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經》上跟我們講,「聖人之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其所因者本也。父子之道,天性也」。《孝經》上講聖人之教是可以幫助我們構建和諧社會,不用非常嚴肅的、不用非常古板的這種教育就能成功,政治不用很嚴厲就能夠使天下大治。為什麼?這是因為他所用的這是根本,其所因者,就是所憑藉的、所依賴的就是根本。什麼是根本?和諧的根本在哪裡?人民百姓相親相愛的根本在哪裡?就是孝道。父子之道,天性也,我們說的這個五倫大道第一倫就是「父子有親」,父母和子女的關系,這種親情就是天性,能夠循著父母和子女這種親情的關系去教化大眾,可以啟發大眾這種親情,啟發大眾相親相愛,啟發大眾熱愛祖國、服務人民,啟發大眾團結互助、辛勤勞動、艱苦奮斗,八榮八恥這麼樣就可以落實。
既然孝道這麼重要,我們如何去行孝?這個行孝也是很有學問,古聖先賢對於如何行孝的道理都講得非常多。在《孝經》上有這麼一段話,「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後能事親」,這裡所說的是如何行孝的五個方面。居則致其敬,就是居住在家裡要恭敬,假如對父母不恭敬,不可能做到孝。在《論語》當中,有個弟子子游曾經問老師孔子如何行孝?孔子就跟他講,「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現在我們說孝道,現代人都是這樣理解的,就是養父母。所以你看今年母親節的時候,我看到「廣州日報」就登了母親節對很多母親和很多兒女的采訪。很多兒女,問他們怎樣去行孝?他們都說以後賺大錢,將來買洋房、買名車給父母,他以為這就是孝養父母,當然這個心是不錯。但是當這些記者采訪母親時,這些母親都沒有一個說希望兒子將來為她買洋房、買名車的,卻有不少說,我就希望我這個做老板的兒子不要太忙了,能夠每個禮拜周末陪我吃一頓飯。我們要知道父母需要我們什麼,我們按照父母的意願來順著他們去敬他們,這是真正的孝。如果是簡簡單單的說去養父母,拿錢給父母,這算不錯了,但是如果沒有敬心,孔子就說得很不客氣,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你養狗養馬這也是養,你如果養父母沒有恭敬心,你養父母跟養狗養馬又有什麼區別,何以別乎?這怎麼能叫孝?
記得我第一次留學回來的時候,我在這裡給大家講一段自己不好的故事,引以為誡。我當時第一次留學回來,一年多了,回來探親,因為生活都很節儉,所以養成了非常節儉的習慣,再加上我是學金融財務的,很會打算盤。當時在美國剪一個發要十二美元,這樣一個價格相當於人民幣上百塊錢,我就想我們家旁邊的理發廳,五塊錢人民幣就可以剪好了,那我不如把頭發留到我回國的時候再剪,心裡就這麼盤算著回到家裡。
我母親因為一年多沒有跟我見面,知道我回來很高興,在家裡等候。我就從美國經洛杉矶轉機,經香港回廣州,路程是一天多的時間,旅途上也是風塵僕僕,頭發也長長的,像一個小乞丐一樣就回來了。敲門,母親一打開門,就看到母親打扮得非常大方,非常的好,頭發也都整理得很好。母親見到我回來就很高興,就告訴我說,「我知道你回來,昨天特別去電了發」。那時候我聽到母親跟我這樣講,心裡非常的慚愧,對待自己的母親沒有真正生起恭敬心,而是把這個錢放在比恭敬父母更重要的地位。所以你看,母親對我很尊敬,她知道我回來,特意去整理發型,而我自己心裡還在打如意算盤,把這個利放在比孝敬父母更重要的地位。所以我回憶起這個往事,到現在還很慚愧。從今以後我就凡是出遠門回來見父母,我都把頭發整理得好好的,再也不會為了錢去盤算。為什麼?這是孝敬父母。
我們現在很多年輕人,他可以為去見異性朋友打扮得很好,他不惜花很多錢去打扮,但是見父母有沒有這樣的恭敬心?如果沒有這樣的恭敬心,那他這樣恭敬他的異性朋友都是假的。為什麼?「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對父母都不愛不敬者,這是違背了道德,違背了禮儀,所以他的那個心不可能是真的。對父母不恭敬的,他不可能恭敬領導;一個學生在家裡不孝敬父母的,他也不可能恭敬老師。所以把敬心培養起來非常重要,一個人能夠在事業上有所成就,人生能夠有成功,其實跟他的恭敬之心有很大關系,他能夠敬業,才能夠真正有成功的事業。這個敬從哪裡培養?從恭敬父母開始,居者致其敬,居家就可以培養了。
我們看《二十四孝》裡面有這樣的故事,黃庭堅是宋朝的一位大文人,也是一位大官,他對他的母親就非常孝順,雖然自己身居高位,而且有很高的聲望,但是每天都親自給他母親洗尿器,尿罐。因為他母親有好潔的習慣,很喜歡干淨,假如洗得不干淨母親心裡有煩惱。黃庭堅就生怕家裡的傭人洗尿器洗得不干淨,讓他母親會生煩惱,所以親自洗。你看黃庭堅這樣小小的舉動,在家裡這樣的孝敬父母,所以他才有成功的事業,他的威望才有根本。後人評價他是「此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大人就是偉大的人物,偉大的人物是什麼?很簡單,沒有失去他的赤子之心。什麼是赤子?剛剛出生的小孩,還在襁褓當中,就是赤子,赤條條的來到世間,他對他的父母就是純孝之心。能夠把這個純孝之心保持終生不變,這就是偉大的人物,這就是聖賢。
所以我們說落實八榮八恥從哪裡落實?在居家致其敬。不要說我給我父母洗一個尿罐,端一盆洗腳水,做一頓飯,捧一杯茶是小事,諸位說黃庭堅給他母親洗尿罐,這是小事還是大事?你說這是小事,生活小事誰都會做,誰不會做?但就是這樣的生活小事裡面體現了天地之德,體現偉大的人,大人之心,怎麼能說是小事?所以孟子說得好,「事孰為大?事親為大」,最偉大的事業是什麼?不外乎是孝順雙親。從孝順雙親開始引伸,就是忠於祖國、服務人民,能夠成就自己事業,能夠成就自己完美的人生。
八榮八恥—明道德 知榮辱 鐘茂森博士主講 (第三集) 2006/7 北京中央黨校 檔名:52-182-0003
接著「子游問孝」,孔子怎麼講?您看四個人問孝,答案都不一樣,因材施教。「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我們看到這一段,二千五百多年前就有這個現象,不明理的人,覺得能給父母吃就是孝順,這看得太淺。我們供養父母吃,就像犬跟馬,馬可以代勞、可以載人,它也是來奉養它的主人,比方說狗它幫忙守夜,犬馬它也會效勞於它的主人。可是差別在哪?不敬何以別乎,我們對父母的一種奉養,沒有恭敬心,跟犬馬奉養主人沒什麼差別,人的用心就跟畜生差不多了,怎麼當萬物之靈?最可貴的就是人有真誠恭敬的心對父母。你看現在看到這一段,冷靜!現在的人不懂這些道理,拿錢給父母的時候態度還非常傲慢,好像那個態度就是父母都靠我養。甚至於在兄弟姐妹面前都很傲慢:你看我拿的錢多,我那些兄弟拿的錢少。其實這個態度父母一感覺到,心裡難受,你這個傲慢態度,跟兄弟姐妹又處不好,父母看在眼裡很難過的。「兄弟睦,孝在中」,這都是「養則致其樂」,養父母之心。
有一個企業家,他學了《弟子規》之後有點覺悟,說他以前對母親、兄弟姐妹都很傲慢,學了以後回去端了一盆熱水給他母親洗腳,突如其來他媽媽嚇壞了。他端過來的時候,要幫他媽媽脫襪子,他媽媽嚇得趕緊轉身,然後說了一句話。連想都沒想說出來的最真實,他媽媽說我不敢給董事長洗腳。聽思聰,有沒有聽懂媽媽的話?代表這個兒子在公司是董事長,回來還是董事長,那講話的口氣還是董事長的口氣。諸位學長們,我們在公司是主管,回來是不是還是主管?我們在學校是小學老師,回來是不是還是小學老師?在學校給小朋友講話的口氣,回來給爸爸媽媽也這麼講,那麻煩了;假如工作是律師,回來還是律師。當然其實工作是主管還是要君親師,還是要很有愛心的,回來還是愛一切人,這樣才對。不然我們的心就被我們這些身分所污染,我的地位、我的身分、我的財富,統統被這些東西污染,我們就沒有赤子之心。包含他對兄弟很傲慢,但是學了以後,他花了一萬塊錢人民幣請了一桌,讓他兄弟姐妹來吃,沒人敢來,錢多你以為就能讓人家服你?不見得。後來他很驚訝,自己打電話給弟弟道歉,弟弟在電話那一頭哭。所以我們不能夠真正反思自己,兄弟姐妹可能心裡面,那個心結都打不開來。
子游問孝,孔子強調恭敬的心很重要。接著,「子夏問孝」,孔子講「色難」,和顏悅色侍奉父母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為孝乎」。你們怎麼一臉沒聽過的樣子?諸位學長,我們去年文言文,這些句子應該都有講到吧,但是還沒講二十一次,所以也是正常的。所有的事情、所有的人都是正常的,是自己不正常,沒有體認客觀狀況,就是自己不正常。師長講一句話太精辟了,「別人錯的也是對的,我對的也是錯的」。覺得自己對,就有可能拿著道理要要求人,就有可能覺得自己高,別人低了。所以修行的路上要善觀己心,念頭不能不對,聖狂之分在這一念之間。而孔子對子夏講到的,弟子事奉他的師長,在生活起居當中很恭敬。而父母跟老師差別的,在於父母是從小把我們養育長大,在這些很多跟我們住在一起的生活細節,會有很多親密的接觸。對老師都是比較威嚴、恭敬。
對父母很親密的時候,愈親密要愈細膩、柔軟。今天一句話不恭敬,帶情緒了,都有可能讓父母心裡難受。我曾經聽一個老者講,我們也不期望說孩子給我們吃、穿,我們不去奢求這些東西,只要他們講話不要帶情緒,不要講那些讓我們很難受的話就好。因為他講一句氣話,我得一個禮拜心情才轉得過來。我聽到這個話特別有感受,為什麼?我們設身處地站在父母的立場去想,父母看著我們長大,在他的整個回憶當中,是我們兩個月三個月、三歲五歲,那種天真、那種對父母依戀的表情。這樣天真的孩子突然變成怒目相向,你說誰受得了?那個難受可以想像。所以色難,和顏悅色侍奉父母,而色難,就是和顏悅色侍奉父母,最難能可貴、最難得,但也不容易做到。你自己不調伏自己的壞脾氣、傲慢的態度,就很難做到。
在古代有一個讀書人,叫俞麟,他學識不錯讀了不少書,而且鄰裡都說他孝順,因為大家看他每天晨昏定省都有在做,就很認同他是個孝子,而且連其他鄰近的鄉鎮都有人來向他學習。他有一個朋友叫王用予,剛好有一天夢到文昌帝君,他們是同鄉,他就請教:俞麟很孝順,學問也很好,他有沒有考上?帝君講他沒考上,他本來可以考上,但是功名被削掉了。為什麼?他是看起來很孝順,可是都是做給人家看的,他的內心犯了腹誹的罪過。腹誹就是表面上對父母很恭敬,內心有埋怨、有不滿,沒有表現出來。這樣久而久之,傷了父母跟子女之間的天性,最後他的每個動作變成應付的,他這個良知就受到很大的障礙,天良泯滅掉,一點一滴泯滅掉。而且他對人講話也苛刻,等於還是沒有真正從自己內心的忠厚,去培植德行,所以他這一生就考不上功名。
《群書治要360》學習分享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四十四集) 2011/12/3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檔名:55-057-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