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聽師父講經,一切法由心想生。又說外面一切善惡緣都是自己心裡變現出來的。但是有時確確實實看到有同修,有理無理對人發脾氣,對人不友善,自己有時也都成了受害者,怎麼會是自己的錯?請老法師開示。」
淨空法師答:你自己再做深度的反省,你就曉得都是自己的過失,都是自己的錯。錯不在別人,總是自己做得不好,才引起別人發脾氣。所以在這一點,中國古聖先賢舜王就給我們做了最好的榜樣。我們讀歷史知道,舜王的後母,他自己的母親死得早,他父親娶了個繼母,繼母虐待他;父親聽繼母的話,父親也虐待他,繼母生的兒子也虐待他。他在這個家裡頭沒有地位,時時刻刻受虐待。不但受虐待,而且家裡面的幾個人都希望他死,想方法來害死他。他得到一個幫手,就是他繼母生了一個女兒,他的妹妹。這個人心地很善良,常常幫助他,告訴他,他們想什麼方法陷害你,所以他就有防備、有預防。
他在一生當中從來沒有想到父親不對,繼母不對,繼母生的弟弟不對;都是想到自己錯,天天改過。這樣子三年下來之後,把一家人感化了,這個真的是不見別人過,只見自己過,一家人感化了。堯王知道了這樁事情,堯王把兩個女兒嫁給他,王位傳給他,他做了王。真誠心,至誠能感人,這是屬於《二十四孝》裡頭,他擺在第一個,真的不見父母過。那鄰居看到都打抱不平。他去責問,他說:這是我家的事情,你怎麼可以批評我的父母?所以說是鄰裡鄉黨統統被他感動。
所以你自己再想一想,他的父親、他的繼母、他繼母生的弟弟是菩薩,來成就他的德行。他要沒有這個,他怎麼會做到王位?他怎麼會在歷史上留下這樣的大名?所以他那個繼母、父親、繼母生的弟弟是他的逆增上緣,把他的地位抬得這麼高,抬到了聖人。他的父母是聖人的父母,他的弟弟是聖人的兄弟,你想想看多麼光彩。你們能這樣學的話,你也成了聖人,大家都成聖人,這個道場是聖賢道場。
所以這個就是「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們的心是善,沒有一樣不是善;惡人也是善人,害我的人也是善人,統統是善人,要懂這個道理。所以世間沒有一個人不善,都是善人。沒有這些表現,就跟唱戲一樣,他唱反面的,這唱正面的;反面、正面都是教化眾生,都是無量無邊功德。
所以過去我聽人家在討論岳飛跟秦桧,對待岳飛贊歎,對待秦桧那真是非常痛恨。我聽了之後,我說兩位都是我們民族的大聖人,怎麼回事情,兩位都是?我說對!岳飛教我們盡忠報國,秦桧教我們不要做漢奸,不都是好人嗎?他那個銅像在岳王墳裡頭跪了一千多年,你看看教化多少眾生。秦桧今天在哪裡?在天堂享天福。你們想想對不對?這才公平!都在那裡教人,跟唱戲一樣,唱反派的,唱得很成功,好角色,是不是?所以你要明白這個道理,你才真正曉得佛講的世間沒有惡人,人性本善,沒有一樣不是來教化眾生。人生一場戲。你的心,心開意解了,全都是教化我的,他們都是演戲的,我是來看戲的,我在這裡接受教訓,正面的老師、反面的老師都是提升我的境界。你要看錯了,那問題在自己,不在別人。
於香港中華萬姓先祖紀念堂對義工開示 (共一集) 2002/12/23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21-156-0001
「又《大論》曰」,大論是《大智度論》,「於諸師尊」,我們對於老師,「如世尊想」,對老師要把他看成佛陀在世。釋迦牟尼佛是我的老師,我們現前的老師跟釋迦牟尼佛一樣,這個想法你得利益。「若有能開釋深義,解散疑結,於我有益,則盡心敬之,不念余惡」。常常念老師的過惡,損失很大,老師所教的東西你懷疑,你不能接受,你就錯了。這個比喻好,這是經上的比喻,「如弊囊盛寶,不得以囊惡故,不取其寶」。這是個破爛的,囊是盛東西的,這個裡面盛的是寶,外面是不好看,包裝很難看,但是裡面是寶,不能因為包裝不好,我就不取其寶,這錯了。「又如夜行險道,弊人執炬,不得以人惡故,不取其照」。夜晚這個人,這人不是個好人,是個惡人,但是他拿了火把在前面照明,晚上走路,我不能因為他是個惡人,我就不跟他走,不取其照。「菩薩亦復如是,於師得智慧光明,不計其惡。」見師不善,見父母過,這叫大不孝。「是故彼經結雲」,經上有個總結說,「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蓋謂如是之人是真善知識。於真善知識能知能求,故必證菩提。」我們要認識人,認識人標准怎麼定?我聽這個老師講經教誨,這個老師所說的跟經的意思有沒有相違背。如果他講的跟經裡面意思是相違背的,知見有問題,這個就不能跟;如果他所講的跟經上講的意思完全相應,不相違背,縱然這個老師有什麼過失,我們還是要跟定他。過失,有些過失我們見不到,我們以為是過失,其實他沒有過失,我們冤枉他,冤枉一個善知識罪很重。
老師要發現學生對他有疑惑,一定要化解,否則的話,有疑他得不到法益。親近老師三個條件,第一個條件真誠;第二個條件清淨,清淨心不能有疑惑,疑惑,心不清淨;第三個恭敬。有這三個條件,真正能得法益,這三個條件少一個都不行。我跟李老師學經,他開了個經學班,專門教學生講經的。我們這個班的同學有二十多個人,我在旁邊看李老師教學,他對學生的態度不一樣。有幾個學生,老師對他特別尊重,這些學生有過失,老師絕口不提;可是另外有幾個學生,老師對他們有打有罵,見面沒有好臉色。我懷疑,我也不敢問。大概兩個月之後,老師有一天叫我到他房間去,房間就我一個人,問我是不是有這個疑惑。我說有,真有。老師告訴我,那個挨打挨罵的是真正想學的,打他罵他讓他在這個地方記住,這個地方挨過罵的,讓他不會忘記;那幾個對他特別好的,那是不能教的。為什麼?那些人愛面子,說幾句不好聽的,他臉上就紅了,那會結冤仇。怎麼辦?把他當作旁聽生。我才明了,原來老師二十幾個人因人施教,對每個人教的方法、心態不一樣,這是高明之處,認真、負責。
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注 (第六二一集) 2014/2/15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40-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