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蔡禮旭:帶著恭敬真誠的心來侍奉父母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我們在《弟子規》當中就看到了,“冬則溫,夏則凊”。黃香九歲就做到了,所以黃氏的後代叫江夏堂,因為漢朝的皇帝封黃香他是江夏人,“江夏黃香,舉世無雙”。一個孝子的榜樣傳承了幾千年,到現在他的後代還以他為榜樣,這是功在家族,也是功在民族的一個風范。冬溫夏凊,這就是對父母的生活體恤備至。

我們看養父母之身,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父母對我們的期許,我們也要非常恭敬的去奉行。包含養父母之慧,我們也尊重父母有明德、有本善,也希望父母這一生他的慧命能夠成就,恭敬父母!所以勸谏父母也是恭敬的表現,“親有過,谏使更,怡吾色,柔吾聲,谏不入,悅復谏”。您看怡吾色,柔吾聲,悅復谏,都是禀承著這個恭敬真誠的態度,所以勸父母,父母不能接受,還是要回過頭來反省自己,真誠恭敬不足。而且很恭敬,絕對沒有情緒、沒有不滿、沒有埋怨,“號泣隨,撻無怨”。我們看養父母之身,還要從整個食衣住行種種方面去體恤。吃,我們看子路“百裡負米”,這麼辛苦了,他樂在其中。我們現在會不會煮一頓給父母吃都嫌麻煩?那差古人差太遠了。父母年紀老的時候,這飲食也要注意,比方食物不可以太硬,食物不可以涼了,吃涼的東西傷胃。飲食要訣軟、暖,暖就是吃熱的,但不能燙,燙也會把舌頭燙著了不行,你看體恤備至。連喝藥都不能讓父母燙到,藥先嘗。還有一個是緩,吃飯細嚼慢咽,讓澱粉酶在口水裡可以消化澱粉,充分咀嚼了,這個胃的消化負擔大大減少。

現在胃病的人很多,其中一點吃東西吃太快。而且大家不要小看吃東西,修養學問也在吃東西當中。為什麼?“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修道要守好這顆心時時在道中。《中庸》又沒有說,道也者,不可須臾離,只有吃飯可以。不可須臾離了嗎?那你不就隨時都在養這顆道心嗎?而道心最重要的,要因戒得定,因定開慧。這個戒就是規矩,做任何事都有規矩可循,這樣你才定得住;循規蹈矩有定,定久了就開智慧。今天吃飯的時候一趕,快、吃快一點,咬沒兩下就吞下去了。第一吃得趕,就是急,急了,人一急就沒有定力,就沒有守規矩。而且吃得快傷胃,不孝!你看戒律當中,根本大戒就是孝道,禮當中也是以孝道那是第一位。“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所以戒定慧在哪?在生活的每一個細節當中,都離不開戒定慧。

今天大家吃飯別吃太快,而今天我們假如吃飯快,不只傷自己,老人有自尊,有時候跟我們住,又怕給我們添麻煩。所以看我們都吃飽了,他還在那慢慢吃,他會有壓力,有時候看我們都吃飽:好好好,我吃飽了。我們有沒有可能心太粗,父母跟我們吃飯都沒放松、沒吃飽,甚至都還吃快了,這些事情都要用柔軟的心去感受。我們有一個朋友,出差都買東西回來,買了幾次,他媽媽終於忍不住,跟他說,你買這些東西都這麼硬,我們咬不動。他才突然想到對,我都買堅果,腰果、松子那麼硬不好吃。後來冷靜一想,原來買的那些東西都是自己喜歡吃,美其名是買給父母吃。所以人真的能夠體恤他人,他的大根大本在體恤父母,仁愛心從孝心自然流露出來了。“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這是吃的方面。我前幾天跟青少年,十三歲到十七歲,問他們你爸爸媽媽最喜歡吃什麼,可不可以馬上說出來?有些孩子能說出來,有個孩子說不喜歡吃什麼我知道。不喜歡吃可能是偏食,記好的不一定記得住,記不好的都記得很快。孩子能夠在這些生活當中都能去體恤父母,都是長養他的善根。

衣你要體恤父母會不會涼了、受寒,這都要注意。在我們馬來西亞沒有冬天,可是很容易受寒,這個季節感冒的比例,可能超過下雪的地方,你們相不相信?人家下雪了很清楚要多穿一點。我們這裡四季是夏天,沒問題、沒問題,心裡愈覺得沒問題的,愈容易忽略、粗心,就容易感冒。凌晨最冷,假如父母有時候半夜會起來,這時候你要叮咛,在床邊放一件薄外套,起來都把它穿上。包含要去有冷氣的地方,進進出出特別容易感冒,剛好你跟父母一起去,比方上一些公共場合,你都能記住,要進去以前:媽,來,把這個薄外套穿上。一點一滴父母感覺多麼溫暖,這是食衣。包含住,父母喜歡什麼樣的一個家庭的氛圍,包含床的軟硬都應該去關心,養父母之身。

再來養父母之心,讓父母快樂,讓父母不要難受。接著有說,“養則致其樂”,孔子在教誨當中,提到很多點都是養父母之心。比方孟懿子,這是當時魯國的三家大夫之一,孟孫、叔孫、季孫氏三家。這孟懿子去跟孔子學習,是他父親臨終交代的,因為他父親生前,學問不夠,有一些大場合做錯事,被人家羞辱,終身遺憾。交代他兩個兒子要學禮,要學聖賢教誨,囑咐他們,他走了以後,要去拜孔子為師。結果孔子教導孟懿子,“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生事之以禮,那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都要守禮,都要恭敬侍奉父母,“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包含父母離去了,這一分緬懷要事死者,如事生的恭敬。

結果給孟懿子講完,回家的路上樊遲幫忙駕馬車,也聽到之前孔子給孟懿子的這段話,孔子就問樊遲,剛剛你的同學孟懿子問的,如何孝順父母,我給他回答生事之以禮這段話,你知道意思嗎?樊遲說不是很明了。諸位學長,孔子為什麼要問樊遲?我們感受到夫子抓住一切機會,教育提升他的學生。剛好樊遲在現場能聽到這段話,深怕他不能深入理解,又抓住這個機會來教導他。也可能另外,孟懿子的理解不一定很深入,又給樊遲同學講完,可能樊遲下一次又遇到孟懿子,又會把夫子這段話告訴了他,那這樣孟懿子的收獲就會更大。孔子在跟學生,還有跟當時候的人互動過程,都可以看到夫子的慈悲,包含他人情練達的智慧。所以要慕賢當慕其心,在看到夫子的一言一行當中,去體會他的良苦用心。

 

上一篇:索達吉堪布:有歸宿感的人,晚年不會苦
下一篇:蔡禮旭:為學為教,用力於講讀一二,加功於行者八九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