我們與物質世界交互作用,所以物質世界對我們有“意義”。如果沒有交互作用,要自我存在干什麼?要物質世界干什麼?所以可以進一步總結,所謂意義,純粹是我們大腦裡的一種價值取向而已,依附大腦的意識而存。

   在這其中,我們通過邏輯運作,有幾個智慧誕生出來:第一,自我不能獨存,需要參照物質世界才知道自我的存在。第二,意識能把自我和物質世界分辨出來,分別出來。知道我是我,其他事物是其他事物。這個在佛學裡有專有形容詞,叫做證自證分。第三,眼,耳,鼻,舌,身,五官五種感受,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幾種感受傳到大腦,還是意識在分析這些外界刺激。所以匯總到第六識,意識。所以還是意識起到證自證分的作用。第四,說到源頭,就是我,我們發現,我願意想什麼,就想什麼,發現意識也是被操控的。並且我們在這種主觀的,主動的放下物我互動的境界中,產生出恐懼感。說明這個我,不願意不存在,非常執著自己的存在。於是我們可以猜測到,意識後面的“操控者”,或者說原動力,就是這種強烈的執著,我們稱為我執,佛學也有專有名詞,叫做末那識。(以上這四點,是重點,大家要好好推敲思考。並且這就是我們現階段得出的證實,所謂體證!證悟)

   大家千萬要注意,這裡的證悟,並不是究竟的證悟,只是我們在實踐中的所得,只是相對的真理,而不是絕對的真理。因為這些道理裡所呈現出來需要的因素,條件。都是要不主觀,要不客觀,偏朝一邊。另外就是,把事相作為理論的條件,那麼我們都知道,萬事萬物都是在變化的,都不是永恆的,所以不能做為絕對的,永恆的參考,因此我們只能把這些證悟歸為世俗智,世間智,不究竟的道理,非絕對真理。

   另外也說明了……我們此階段,並不能像佛一樣……證悟一切道理,還沒到究竟地的圓滿智。

   當我們到了未來禅,突然被嚇退回來,我建議立即停止練習,起身走走。勞逸結合,我認為,你此刻再從粗心住一步步再走,難以再走到未來禅了。

   長期的久坐,或者長期的久動,對身體都不好。而且恐懼這種感受,說白了也是一種苦受,對我們的身心有一定傷害,為什麼呢?你試想,收到驚嚇時,我們是不是會突然吸進一大口氣?本來平穩的橫膈膜肌,突然收縮。心髒感覺突然停住,然後就開始跳個不停。這時候,你是不是需要一個緩釋的過程,在心緒不寧中,慢慢平靜下來?

   也因為這個刺激,我們沒辦法短時間在安靜下來。所以我建議起來走走,並且今天的練習,應該就此結束。

   也趁這個機會,我們好好思考其中的奧妙原理,這一切到底為什麼發生,我們從中能領悟到什麼?(別忘了再看看上面的四條證悟)

   也許未來禅是我們某一天突然進入的,但是這一次的進入會讓我們或長或短一段時間,無法再達到這個境界,你可能每天都練習,有的人第二天就又能達到未來禅,並且又嚇退出來,也有的人,可能好幾天都不能再有這樣的經歷了。

   慢工出細活,尤其如此細致的活,急必遭損。慢慢來才可以,並且我們就算反復體驗這個階段,也沒有太大的意義,因為在禅定中,我們大部分實踐並沒有想什麼,也因為如此,所謂准備好被驚嚇是難以准備好的。所以反復被驚嚇沒有什麼益處。

   不可急切,現在已經到了我們該學習理論知識的階段了,只有把所知,深刻的刻進我們的意識裡,而且脫離邏輯,深刻的影響,變成潛意識,變成信條。我們才能達到知而不想的境界,在相對“無我”的未來禅中,順理成章的做出應對反應,也於此,我們才能克服它,進入更深入的禅定世界

   這一節就講到這裡,下一節,繼續理論課:(需要刻進腦子的)中觀空性智慧

第九節中觀空性智慧

   我們常常可以聽到一些師父的說法,說沒有中觀的空性智慧,無法證得正定(不偏不倚正確的禅定),或者說有定無慧是邪定,那麼究竟什麼是中觀的空性智慧呢?下面我們要分別細說一下,大家就會有所了解。

   前面已經說到會得到四種證悟,不僅如此,前幾節課如果我們好好實踐,可能心裡已經很有多想法和疑慮了。我們如何對待,看待才是正確的呢?

   這裡要先說一個很重要的概念,那就是無常。

   大家請跟著我的思路,一邊看,一邊思考。我們自身就是事物,萬事萬物也是事物,包括我們的所思所想精神,都是事物,本質上來說,我們人,我們的身心,和萬事萬物都是一體的。我們的身體是物質組成,我們的大腦也是,所思所想也都是電流在腦細胞之間互相傳播產生的,若本質來看,和這個物質世界一模一樣,都是物理的現象。

   既然如此,那麼萬事萬物都有一個什麼樣的特征呢?那就是任何事物,都無法永久的保持住原來的樣貌。舉幾個小例子。比如,我們的身體,會變老,會生病,我們會死掉,然後身體會腐爛,然後變成塵土,這些都是眾人皆知,而且我們無法永遠保持在一個年齡段。包括我們死後變成的塵土,有的部分被植物吸收了,有的隨風飄揚混在霧霾中,有的部分,在地下高壓中千萬年後變成石頭等等。之後再也找不到原來的那個我了。

   又比如樹木也是一樣腐敗消失,即使我們認為堅固的石頭,被水消磨殆盡,或者風化消失,也是很久以後就找不到它原來的模樣了。所有事物都無法保持原來的樣貌。

   假設我們有靈魂,就是我們的思想,是脫離物質存在的,小時候,你所求是糖果玩具,青年時候,你求的是錢財,男女,老年的時候求的健康長壽等等。我們會發現,隨著時間的流轉,我們思想也是無時無刻在變化的。也就是說,思想也是不可以永久保持的,不能永恆的。

   這種萬事萬物都不能維持原貌不斷變化的現象,我們就叫做無常。

   我們通過邏輯思考一下,無常是不是真理?如果無常是真理,我們為什麼會執著的認為有一個我存在呢?怎麼會認為今天的我,就是昨天的我呢?

   通過這些疑問,再加上上節課中我們證悟的發現,“我”和事物是共生的,沒有世界我就無法知道我自己存在,光有世界,沒有我,對於我來說世界也不存在。於是我們可以想想,我們如何得知無常存在的?

   這裡又出現了一個概念,叫做緣起。所謂緣,就是條件,就是因素。也就是說我們知道任何事物,都是有參照的。我因為參照物質世界的存在得知我的存在。無常參照的其實就是有常,如果說無常是無規律的一系列變化過程,那麼我們之所以得知無規律這種概念,實際上就是因為我們知道什麼是規律。春夏秋冬反復輪轉,地球繞著太陽轉,太陽繞著銀河系。每個人都是從小到老到死,一模一樣的特征,太陽東邊升起,西邊落下,潮起潮落,全部都是按照特定規律發展的。於是乎,我們發現,不管是無規律的無常,還是有規律的有常,都不能概括整個世界的真相。所以它們既是對的,也是不對的,對的是它們是真實存在的現象,錯的是,都無法概括所有世間的現象。

   上一段提到了緣這個詞,各種事物存在都是有條件的,不管是事,還是物。比如對錯,上下,高低,善惡等等事相,還有我們出生需要父母生育,人生存需要吃飯,冰在正常氣壓下存在,需要有水,氣溫需要低於0度等等這些物相,所有事物都不能獨存,需要因素條件,相互依存。

   比如一棵樹,要出現在世界上,種子,泥土,陽光空氣,水分,等等這些都是條件因素,也就是所需的緣,所以能出現一棵樹。所以可以說棵樹是因緣而出現的,所以這種概念就叫做緣起,這就是所謂的緣的概念。

   前面講到,不管是無常,有常,對或者錯,有或者無,都是片面的認知。所以這裡要說一個另外重要的概念了,那就是中觀了。

   中觀,就是不陷入任何一種片面觀點概念。直接闡述大家可能不容易透徹理解,下面講兩個小故事。

   當年釋迦牟尼名聲遠播,大家聽說他無所不知,當時很多瑜伽師,都在實驗,思考世間事物的實相,但是還是沒有得知。時間苦樂到底是怎麼回事,世界上這個自我是真實存在的嗎?於是有一個婆羅門,去佛的精捨,問他:聽說你無所不知,那麼你告訴我,這世間有我嗎?

   佛沒有回答他這個問題,只是看著他,於是他又問:這世間沒有我嗎?佛還是沒有回答他,於是他有點不耐煩了,就說,你不是道德完善的人麼?不是無所不知麼?怎麼不回答我的問題?難道是我做錯了什麼嗎?

   於是佛對他說:有我無我不可說,梵志!

   這個婆羅門面容不太高興,只好離開了。

   這時候佛的弟子阿難見婆羅門走了,趕緊問佛,你怎麼不告訴他呢?

   佛對阿難說,不管有,還是無,都是不對的。所以不可以講,如果我告訴他,這世間有我,這個叫做常見,我如果以我這個肉體,思想作為我,那麼存在短短幾十年以後就永遠不存在了。對於無限長的時間來說,就等於不存在,但是我把這短短的一段,當成是有的,是恆常的,這就是有常見,是不對的。

   如果我說這世間無我,那麼就變成了就成了斷見,因為就是無視現實,無視自我當下真實存在的事實,斷然拋開存在的這一段過去,專說一個無限長,空虛的未來。

   以上故事,我們可以得知,不管是常見,還是斷見,把一段當作整體來說,還是拿整體來形容一段,都是不對的。所以只有不常不斷才是對的。這就是所謂的中觀思想的開端。

   所謂中觀,就是不偏不倚,不常不斷,不落入任何一種偏見中的取捨,就是中觀,也因這個思想,誕生了所謂的中道。也就是說,把中觀的思想,貫徹到對任何事物的形容認知中。

   中道總結起來有八個方面,叫做八不中道。四條理論分別說一下。也不說得太細了,大家自己要多思考。

   1、不生和不滅:指的是所有事物沒有真正的生,比如水,蒸發了,水不存在了,但是它沒有消失,只是變成水蒸氣了。水蒸汽也不是無中生有,只是水變成的。所以它也沒有無端端生出來。為了方便一步步了解下去,我們可以暫時人為這是一種有無守恆定律。

   2、不常和不斷和非常非斷:這個我不再贅述了,上面故事講的就是這個概念

   3、不一和不異:舉例,水和水蒸氣,都是水分子,嚴格來說是一個東西,但是一個是液體一個是氣體,所以說是一樣的也對,說是不一樣的也對,但是也都錯,所以說,說它們一樣,也不能說不一樣。

   4、不來和不出:說的是,事物並不是憑空就有的,比如水蒸氣,是水變成的,但是水又是怎麼來的,是水蒸氣冷卻的,也有可能是冰融化的,凡事形成都有前因,但是我們一直追逐這個前因,一直問為什麼,永遠都問不到盡頭,根本找不到最初的源頭,比如宇宙怎麼來的?宇宙大爆炸?大爆炸的是什麼?是奇點?奇點是什麼是怎麼來的?我們還能繼續問下去,這樣就變成所有事物找不到最初的來頭。於是說不來。不出,就是雖然找不到源頭,但是能找到上一個原因是肯定的,水蒸氣就是水變的,我們明確知道是這個原因,而不是憑空,世間外的原因,脫離這個世間的原因,所以也可以理解成不離開這個世間去找原因。所以整體叫做不來不出。

   以上八個不,不這個不那個的,就是八不中道。有了這一系列的概念,我們可以更好的輔助自己的認知,還有禅定的方向。

   這樣我們就不會在禅定某個階段人為,哦,原來無我!我感覺不到我,就是無我,或者說,哦,我現在感受不到痛苦了,我成就了,我脫苦了!(明明還有我存在,怎麼會無苦?)這些等等各種不正確觀念。也因此不會在某個階段停下來,自認為成佛了。或者一味的追求無我,陷入“空執”中,執著時間沒有了我,就沒有苦樂等等片面的觀點。

   中觀,中道,無常等等這些概念的堅定,會穩固我們正確的觀點,而不是永遠固執的呆在某一個自我見解中。比如有我,或者無我,而是進入一種沒有矛盾的狀態,非有,非無,既有即無,從一體知道一切,從一切知道一體的正確觀念中。於是我們的心識,不在一中,也不再一切中。哪裡都不在,這就是空性。

   另外空性也可以用有常無常來理解,萬事萬物,不停變換,無法永恆,因此永恆的事物是無。但是又不是絕對有。任何事物都不是絕對有。所以非有非無這種也叫做空性。要注意,空性不是真空,而是我們無法用固定觀念來永恆的形容一個事物。所有事物能描述出來的,都是常見或者斷見。比如水,水蒸汽是水麼?氫原子氧原子是水麼?電子原子核質子是水麼?都是都不是。因此,借用道家的話,名可名,非常名。都是我們強加的認知概念。事物就是事物,名字永遠只是我們心中的理解而已,都不是真實,即可知又不可知。

   知事物的這個我的時候最終會變成空,這個空又不是無物質無能量無信息的真空。所以說非空非有,物雖空,性自存,所以取這兩個字,叫做空性。

   好了,理論課暫時又到這一步,比較難,但是大家要多多思考總會理解的。下一節,我們又要開始實踐了。

   今天做功課,靜靜管我寫這篇文的前前後後。

   就如中國質量之痛所說法雨之下皆成就,心中歡喜。

   定中畫面:

   手捧種子種福田,默默許願撒入園

   口誦真言催風雨,只因土干缺因緣

   雨落芽出萬種綠,花開千色亂人眼

   華美不知果,果香花不香

   根莖花葉果,千株千種貌

   中有怪異生,有的紅花小

   見根不見葉,見花不見香

   老鼠途中過,入花皆不出

   花瓣如手爪,撫人火辣辣

   眾花千般妙,莊嚴諸世界

   怪花無美色,怪花無果實

   問佛何所因,佛曰食人花

第十節重要的經行

   前面我用了七節,來講一個人怎麼從安靜,到更安靜,到欲界定,甚至說到了未來禅。等等,這一系列看起來我講得簡單,順理成章。仿佛畫個幾分鐘看完就達到了一樣。

   實際上真正實踐起來沒有那麼簡單的。可能我們自己實驗,練習了很久,也沒有出現我描述的各種情景出現。大家先不要著急,可以先從道理上去理解,然後行為上慢慢跟進就行了,要記住,如果這件事是你的負擔,那麼肯定走錯路了。

   我們不能因為覺得走路累,然後帶上自行車,在道路不順的時候,扛著自行車,導致更累,相信我,不好走的路我們就慢慢走。不要去抗什麼自行車,背負壓力,好像什麼多麼嚴重的任務,非執著今天就得達到不可。哪樣萬一被車壓死在路上怎麼辦呢?大家理性一點。

   容我從自身經驗緩緩道來。在我初次大約感知到消失身心的欲界定以後,我曾經好長一段時間一直在這個瓶頸中,不僅很難再次體驗這種身心失去的感覺,走到這麼深一步。甚至後來疲乏了,多次在細心住漸漸安逸的睡著了……。醒來也不知道自己到底練了些什麼。於是我開始四處尋找答案,自己想辦法處理。

   我的生活其實算是清閒的,有課的時候給學生上上課,沒課的時候就如同假日一般,所以我大多數時間是宅在家裡的,只是每天因為控制飲食,吃素等等原因,我每天都得去菜市場買菜回來做飯,我住的樓房到出小區門去菜市場是一條筆直筆直的路,平時空無人走。

   於是我每天都這樣背誦著經文,去菜市場,回來的時候也是這樣。有一天突然發現路上春天開花了,有香味,於是我集中精神去問這些花香。可能習慣性的集中精神,一下子我察覺到,自己其實神清氣爽,空氣中的味道絲絲分明,於是我感覺到,這樣的狀態是不可能睡著的。

   於是我開始思索起來,我追尋的道,我一直認為在寂靜中。可是我無法得知自己是否一定會睡著,我無法控制,我在這樣走動當中,是否也可以集中精神呢?而且運動中我肯定是不會睡著的,可以克服昏沉?

   另外我還想到了,假如我的無苦無樂,我的平靜安穩,只有在靜坐中才有,那麼對我的現實生活有什麼益處呢?我是否可以實踐,把同樣的集中方法運用到生活中來呢?

   於是我開始了另外一種修行。那就是每天出門買菜回家來回的路上一路關注自己的呼吸……想把自己在靜坐中的經驗運用到生活中來。特別專注,特別用心。於是我踢到了路邊的石頭,摔了個狗啃食(笑吧)

   於是我就想,我過於關注自己呼吸,有時候會忘記好好走路,會影響自己,會摔倒,這個方法不可行。於是我換到了關注我自己的腳步上。

   這一次收效很好。根據我們前面的經驗,我們知道,要觀,要知,要不想。於是我用了這樣的辦法,輕輕松松放松全身,感覺自己毫無負擔,拋開平時的壓力,林林總總,於是散步一樣。開始走了起來,眼睛大概看著自己的腳,左腳起,左腳落,右腳起,右腳落。左腳起我知道這是左腳起,右腳落我知道是右腳落……於是就這樣盯著看……然後走路。

   中途又出現問題,不知不覺,來個行人,避讓,等會兒路上有條小狗,看兩眼……有時候心還是不知不覺飄走了。於是我又一次改進方法,這回是專門找了個大清早,趁沒人,沒狗等等,我用了走快一點的方式,這樣我就不用觀察那麼多那麼細的動作,只需要知道左腳右腳左腳右腳。並且為了讓自己心不飄走,還用了強制的辦法,那就是心裡跟著默念。左右左右左右左右……

   這回效果甚好,專注得不得了。心也沒飄走,並且我給自己規定了距離,好像踱步一樣,從選了兩棵樹之間大概50米左右長度聯系。為此還加入了其他輔助。那就是,我身體做什麼行為,心裡就默念什麼,比如左腳了,落地,慢的時候,我就心裡默念,左腳落地,快的時候直接就念“左”。右腳落地就念又,走到規定的點,然後停下,心裡就念停下。轉身的時候,心裡就念轉身。就這樣來來回回。一直重復做。

   實際上目的很簡單,就是要把現實世界我們自身的行為,和我們心裡所知契合起來,所以做什麼動作我就念什麼,這個動作就越來越深的刻進了腦子裡。

   於是乎,我猜想,是不是這個過程,能讓我們更加的了解自己的一言一行,乃至最後知道自我是個什麼東西呢?

   收效是非常好的,在練習過程中,我的感受可以拿出來跟大家交流一下,那就是一開始,我們可能心念和動作契合度不高,心裡念著左右左右……停……轉身,就差不多了,隨著熟練,我感覺越來越游刃有余,一個抬腳落下,心裡一大連串,左腳大腿肌肉收縮,小腿肚子肌肉收縮,踢腳,向前,大腿肌肉放松,落腳,小腿肌肉放松,左腳碰到地……這一連串的各種念頭,就在一個動作上,一閃而過,一瞬間抓到了更加細微的各種關聯。

   再後來更是細微,包括各部分肌肉搜索放松時候的感覺,算,擠,觸,麻,酥癢等等感受感知,也都在一念之間能全部閃過。包括鞋子碰觸地面傳給腳底的感覺,腳底肌肉被擠壓的各種感受,越發體驗的細致了。

   再後來,體驗到禅定中同樣的體驗,各種感受僅僅只是相,在我們知曉的同時不做回應……突然有一天,雖然我還在路上走著,一種熟悉的空虛感又出現了。我立刻有種感受,好像做夢一般,明明整個世界就在眼前,絲絲分明。但是好像不真實一樣。因為我此刻什麼事情也不願意想,也不願意回應我感知的現象,好像自己的身體是個機器人一樣。然後所謂的我,在看攝影機盡頭一樣。這種不真不假的感覺,我一下子就和未來禅的感受對應上了。

   這就是為什麼前兩節,我說,到這裡大家可以起來走走了,久坐久動都不好。各有缺點。於是我開始了這兩種方式共同練習的階段。沒多久後,我靜坐又能順利的進入未來禅了,因為走路的練習,讓我更能把握細微的活動感受,因此某種程度上,能進一步克服了昏沉。

   事後有一次見到我的上師,我對他講起了我這些經驗,他告訴我,這在修行裡,叫做經行,是很重要的修行法,和靜坐打坐一樣重要,甚至更重要。並且進一步指導我,在經行的過程中,如果有雜念出現,也一定要觀察它,腳落地你心裡念著左腳,念頭生出來,一樣要心裡要念著:念頭,念頭……停下來站住不動時,心裡也得念著:站立,站立。有什麼你就念什麼,能觀察到更多的現象,照顧更多的現象,就通通都要念,多少覺知能合意念契合在一起,就念多少……這個方法成就阿羅漢,比你靜坐更有可能性。

   就是這樣了,說到經行,大家可以自行搜索相關資料閱讀學習。本節我就純以自己的經歷來敘述了。觀念上快速走,中速走,慢走,三個大類。大家可以根據自己能照顧到自己念頭的速度去實踐看看。

   還有就是,看到這裡,如果你有在練習,不妨動靜結合,因為根據前面所說到的中觀思想,正道,大道真理,肯定不再靜中,也不在動中,所以我們兩個都要去尋找看看。

   再加上長時間枯坐,長時間運動都對身心無益,所以我們需要兩個方式的結合。大家合理安排吧,我的建議是,你坐多久,就走多久,對等時間比較好。

   好了,這一節講到這裡差不多了,前面我說,未來禅接下來難關一波接一波,還有詭異的事情發生。大概下節就會講到了。

   這裡提醒大家,前面所學的課程要常常溫習。這一節復習一下,說的大概就是,我們的禅力,定力,要實用起來,才有“意義”,枯坐無我,那是死人的事情,我們活人肯定是要運用可行的方法,所得的智慧嘛。

   另外還有個重要意義,就是說,人只有專注,才能干好事情,我們的學習,工作,勞動等等,其實都是我們的身心工作。假如我們平時做事情,念頭紛飛,東想西想,怎麼能做好事情呢?或者意識裡的苦,做著手頭的事,心裡擔心明天怎麼辦?或者留戀過去的美好,感歎如今已經失去的美好,本就生活在痛苦中,哪裡還能好好生活工作學習呢?

   因此,這一節重大意義就在於此了,要能在生活中專注每一件事,每件手頭上的事情,並且運用我們理性的認知,所謂正見(不偏向任何一種片面觀點的見解),這樣我們才能完完全全的生活好,對不對?是不是這個道理?

第十一節鬼壓床?

   在各種典籍上面記載,欲界定再深入下去,那就到了色界了,是初禅了。也就是可以稱之為真正的禅定了的階段,但是進入的過程其實非常的繁復,漫長。並不是不間斷的,緊接著的。所以沒有那麼容易,對於這些,有所記載的各種文獻談及雖多,都是藝術化的,現象化的。所以我們很難根據經典實踐,這也就是為什麼都說需要師父指導等等。

   對於我個人對這個階段,只好現象理論齊頭並進了,甚至要說“怪力亂神”了。不過本文的主旨就是用世俗的,可理解的,簡單的,但是非藝術性的方式來闡述,所以本著我們前面的重點,中觀的方法,希望大家能和我一起,見招拆招,破解迷思。不可說的密法,不可理解的詞匯還有手法,包括很多什麼“氣”“脈”“能量”“脈輪”這些模糊概念的詞匯,要灌輸符合實踐的認知,需要相當相當長的敘述。所以我暫時不會去涉及這些“密法”,咱們就從簡單易懂,學校裡學的知識系統來入手比較好。

   下面我就按自身感受開始講了,不過這些感受是我個人的體驗和認知。希望大家可以做到觀,而不要急於去給它下定義。保持不常不斷,不一不異的宗旨。觀察就好。

   在未來禅體驗中,我們失去身心的過程,我的感受有點點受到“驚嚇”,因為突然感覺失去自我意義的感受,但是這裡並沒有停止,在我們完全適應這個現象以後,會繼續體驗到下一步,那就是還在繼續失去某些感受。那就是分辨的感受,比如我們關注自己的某一個行為,心裡有認知,這個是吸氣,這個是呼氣,保持只是管而不去做任何反應,也不人為控制它,也不去思考它什麼意義,接下來感知裡,就會有,吸氣和呼氣是一樣的,對於內心那個自我來說,呼氣吸氣意義是一樣的,本質都是動作,但是身體動作對於我們此刻不作為的自我,沒有任何影響,那麼我們就會失去辨別的感覺。不管你知不知道這個是呼氣還是吸氣。你會變得不去分辨它。所以在失去自我的過程中,進一步失去的是潛意識分辨。

   於是我們現在有一個特征,那就是身體是不動的,意識連事物都不太做分辨,於是會有一種近似睡眠的感覺。眾所周知,在我們無夢深睡的時候,就是這樣了,身體不動,呼吸均勻,大腦休息……於是我們面臨的就是第三道難關,昏沉。這個階段意識的喪失會引導我們走向睡眠。說實話感受是空無的,好比你現在回想你深睡時什麼感受?完全想不起來,也沒有感受……

   這個就是第三關,昏沉。不知不覺,打坐到某個階段最容易出現的情況。不知道什麼時候,就睡著了,呵呵。如果是睡著了,肯定是失敗了,因為睡覺頂多是休息,對於我們認識現象,對於我們調整身心,包括永久脫離苦境都沒有什麼重大意義,所以這個不是我們要的結果。

   如何克服呢?第一,這個是個前提,那就是我們要休息好,不要用疲憊的身心來打坐。不要熬夜打坐。要在清醒的時候做這件事,要睡好,不要吃太多飯,或者剛吃完飯就打坐。因為身體為了消化食物,血液大量流向消化器官,大腦缺血會暈飯,昏沉。也不要在劇烈運動後打坐,因為血液流向肌肉。也不要剛洗完熱水澡就打坐,因為血液在皮膚體表,等等。我們要選擇合適的,適宜的,不餓不飽,不困,不累的時機是最好的。

   第二,這個是克服重點,也就是上一節提到的經行,如果我們已經養成了對生理現象保持習慣性跟進,身體機能和心理作用時時刻刻對應的習慣,這裡會幫上你的大忙!在進一步失去感受的時候,你的意識還是會習慣性的隨著你的呼吸,再念:“這是呼呀,這是吸呀”。這個習慣性會牢牢抓住你的認知識別的意識不失去。就好比你一直在走路運動一樣,只是把身體運動轉成了持續的意識運動,所以能克服昏沉,好比走路中不會睡著一樣。

   有了上面兩點,下一階段立刻就會到來。

   在我們似看非看的眼前,因為我們不聚焦的眼睛,所有實在的環境都是模糊的,可能你專注,有清晰或者非清晰的禅相,那麼它們會在某次,你習慣性抓回你失去辨識念頭,失去心念的同時。突然眼前事物全部散開不見。

   具體怎麼形容呢?很多人可能有這種體驗,就是久蹲,或者久坐的人,突然起身,大腦缺血,眼前事物一下子就花掉了,好像雪花點一樣,然後散開,感覺進入了黑暗中。這種體驗,有時候快,撲面而來,一秒鐘不到,眼前事物就從變花,到消失。如果我們心在經行中已經練得很細,就會更細微的觀察清楚,其實眼前事物是想煙霧一樣消散掉的,然後自己進入一個無法觀察任何的黑暗中。呼吸感知全無,只能觀黑暗了……

   黑暗中如果我們還在觀,還依靠慣性在辨識黑暗的話。

   先插一句話,“辨識”就是我們的意識作用,這個階段我們可以看懂,我們身體被我們“拋棄”了,不管它了,但是我們意識保持著繼續的作用。所以可能還是前面的問題,睡著,做夢。或者我們強大的辨識慣性,導致我們不管是睡著做夢在辨識夢,還是在辨識這個過程,都還在主觀的,主動的,緊緊的抓住現象。於是我們雖然進入如睡眠的狀態,但是我們是清醒中的睡眠。

   題外話:有很多人研究什麼清明夢,清醒夢……還有人在修煉密法,修比如睡夢瑜伽,有強大的覺知,辨識習氣的人,才會有機會成功。所以縱觀下來,經行真的相當重要。

   這個階段類似清醒夢,但是其實不是夢。再昏沉點,一會兒各種所想開始浮現畫面,你開始覺知那些東西,那就是清醒夢了,但是如果沒有所思的話,這個階段持續最短十幾秒,最長不超過10分鐘,立刻就會過去。

   這個現象是怎麼過去的?也是人的本能,也就是你的意識在活動,你的身體沒有活動,意識就會開始主動往我們五官感受去依靠,比如人睡著了,五官沒有運作,於是意識就會開始造作夢境一樣的五官感受,形成夢中世界。

   那麼我們保持覺知,這時,會不自主的去覺知各種五官的感受,這時候會突然出現幾個比較明顯的感受,耳朵好像出了毛病一樣,一股“嘩嘩”聲會越來越大聲,具體是什麼聲音呢?看文章的你此刻用一個杯子罩住耳朵就會聽見了。好像大風的聲音,這其實是我們自己體內血液循環的聲音。

   第二個感受,身體好像突然從睡眠中醒來一樣,眼前的事物恢復在眼前,看不清,因為還是不聚焦。

   第三,還是耳朵的問題,感覺身體失重。可能是耳石出了問題。

   這些感受是為什麼?呵呵,其實很簡單,因為我們的久坐,我們一直在活動的是意識,其實身體已經睡大覺了……於是我們會發現,我們眼前事物看不清,但是我們無法控制它聚焦,身體任何部位都動不了了。但是人是清醒的。

   這個階段是第二次經歷恐怖。為什麼說恐怖呢?因為這種感受,和夢魇,俗稱“鬼壓床”一模一樣,醫學上稱短暫性睡眠癱瘓症。人清醒,但是就是身體動不了,耳朵裡還有怪聲音。原理是很簡單了,就是你意識清醒,但是身體在睡覺而已。這裡我就不數到底是第幾難關了,反正前面的大家記得就行,這裡就又是一個大難關,很多人會在這裡坐不住了,我身體沒反應了,我被鬼壓床了!於是掙扎起來,於是硬是掙扎出了定境。

   因為他害怕,因為這種感受就像死了一樣,傳統觀念認為人有靈魂,肉體只是個軀殼,此刻你意識清醒,身體卻不動了。於是潛意識感覺像要死了,靈魂要出竅了。於是產生恐懼,掙扎。意識會主動去連接身體,從而掙扎出來。於是止步於此。

   在這個階段,我自己是失敗過好幾十次了。每次都不能克服恐懼,不自主的就掙扎起來,還害怕自己是不是要走火入魔了。完全忘了要繼續觀下去,完全出於對死亡的恐懼。

   實際上,在過去,我自己經歷過鬼壓床的經歷多次,後來仔細想想,我也沒死呀,而且,不可能坐在這裡無緣無故的死去,生理上我也沒感受到痛苦。並且,這樣無痛死去我也不害怕,仔細這樣想想,還真就克服了這個難關。

   這時候我們只有兩條路走

   1、繼續觀下去,不要懼怕這些現象。

   2、停止在此處,掙扎著醒來。自己很容易就做出選擇了。

   要是害怕,你們就先停住吧,我選擇繼續觀下去,然後把後面我的所知在一步步告訴你們。

   不要怕,你們就看文就行了,呵呵,下一節:靈魂出竅?

   各位,這裡要糾正一下第一節的錯誤,因為當時著急,寫錯了的地方。

   我在第一節提到五蘊,五蘊是色受想行識。

   我說的色身香味觸法是六塵,眼耳鼻舌身意是六根。

   我們認識世界是六根和六塵的交互作用。

   因為沒辦法修改了,所以只好在這裡表示抱歉。

第十二節靈魂出竅?

   此刻我們除了耳朵聽見很大的嘩嘩聲,這個就是我們血液流動的聲響,但是根據我們感受的敏銳度,這個聲響的強度是不一樣的,有時候沒注意感覺沒聽見,有時候聲音大得好像轟隆的雷聲,加強了我們的恐怖感。

   的確,不管這些現象如何激烈。但是相就是相,僅僅也還是我們的感受而已。我可以繼續關注它,如果我們現在對它有所作所為,那麼必定又要退出,如果觀察它呢?

   先說另外的感受吧,我們身體完全不受使喚,思想好像還在活動,可是沒有身體感受我們立即會出現一種奇特的感受,那就是失重。我們沒有身體的感受,包括自身重量的感覺,於是我們如果不是睜著眼睛,根本分不清上下。還好我們是睜眼入定,這時候如果觀察到眼前的景象,還是會有上下的觀念出來,只是我們自己有很強的失重感。

   具體說起來怎麼個失重感呢?就感覺好像自己浸入了水中,因為人體大部分是水構成,其實我們人體的比重和水差不多,於是人泡在水裡,浮力和下沉的力量是差不多的,於是我們有種不上不下的感覺,甚至會有飄動感,晃動感,或者是上浮的感覺,也有可能是下沉的感覺

   可是據我們自己的眼睛觀察,身體是呆坐不動的,可是這種漂動,或浮或沉的感受,會讓我們有輕微的眩暈,並且感覺上浮著離開自己的身體,或者下沉離開自己的身體,就好比靈魂出竅一樣的感覺。感覺意識要離開身體了,真真切切的立刻又聯想到死亡。其實有的人在所謂鬼壓床的經歷中,也已經經歷過這種感覺了。

   還是那句話,不要停住,不要害怕,這些還是我們的感受而已。你如果掙扎,又要退出了。就讓我繼續走下去並把接下來的情況告知大家。

   如果細心一點,會發現那個虛幻的,飄動的身體,上浮下沉或者晃動的“身體”感受,不管怎麼飄動,好像都只是分離開肉體,但是總感覺好像肉體有什麼吸引力一樣,就是分不開。如果你此時掙扎著要分開,也是無濟於事的,只會導致你如夢醒來一般,突然一口粗氣吸進來,如夢初醒。於是還是那個態度,你就看它到底要怎麼著。

   如果你能平穩住自己的心緒,做到什麼也不想,你就看著這個情景。會突然之間發現自己已經離開肉體了,就在自己打坐的附近,離自己身體的不遠處……或者呆站著,或者躺著,或者趴著,或者坐在地上,呆呆的像個傻子一樣。眼前的事物清晰無比。

   會突然發現有兩個自己,一個是個透明的小人,就像小孩一樣,雖然透明,看不見自己,但是可以感覺到這個自己身高很矮,也就一米左右。

   另外一個自己還坐在那邊呢。坐在這裡的是原來的自己,睜著眼看著前面,不遠處有個像小孩一樣的自己,不知道在干什麼,好像一個蹒跚學步的小孩一樣,在地上爬,或者站起來又倒下……

   有趣的事情是,這時候會出現雙重視覺,一個是定坐中自己的視覺,一個是那個小人的視覺。重疊在一起,怎麼形容呢,就好比你拿一個東西放在你的左眼面前看著它,右眼看著遠處,兩個畫面重疊在一起,相當錯亂。

   其實這個階段,說通俗點,就是“出神”。具體出的是陰神陽神還是元神,這個需要按道家修行的道友自己根據自己的所知定奪。我曾經采訪過好幾個修道的朋友,他們對我的解釋陰神陽神各自說法都不一致,所以我也不知道到底是什麼神。但是肯定不是元神,因為我曾經靜坐思維元神,陰神陽神這三個詞匯。元神我觀察到的畫面是大腦,所以我肯定不是,另外兩個神可能過於概念化,我觀察不到任何畫面。所以我還是傾向用佛系統來定義這個階段。所謂出來的這個東西,叫做中陰,我們在禅定中出現的中陰,就叫做禅定中陰。

   先說一下中陰是什麼。所謂中陰,就是過渡階段,兩個狀態之間不明朗的階段,所以稱為陰。比如白天和黑夜之間,那麼日出前後,和日落前後就是中陰。比如我們清醒著,和睡著了,半夢半醒之間,也叫做中陰。意思就是中間的過度階段,概念就是這樣。

   禅定中陰,顧名思義,就是在進入禅定和非禅定之間的過渡階段。所以叫做禅定中陰,這時候我們有身體的感受,所以這個身體就叫做中陰身。

   現階段的中陰身有什麼特點呢?我把自己經驗給大家講講,就是這個小人,我們有他的身體的感覺,有他的視覺,甚至可能有聽覺,但是此刻我們可能還在轟鳴聲中,所以無法判斷到底是他的耳朵聽見的,還是自己耳朵聽見的。

   感受中,這個小人就是自己,或者說感覺是自己的靈魂。但是實際上有個很重要的特點,我們根本無法控制他,他就自顧自的動來動去,或走,或爬,甚至是漂浮……總之雖然有身體的感受,但是無法控制他的動作。如果說我們的覺知,我們的意識是真的自我,這時候感覺就好像自己附在某個精靈身上一樣,無法控制身體,只能看著他自己亂來……

   這裡要告訴大家一個概念,那就是關於靈魂。其實在佛的學說裡,是不承認有靈魂這種東西的,或者說不承認有永恆不滅的靈魂這種東西。在之前的文章我可能有少量的闡述。那就是,假如我們認為,意識體,或者說我們的精神就是靈魂,但是這個意識是隨時都在變換的,你無法說上一秒的自己和現在的自己是同一個意識。因為我們總是念頭萬千,每時每刻都不一樣。既是我們有連貫的記憶,比如你昨天做錯的事情,讓你今天知道改正,有關聯性。但是不同的是,昨天的你想法和今天完全不一樣。那到底這個意識還算不算一個呢?

   所以佛才用中陰這個詞來解釋這些現象,並告訴我們,我們隨時其實都在變化中,我們提到什麼靈魂,或者某個時間段的自我,其實都是一個暫時的過度階段,都是中陰。

   不管我們不停在衰老變化的肉體,還是我們的思想意識認知,都是隨時在改變的,在改變就是在生滅,此念頭生,彼念頭滅,此細胞生,彼細胞死……所以根本找不到一個不滅的自我。所以不承認有永恆不滅的“靈魂”這種東西存在,只用中陰來形容。

   以上就是我們中陰出體經驗了,有趣的是,假如小人看著自己,你會在這個境界中,體驗到360度4D真實感的感受,自己看著自己,這個跟看鏡子還不一樣,你會有更加寬闊的視野,比如你的身體是往前看,小人往你身後看。你打坐的這個房間,你會同時看到兩邊。非常有意思,這個地方你如果要我用科學來解釋……我恐怕沒有這個水平了,往後再禅定下去的經驗,我也都無法用學校裡所學的知識來解答了。有可能是所有情景早就映在腦子裡了,此刻多重感官不過是做夢?或者不是?呵呵。

   如果我們有了多次這樣的經驗,細細體驗。你會發現,這個小人就是從身體裡出來的,而且是咕咚一下滾出來的。過程有點快,但是如果你多次體驗細細抓到了,你會發現小人就好像瓜熟落地一樣,咕咚的滾出來。

   當然也許你已經相當熟練了,你會發現可以不用滾出來,就是自己飄出來的。

   此刻還被稱為中陰,所以還是個過度階段,我們還是沒有入初禅哦,呵呵。

   

   不過這個階段有幾個特點,我還得講講。利於我們的認知

   1、前面講了,禅定中陰不受控制,根本不能拿他怎麼樣。

   2、他有觸覺,有身體的感知,有視覺,可能還有聽覺,可以踩到地面,可以摸到物體,也可以穿透物體,但是無法推動任何物體,如果仔細體驗,還會發覺,風吹著這個小人,有時候感覺得到風,有時候感覺不到,似乎也是不受控制的。

   3、禅定中陰感受不到有嗅覺,感受不到味覺。

   4、我們擔心他不受控制,可能會越跑越遠,但是如果仔細觀察,發現他也不會跑遠,頂多就在身體的周圍活動。好像肉體有什麼引力吸引著他一樣。

   重返兜率天: 對了,關於第四點,有學說,說星光體(禅定中陰身)和肉體之間有根銀帶連著,所以暫時跑不遠,據我自己的認知,可能只是種形容,因為我除了觀察到跑不遠這個現象,實在沒發現哪裡有根帶子連著兩個身體……不僅看不見,也沒有明確感覺到有連著,有點點引力的感覺到是有,但是不明顯,不確定…

是不是很匪夷所思?其實中陰嘛,就是個過度階段,往哪邊過度?我們如何控制呢?下一節就會講到了。第十三節禅定的後陰

   這一節的細節,在其他文章裡很難查到,無法對證,於是我只能說是把自己的經驗來告知大家。這就需要大家自行開動所知,腦筋。從自己所知的,不管任何道家,或者其他宗教的神秘體驗中來找答案了,可以給一點點提示,我咨詢的道家朋友中,超過60%的人告訴我這個叫做出陰神。然後某些宗教對這個稱呼為星光體。大家各自依靠自己的認知來理解吧。

   下一節神秘體驗還將繼續,暫時定名禅定後陰,如果我精簡一點來講解,可能下一節就會寫到初禅了,各位。初禅不遠了!讓我們做好迎接的准備吧~~~

   剛才我想了一下……下一節講到禅定的後陰,已經接近初禅了。

   但是同時也到了我們最最危險,最容易入魔的階段了。

   因為神秘體驗對應的就是我們的邪見,不正確的看法觀念認知。

   這樣的話,我們很容易走了歪路。

   因為從禅定中陰開始,我們就會面臨種種魔障

   我准備從後陰身開始就細細的講一下各種魔障。大概需要花一兩節的時間。

   還是先有認知為好,雖然能走到這一步已經很不容易了。

   可是還是擔心,萬一吧友們天賦異禀,看了我幾萬文字以後,突然走完了我多年來走的路,已經開始胡亂出體了。所以為了大家一路走得順遂,初禅又要延後了。

   不要心急各位,小火炖湯湯才靓嘛

   @狗的毛呢

   你要問YIN心什麼的,我講個故事給你聽。

   有一個國王對佛說,你這些阿羅漢的弟子,真的不會有欲望了嗎?我不相信,難道絕世美女在他們面前他們也絲毫沒有任何反應?

   佛說,不僅是這些阿羅漢這樣清靜的人,每個人都這樣,既是我們認為的壞人,也這樣。不信咱們拿死刑犯做實驗,如果他們一樣做到不被誘惑的話,希望你能赦免他們的罪。

   於是國王答應了,說我們怎麼證明呢?

   佛說,你讓他們端一碗滿滿油走一段路,我在終點等他們,中途你可以召集你認為的絕世美女去誘惑他們,假如他們平穩的走完這段路,一滴油也沒有灑到地上,說明他們根本沒有受誘惑。

   於是犯人們被帶領了出來,每個人都發了一碗滿滿的油。美女們也在旁邊做好了准備,佛對這些犯人說,這就是你們最後的機會了,如果一滴油都不灑,走到我在的地方,那麼你們就能重生,赦免死罪。

   你猜結果怎麼了?最終每一個人都平穩專注的走到了終點,一滴油都沒有落地。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其實我們有主動的選擇權,有能力對我們自己的念頭,還有行為做出控制,到底能做到那一步,其實是一個價值觀念的問題。

   假如YIN欲和生死擺在一起,你一定能克服,因為你更怕死。

   當然,從這裡可以看出任何事物都是這樣的,如果你認識到YIN欲有危害,你對這個危害的恐懼大於你渴求的享受,那麼你此刻必定能做出合適的選擇。

   你如果單單問YIN欲……沒有任何事情參照,那麼這個YIN欲就是個空相,有必要克服嗎?沒有必要嗎?

第十三節禅定後陰

   已經不知道多少次了,我對這個現象特別的著迷。特別想知道,這個禅定中陰到底是不是我,或者說就是我的一部分,或者到底和我有什麼關系?於是我嘗試去認識他,去了解,去試驗他,想要知道,如果他是我,為什麼我無法控制他的活動呢?

   於是乎就這樣抬手,抬腳,按著自己平時的行為去做,但是不管是靜坐中的身體,還是這個中陰身,都不響應我的“命令”仿佛我自己的心識被這兩個無情的身體給拋棄了一樣。

   不管是粗暴的下達抬手的命令,還是慢慢的嘗試抓到小人身體的感知去慢慢抬手,都無濟於事,得很多次就這樣動來動去,一口粗氣吸進身體,又出定了……

   於是我開始思索,到底我要如何做呢?

   多次的試驗,其實讓我抓住了訣竅。有一次我想,非要控制他干什麼?書上說,這種中陰身不過是“意生身”,也就是意識產物。這一個詞一下子給我來了靈感,既然是意念的產物,和夢不就是一樣的麼?我能用意念控制夢境,還控制不了這個小人?假如小人是我意識的產物,必定能控制,如果它不是我意念的產物,那控制不了我也沒辦法,只能隨他去,這樣一想,立刻就安心了。

   所以在這樣的情境中,我開始動了想象,雖然想象讓我開始有了一些雜念,但是我自己身心感受是分離的,所以並沒有因此而出了定。我就想象這個小人和我肉體一樣,盤腿坐下來。結定印,觀察自己看不見的鼻尖……

   這一次很意外,小人真的在我的想象中坐了下來……於是我驚奇的發現,原來這個禅定中陰是可以控制的。只是不是用我們平時所知生理方式,而是用想象的過程。

   也因此,我開始了控制禅定中陰行走坐臥的實驗,並且一一成功。比如我在臥室打坐,但是禅定中陰走到了客廳沙發躺下等等。

   這樣的練習很快就出現了問題了。

   那就是當你習慣用想象來控制身體,這個小人的身體,習慣了以後,你會越來越覺得他就是你,而且你精神的集中會越來越到它身上。我每天禅定練習結束之後都會習慣性總結和分析這些發現。我會突然警覺到,在那個狀態中,我越來越覺得他就是我。是我的靈魂,在臥室裡打坐的只是個軀殼。說白了有點莊周夢蝶的感覺,到底蝴蝶(中陰身)是自己,還是莊子是自己。並且我已經偏了,在那個狀態下,會真切的感覺小人就是自己。

   小人變得受控制以後,我迫不及待的做過很多實驗,借助小人有的能力,比如漂浮,比如身體可變大可變小,可穿越障礙,好像神通無比,為了實驗這些神通到底是不是真神通,我還做過一個很有趣的實驗,就是我隨機抽了幾張撲克牌,自己不看是什麼花色點數,放到小盒子裡,然後用這個小人出體後,鑽到盒子裡去看牌,然後記下花色,等我出定了以後對比看看是不是真的看對了……

   我知道你們很關心結果如何,我也就大方的講出來好了,正確率有一半左右。原因是什麼呢?原來小人的視覺並不清晰。況且在做這些事情的同時,我是在用幻象控制小人。那麼難免其實小人看到的事物有幻象的成分在裡面,並不真實。

   有時候看見花色看不清點數,有時候看見點數看不清花色,小人的聚焦要用想象來控制真的很難,但是差不多一半的准確率,還是讓我驚奇,難道這就是神通?!

   難不成那些算命大師,或者民間的活神仙特別准特別厲害的人,是用自己的“小人”,或者別人的“小人”跑去看一些事物,然後回來就知道一些事情,並宣稱自己算出來的?

   自從可以控制小人以後,我發現小人可以跑到很遠的地方了,可以到處去了。也因為自己開始接受他就是我這個認知,我越來越用它干很多事情,比如去街上溜達,去沒去過的地方等等,好像在過著他的生活。

   但是局限性跟我剛才說的一樣,這裡面參雜太多幻象的成分,我無法分清小人看到的事物到底是真實的還是幻想。我發現體驗小人的生活,實際上和做夢很類似。

   所以有一天看著自己日記本上,記錄的自己中陰出體以後的種種記錄。我突然驚覺,我到底是在干什麼?有意義麼?

   假如我一開始是為了安穩無痛苦。那麼我現在即使變成了小人,難道我就不痛苦了嗎?

   難道小人夢境般的生活很好嗎?想看什麼東西也看不太清楚,想要玩什麼東西,又無法碰觸,比如想玩電腦,小人根本就敲不動鍵盤,也移不動鼠標,整天在外面日游夜游難道有意義嗎?

   如此種種反思,讓我意識到,我已經走偏了。

   我既然看過那麼多佛經,既然聽過那麼多的道理,就應該知道,我不過是換了個形態而已,還是在繼續體驗著這個世界。換湯不換藥而已,這一點讓我感覺苦惱。不開心,於是我覺得這不是我要的。

   中間說個插曲,我平時打坐都選在清早或者半夜,比較安靜的時間,因為我怕被家人打擾。但是有一次讓我吃到了苦頭。就是我妹妹來旅游到我家說住兩天,因為平時家裡清靜,我已經習慣了。所以沒想那麼多,還是大概下午的時間,我就自己在客廳沙發上開始靜坐。

   那時候小人剛剛離開身體不久,到了陽台上。突然我就聽見很大聲的尖叫聲,呀!蟑螂蟑螂!哥你快來打死它!這個聽覺是靜坐中的肉體聽見的,於是乎小人就眼睜睜看著我妹妹從臥室跑出來叫我,見我不動還上來搖動我。

   但是大家知道,在這個狀態中,我身心分離,無法立刻起身回應它,小人特別著急,想要跑回去,但是你們知道的,心一亂,兩個身體都控制不了。於是突然小人眼前一花,耳朵突然聽到自己血液流動的嘩嘩聲,比平時大特別多,好像炸雷一般。

   我身體一跳,醒了過來。但是這時候就開始不舒服了,因為我感覺小人好像沒有回來似的。胸口特別不舒服,好像受到巨大的驚嚇一樣。然後起身去給她打蟑螂,但是走路都不太走得穩,渾身難受,腦袋還有輕微的眩暈感。

   其實當時細細的體會,也沒有什麼大問題,只是覺得自己心緒不寧,但是當天就出了問題。天一黑我就開始發燒,我渾身沒有力氣。

   然後我妹妹說我嚇丟了魂,我自己覺得可能是中陰身沒有回來,或者說位置沒有安對。為此我一個多星期每天都發燒。去醫院看了,醫生說我身上沒有炎症,可能是精神方面的問題,需要休息好。也沒查出個所以然來,我妹妹還特地去陽台上給我用民間迷信的方法“叫魂”。但是也沒有什麼作用。還是發了一個多星期的燒。

   我從此以後就長了心眼,一定要選在安穩的時間做這件事,被人打擾的這一次經歷讓我難過了挺久。過程我自己除了只是感覺好像自己受了天大的驚嚇一樣。身體硬要說也沒有特別不舒服,就是無緣無故發燒。這事特地打電話問我的上師,我怎麼辦。他倒是告訴我說,沒教給我的東西,自己不要亂試。不過沒事,自己就會好的。吃點安神的東西,自己會好。

   大概兩個月左右,因為一直心裡有陰影,一直無法再進入中陰出體的狀態。

   後來是自己好了,我估計就是心理作用的問題。但是這段時間包括小人出游經歷,包括受到驚嚇等等,讓我意識到了危險所在。

   於是開始檢討自己,在這整個過程中,失去了方向,忘記了最初的出發點,自己被自己的好奇心奴役了,本來尋求的是自在解脫,反倒被這些現象不知不覺的控制了,奴役了。不由自主的去干了很多沒有意義的事情。於是領悟到,自在不是尋求來的,你不需要尋,反而本身就是自在的。

   於是我開始在自己的記錄本子上開始總結各種顛倒。所謂顛倒就是說,明明要的是自由自在,但是卻用不自在的事情去尋求,舉個例子,比如我想自由自在,希望自己想去哪裡旅游就去哪裡旅游,為此忙碌准備,奔波。假如我意識到,如果我一開始就沒有哪裡想去,是不是坐在這裡就挺自在的?不被遠方的美景奴役了?

   本節大概講到這裡,因為中陰階段就快要結束了,一旦你開始控制中陰,並且習慣於這種把他當成自己的狀態,一旦你發現中陰這個東西,你不管它是不是你,你也不要刻意去控制他什麼,甚至說,不管中陰還是自己的肉體,你都不要去執著的認為他們必須干什麼需要干的事情。順其自然,那麼它基本也就到這裡了,快結束了。就好比我們進入未來禅時候“拋棄”的肉身一樣,統統放下,僅僅去觀,那麼應該就可以進入更深的禅定了。

   雖然還是中陰階段,但是我們為了形容這個中陰的尾巴,就把它稱呼為後陰吧。

   這個階段的領悟,讓我發現了危機,假如我們就把小人完全當成自己了,永遠不回來,在大街上日游夜游,四處飄蕩,是不是陷入了另一種自我執著呢?是不是我們就停止了前進的步伐,過上游魂野鬼的生活呢?這樣快樂麼?這樣不痛苦麼?所以只能說這是邪道了。和我們現實生活換湯不換藥而已……所以說,這是心魔,是魔障。

   也因為如此,不僅是我,大家都不能在此階段停止前進。所以我要在下一節講一講這些種種的魔障。還是原來那個態度,先有所知,先有總結,我們再去做實踐。這樣所得的體驗,還有實驗信息,對於我們原本的“目的”來說才有“意義”。

   @linonly

   你求神通這個事,我只會隨喜你,但是我能告訴你的就是,你需要一個合適的老師,我說點大白話你可能會明白,一個懂神通並且能教你神通的明師,通過宿命觀察,能看到你追求神通所需要花費的大概時間,另外畢竟神通也是一種得失,在你得到過程和得到後你的未來如何變化,包括你這些變化對這個師父本人的修行有什麼影響,這些他通通都看得到。

   於是可以很好的選擇何時教,如何教等等。如果你只是自己去追尋神通。何時得到你現在沒有一個明確的量,用什麼方法得到你現在也沒有一個明確的認知。所以就不知道到底會如何。

   世間的方法千萬種,有很多方法有損身心,所以很多人出於善意會阻止你,這些你都應該看見的。

   追求的話,沒人阻止得了你,但是你要做的就是,一定要找到合適的老師,這位老師的理論說法要符合三法印,就OK。

   @狗的毛呢

   說點自己的經驗來給你講講戒的重要性。

   很多年前在我剛開始修行不久的那段時間,我開始注意自己的言行,盡量不貪心,對人和善等等,即使很多時候別人對我不客氣,我依然和善的對待別人。我當時覺得自己已經變成一個理性的人了。

   但是事實是,在意識薄弱的時候並不這樣,某次我做夢,夢中有人打罵我,我立刻火冒三丈,打罵回去。我醒了以後開始想,我們人總會有意識薄弱的時候,我如何保證我是真的改正這些毛病了?有時候人犯大錯就是一個沖動,我在清醒的時候能控制沖動,萬一我不清醒呢?

   這個問題我困擾了一段時間,後來我發現這個根本不是事,因為隨著戒律的保持,習慣已經養成了,即使意識不清醒,還是下意識的不會去犯了。這一點在後來的夢境中得到了印證。

   現在已經成了習氣了,後來常常夢到非禮待遇了,但是都沒有在夢中(定中)發火。

   所以展現出來的面貌就是理智的,仔細想想看,和幻覺發火,這不是愚蠢麼?

   所以戒律能有效的把你的行為和你的智慧認知相互映照起來。所謂的定力,是靠戒律成就的。所以這個帖子早就有吧友提醒我說,你應該講戒律。不然光說定,很多人無法實踐到這一步是無法印證的。

   @圓心1969

   再往細裡說,就得看你什麼見解了,我只能想辦法用我的見解來給你講不一定是對的

   希望你能有更好的理解做此解釋而已。

   我們的人體,各種感受刺激通過神經傳送電信號到大腦,腦細胞之間產生思維也是各種電信號的來往

   在佛學裡,把流動事物稱為風大現象,於是我們的神經電信號傳播和我們心識有關,叫做“心風”

   電能在我們體內傳播,並能在水裡傳播,水蒸氣裡傳播,空氣中傳播,同樣產生和思維類似的作用機制。

   當我們心風離體,自然是傳播到外界了。在空氣中傳播,就以空氣作為身體,在水裡傳播就以水為身體。這個信號傳到別人身上,干擾別人的神經電信號(附體)。傳到胎兒,自然形成胎兒的心識了。

   嚴格來說,下一世的我不是現在的我。

   就是這種想象

   以離體而存的電信號,受自然因素干擾,所以容易消亡,存在很短。

   但是第七識,是以業力升起的,非物質化的。所以還會再次凝聚,

   於是這些過程都具有生滅現象,也就是中陰身的生滅了。

   含有業力,含有非物質化的,所謂心王心識的成分。並不能籠統說它是什麼,所以中陰是個形容詞。

第十四節種種魔障

   這節講理論課。

   本文最初提到了五蘊,並且闡述過,我們存在的物質世界,都是通過我們六根,也就是眼耳鼻身還有意識體現出來的,假如我們沒有這五官感受和意識,我們根本不可能知道有這樣一個我們生存的世界。

   這個世界中的種種現象,都是不斷流轉變遷的,包括我們的身心,包括萬事萬物。所以說這一切都是無常的。

   按照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認識,接觸,可以把所有的事物現象都總結為五蘊現象,我們所有認知根據這五蘊作為依靠,這種狀況就形容為我們本身具有的五陰。

   五蘊也是無常的,所以我們閱讀《心經》會有這樣的字句:五蘊皆空。

   五蘊本身是現象,簡稱相。在前面我們講中觀那一節提到,無常本質就是空,斷見是有,常見就是空,所以我們閱讀《金剛經》也會有說到: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總的來說,我們對事物不正確的認知就是魔障,因為它障礙我們正確的行為。就好像我們前面提到一些禅定中的現象,什麼靈魂出體啊,什麼靈魂的感受啊,什麼中陰身啊,什麼丟失了身心,之類的。

   在禅定中,我們身心開始分離後,我們的意識面臨脫離理性世界,物理世界的束縛,會異常活躍,見到的,聽到的,感受到的現象會像萬花筒一樣,假如我們把這些現象當真了,並且作為自己理解世界的主導思想,比如靈魂不滅呀,有靈魂呀,活著的是假我,靈魂是真我,或者說意識是真我,中陰身是真我,等等見解,就等於都是陷入了某種相中,把某些現象當成了不變的真理,這就是入魔了。

   比如認知到有中陰身這種東西,除了禅定後固執得認為自己是那個小人,住在這具肉體裡,並且反復加深這樣的認知,我們就會在邪知邪見裡越陷越深,最後變得偏執起來。或是給人一種精神分裂的現象。一旦走到這一步,絕對就是人們所說的走火入魔了。

   更有厲害的,就是完全不把現實生活當一回事了,執著某個禅相,比如禅定中聽見的音樂,看見的光景,也許得到了快樂的感受,不斷的追尋,每天反復思念著禅定中的情景忘乎所以,活在了更為虛幻的夢幻之中等等。

   說了那麼多,咱們應該細細的分析一下,既然所有相都是五蘊現象,都是無常。都不是永恆不變的真理,那麼我們應該從五蘊下手,細細的分析,認知了五蘊,才可知道,所謂障礙我們的這些五陰,這些魔障到底是什麼。

   所謂五蘊,就是色、受、想、行、識。這些都是簡稱。

   1、先說色蘊是什麼,所謂色,就是物質現象,簡單來說,就是物質的形形色色,比如物體的長,寬,高,輕重,形狀,形態,氣體,液體,固體,顏色,看得見看不見等等。就是物質本質的樣貌。

   我們的身識對物質的認知,除了上面物體本身形態特質,還有一些變化現象,包括物質震動形成的聲音,物質分子擴散形成的氣味,物體的密度,和表面形態不同,我們對它觸感也不同,再就是我們意識裡對這個物質會有“質感”的認知。

   這些現象都屬於色法,也就是五蘊的色,是組成我們物質世界的現象。

   2、受蘊,所謂受,說白了就是很唯心的事情,是我們對事物的感受,覺得一個東西,它給我感覺是愉悅的,是厭惡的,我感受是快樂的,我感受是痛苦的,或者我感受不樂也不苦,不管是有沒有任何喜歡,或者討厭,或者不喜歡不討厭等等,這些都是我們對事物的感受,是所謂“自我”和事物之間相互作用而已。

   3、想蘊,所謂想,就是我們的意識活動,就是我們對各種事物,各種色聲香味觸法(邏輯關系)分析的現象,就是我們在對事物產生“所知”之前,大腦裡的意識活動。比如太陽光刺激到眼睛,眼睛發送視覺電信號進入大腦,大腦各個中樞都開始接受這個刺激,並且交換信息,於是我們得出了好幾個結論,這是亮,亮=光,光=熱等等這些全方面所知,就是通過意識活動完成的。這個過程就是我們“想”,的現象。

   4、行蘊,行蘊,就是行為,包括起因經過和暫時結果。主要分為內外兩種行蘊,內在的,就是主觀的,其實也就是我們自我產生的,當我們對事物有所認知後,會有感受,並具有傾向性,比如這是好是壞,是善是惡,我要如何如何,比如下雨天站在路邊,一輛車子駛過,髒水朝你濺過來,我們大腦裡立刻因為想蘊,得知這是髒水,於是立刻有了受蘊,認為髒水很討厭,我要躲開。這就是起因的部分,接下來我們就產生了躲避髒水這個行為,形成過程和結果。這一連串的現象,起因都是從我們內在發起的,是主觀的。

   另外外在的行蘊,那就是本身的物理現象,比如水受熱變成蒸汽,受冷變成冰,它有它本身的物理規律存在,有客觀的趨向。這一個咱中國人習慣性稱呼為“物性”。我們大多數時候在談論行蘊的時候,實際上說的都是內在的主觀的部分,因為客觀的部分我們可以歸結到色蘊裡,這一點需要大家認知一下。

   5、最後一個就是識蘊了,識蘊,說的是八識,具體前六識,大家一說就會懂,就是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辨別事物的能力,後面兩識是什麼?其實前面文章提到過第七識末那識,那就是不管你眼睛識別,還是耳朵識別事物,但是我們總是有個認知,那就是我看見,我聽見,我如何如何,因為最終知曉事物,總有一個我存在。這個一直存在的自我,好像是眼耳鼻舌身意的大王一樣,在幕後操控著,所以叫做心王。這個定義就是一個自我執著,它的作用就是不斷的通過前六識這些工具來知道自己存在。

   我們可以發現,第七識雖然一直有這個趨勢,但是它必須借用前六識作為工具,前六識一旦出了問題,比如睡覺休息,比如損壞了,成了植物人,我們立刻就不能知道自己存在了。但是我們從睡眠中醒來,六識一恢復,它又立刻開始工作了,在這裡,我們可以認知到,這個第七識,也是不能獨立存在,也是無常的。但是反過來我們一想,如果第七識別已經滅了,那麼怎麼有前六識,物質現象的六識一存在,第七識立馬無中生有呢?無中生有是不符合邏輯的,我們可以把前六識理解成土地,陽光,水分,營養,但是沒有種子,怎麼會生出來一個第七識?於是為了圓滿總結這些現象,我們就架構出了第八識概念,把它稱呼為種子識,暗示它就是一切事物的原本,原初。學名阿賴耶識。

   我們一般說到的識蘊,只說到第七識,為什麼不說第八識也是無常,也是五蘊之中?

   因為這些它是很概念化的。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把它設定為第七識的種子,那麼說我們整個人生,整個所接觸所感知的世界就都是從它裡面發起的了,這樣就成了一切都是它,一切原因都是它了。邏輯上辯證一下,假如一切都是它,我們如果失去了前面所有的五蘊,那我們自身不就成了一切了?那我們和“上帝”有什麼區別?

   如果世間不管我們內在的,還是外在的事物,都統一成了一顆“種子”,那就世上所有矛盾都解決了,根本沒有什麼無常,有常,沒有任何事物了,所有一切就都是現象,空相,虛幻了。連第七識,自我這個現象都消失了,那還有什麼苦樂的感受?所以我們能完全消除前面七識,那就一切都解決了,這難道不是成佛?成為永恆?

   所以我們從無常觀,立刻可以和這個第八識的認知聯系在一起,萬事萬物,本來就是無常的,本身就是空相,變遷相。所以其實萬事萬物本質和第八識是一樣的,本來就是空無的,沒有對立的,比如無常,永恆不變的無常不就是有常嗎?

   所以我們常常可以從經文裡閱讀到本自清淨,包括本有自有固有來解釋一切這些觀點。但是這是已經是極為宏觀的認知了,在這樣的宏觀中,就已經沒有對立這種事情存在了。所以對照這樣的全貌,觀察我們世界現象,那五蘊就都是有常見了,是偏見,是不健全的認知。

   所以如果我們的目標是完全的認知,知曉一切事物的認知,包括我們的身心符合這樣的永恆。那麼所有的五蘊現象,就都是片面見知,從而已經有的五蘊,是我們未消除的障礙,還沒有誕生的五蘊,那就是我們可能潛在的障礙,正在產生的五蘊現象那就是我們正在經歷的魔障了。

   說了那麼多,無非要講的重點就是,凡是五蘊現象,就都是障礙,藝術化的稱呼就是魔障,因為又稱為五陰,所以叫陰魔。

   最直白的總結就是《金剛經》和《心經》,五蘊皆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要詳細的認知,大家拓展一下,可以讀一讀《楞嚴經》,分別把禅定中的色受想行識各種現象概括為50種遭遇來細講,算是經文裡面最詳細的講解了。

   當然五蘊就像萬花筒一樣永遠千變萬化,我們所有遭遇的魔障遠不止50種,50只是把所有分為50種,並不是說只有一模一樣的50種。

   實際上我們永遠有體驗不完的魔障。只要執著五蘊,永遠是偏見。

   我一口氣把50種陰魔說完不太現實,但是大家這一節千萬要記住,禅定中,所有一切都是不可取的,因為我們禅定本來就是在斷,捨,離拋棄所有五蘊現象,如果我們認為在其中取得了什麼,那就是走倒退了……幾乎可以說,所有相,皆是魔。

   所以對症下藥,之後我在闡述現象的時候,會不斷提醒大家,這些都是五蘊現象。有所知就行了,千萬不要認為這就是真理。不然我們就是取了一個虛幻來做理論指導,理論本身有問題,哪裡會走得到我們追求的圓滿境界呢?

   好了,就拿這句話做武器吧: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不可得。繼續觀下去。

第十五節初禅境界

   之前的種種,所有所有,我們其實都還沒有進入真正的禅。

   既是你的中陰身已經出體,又或者你已經感受到中陰身有各種觸感,比如冷熱痛癢酸麻漲跳晃動等等,或者僅僅有感覺並沒有出體等等。統統沒有入禅。

   有的人因為多次體驗,所以知道得很細了,包括中陰身產生的細節,包括出體的細節,又或者並沒有這些體驗。直接就出體了,怎麼出的不知道等等。都在未來禅的境界中。

   我們如果能一直秉持著僅僅是觀,無所作為的話,很快就能進入下一個階段。

   比如我自己的經驗,在出體出習慣了以後,我常常到處“游走”。但是有一天突然意識過來自己這些所作所為並沒有什麼實際意義,於是我把中陰身當作自身,也讓這個調皮的小人安坐下來,不管是他看見什麼聽見什麼,我也試圖讓他和我的本體一樣,就這樣坐著,不刻意的去干些什麼。

   另外,中陰身身體感覺很虛幻,於是雙盤也好,做什麼動作也好,實際上本身就沒什麼負擔。我也觀想著他呆坐著,放虛視覺的聚焦。

   說到這裡,前兩節說到的控制中陰身用的是想象,其實嚴格來說就是觀想,以前我們大家可能做過各種各樣觀想的練習,實際上觀想的能力在就是你控制中陰身的能力。這裡順便規范化一下用詞,也就是前面我說控制中陰身行動的方法,其實就是觀想。

   如果你放開這些所有的現象,所有的感受感知,保持著只觀而無為的話,很快很快,一種奇妙的感覺會迎面撲來。還沒有這些感受的同學不要著急,以後就會有,我先說出來讓你們提前知道吧。

   中陰身安坐著,或者也開始觀,那麼突然耳朵裡會聽見很大聲的“嘶——”一長聲,怎麼說呢,就好像高壓鍋放氣的聲音。你會覺得你的中陰身,或者身體,好像氣球放氣一樣,中陰身這個小人,突然開始膨脹。一瞬間膨脹好幾十倍大。

   具體身心是什麼感覺呢?就好像聽到了一個這輩子聽到的最好笑的笑話,哈哈大笑的感覺,再說細一點的話,就是你“|哈哈”,第一聲“哈”出口時候的感覺。並且這個感受一直延續。

   一直沉浸在這一聲哈當中,哪種舒暢的感覺一直不會減退,會覺得好開心好開心。

   重返兜率天: 我敢說,這時候一定會是你人生中感受到的最巅峰的快樂

   很難形容,於是我要用第一人稱了,我第一次進入這樣狀態的時候,是突然感覺自己在哈哈大笑,但是實際上並沒有這樣的動作,不過我身體的感覺確實是一下子膨脹好幾倍,突然出現了一個什麼現象?就是我發現我自己突然變得十分高大,我居住的公寓大概33層樓那麼高,但是我此刻發現它現在只有我的膝蓋那麼高。

   我覺得自己高聳入雲,我低頭能看見人們,小汽車都好像螞蟻一樣在我腳邊走來走去……自己突然變成一個發著光的巨人的感覺。

   這時候也會有一種錯亂感,比如我公寓門前的草地,它就是個草地而已,但是此刻我看著這個草地,發現尤其綠,也不能說和平常有什麼區別,但是就是平時見到的這些事物,此刻特別讓我高興,覺得好美。好像一切都變得清透無比,發著微微的光。還有一個現象,就是我發現所有的食物在眼前都有點微微透明。甚至可以隨意就看到別人在屋子裡做什麼事,並且所有的生物都蒙著一層微微的光。這個光好像火焰一般的感覺。

   另外就是我在這個情況下,呆住了,不知道該干什麼,心裡也沒有特別想干的事情,感覺無欲無求,雖然我有身體的感覺,並且這個身體高大得很,但是我絲毫沒有任何想動的感覺,不想坐下也不想走動。

   因為這時候,我感覺我什麼都不需要做,就好開心好開心。這個喜悅的感覺讓我覺得相當滿足,什麼都不需要一樣。

   以上種種感覺就是初禅的直觀感覺。還有一些是總結過後的概念,下面細講一下。邊總結邊描述給大家。

   先了解一下,禅支這個詞就是禅定中的特點的意思。

   這時候有五個特點,也就是大家常說的五個禅支。

   先是覺和觀,也有的經文翻譯成尋和伺。

   覺就是尋的感覺,尋找什麼?其實不是尋找的意思,而是跟隨的意思,跟隨的是什麼呢?就是我們入定的依止,比如我們觀呼吸,或者我們觀的是鼻尖觸覺,這時候我們的心就像被呼吸這個行為自動吸引一樣,跟隨著這個行為,自然有會跟隨上去。並且因為這些行為變得自然而然。

   第二支是觀,也就是伺。很容易理解,就是守住,保持住的意思,我們這時候對這些感受尤其清楚,絲絲分明,特別清晰,任何一絲細微的活動等等,就是我們還存在很強的觀的感受,並且保持著,自然而然的保持著這樣的行為。

   第三支是喜,說白了,喜是發自內心的,之所以會有這樣很強的歡喜的感覺,其實是因為此時此刻我們沒有什麼欲望。初禅裡是沒有味覺和嗅覺的。如果仔細想想,我們人的欲望,無非就是貪欲,色欲,名譽,食欲,睡欲這五欲。假如我們失去了味覺和嗅覺,食物對於我們來說就沒什麼享受感,於是貪欲也跟著就降低了。於是這些欲望一個牽扯著一個都非常淡薄。因為我們有點無欲無求的感覺,所以這時候本身就很滿足了,於是心裡特別歡喜。

   另外說一下,初禅已經進入色界了,本身意思就是欲望沒有了。還記得我們怎麼進來的嗎?僅僅只是觀現象,無所作為。其實原理就是我們在坐禅的過程中,養成了無動於衷的慣性,其實就是把欲望丟掉了,所以我們觀的事物本身沒有我們自身的欲望傾向在裡面,事物就是清靜的事物,就是清靜的色蘊。還記得色蘊是什麼嗎?不記得復習上一節。因為事物裡不包含我們的欲望,於是我們僅僅依靠物質,所以進入色界。把自己欲望給拋掉了。

   此刻因為沒有欲望,更加就加強了我們的覺知,觀察等等,這時候因為不包含自身傾向,觀察事物也相當明了,不像我們平時看事物,會有潛意識裡喜好,分別善惡等等。於是潛意識裡也沒有什麼丑惡的事物,所以也是加強了歡喜的感覺。

   第四支是樂支,就是快樂的感受,為什麼會快樂呢?因為我們沒了欲望,特別輕松,我們平時活著,常常有很強的得失心,想要得到自己覺得好的事物,離開討厭的事物,此刻因為欲望沒了,得失變得沒那麼明顯,於是特別輕松。包括我們丟掉的味覺和嗅覺。所以更是滿足得不得了,會發現自己平時生活中克服不了的壞習慣,上瘾的東西,這時候都不是問題了。

   另外講一下為什麼會丟掉味覺和視覺……味覺是因為我們坐禅都是舌頭抵著上颚,本身就感覺不到什麼味覺。嗅覺是因為我們的呼吸變得細微難以察覺,所以也聞不到味道了。

   這個快樂的感覺說直接一點就是輕松感,輕松得不得了,因沒有欲望而輕松,另外這時候身體感覺也是沒有重量的,所以還有很強的舒適感,結合在一起就快樂得不得了。

   第五支,叫做一心,一心就是你會發現自己相當的專心,具體怎麼個專心呢?因為入了初禅以後,自然而然繼續觀,而且有點無欲無求的感覺。也因為無欲無求自己變得很專心,不容易再走神了,觀呼吸就是觀呼吸,干什麼就是干什麼。就不會再像之前一樣東想西想或者昏沉什麼的。

   五個禅支其實是互相支撐著的,這一切其實都源自我們在集中精神的過程中,不知不覺捨棄掉了欲望進入的境界,所以現在所有的事物,不管是看見的聽見的,還是想象中的,都是實實在在不帶什麼個人情緒,欲望傾向的,所以分明得不得了。所以我們產生了很快樂很輕松的感覺。並且這種歡喜快樂的感覺,很多人形容得誇張得不得了。

   硬要真實說是什麼感受,那就是開懷大笑的第一聲的感受,並且這個感覺一直延續,不減弱,不像我們生活中,哈哈一笑,立刻就衰退下去了。很多人還喜歡把此時的快樂和性高潮時候的快樂相比,我只想說,其實沒得比,此刻這種看似毫無源頭的快樂感,包括持續性,是生活中一切感受都不可比擬的。生活中哪有這麼平穩的,不停歇的快樂感?

   這時候會有什麼魔障?會覺得夠了夠了,我好像上天堂了,我雖然知道我快樂的原因,但是如果不分析,這快樂源源不斷,不需要什麼原因。所以基本上我們可以在這裡面一直活下去了,又感覺不到痛苦,反而只感覺到快樂……。這個境界甚至可以一直坐下去,坐個幾天不起身……就一直沉浸在快樂裡。

   發現了沒有?快樂不快樂都是受蘊,你感覺它源源不斷而已,它如果是無常,到底會不會源源不斷呢?只感覺到快樂感受不到痛苦?是永恆的快樂嗎?

   你不做好准備,你此刻立馬有幾個邪見就出來了

   1,我感覺我上天堂了

   2,快樂不需要理由

   3,我已經消滅痛苦了

   要警醒啊!

   打個巴掌給個甜棗,好話也要告訴大家的。

   如果真走到這個地步了,並且我們通過練習,可以出入自如的話,你已經不是常人了。

   基本上可以說已經成“仙”了。

   1、色界你感受到的那個巨大偉岸的自己,那個身體已經不叫中陰身了,叫色界天身。因為沒有什麼欲望,在道德水准上,是超越凡人的。

   2、這時候既然是天身,你會發現你的眼睛不是肉眼而是色界的眼睛,你的身體不是肉體,你的耳朵也不是原來的耳朵,都是色界裡的五官,因此,最基本的天眼天耳等等神通會出現,你會發現你能透視,能看見極為遙遠的事情能看見過去未來的事情,還能聽到聲音。說白了,你此刻有神通了。不過壞消息是,你不會怎麼去用它的,因為你現在無欲無求,自身就很滿足,所以不自覺,根本不會刻意去看什麼,聽什麼……所以有時候有了這些功能,跟沒有一樣。學會控制神通?呵呵,需要慢慢來,現在暫時沒辦法用的。

   3、我們禅定身心分離的過程其實和我們的死亡過程類似。人死了,也是五官感受逐漸消失的過程,然後有中陰身……其實和我們禅定過程很類似,我們人生好像做夢一樣,人一死,馬上昏沉,然後下一個夢就成了下一生了。但是如果我們已經得心應手能克服欲界的昏沉,那麼太好了,等你死的時候,自己就能進入色界定了,你就可以保持著這個巨人的感受,生活在快樂中了。也就是所謂的轉生色界了。所以很高興的通知你,你如果已經得心應手能入初禅,那麼你可以不用害怕死亡了,當你感覺身體老了,快要結束了,自己進入這個快樂世界就可以了。不會再投胎成人,動物等等了。

   當然,你要是突然意外死亡,來不及入定那就另一說了。

   初禅裡,還有很多很多內容,下一節我們繼續講,到現在為止,修行貌似初見成就了。可喜可賀,不過能走到這一步的人,少之又少,另外就是,這個境界是我們追求的境界麼?我們還要繼續走下去麼?隨便你們,你們走不走下去,我都要繼續講下去的,因為我明白,沒有永恆的快樂,有快樂存在一定有痛苦。所以,我還要繼續走下去,繼續給大家講下去。

第十六節初禅中兩條證悟

   先以抒情為章節開端吧: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已經說到初禅了,所以接下來要寫更多現象了,第一人稱的敘述可以讓大家自己探究其中的問題。另外的部分我會輔助論述。初禅還尚且可以多講點,初禅後面的事情,我只能語言說盡量保持通俗。但是講述節奏我可能會加快了,因為後面的各種境界,說得再詳細,對於沒有實際很強理論基礎的人,說多是無意義的。因為無法體驗,只能靠想象,所以大家要精進思考。

   因為到這個階段了,接下來的事物現象會越說越“玄幻”。好在我提前做了鋪設,講了五蘊皆空這個概念。大家本著這個原則,來理性的看待現象吧。

   就拿我自己的感受來對所謂的色界天身來和前面禅定中陰做個對比。

   相同之處:

   1、同樣是身外身

   2、同樣是沒有什麼重量

   3、同樣是可大可小,周圍的任何事物都不能產生障礙,能輕易穿透物體牆壁等等。

   4、同樣沒有味覺和嗅覺的感受。

   不同之處:

   1、色界身高大並且感覺身體發光,中陰身感覺透明。

   2、色界身感覺相當舒服,隨時心裡都是喜悅的,有很強的快樂感,中陰身沒有什麼特別苦樂感受。

   3、中陰身在我的體驗范圍,還沒有體驗過去太遠的地方,“飛行”速度有限,像在做夢。因此,沒有嘗試過瞬間移動,也沒有嘗試過飛去國外,飛出地球等等。但是色界身似乎可以不受障礙,瞬間到達。不過實際上因為當下沒有欲望,基本上不會有這樣的念頭生出來,比如我現在要去美國……我現在要上太空……於是大多數時候色界身有一種“懶惰”感

   4、中陰身眼見的事物模糊,不清晰,聚焦困難,像在做夢,視覺和正常視覺類似。色界身眼前事物相當清晰,只要盯著一朵花看,具體每一個花瓣都能看見,裡面內部的結構也能看見,還能繼續往更細微看,能看見每個細胞的情況,包括花莖上的絨毛,上面蚜蟲的體毛,都能看得一清二楚……並且視覺有多重性,多展開了一個時間上的維度,好像隨著想法的變化,猶如拖動播放器上的拖條一樣,可以看見這朵花未開放之前,植物小時候,還是種子的時候,還是另一朵花的時候……看不見過去的盡頭,往後也能看見花朵枯萎,種子膨脹,受精過程等等,未來也看不見盡頭。

   5、禅定中陰的聽覺,大多時候聽見的都是靜坐者肉體耳朵聽見的東西。色界身裡,仿佛斷開了和肉體的連接,失去了靜坐中肉身的體驗,因此輕松無比。色界身的聽覺一般都是寧靜的,無聲的,如果產生了聽的念頭,會一瞬間如雷貫耳,各種復雜的聲音交織在一起。但是細細的分,便能分清楚,都是些什麼聲音交織,近在耳邊的風聲,遠在另一個城市兩人的對話聲,光從聲音來講,色界身聽見的聲音無量無邊,數不清數不完。並且這些聲音交織在一起,一定要形容的話,就是om…………翁………………

   下面干脆就單講色界身的境界吧。直接說玄幻吧,呵呵。

   色界身中,通感會變得異常清晰,比如你看著兩個人在對話,如果其中一人沒有敞開心扉,沒有說真話,你會看見他的頭裡面,就是鼻孔的裡面會有一個花骨朵,是閉合的。如果這個人敞開心扉,說的是自己認同的話,這朵花就會開放。這時候相無比清晰,真的就是眼睜睜看著是朵花。當然既然是相,就是非實相,有時候是需要意會的。

   色界身中,因為身體所在之處沒有障礙,因此你可以飛出地球,你可以去太陽裡,你愛去那裡都可以。可以看你想看的東西,如果走到這一步,好奇心強的人有福了,你可以盡管去看那些未解之謎們,你感興趣的……外星人是什麼樣子?金字塔是怎麼建造的?亞特蘭蒂斯是什麼情況?等等,隨意,無障礙。只要你能想到,就必能看見。

   你的身體可大可小,可以隨意變形變化。時間雖然還在進行著,但是好像已經失效一樣,因為你可以穿越,當然穿越的是感官而已。

   說玄幻的基本上,五種神通都顯現了,但是並不完全,原因很簡單,因為我們又遭遇了禅定中陰類似的問題,怎麼控制這具身體?

   這次的難題可比之前要大,因為你這具色界身有極強“惰性”。因為他無欲無求,自己就在那裡滿足著,快樂著,你要誕生一個很主動的想法:“我要看一百年前的事……我要去看金字塔……我要去看外星人”幾乎都不容易。腦子不太轉,不願意想事情。

   我以前想過,既然色界身處在一個美妙的世界,那麼舒服安逸,雖然體驗都是現象,但是我們的真實生活何嘗不是現象?人生如夢,何不就住在這個美夢中不要醒來了。反正此刻也失去了原來肉體的感知,干脆就不要回去了。

   實際上不可行,其實我們安住在定中,依靠的就是定力這種模糊的概念,始終有耗盡的時候。最明顯的感受就是,當你在這樣的境界中久了,原來的快樂感受就越發習慣了。同時就會感覺到沒有那麼快樂沒有那麼舒服了,就像平常一樣了。於是乎,在這樣的習慣下,意識活動就會開始活躍了。比如就像我前面講的,我要去看外星人……我要如何如何,這些想法就會開始油然而生。好處就是,在這個節骨眼上,你可能真的就看到外星人了,真得就達到你某些目的了……但是也會因為念頭開始粗重,不知不覺一口粗氣氣吸進肚子。猶如一場夢醒來出了定……

   當我有這樣的經歷,我發現,原來定力這種東西是存在的,原本我們捨棄掉的雜念一旦撿回來,自然就沒有定力了,無法維持在那個快樂的世界中。

   色界定中,還有很多有趣的現象,我知道大家對這個最感興趣了,那就神神鬼鬼怪怪仙人等等。呵呵,其實你定久了你就會發現了。在那個境界中,並不是孤獨的,你會見到形形色色的生物。有很多是“名人”。就是我們從小就認識的那些神啊,仙人啊,那些叫得上名字的大家們來,甚至會有很多很多交流……當然了,接觸最多的還是那些色界中的陌生人。

   這時候,你會發現自己是色戒眾人中的一員。這個境界叫做梵眾天。

   這個有趣的現象得來不易,是有條件的,你得在快樂感受越來越少的時候,還能保持不要東想西想,隨遇而安才可以。不然比如突然看見一個發光的人走過來跟你說聲hello,你突然心裡念頭升起:“這是個什麼人?”一口涼氣就吸進肚了……

   說白一點,現在我們最需要的就是隨遇而安,處變不驚。盡量不要過多思考,你才定得住,這些現象如果用直白一點的話講,屬於“天魔”。(此說法僅作教學使用,不帶貶義,若有得罪諸位神仙天人請諒解)。

   那些名人們(寫此稱呼,本人帶有敬意)。比如叫得上名字來的,暫且不論述他們,就說我們最常接觸到的那些亮人。和你長得差不多的那些亮人,其實你如果和他們交流,你發現其實是不用語言的。

   大家不用開口就能知道彼此的想法,但是會發現大家都是保持著不太思考的狀態。隨遇而安的狀態,雖然人人都很親切,一見面會有一家人的感覺。但是大家又同時保持著相對的冷漠。因為我們並不需要熱情,因為想法,用意,互相都能瞬間明白,又同時不會做過多思考……於是乎,我出定後總結過,其實大家是一體的,因為彼此十分相似,不管是外貌,發光的身體,大家都不怎麼做復雜的思考,大家都在快樂中,大家似乎都沒有什麼想法……並且彼此的情緒,信息還能無言的溝通。

   因此久而久之,你會發現,其實自己和其他色界天眾沒有什麼區別,至少說,感覺自己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或者有個性之處……

   而且大家因為信息有共同感……所以甚至有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感覺。

   這個境界叫做梵輔天。

   為什麼叫梵輔天這個名字?久了以後你會進一步發現,既然大家感官情緒互通……那麼更不得了了,所有和自己差不多的這些眾人們幾乎都是同樣的意志。同樣的感受,同樣的狀態,形成一個龐大的意識體。

   呵呵,可以再繼續感知下去,你會發現這個集體意識的形態,和自己的意識形態也是吻合的,換句話說,你會突然悟到,色界天裡面的這些眾人們都是我,形成的集體意識也是我!原來他們好像我的分身一樣。我們原來是一個整體。

   這些分身遍及宇宙,無處不在……原來我就是宇宙!(邪見又出來了,等待著一口涼氣吧……)

   等你感知到這一步的時候,那就叫做大梵天。呵呵,因為宇宙之內,自己無處不在。自己就是宇宙……這叫某個階段的梵我和一(天人合一)的境界

   古時候婆羅門教,包括現在的印度教,不是稱宇宙,世界為梵嘛。如此境界你既感知自己是梵,那就是大梵天境界了!(純屬論述教學,對梵王無任何褒貶含義)

   基本上色界諸多感受就草這邊了,細節說多了不太好,你看我每說一段就要趕緊說自己無褒貶,十分謹慎了,所以不便多說,裡面境界如何需要大家更進一步的去自己體驗了。這樣比我呱呱口述要直觀得多。

   暫時沒有走到這一步的同學不要著急,後續我還會說一些常見的方法,來輔助大家通過各種大道小道便道進入禅那的,不要著急。

   總結一下這一節的重點:

   首先,快樂的感受不是永久的,當你習慣了以後,習以為常,如果沒有對比事物,可能不知道自己是快樂的,所以初禅中的快樂感受是越來越少的。換個通俗的說法,樂久了也會累。

   其次,色界身是有物質基礎的,至少你自己能清晰看見自己的形態。並且也能看到平時生活中的世界,這兩者沒有什麼差別,還是從你的感官感知來的。

   再次,凡所有五蘊現象,終有生滅,有開始,就有結束。所以你能看到自己色界身的誕生,必定能知道有結束,其實不用我講,前面我講了,在裡面不受時間限制,你如果想看,是可以看見自己色界身死亡是怎麼死的,怎麼滅的,你是怎麼回到你現在的世界的……

   最後,如果按概念來講,色界身感受清晰明朗,沒有昏昧不清楚的境界,所以用晴天來比喻,就不是陰天,所以不可以稱為陰身,而是陽身了。很多修道的朋友告訴我,這是陽神境界,當然到底是不是還是要大家自己理解。

   重點來了,初禅中有一個最大最大的證悟。大家會在這個階段證悟,那就是我提到時間沒有障礙,因此你看著一個人,你可以把拖條往前拖,看他的過去,甚至看到上輩子,上上輩子,你可以一直看下去,你會發現永遠看不見盡頭……如果你想知道萬事萬物從哪裡來的,任何現象總是能看到一個前因,因此不斷往前看,就是看不到頭……永遠還有更以前……

   這個就是佛學裡的“無始”的概念。

   當然我在這裡不是在宣揚投胎轉世論,畢竟都是現象,不一定是真實。並且大家出定後,用邏輯輔助理解,也會得到同樣答案,就是事物發展有因緣,就是現在的現象有一個前因在,前因還有前因,永遠找不到最初的原因。這一點,就是初禅中最重要的證悟。

   有了這一點證悟,了解萬事萬物是沒有最初的“開端”的,這個認知,才是進入二禅天的一個契機。

   另外在輔助前面提到的概念,所有梵眾天你是你,我是我,雖然我感覺我就是你,我就是宇宙,但是分別來看,我還是我,不是你,既是我們都是同一個宇宙的“分身”,某個部分,但是分開了就是分開了,所以呢,有這個分別想,在加上“無始”的概念,你會發現,我們還是無法解釋宇宙多樣化現象,初禅天在認知上有很大障礙。因為好奇心做前因,我們才會有擺脫初禅天進入二禅天的結果。

   第二條證悟:色界天裡,因為無欲,因此好奇心也不會很強,也不能做復雜的思考,於是很多證悟,覺知,都是直觀的,比如我就是宇宙這種直觀感受……還有看不到萬事萬物最開端的“無始”的認知,都是相當直接的,基本不能在定中辯思的。

   因此誕生出第二條證悟,天道不如人道好修行……人類可以做細密復雜的邏輯思考。天道因為快樂感受產生的惰性也好,還有情景無雜念的狀態也好,都導致你不如人類那麼“邏輯”。某些程度上來說也是我們知曉真理的障礙。

   總結:初禅中證悟

   1、萬事萬物沒有最初的開始

   2、天道沒有人道好修行。

   我們現在的科學,是分割論,意思就是把所有的事物都拆分開來,一直分解,於是我們可以知道事物的真實情況,所以從分子研究到原子,從原子研究到質子,再到誇克等等基本粒子。但是如果按佛的說法,最小的結構叫做極微,極微就是最小的粒子,就是心識的運動。心就是物……

   前面我不是說色界看事物可以一直往小裡看嗎?大家可以在色界定中通感試試,不管說原子說電子,說光子說誇克,都能看到一個小點一閃而過,可是通感“最小粒子”或者“極微”這樣的名詞,你會什麼都看不見。

   不過佛經上解釋說,只有佛可知,天人不可知。現象就講到這裡,大家努力嘗試吧。

第十七節二禅預備以及初禅多方比對

   到了這一節,我們不能完全就自己沉浸在自己的修行“所得”裡,因為我們本著一切都是幻相的概念,所以自然不一定是真切的,因此我們要多方比對各種典籍記載,還有修行人們各自總結的現象來對我們現有的階段做一個總結歸納。

   在做這件事情之前,我要說點點題外話,也是有富有爭議並且很有意思的一個領悟。當然就是邪見之一。

   比如在初禅的大梵天境界,你突然會覺得自己就是宇宙,自己就是一切。在我們領悟到世間萬物原來沒有一個最開始的前因源頭的同時,自然就會感知到,既然沒有過去,那麼也就沒有未來。只有現在,此刻,真真實實,如果我們一直追述都找不到事物最初的源頭。那麼就不存在因果了。

   如果此刻我就是宇宙,宇宙既是我,那麼我就是一切的源頭。一種造物主般的喜悅會湧上心頭。我是一切之父,我是一切之母……我既是父,又是母,萬物造化皆是我……既然是我,就是我造……我既是上帝。

   看見沒有?如果我們此刻不是在定中,一眼就覺得這些說法有問題。但是實際上通過禅境來比對好像又真的是這個道理,並且從邏輯上來判斷也有異曲同工。比如我們接觸到的世界都是我大腦來認知的,所以我的大腦從某個側面說明,它創造了萬物。仿佛又好像說得過去一樣。但是為什麼萬事萬物不受我控制呢?因為大腦本來也不完全受我控制……呵呵,一波接一波的邪見會不斷的升起。

   從這些現象中我們能敏銳的嗅到很多宗教的發起從何而來,但是我們必須學會自省。觀察自我,這樣才能不急於下對或者錯的判斷,從而處在中立的,理性的判斷中。

   因此說沒有因果,肯定不對,但是說有也不是那麼回事,因此怎麼說都是片面,都是或常見,或斷見的,參考前面講過的空性和中觀知識,我們不下結論才是對的,呵呵。

   在這裡復習一下中觀知識,事物到底是有,還是無?還是非有非無?既有既無?還是在有無之間?這些統統都有邏輯悖論問題。

   我們的先人們對此總結下來一套很有效的理解方法,那就是緣起有,自性無。我們看到事物還有現象存在的一面,這就是緣起有,舉個例子,比如一棵樹存在在這裡。它之所以存在在這裡,是因為有一顆種子在適合的條件下發芽長大,因此變成了這棵樹,所以種子就是這棵樹的緣起。種子的緣起是上一棵樹,不停追述下去沒有盡頭,這就是緣起無始,緣起有。

   自性空是怎麼回事?就是說,萬事萬物都沒有一個本來的面貌(因為無始)……舉個例子,比如這棵樹,它不可能本來的面貌就是一棵樹,樹就是它的自性。因為如果說樹是它的自性,那麼它就該永遠都是一棵樹,怎麼它從前會是種子,未來會變成家具,或者木頭房子?而且,假如它已經被人做成了家具,那麼它原來樹木的面貌就不存在了,也就是說原來那棵樹就不存在了。因此,不存在永恆的自性,所以說自性是空。

   所以我們可見,有的是什麼?就是緣,就是因緣,就是前因,和條件。

   沒有的是什麼?是永恆不變的事物,自性是空。

   深刻記憶這兩句話:緣起有,自性空。

   套用到萬事萬物都是這麼回事。如果你這樣做,恭喜,你已經成了中觀學派的高手了。

   另外講一點點,所有事物正是因為存在,才會有變化,如果不存在,哪裡會有什麼變化?於是我們可以把一切有總結成“有”,根本有。無常的變化,因緣的變化,都建立在事物本有的基礎上,如果你依這一個觀點來理解,那麼又恭喜你了,你成了唯識學派的高手。

   這兩種觀點數千年來打架打得厲害,實際上本質它們兩是互相依存的。能看到這一點,恭喜你,你很好的消除了思維上的矛盾了。不管談論事物有的部分,還是空的部分都沒有障礙了。

   我這一節寫到這裡似乎都沒有寫到標題的內容,因為我在盡量壓縮章節,每一節寫長一點,因為我答應過菩薩們,二十節完結,要說的東西還多得不得了,所以我只好偷巧,一節寫長一點……。

   以上這些道理,大家如果再套用到禅定中的種種想法,認知,還有感受中,就能不斷扶正自己的道路了,因為沒有任何說法是對的。要執著任何一種說法是對的,那一定是邪路。

   之所以我要再一次豐滿大家的理論知識,是因為到了這個階段,我們會領悟到真理是不可言說的,怎麼說都是錯,怎麼說都是片面,因為事物的真相沒有對錯,沒有是或者非。都對也都錯,永遠是片面。只要開口既落入某一種見解中了。

   必須要要了解到這一點,我們才能進入更深的禅定,比如二禅。因為我們一路走在,所有道理,所有所思所想過程,都脫離不了語言邏輯,並且我們是一步步捨棄某些東西走過來的,如果到了這裡,不告訴大家該繼續捨棄什麼,我們怎麼走下去呢?

   我們一路上,觀呼吸,止念頭,一直保持著有所覺知,所謂知我們是怎麼知?說白了,就是知道了,並且用語言能形容了,然後用語言邏輯來形容。如果大家細心觀察自己的思考,會發現我們在想事情的時候,一直在心理面“說話”那是因為語言邏輯是我們理解事物的一部分

   不相信的話,大家做個有趣的實驗,你現在心裡說:“啊—”這個音,拖長音,不停的拖下去,僅僅在心裡發這個啊的音。之所以不真的發出來,是因為我們氣用完了就會斷,在心裡發就不受呼吸影響可以無限拖……

   此刻你是不是會發現,好像不容易分心想其他事情?除非你忘記繼續“啊”下去?

   從這一點我們就可以大概觸摸到一個問題,那就是我們的思考(雜念),很多很多都是建立在語言上的。早晚我我們要走到捨棄它的地步,心裡可能才會更寧靜。

   這裡就輕微涉及到一點點咒語的奧義了呵呵。

   我們知道三字明咒中,翁阿吽,其中翁是頭部震動,阿是喉嚨震動,吽是胸腹震動。並且只有阿這個音是個單純的開口音,並且是可以一直延續的音。沒注意過這些的同學現在就試。

   我們還知道,我們的思維有很大一部分是語言的部分,抽象思維的部分。具體也是在喉嚨這裡表現出來的,因為我們的語言器官就是喉嚨裡的聲帶。所以也就是說,我們只要活著,我們一定會用到語言邏輯,語言中樞,核心表現位置就是喉部。所以我們一生都跟喉部有密切關系。語言意識活多長,我們作為人的體驗就有多長。就好像壽命一樣。假如我們沒有語言思維,就會和動物類似,無法理解抽象的事物,比如不會知道1這個符號,或者yi這個音節是一個的概念……

   在口密中,阿代表阿彌陀佛,為什麼?因為阿是可以一直延續的音,代表語言意識的永恆運作。阿彌陀佛原名叫無量壽佛,你想想看,語言抽象思維,是我們人類智慧壽命的象征,那麼一直持續不斷的阿,是不是永恆不斷的智慧壽命?所以稱為無量壽。

   本文本著不多講密法,不盜法的原則,很多事情還需要大家自行領悟,不過說這個阿字,還是有點點意義的,那就是我們知道了語言對我們思緒的影響,那麼大家可以通過心裡持續念,阿,或者額,或者一,或者烏,雨……這些開口音,來輔助消除雜念。

   算是補足我前面課程講得太快,大家沒找到方法無法進入狀態的不足之處。

   好了,下面我們開始最後鞏固一下初禅概念,根據多方面說法來比對一下自己的禅境。

   首先,我們可以從各種經文,各種論文裡得知,初禅叫做離生喜樂,意思是離開了欲望的束縛,所以輕松快樂。我們可以回顧一下自己是不是這樣的,答案應該是接近的,因為我們確實因為舌頭抵住上颚關閉的味覺,呼吸變得細微難以察覺,斷絕了嗅覺。因為五欲相連,一個個減弱,因此我們這時候感覺到歡喜快樂,完全沒有錯。

   然後,很多經文裡說到,初禅有八種觸覺感受,它們是:癢、動、輕、重、冷、暖、澀、滑。我們回顧一下自己走過來,確實有失去身心,然後又找回這些感受,大家還記得是什麼階段嗎?就是禅定中陰出現的時候。

   這裡要注意了,因為很少有經論提到禅定中陰,所以這些八觸,被一並歸到初禅裡面。但是我們自己可是腳踏實地一步步體驗過來的,可以明明知道,這些感受是出現在喜樂之前的,並且有出體感受和經驗,所以認證來判定,它們是出現在禅定中陰形成的階段。並不能實實在在算在初禅裡。

   不過它們也確實是進入初禅的必經感受。所以算在初禅裡也沒有什麼不對,我們自己清楚它們出現的階段就好。

   各種經論裡說,初禅已經除掉了貪、嗔、癡、慢、疑這五種煩惱的根源,我們來比對看看是不是這樣,首先,貪,我們貪,肯定是有對象的吧?貪財,貪色,貪吃……我們這時候沒有味覺沒有嗅覺,好像沒有什麼欲望,哪裡有什麼貪存在呢?

   然後是嗔,嗔就是恨,討厭,厭惡。我們此刻那麼歡喜那麼快樂,哪裡有什麼生氣的對象呢?

   癡,指的是癡迷,因為貪愛而起的。我們此刻不貪愛什麼,哪裡有什麼癡迷?

   慢,代表傲慢,和自卑,不管覺得自己比別人好,還是自己比別人差,都是慢心。此刻我們都體驗了和那些光亮的人們,感覺你就是我,我就是你,我就是萬物,萬物就是我的錯覺,當然是感覺一切平等了,因為一切都是我。既然如此,哪裡有慢心?

   疑,就是疑惑……我們此刻快樂滿足,懶惰無比,都不願意,或者不能想什麼事情……疑心根本就生不出來……因此也沒有疑。

   從以上看過來,是完全沒有錯了。

·               中國質量之痛: 回復中國質量之痛 :我說了一句廢話如果超級富足了現在所執著占有的財富就像現在的空氣一樣多到那時候即便拿了別人的財富就沒有人說你呼吸了我家的空氣我不平衡因為富足了到處都是了也就不會起什麼貪心了這好像就是極樂世界的功德吧

   重返兜率天: 回復中國質量之痛 :色界裡已經具有這種功德了,不過,極樂世界裡面最殊勝的還有,就是壽命平等無量,無病,無老無死。這幾點是在四禅後五天之前都沒有的功德。

   關於經論上說到的,初禅的十功德,所謂功德就是水准。各種人士解釋萬千,當然我們不能說他們的對與不對,大家如果有興趣可以自行對比看看。我在這裡就簡單說明。用最通俗的方式介紹一下。

   空:空的是什麼?空的是雜念。

   明:明的是什麼?回顧一下我們初禅裡的證悟,無始。輔助緣起有,自性空,再加上我們色界眼觀察到的事物,是不是對事物實相明明白白,清清楚楚?

   定:定的是我們因為不容易生雜念,因此而能久住初禅,能定住,這就是定,我們再此體驗到了定力是什麼,這就是定。

   智:此刻因為沒有欲望,很強的自我見解,對事物看待比在欲界的時候客觀,是不是種智慧呢?

   柔軟和善心:我們為什麼會柔軟,為什麼會善?因為我們無欲,我們與世無爭,為什麼與世無爭,因為有我們就是世的體驗,自己和自己爭什麼?因此有隨喜的柔,平等看待人事物的善。

   喜和樂:這個不再追述了,歡喜的感覺和快樂的感受……

   解脫:就是從欲望中解脫出來了。

   境界相應:這個概念比較抽象一點,舉個例子,大道理三歲小孩都會講,比如我們平時生活中,知道這樣不好,但是忍不住要去做,明明知道某些習慣不好,但是戒不掉,因為我們被欲望拖累,因此我們的行為和思想境界沒辦法相應。此刻我們既然已經從欲望中解脫,至少在定境中,色界天身所在的世界中,是很容易自我控制的,知道不好就不會做,能自然而然,因此行為和思想境界能相應。這就叫境界相應

   境界相應是初禅中最大的功德。也因為有這個德行,我們在這個定境中,道德水准好像聖人一樣。解決了很多我們的難題,比如常常有人跟我講,居士啊,我明明知道抽煙不好,就是戒不掉……忍不住……如果你能住於初禅,這個根本就不是問題。也因此,我們通感也好,或者我們什麼感受也好,感覺到自己的身體是高大偉岸的,並且清透發光的……

   好了,大概對比到這裡。基本上我們可以看到各方說法在這裡有了印證了,下一步我們該怎麼辦呢?

   說老實話,這裡是又是個難關了,我自己也就只是到這個程度了。常常定於初禅,但是下一步不知道該怎麼辦了,歡喜快樂的感受一直持續,但是久而久之習慣了,也就正常了,不覺得有什麼特別好了,有時候還會成為一種負擔。什麼負擔,那就是一直在覺(覺知自己感受),一直在觀(觀所有現象)。然後等到某個時機,覺得不喜了,也不樂了,然後更加仔細的去觀察體驗,然後發現歡喜快樂還在。

   如果要形容,就好比歡喜快樂是種食物一樣,我自己就跟一頭豬一樣,一直追逐著歡喜快樂這種食物奔跑,奔跑的方式就是覺和觀……

   但是就一直這樣,仿佛沒有出路,在一個圈子裡打轉……等到一個厭煩心生出來,立刻就出定了。於是我出定後開始想,定力總有消失的時候,既是我有無限的定力,一直處在這種循環中。如果理性的分析,我們生活是大的輪回,此刻不也就是個小輪回麼?而且因為我們知道快樂歡喜,自然會發現它的對立面,不快樂,不歡喜,我們不停的去覺啊,觀啊,不厭其煩的這樣做,不就是因為我們面臨歡喜和快樂的失去麼?其實這根源就是痛苦的。因為我們失去歡喜快樂而痛苦,所以我們不停的覺,不停的觀……

   一旦意識到這一點,立刻又會出來一條證悟。初禅並不是我們永久適合居所,因為我們還有得有失,還是有苦受的,只是我們被快樂歡喜蒙蔽了而已。並且一直不斷的現象不可避免會有厭煩心出現,好比我們的定力的我們的燃料,一旦燃盡,立刻就出定了。

   假如我們死後生在初禅天,所經歷和初禅定是差不多的情況,那麼必然有“燃料”耗盡,厭煩出現,然後重新入輪回的隱患。所以即使我們此刻再歡喜再快樂……也無法永恆。

   我自己就是在這個位置卡住的,過去我一直不知道原理,只是依靠觀和止一步步走到這裡來,但是接下來該怎麼辦呢?我們一直都是觀啊觀啊,無所作為啊無所作為(止),然後走到這裡來,但是此刻我們會發現,繼續觀啊,繼續止啊。好像沒有什麼決定性變化……我也沒有因此進入其他境界了。所以到底怎麼辦呢?

   為了這個問題,我又請教了我的上師,他說:你不是因為止和觀走到這裡來的,你是因為一步步捨棄而走到這裡來的。如果你已經感覺到止和觀,尋和伺(尋就是觀,伺就是守著覺)是你的負擔,你為什麼不捨棄它們?如果你捨棄了,你就能進入二禅了。

   我此刻才意識到,我們一直以來作為依止的觀,覺,什麼的。原來也是要放棄的……

   可是人就是這樣,有了這個喜有了這個樂,必然有了強烈的慣性和惰性,要捨捨不掉。如果不觀,如果不覺,還有喜樂麼?雖然各種經論都說二禅是有的,在入初禅前我也一直提醒自己,差不多就要放棄覺和觀,可是真到了初禅裡,到底要如何克服惰性呢?到底如何才能主動的拋棄我們一直依賴的覺和觀呢?

   咱下節再說吧

第十八節二禅中的種種

   大家久等了,說句實話我是一直在規劃接下來還如何講下去。因為到這個階段已經是曲高和寡了,再加上其實我本人禅定深入也有一定局限。因此可能接下來在繼續介紹後面的禅定境界,只能更多的理論化,並且減少實踐的說法了。

   因為就算我不能帶領大家深入進去,但是好歹咱有智慧,能扶正道路,那就行!

   在初禅中,快樂的感受雖然持續,但是上一節我講到了,好像一直豬不停的追逐食物一樣,不停的觀,不停的覺。就好比在追逐一樣。並且說實話,我們會覺得我們這時候的快樂感受是因為我們的覺和觀。久而久之,說實話,快樂的感受是會減少的。感覺減少,但是不代表真的減少,因為比如我們在禅境中看見一朵美麗的花朵,身心感到喜悅快樂。但是實際上等一下看膩了,不也就是一朵花而已麼?然後其實快樂就降低了。

   但是同時我們又發現一塊美麗的石頭,於是乎又因為石頭美麗而快樂喜悅,這種不斷的感官帶給我們源源不斷的快樂,並且在那個境界中,一切事物都那麼多祥和,自然我們會以為快樂享受不盡。

   但是實際上呢?有意義嗎?大家好好想想,我們生活中不就是這樣的麼?今天得到個蘋果手機,很快樂,時間久了習慣了,對它無感了。但是找了個新的男女朋友,很快了,後來感情平淡了,突然地上見到10塊錢,又樂呵呵的……

   說句實話,二者相比較,是不是異曲同工?如果我們謹慎點,會發現自己其實還是在因為各種境物現象而快樂或者煩惱。

   只不過,在這個初禅中,我們脫離了很粗重的身體感受和欲望而已,比如不貪食欲,色欲,物欲,名欲,睡欲(享受欲)而已。因此有種輕松感,煩惱少了而已。但是本質上我們的習氣,對自我的執著,對物質的依賴還是沒有斷除。

   當我們意識到這一點,會有疲倦感,厭煩感生出來。

   因此我們可以想象,我們現在所有的快樂,都是我們觀來的,感覺來的。並且還會有所想,如果腦子真完全不想,哪裡會知道我們面臨的境物是什麼呢?要是我們不需要去觀,去覺,不需要去想,去思,本自就快樂那麼多好?

   所以一旦意識到這一點,就成為了進入二禅的契機。

   在這裡我們應該放下所思所想,所觀所覺了。因為我們現實生活中有眼識,有耳識,有身識等等……,在初禅中也有,說明本質區別還沒有到太大,我們如果本著拋棄這些,真正屏蔽這些所有信號的目的。那麼初禅肯定是不夠的。

   所以啊,就讓我們大膽的不思不想,不觀不覺。

   具體就是在大梵天境界中,我們已經觸及到,自己就是宇宙,自己就是世界的感受了。並且我們能感受到這個世界自顧自的運作著,而這個自顧自的運作就是我的運作。那麼既然如此,我們可以順理成章的開始真正不理會這一切。

   開始放下追逐,開始不看不聽,不聞不問,不思不想,這時候其實你只要本著一個原則:“放心一切”。放放心心的在初禅中做到“我什麼都不管了,隨便吧,一切隨他去吧。什麼讓我快樂的事物我都不管了”的態度。並且把你這個天神的身體也靜靜坐下來,不再去觀察這個境界中的種種事物。

   那麼二禅就會現前了。

   具體是什麼感受呢?和初禅不同的是,突然整個世界都會消失不見了。一片寧靜的“黑暗”。說黑也不是黑,只是覺得沒有光,不僅沒有失去快樂喜悅的感受,突然反而覺得更加輕松,更加快樂喜悅了。

   因為你已經不需要外物來刺激你造成快樂了,好像本身就是快樂和歡喜做成的似的。你就這樣靜靜呆著,什麼都不用去刻意感覺,就能源源不斷的快樂高興!

   和初禅不同的是,所見不同,初禅中有好多幻境,或者很明確的環境,包括地球上的萬事萬物,包括行人動物,甚至自己高大偉岸的身形等等。

   二禅中,這些都沒有,你會發現自己不過是個有五官的光團,在一片黑暗中,沒有上下左右之分,也沒有很明確的世界。這個境界叫做二禅的少光天。

   僅僅就是莫名其妙的在那裡快樂著,高興著。

   二禅叫做定生喜樂,很好理解,你就定在那裡,自然就有歡喜快樂,這一點和初禅立即區別開了,初禅是因為外境,或者感受,或者離開欲望的輕松感造成的快樂和喜悅,但是二禅恰恰突然拋棄了那些,自給自足了。

   初禅中其實有好幾處不理想的地方,咱們可以分析一下

   第一個就是尋伺,也就是覺和觀,也就是說,我們得到的快樂喜悅都因為我們在覺和觀這些情景現象,有依賴性。

   第二個就是苦,明明很歡喜快樂,苦在哪裡?還沒發現嗎?你一心跟著快樂走,不停的尋伺,好比春種秋收的農民,付出著你的行為和努力……不是苦嗎?其中還有快樂漸漸失去,要尋找新的快樂的苦,等等。

   第三個是掉舉,意思就是你的所思所想所樂,還是因為情景給你造成的。你還是被外境牽引著的。而且會有很多所感,我是上帝,我是神,我如何如何等等邪見,也都是被外境影響造成的,這就是初禅中不夠圓滿的掉舉的部分。

   第四個,定下劣性,就是安於現狀,因為無欲無求,有很強的惰性。不願意改變。之所以說是劣性,其實就是愚癡的一種哦,好比井底之蛙。就算你認為你此刻是神,是上帝,那也是在你這口井裡,呵呵。

   第五個,就是貪,大家不要誤會,此處的貪,不是貪欲望,貪享受。不是主動的,是被動的。是因為惰性,因為前面講的安於現狀,因此表面上其實不貪,實際上,比如有人跟你講,我帶你去一個好地方,金山銀山,如果貪財的人,他就願意去。如果他不願意去並不代表不貪,只是貪在此地而已。所以這個很微妙,是個相對概念。

   也就是說,你自己不知道自己貪,其實是一種貪(這話怎麼那麼繞?)

   所以就像我開始說的,你不要管了,你就放下吧,隨它去吧,不要再觀了,不要再覺了,您老累不累啊?不要貪在此時了……就因為這樣,我們進入二禅。

   立即就消除了初禅中的這五種不足的地方。

   不思不想,喜悅快樂,你拋棄了對情景的依賴,那麼會發現這種輕松感又比初禅的要更奇妙了。當然這裡的不思不想不是絕對的不思不想,對於自身感受還是又思又想的,只是不思不想外境的事物了。

   二禅中三個階段,這裡講到的是少光天,感覺沒有了世界,但是自己是個光團人……和初禅形象有變化,初禅自己是個高大偉岸的相貌,相對眾生來說。二禅中因為沒有世界的感覺,就是黑暗中一團光,所以沒有了對比,不知道自己高大偉岸,還是矮小,只是覺得自己是個光團。

   其實初禅也會感覺自己發光,但是沒有現在明顯。

   下一個階段是更進一步的不思不想,也就是說,這裡不是感覺到自己是黑暗中的一個光團嗎?那你干脆黑暗也不用管他,放著去好了。

   那麼就會進入下一階段,叫做無量光天。意思就是你拋棄掉對所謂黑暗和自身的分別,那麼自身就是一切,自身是光,那麼一切都是光,這個光到底有多大有多遠沒辦法分辨,因此進入的就是無量光天,代表不可以測量分辨,所以叫無量的光。

   在無量光天裡面,雖然是無量,但是還是會有分別,你會發現我此刻比剛才亮……等一下又沒有剛才亮……隨時在變化。你會發現你這些變化,就是有所思有所想。

   如果你為此而疑惑,肯定要退出二禅了,但是如果不惑會怎麼樣?不惑就不管它呗。

   實際上這個光就是這個境界中本質的自己,原本無所思無所想的自己,如果你一旦開始有所思想,肯定狀態不穩定,你會感覺光芒有變化。

   如果又是那種態度。不管了,那麼就會進入二禅的最後一層,光音天。

   什麼概念?就是光滿了,不懂了,形容不出來是什麼亮度,拋棄了所思所想,那麼一切思維,尤其之前提到我們的思維其實是語言思維為主的。拋棄了語言思維,那麼聲音也是光,什麼都是光,並且我們不做思想,那麼就是源源不斷不可限量,不可以對比,不可以形容的光了。

   還記得曾經聽見過的,耳朵裡的嘩嘩聲吧?不記得的復習一下,用杯子罩住耳朵聽聽。

   就是這個源源不斷,全部在認知裡化成了光。所以語言,聲音,等等一切都成了光。所以叫光音天。

   這個境界很玄妙,還記得佛經上講什麼?說眾生,我們人,都是光音天來的。

   為什麼這麼說?因此你此時相對來說是不思不想,好比普通物質一樣,包括你想想人從受精卵便成人,在受精卵階段會思會想麼?

   這個地方一個重要的證悟就是,物我如一,我和物質本身沒有本質分別。

   當然不是正知正見了。僅僅是你此刻的領悟而已。因為你認為物質本身不會思考,但是你也認為原本的你不會思考,那麼都是你的認為而已,很強的自我見解,所以還是屬於偏見哦。

   以上大概就是二禅中的情況了。咱們還是老套路,多方對比一下。

   經文上記載,初禅沒有了味覺(舌識)和嗅覺(鼻識)。那麼二禅沒有了視覺和聽覺,也沒有了身體的感覺,我們來找找看,是什麼地方。

   其實隨便反應一下就知道了,我們都把一切光化了……哪裡會有這些感受呢?

   所以什麼黑暗中的光團,光遍一切……實際不是我們看見的,或者聽見的,其實單純就是我們意識的感受……

   二禅中的四個禅支:喜,樂,一心,和初禅一樣。不同的是拋棄了覺觀,變成了內靜,所以就先我前面形容的一樣,實際上就是內在發起的了,脫離了外境的影響,所以成為內,並且因為沒有外境的紛紛擾擾,所以稱為靜。

   二禅中,有哪些不理想的地方呢?

   和初禅一樣的貪,是有的。惰性,定下劣性也是有的,還有記得前面講的比較藝術化的形容,一會兒光亮,一會兒又沒那麼亮,亮的時候歡喜,不亮的時候沒那麼歡喜……這個喜就會成為一種負擔,影響你的快樂。還有什麼?就是踴躍,這個詞是經文裡的,也比較晦澀,要解釋起來,其實就還是一種傾向性,傾向於光更亮?或者說是更喜悅?實際上確實有這樣的現象,我們雖然感覺拋棄了語言思維,一切統一化了,都是光,但是還是對自身,或者對感受有期待,有傾向,其實感受中還是知道這一刻比上一刻更歡喜等等。

   這些就是二禅中的障礙了。總結起來,雖然不能用還有苦受來形容,但是自己的傾向性,或者說歡喜程度,還是負擔……廣義來說,還是一種苦,對比我們的初衷,還是不圓滿,因此要這裡還不是我們終極的目的地。

   好了這一節就講到這邊,由於章節限制,下一節我要把四禅八定全部快速講完了,其實多講也沒有意義了,因為確實有點曲高和寡了。

   我們就打起精神來,上完最後一兩課吧,未來光明的出路,還是靠大家各自走出來。

·               重返兜率天: 我就在我的帖子裡回答你的問題了,免得沒有人真心好好回答你,你要問初禅是否真的有色界天身對不對?其實有也不對,沒有也不對,記得我們前面就講過了八不中道,非有非非有才對。就好比,問,我們真的有這個肉體麼?到底是有?還是沒有呢?所謂色身,不管是欲界身,還是色界身,都是緣起有

   重返兜率天: 另外就是既然是緣起有,我們只能依靠我們有的對應的心識來認知它,包括我們用眼耳鼻舌來認知這個世界,這個肉身,色界定中,我們其實還是沒有脫離這六識。所以道理是一樣的,一切有都是我們的感知,所以色戒定中色界身,硬要說是幻也是可以的,況且我們稱呼真實生活為夢幻泡影呢?

   修真無爭: 回復重返兜率天 :其實我也有個概念,這意生身是心識造出來的

   修真無爭: 回復重返兜率天 :我認為人並不能脫離意識,非想非非想天還在意識中,除了滅盡定和睡覺。現實雖然客觀存在,但人能感知是心識所造,這才有三界之存在,都是心識所造

   重返兜率天: 回復修真無爭 :說得沒錯

   @修真無爭

   會集於【佛說長阿含經.卷第十七. 第三分布吒婆樓經第九】

   爾時.象首捨利弗白言.世尊.當有欲界人身四大諸根時.復有欲界天身.色界天身.空處.識處.不用處.有想無想處天身.一時有不.

   世尊.當有欲界天身時.復有欲界人身四大諸根.及色界天身.空處.識處.無所有處.有想無想處天身.一時有不.世尊. 當有色界天身時.復有欲界人身四大諸根.及色界天身.空處.識處.無所有處.有想無想處天身.一時有不.如是至有想無想處天身時.有欲界人身四大諸根.及欲界天身.色界天身空處.識處.無所有處天身.一時有不.

   佛告象首捨利弗.若有欲界人身四大諸根.爾時正有欲界人身四大諸根.非欲界天身.色界天身.空處.識處無所有處.有想無想處天身.如是乃至有有想無想處天身時.爾時正有想無想處天身.無有欲界人身四大諸根.及欲界天身.色界天身.空處.識處.無有處天身.

   象首.譬如牛乳.乳變為酪.酪為生酥.生酥為熟酥.熟酥為醒醐.醍醐為第一.象首.當有乳時.唯名為乳.不名為酪.酥.醒醐.如是展轉.至醍醐時.唯名醍醐.不名為乳.不名酪.酥.

   象首.此亦如是.若有欲界人身四大諸根時.無有欲界天身.色界天身.乃至有想無想處天身.如是展轉.有有想無想處天身時.唯有有想無想處天身.無有欲界人身四大諸根.及欲界天身.色界天身.乃至無所有處天身.

第十九節走完禅定的路

   准備好沒有,後面的東西細節其實也說不了太多,因為本人沒有實證,只能開始純理論了。把概念講解清楚已經不錯了,車輛准備加速,乘客們請坐好扶好。讓我們直沖究竟吧!

   還記得二禅中不理想的障礙麼?歡喜的負擔,並且有惰性,另外就是踴躍,也就是傾向性,傾向於更加更細,更加快樂的傾向性。也因為這種傾向,所以我們有負擔,歡喜成為負擔,因為還有分別心,認為這個更歡喜,那個沒那麼歡喜,所以有內在的追逐負擔。

   負擔說白了就是一種苦受,如果我們要進入更深,要就得拋棄掉這種讓自己負擔的東西,那就是要捨棄歡喜心,捨棄負擔。為什麼要捨棄?因為歡喜說白了是心情感受,心情有起伏自然是累的。

   所以一旦不管了,不在意歡喜的程度了,那麼就能順利的進入三禅了。三禅裡是沒有歡喜心的,變成了純純的快樂。光是樂,並且因為沒有分別歡喜的心,這時候很強的正見就會出現。

   三禅稱為離喜妙樂,而且沒有任何負擔感,所以才會是純是快樂。也被稱為世間最快樂的境界,因為是輕松又快樂的極致。

   三禅也是三個境界,被稱為少淨、無量淨、遍淨三重,分別是什麼意思呢?這個淨就是分別心的程度,分別快樂的程度,或者可以理解為捨棄負擔歡喜心的程度。

   如果捨棄了一部分歡喜心,那麼有少量純淨的快樂,開始出現正確認知的智慧,那就是少淨天。

   如果基本捨棄了歡喜心,那麼有無量的快樂,我們會開始認知無量的正見和智慧,那就是無量淨天。

   如果毫無歡喜心,那麼你整個感受除了快樂,別無其他,所以稱為遍淨天。

   理論上來說,如果你的定力已經能讓你捨棄前面的眼耳鼻舌身,然後內在的包括覺觀,然後再來是歡喜心,踴躍心,傾向心,那麼能定在三禅了。熟練之後,隨意出入二禅,初禅是沒有問題的。

   那麼可以了,三禅中你任何神通都能學會,前面已經講過了,初禅中色界眼開始出現,其實超出正常感官的任何包括天耳,他心通,宿命通都已經在禅定中出現了,只不過很多人會發現,這些神通在定中才有,出了定就沒有了,呵呵,那是因為你平常的生活和禅定還沒有相應,如何相應呢?參考前面介紹的經行的辦法,讓自己行住坐臥都在禅定中,那麼就可以不受身體行為的影響而無法使用神通了,當然這些說起來都輕松,要做到很難,除了練習,沒有其他辦法。

   那麼大家好奇的飛天遁地,瞬間移動,神足神變呢?所謂的改變物質,這個要二禅才能成形,如果你用初禅的色界眼去看一個特異功能的人飛行,或者彎勺子這種改變物質神足通或者神變通,或者物質和時間一起改變的雙神變,你會發現他是在二禅和初禅中來回跳走的。

   為什麼回是跳走呢?因為實際上在二禅整個人就是整個世界,是一種梵我合一的感覺,一切都是光,所以外境事物,不管是色身香味觸法就都成了單純的光,跳回初禅,就是先把物質化為光,再把光重組成物質,這樣的轉變過程會導致物質隨心變化,好像捏泥巴一樣。

   這也就是為什麼大梵天被指為“造物主”,也暗指除了業力天生就會這種神通以外的普通人,最起碼,要修齊初禅和二禅的進出自如,還有完整的11遍處跳禅才可以學習完成。就可以達到改變物體形狀,溫度或者空間位移等等的表象。如果要更深的改變,無中生有一類的,那就是三禅才能完成的。

   為什麼三禅能完成一切神通?這裡要先說一下三禅的特點,也就是禅支。一共五個,即捨、念、智、樂、一心。

   樂,和一心就不贅述了。捨就是捨棄歡喜心,歡喜心一出現就被你捨掉,你一直在捨,所以會不斷捨的這個行為,也就是捨之。

   隨之而來就是念支,念就是念念分明,每個念頭,每個所想都能被發現並且觀察清楚。因為捨,捨棄了傾向性,捨棄了踴躍歡喜,那麼沒有自我見解,得失,利弊的見解。這個境界中的念頭很明顯清晰,特別詳細完整。並且能發現自己念頭是快樂的源泉。

   當然了,清晰無比的念頭和念頭對自身的影響,以及對整個世界,境界的影響都能在這個境界中得知,所以會出現正見。也就是一切因明,明白一切因緣。並且無自我利弊取捨的見解。所以是正見,其中我們如果學佛的理論有一定基礎,都可以知道三界唯心,就是最核心的世界觀。在這裡可以得到證實,這就是智支。

   而且,因為我們這一步也知道了,一切緣起有,一切自性空,那麼因緣的清晰和了解,會讓我們掌握心既是物的認知,並能觀察一切因緣。因此,一切物質可以可以應緣而生,可造緣,攀援,我們還能觀察到最直接快速的緣起發,所以神通到這裡會圓滿,不僅可以觀察一切因緣,得到無限的觀感。還能所物質轉化,重要的是,能造依靠緣起發,物質核心是心起,這樣的緣起,讓一切無中生有。進入一切物質空性無礙的神通神變境界。

   不知道大家明白這一連串關系沒有,再簡單說一次:三禅中,因為沒有傾向性的歡喜踴躍,所以觀事觀物是正見知,就是無上智,就是一切緣起有,自性空,三界唯心。既然唯心,就能無中生有。因為知道萬物作何緣起。所以能完成從發心,到造緣,到成物的過程。

   所以三禅能成一切世間智,一切神通。不過話說回來,還是需要時間,因為從懂得道理,到能執行需要很長的時間,所以還得告訴大家,完成所有五神通修行……那叫一個漫長。

   所以基本就是這樣了,三禅的重要性,以及證悟,無外乎是最多的。其中就包括最核心的三界唯心的證知,還有一切緣起有的證知了。還有就是自身與正見的完全相應。不再帶有自我權衡,取捨利弊的我見。

   馬上到四禅了,怎麼到的,還是繼續捨,前面說到捨棄歡喜,這裡要捨棄快樂了。因為你發現沒有,我們雖然沒有了歡喜踴躍的傾向,但是我們有念念不斷的念,這個念是我們快樂的源泉,實際上是在造樂,是辛苦的創造快樂,其實三禅中因為正見,我們很容易發現這點。會發現快樂,念頭都是負擔,一旦做出捨棄的決定,就會進入四禅了。

   四禅裡面連快樂都捨棄了,因為沒有了快樂,所以絕對也沒有了痛苦,我們這時候起念頭……就真的完全是念頭了,“我”和心都分離了,任何念頭都帶來不了痛苦,或者快樂等等情感的感受,因此稱為清靜念。

   不苦不樂的感受,還有清靜念(對我們沒任何影響的念頭),就是四禅中最重要的特點,也是兩個禅支,另外還有捨,這裡的捨是捨棄快樂,捨棄情感的禅支,還有一心,這個也不用贅述了。

   四禅有九個境界,但是後五個境界我們不會馬上相應,所以要先說前面的四層天。

   它們分別是無雲天、福生天、廣果天和無想天。

   其實這四層天沒有高低之分,但是能分別變成四種不同境界完全是緣起不同。

   要知道,四禅中沒有苦樂分別,其實這個本身就是一種福報。因為沒有苦樂,所以沒有任何得失和恐懼……能有這樣的生存狀態就是福。

   第一無雲天是最常見的,就是說一個人,純因為自發的修行禅定,擺脫前面欲界和三禅,會與萬物眾生分離開,存在於四禅中清靜無苦樂的境界,這就是無雲天,所謂雲,就是六塵世界,像霧霾,像雲霧一樣的形容。

   第二福生天……說到這裡忍不住想說:福生無量天尊,呵呵(淘氣)。這個境界指的是被動式修行,就是說,修行的因緣具足,有福報接觸名師指導,有這樣高的福分,然後通過被環境影響,被明師教導,然後進入四禅這個境界的人所顯現的四禅境界。和無雲天的分別說簡單點,就是無雲天是自己練級練到的,福生天是被帶練(很強因緣作用)達到的。二者沒有高低之分。沒有本質區別,但是用特點來判斷,只能說無雲天是隱士高人,福生天是名門出身……。

   第三還有廣果天,也是沒有高低之分,和福生天一樣,到這一步成就也是和因緣有關,但是這個因緣更加廣泛,簡單來說,對比就是,福生天是師出名門,那麼廣果天就是眾望所歸。說白了,比如你要當畫家,福生天就是老師家長把你教導成畫家。廣果天就是你畫得好,大家都來資助你練習畫技,最後眾望所歸你成了畫家……夠直白了吧?

   第四無想天,無想天和無雲天本質差不多,都是自我修行達到的。但是有一定區別,那就是在三禅中不同,因為三禅能成就圓滿的世間智,如果智已經滿了,那麼再捨棄快樂,有理有據,順理成章,好比水變成蒸汽升空,脫離雲層。但是也有另一種情況,就是一路捨棄下來,捨已經成了很強的習氣,所以這個人可能沒有圓滿世間智,只是因為一路捨棄,慣性捨棄,直接無思無想,三禅境界還沒有完全相應,就捨棄了快樂。進入了四禅,就會變成無想天境界。

   還記得我之前說過的概念嗎?知而不想,假如你知道,不再去想就順理成章。假如你不知道……那麼你不想很可能就只是暫時的不想,只是因為習慣,習氣而不想,所以四禅中硬要比,無想天是最低的。因為不知,所以很容易不知道什麼時候就退失出去。正念沒有完成,代表基礎不牢固。

   所以很多經典裡是把無想天排出在四禅外的,只說四禅八天,但是因為如果我們用禅支來做標准,它還是符合四禅的標准,所以我要提到。

   好了,前四天大概就是這樣,後五天我們大部分幾率是不會馬上相應的。

   我們如果再想要深入,會很容易直接進入無色界。

   之所以這樣,是因為四禅裡,包括前面三禅,都是有物質存在的,我們的心,我們的念,還都是和境界相應的,這些境界都還有色蘊相應,也就是說,不管你感覺自己是光,是空氣,是什麼什麼什麼等等,都是物質的認知。三禅中正見的出現,我們的心智就會和緣起有,自性空相應,既然相應了自性空,自然會往“空”的方向發展。也就是不再理會任何物質,和自我。

   一旦我們的心識不和任何物質相應,那麼這個“我”就會完全脫離物質感受,和物質現象。

   脫離了以後我們只能用意識形容了,不在有任何物質可以形容了,所以就進入了叫做無色界定的境界,無色就是無物質。

   第一層:空無邊處定,自我和物質好像磁鐵同極相斥一樣,拒絕一切有物質思想。

   第二層:識無邊處定,會發現自己其實有所想,這個想就是排斥一切物質的想,是一種很主動的識別,以識為主,所以叫識無邊

   第三層:無所有處定,會發現要破自我,連識別也不要,什麼都不分辨,不識別,就會進入這種定,最終想就是主動不分別,主動不識別……

   最後一層:非想非非想處定,最終想,就是主動不去分別,但是本身就是一種想,干脆進入愛想不想,分別還是不分別都不主動的境界……完全變成被動的情況,這時候理論上就沒有自我了,不知道自我的存在了,似想非想,似有非有,實際上就是因為自我已經拋棄得基本什麼都不剩了,所以也不會知道自己存在還是不存在,不主動知道自己存在,也不主動知道自己不存在……

   到這裡,其實所有四禅八定我們都經歷完成了。

   傳統說法有一種,說是,似想非想的境界其實還是有想存在,只是想太細微了,沒辦法察覺,界於真空之間了。假如我們最後一層想都破掉,那就不存在了。就是究竟涅盤,不再存在,永遠脫離存在了,那麼也就永遠脫離痛苦了。

   但是反過來講,這時候連主動都沒有了,怎麼破?就根本不可能破,怎麼可能就破了這個涅盤呢?

   如果一切緣起是心,那麼怎麼可能破心?破心就是真空,真空是不會生有的。我們在三禅中已經得到正見,知道心是妙有,不是真空,真空也不存在,怎麼可能破得了最後的心?

   並且還有一個毛病,就是不主動識別自己有還是沒有,那麼這個自我,或者另一個自我無端端重新出現是絕對可能的,因為我們最後一絲想沒有斷。所以這裡出現了一個巨大的難題,那就是我們最終失去了主動性,但是被動性不能保證我們要的結果。因此數千年以來,禅定瑜伽最高發展就到這一步了。出現了無法解脫的硬傷。

   還有另一個硬傷,就是在非想非非想處失去了主動性以後,進退兩難,換句話說,要決定進退都很難,因為前面捨掉了主動性。只能說是定力退了,那麼不知覺退入其他禅。所以這個地方還有個難點,就是出世間的智的不圓滿,因為無路可走了。

   於是乎我們發現,我們艱辛萬苦,甚至是花了生生世世很多年才走到的這一步,最終是個沒有結果的結果……最終還是夢幻一樣,一路消滅自我,最後自我滅不淨,無端端,被動的又生出來,那麼我們做了那麼多無用功,干什麼?

   涅盤,解脫,究竟脫苦到底在什麼地方呢?非想非非想完全失去主動性肯定是破不了了。但是我們該何去何從呢?

   歡迎繼續閱讀下一節,最終節:永恆的涅盤。

第二十節永恆的涅盤(大結局)

   看看我們一路走來,四禅八定都走完了,卻最終落得一個進退兩難的結局。所以歷史上無數名士紛紛出來抨擊,說禅定解脫論是邪說。確實,就我們現在這樣一路驗證下來,發現是這個道理,最終我們還是沒有走到最理想的境地。

   為什麼?因為最終的想破不掉,自我就破不掉,如果已知破不掉了,那麼我們就無法阻止一切的生起。最終還是在輪回中沉浮。

   於是怎麼辦?我們一路從最初走到最後,貌似一切無,但是又不是真無,而且還毫無辦法,好比從思想萬千的老年人一路退回初生時候什麼都不懂的嬰兒,把人生倒走了一遍。最終無法破除我們出生的原因。

   那要不我們順著在走一邊?從嬰兒走到老人,試試看能不能從老死找到解脫?

   我們好比攀爬階梯,走到最高,發現是懸崖無路可走,迷途知返,我們倒回去又如何?這次走仔細點?

   干得好!這樣就對了,這叫回小向大。知來時的路,還得知回去的路,才能自由往返對不對?那我們就開始下樓梯吧。

   定力退失,出了非想非非想,然後無所有,然後識無邊,然後空無邊處定,然後回到色界……

   回到色界之前走慢點啊!等等!!發現了什麼?(完全出定後再回想)。

   在無色界和色界交界的地方,貌似發現了什麼。呵呵,發現了什麼?原來我們一路走的太快進入無色界,沒有發現色界裡一個很有趣的境界。

   那就是四禅裡的色究竟天,什麼是色究竟天啊?就是介於物質有,或是沒有的區間,這個地方你要說有物質,可以有,要說沒有,一步就跨到無色界去了。那就是可以有可以沒有羅,如果我們用世間智慧來權衡,那不是很理想的境界麼?這個地方,先不談自我存在還是不存在,但是有一個重要的特點,那就是主動性還在,因此我們可以選擇有,或者沒有,或者一會兒選擇有,一會兒選擇沒有……

   這樣說起來豈不是很自在?往下可以發展一切有,往上可以發展為無……於是這個境界變得非常的理想。

   因為我們一路走到無色界,是不斷捨而去的,回來的時候是一路取回來的。在這個地方因為進入了四禅,又有了捨的禅支存在,於是取捨變得相當平衡,有互相抵消的感覺,取不再多取,捨也不再捨。因為物質在這裡可以說是可有可無,我們可以觀察到,我們對景升起的煩惱,也是可生可不生。加上本身這個境界無苦無樂在四禅,那麼!原來它在這裡!

   比喻形容一下,我們從開始打坐到最終非想非非想,是不是好像一個尋找安身之所的流浪漢?四處尋找,並且權衡好壞?

   那麼我們一大圈都走遍了,會發現一個問題,根本沒有最好的地方,重點是能恆常永久的居住在一處,永遠不搬遷別離,這才叫脫離的輪回,不再變動了?不再無常了?

   所以說白了,永恆的幸福,和安穩,並不是把一切都消滅了,因為我們無法消滅一切,所以只有安穩不變才是最靈活的。

   住得好好的,那麼就不用再搬遷了,假如住不好,搬遷又能隨意而為,這就是最大的自有自在了。況且在幾乎脫離物質規則的這個境界,不受因果障礙,因為物質法則不生效,所以就完全隨心,感受還無苦無樂。那沒有錯了,如果我們能找到恆常穩定,像螞蟻一樣咬住就不松口的住在這個境界,那麼一切都解了。

   我們如何能在此定住,擁有永恆的定力呢?

   這裡不得不說共法了,那就是所知,那就是智慧。所謂慧解脫。

   什麼叫慧解脫?就是說一個人因為智慧而解脫,而沒有障礙,能達到完全自在的境界。

   在生活中,我們總是被動,無法主動,為什麼?因為被欲所控制,吃這個東西是因為對它有欲望,做這件事,是因為對這個東西有欲望,而且很難根除,雖然我們在初禅以後已經沒有這些困擾,但是那只是暫時的,如何能長久呢?

   這裡說個特別淺顯的原理,比如你被壞人關在小房子裡兩天了,一點東西都沒給你吃,你現在很餓,很有食欲。突然有人端來一個雞腿,還有一個干饅頭。說你可以吃其中一樣,是不是一般人第一反應就是選擇雞腿呢?

   但是這個人突然說,雞腿放了毒藥,饅頭沒事可以吃。那麼是不是你突然又會選擇饅頭呢?

   然後正當你要拿饅頭的時候,這個人又說,雖然雞腿有毒藥,但是吃了以後頂多是放幾個響屁而已,但是頭兒吩咐了,如果你吃了饅頭就打斷你的腿!

   是不是你這會兒又變成選雞腿了呢?

   整個觀察下來,是什麼東西在讓你做出選擇?沒錯,就是知識和智慧。

   我們整個人的主動性和行為,其實全部都架構在知識和智慧上。

   同理,假如我們不選擇色究竟天以下,也不選擇色究竟天以上,能以圓滿的智慧作為支撐,那麼永恆的安住這個境界,並沒有什麼不可以。

   所以就是這麼回事了。佛怎麼涅盤的?因為在三禅中智慧圓滿,通達一切,在發現四禅八定都不可安住的情況下,主動選擇安住非空非有的色究竟天入涅盤,這就順理成章了。

   所以說慧解脫才是最核心的,智不圓滿,不得恆住。況且色界究竟天不受物質變遷影響呢。

   說到最終,我們會發現,永恆堅固的定力,原來來自智慧,包括我們不做惡事的定力,不做傷害自身包括遠離上瘾的東西的定力,不都是我們智慧的選擇麼?

   但是有人要問了,要進入這境界,還是需要最初的定力的,那些毫無神通,也沒有禅力的阿羅漢,也沒像如來一樣遍知一切,如何進入這種定境涅盤的?

   其實答案很簡單,阿羅漢普遍稱為聲聞,也就是他的知識和智慧是聽佛講述得知的,所以智慧其實是圓滿的,已經算是知道核心一切,一切不可安住的了。所以第一條件是智慧具足。

   第二條件,這個是究竟奧義,需要大家理性思考,如果認為我說錯了,就使勁噴我吧。

   咱們一路四禅八定走下來,這一點是很容易看到的,只要觀人的生死就能得知。

   我們從一開始到入初禅,到後面一路是怎麼走來的?捨,捨什麼?眼耳鼻舌身意等等……

   那麼我們很容易發現一個原理,人在死亡的時候,身體敗壞,也是從眼耳鼻舌身意一步步消失的,因為我們自然而然的身心分離。脫離外境,然後進入小人,也就是中陰身(靈魂)境界,那麼面臨什麼?

   面臨各種業力牽引投胎,或者起各種心念,包括5欲,假如這是位阿羅漢,他在生前已經戒律具足,習氣強烈,自然任何起欲望的東西都會主動回避,或者根本就不會想起來,那麼自然沒有5欲的困擾,馬上證入初禅境界。

   初禅中有覺觀二支,他也早就知道不可取,知而不想,立刻就會證入二禅。

   二禅中知道歡喜心不可取,立刻又證入三禅。

   三禅中知道樂不可取,立刻又證入四禅。

   已知真空不可取,自然就停留色究竟天,不再進入無色界了。

   這一路,因為身體死亡,沒有物質障礙,特別順滑……所以如果把解脫永住形容成光明境界,那人死亡能遇到這種的機遇,那就是密宗裡著名的死光。

   但是這一切的前提就是慧具足,戒具足,因戒形成思而不想的習氣(類禅定力),因慧形成戒的動力以及定力,所以戒定慧在任何說法裡都是相輔相成的。

   不過從此看來,慧和戒,都是定力的前提。所以佛在涅盤前說,要以戒為師。為什麼這樣說?因為他的弟子們智慧已經被他教得很圓滿了,只要戒就能成就了。

   但是這個話放在今天的我們,就不行了,光有戒肯定不行,無慧不解脫。所以理論很重要啊很重要,所謂實踐其實一整套就是在執行,訓練,因慧而立的戒。

   因此我們終於可以看清,一個人是怎麼一步步走入永住涅盤境界的,清清楚楚。可以看見涅盤從四禅所出。

   關於三果阿那含聖人,理論上和阿羅漢相當,只有細微的差別,只是說智慧達到了,但是習氣沒有完全成形的阿羅漢,但是他如果死去……

   頂多是無法一步走到色究竟境界,身心和物質相應程度還有點高,因此會住於色究竟天的前面四天,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在這四層天裡,再近一步依靠智慧穩固習氣,消除與物質的相應,但是因為沒有色身,純在天道修行是很慢的。所以一步步走得很扎實,不會突然跑到無色界去,知道最終定於色究竟天。

   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包括色究竟天有個特點,就是都是智圓滿,主動選擇不升不降。而且,一旦進入這五中天,最終結果就是永恆的安住。

   所以這五層天區別於前面四天,無雲,無想,福生,廣果,這種純靠禅定功夫的境界。所以又叫五淨居天,只有智慧圓滿的人才會進入的,另外就是為什麼我們如果單純打坐如果有幸進入四禅不會和這五層相應進入的原因。

   還有,一旦進入了這五重境界,那就絕對不會再出生了,因為只會朝著永恆安住去了。所以又叫五不還天,就有去無回的意思。

   於是這個地方大家會發現一個重點,那就是極樂世界,淨土一類的地方……

   大家都知道淨土的特點是什麼?就是不退轉,去了就有去無回,直接到成佛涅盤等等。

   大家可以發現,實際上淨土境界就是和四禅五不還天相應的。

   不信仔細想相,三昧這個詞不就是梵語samadhi麼?samadhi就是靜慮止念的意思,那麼其實是不是和禅定是一樣的?肯定是。

   那麼說念佛往生淨土,實際上不就是相應同樣的境界麼?不然怎麼說念佛三昧呢?好了,淨土的事情不多說,大家知道就好,世間萬法皆是一法。在這裡不論述了。

   最後跟大家總結一點,那就是涅盤的不同。

   先說理論上的不同,一切理論其實都建立在緣起有上,就是事物事相都是因果關系的,互為條件。

   然後涅盤就是永恆了,廣義來說,涅盤沒有什麼不同之處。但是我們仔細點會發現有因緣的不同。

   從最開始,一個人因為覺得自己苦,然後努力尋找脫苦的方法,最終從有方法的人手裡找到方法,並且有能力做到,變成有余涅盤,這就是阿羅漢,然後最後證入無余涅盤,又叫永住涅盤。這就是起因是自己,最終是自己解脫的因果關聯。

   第二種人,他是因為覺得別人苦,並且發現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苦,於是開始尋找千萬種方法,無窮無盡的方法來解決別人的苦,同時在過程中,他會明白自己和別人一樣,別人有的苦,自己也有可能會有,於是抱著利己利他的心,不停自我探索,遇到有方法的人就像有方法的人討教,因為他要學的不僅僅是合適自己的方法,還有明白一切人都適合的方法。所以很慢,而且起因就是針對一切人的,所以他成功得很慢。

   並且因為本身的心願所在,順利成章,所以不會永遠安住在一個地方,但是他自己智慧已經達到了。只是自由的因為更大更廣泛的智,導致他更靈活的選擇,所以這種叫做菩薩走的路,也就是所謂的游住涅盤,不管在哪,都保持著四禅中不苦不樂的境界。但是不安住在某一個地方,所以既是游走,也是安住,所以叫做游住涅盤。

   最後一種,不用說,就是佛了,佛叫什麼?叫做無住處涅盤,什麼意思呢?就是哪都住,哪都不住,為什麼這樣說?

   又牽扯到奧義了,我們在前面禅定中已經證到心就是物了,然後會明白無中生有的道理。也就是說,在禅定神通中,我們能用心無中生有,實際上普通人,毫無禅力,他的心念對這個世界其實也有造作的作用。(三禅中可觀,不必多論)。

   也就是說,眾生本來就是無中生有的,那麼一切其實也都是無中生有的。比如釋迦牟尼佛,他涅盤了,永住不還,但是我們整天認為有這樣的神佛來顯示神力,來救度眾生。只要有人還學他的法,還念他存在,甚至把他想象成上帝。那麼真的就有這樣的情況出現,顯靈呀,跑出一切神仙鬼怪呀,甚至任何形象啊,自稱釋迦牟尼,然後顯靈,度人等等。

   嚴格來說,這些現象不是釋迦牟尼本人化現的,是我們的心化現的。但是又不能說不是他,為什麼?因為緣起就是他,這些現象都是因為歷史上存在過這個人,我們通過認識他幻想他,才出來這些化身的,我們想念得多,就有,不想的時候就無。所以俗話說,信則有,就是這個道理。

   但是看完這片文章,咱都是明智人了,知道是也不是,非是非不是的道理,所以不可以去說什麼,但是我們能運用這樣的智觀察到這一切的原理。其實和菩薩的游住涅盤類似。但是更寬泛。

   也因為這種現象,佛是沒有明確安住處,念則化身有,並且暫時住,不念化身無,但是法身常駐,法身就是自然道理,所有一切原理,就是圓滿智,所以法身永在。另外報身,就是修行結果的意思,理論上涅盤住四禅,所以,不用猜測,涅盤了,報身永住四禅色究竟天。

   也許這一大段復雜了些,但是慢慢的大家都會懂的。

   講到這裡,漫漫長長路上下求索,也算是對大家有個交代了。因緣起,在此滅。關於禅定,還有瑜伽解脫的所有理論,就在這裡為大家奉上了,大家不要迷信我,一定要帶著批判的眼光,大疑得大惑。並且自己細細的思維其中的道理。生生世世修行的我,在這裡也算是歪脖子樹上開出小花,大家敬請摘采吧,不要覺得它香,也不要覺得它臭,因為再美再丑也會凋謝。好似昙花一現。

   一路走來,寥寥萬字,能成此書,要感謝太多。首先感謝大家一路觀看,一路支持,一路為我助緣,我的所學全因諸位給予的善緣。再次頂禮諸位未來成佛者,感謝諸位因緣供養。

   合掌誠心以法供養諸師: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感謝上師開懷菩薩受攝,感謝上師蘭仙人加持,感謝大梵天王、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大黑天、韋陀菩薩護法。

   感謝准提佛母菩薩,二十一位多羅菩薩,光明佛母菩薩、觀世音菩薩,彌勒菩薩,持世菩薩,愛染明王,孔雀明王、黃財神,大黑天財神供養。感謝大勢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金剛薩埵菩薩、香雲蓋菩薩、金剛亥母菩薩,月光菩薩,日光菩薩,地藏王菩薩,虛空藏菩薩、一切勇菩薩,藥王菩薩,藥上菩薩、維摩诘菩薩提供修行法藥支持。

   感謝諸天善行引導,感謝帝釋天王,施行天王,大辯才天,歡喜天,招財女神,四眼童子,豬哥神,太陰星君護航。

   再此頂禮諸佛:

   南無本師釋迦摩尼如來,南無寶藏如來,南無不動如來,南無阿彌陀如來,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南無正法明如來,南無持金剛海音如來,南無大摩尼珠王如來,南無帝釋如來,南無龍種上如來,南無清靜蓮花目如來,南無寶髻如來,南無多寶如來,南無妙色身如來,南無廣博身如來,南無離怖畏如來,南無寶勝如來,南無甘露王如來,南無師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

   南無華嚴會上一切如來

   南無楞言會上一切如來

   南無法華會上一切如來

   南無賢劫千位如來

   南無常駐十方佛

   願以此功德。永護正法不滅,一切見聞者皆得無量世間財,出世間財,無有窮盡,永不退轉,離苦得樂,速得一切法門乃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成就一切佛淨土,莊嚴不異西方極樂世界。

   全文完

 

上一篇:破除性解放之邪見
下一篇:淨空法師:看到別人過失,是因為自己有這個過失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