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妙華法師:《六祖惠能說》之自性含萬法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妙華法師:《六祖惠能說》之自性含萬法

自性含萬法(圖片來源:資料圖)

“善知識,莫聞吾說空,便即著空。”各位善知識,你們不要聽我在講堂裡講空,你就執著於空。如果你執著於空,那就叫法執。在修行人當中,有聲聞乘的、有小乘根性的、有二乘根性的,他聽聞了佛法悟到空性了,看人間如火坑,然後剃發染衣,到泉邊林下打坐,打坐以後,悟到空性,住在涅槃的法樂當中,不出來,不去弘法利他,不去渡眾生,這叫小乘。他作了一個自了漢,自己一個人劃著舢板走了。對岸凶凶打打,他不管了,這就是自了漢。大乘佛教是要和大家同船共濟,不能把任何一個眾生拉下,所以我們在念誦《普賢菩薩行願品》的時候,當中就有一段說,“菩薩成佛時,不捨眾生”。眾生是他的菩提之根,用大悲水去澆灌他,菩薩才能結出繁茂的花果。這說明什麼道理呢?菩薩這個概念翻譯成中文叫“覺有情”,翻譯成使動句,就是“使有情覺悟”。如果有一個菩薩他貼了菩薩的商標,舉著菩薩的旗幟,他不去度眾生了,這個菩薩還叫菩薩嗎?他就不叫菩薩了,他就下崗了,他就失業了。如果這佛不講經說法,不度眾生了,這個佛就應該打離職報告了。為什麼呢?這麼多眾生還等著你去度,你不度了,你成了什麼佛?你孤單單地成了佛,你不寂寞嗎?孤孤獨獨地在菩提樹下成佛,那是很寂寞的。所以說,佛和眾生永不分離,成佛和降魔永不分離,菩薩和發心永不分離,都是一對,永遠不分開。大家在這個地方在要悟進去。

“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靜坐,即著無記空”。這是說一個人在參禅打坐的時候,不要空心靜坐,如果空心靜坐,就叫無記空。無記就是像木頭和石頭一樣。那人在這裡打坐,說我定功很深,深到什麼程度?深到像木化石,深得象一個榆木疙瘩。那你那個打坐又有什麼用呢?因為你沒有參究的本心,沒有拿鑰匙透過禅定的辦法,打開自己的心智,沒有明心見性。不要在那頑空,守住一個空,是不對的。“善知識,世界虛空,能含萬物色像。”這裡是在打比喻了,說各位善知識,你看看,世界無量無邊,充滿了虛空,裡頭包含著萬物色像。色,這裡不是男女之色,指的是物質。像,是形相,日月星宿、山河大地。

“泉源溪澗,草木叢林,惡人善人,惡法善法,天堂地獄,一切大海,須彌諸山,總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復如是。”這是說我們世人的心如果悟到空性以後,和山河大地、日月山川,等同虛空,沒有任何的障礙,都是透氣的,都是通透的。我們的心量像虛空,我們的佛性像虛空一樣。

“善知識,自性能含萬法是大。”你如果敞開自性,悟到自性能夠包含萬法。不管是顯教、密教、禅宗、淨土、南傳佛教、藏傳佛教、韓國的佛教還是日本的佛教,你的心裡頭沒有滯礙,都能夠用緣起的法則了解它的因緣生滅,那你的心就能坦然了。可是我們的心有多麼的狹小呢?我們拜了一個師父,就拜了一個干爹;拜了一座廟,就買了一座房子。我們總認為自己得到的永遠是好的,看到別的東西,我們心裡就會排斥。這說明我們的心量太過於狹小了。

“萬法在諸人性中,若見一切人惡之與善,盡皆不取不捨,亦不染著。心如虛空,名之為大,故曰摩诃。”如果見一切的惡人和善人,你的心裡頭不取不捨,既不染到惡的外緣,也不住於善法。心裡頭不要染往,像虛空一樣。做了善事不求功德,見到惡人,我不隨著你去,就像池塘裡的蓮花,猶如蓮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那樣去修行,你的心就對了。佛的法身非常大,大得無邊無沿。我們沒有辦法表達佛的“法身”虛空沒有邊際,所以安了一個假名叫虛空。大海沒有邊際,我們就安了幾個假名叫東海、南海、北海。我們自己給它安了一個名字,便於我們認知,海本身要不要這名字呢?它本身不要。諸佛菩薩亦復如是,他不要這些假名假相,不要名字。梵語叫摩诃,摩诃就是大的意思。

“善知識,迷人口說,智者心行。”愚蠢的人,每天在嘴裡頭講,在說。但是智者是用心在行道。凡夫在用嘴說,智者在用心行。“又有迷人,空心靜坐,百無所思,自稱為大。”惠能說,又有迷了心的人,每天在那裡空心靜坐,斷掉自己所有的念頭,自己認為自己這是得了法了。其實呢,是住了頑空了。“此一輩人不可與語,為邪見故。”這樣人,沒有見性,這樣空心靜坐是邪見,你和他探討佛法都沒有辦法探討。因為他沒有啟發自性的心智,他在那裡空心靜坐,那是要不得的。“善知識,心量廣大,遍周法界”我們凡夫眾生如果啟發了自己的心智,我們的心量就非常得廣大,遍滿了法界。“用即了了分明”,如果用的話,就了了分明。比如說,這裡舉行講經法會,你看著我,我看著你,我的法進入你的耳朵,灌入你的菩提心當中。了了分明,一句是一句,有方法,有境界。你聽了以後,心裡頭象喝了甘泉水一樣,了了分明。

“應用便知一切”,這裡講了一個用的問題。一個人有智慧,不是把智慧放在家裡,裝在心裡,二是要用,就像錢一樣,你是窮人還是富人,只在用的時候才能分得出來。存在銀行裡頭,你是窮是富都沒有關系,用才有價值,不用就沒有價值了。智慧也是同樣的。智慧是有表現方式的,我們會寫字、會畫畫、會講經,我們做事情做得非常的美妙、圓滿、這就是智慧。智慧有表現。你說你有智慧,你每天坐在那裡,那誰知道你有沒有智慧呢?所以說,智慧要用。

“一切即一,一即一切。”這兩句話是《華嚴經》的境界。《華嚴經》有四重玄門:事無礙、理無礙、事事無礙、理事無礙。這句話的道理是非常深的。為什麼叫一即一切呢?大千世界是一,這個一就是一切,包含著萬事萬物。我舉起一個手指頭,手指頭裡就有虛空,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這個道理要悟透了。在凡夫眼裡頭看,多就是多,少就是少,多和少是截然不同的。在諸佛菩薩的眼裡頭看,少和多並不能夠截然分別,要用心去悟。

“去來自由,心體無滯,即是般若。”惠能說,一個真正的大修行人應該自由自在。我們蓋的房子,房子有大門,正常情況下,我們從大門裡頭進出。但有時候,我們會留一個後門,那叫方便之門。我們不但開了一個後門,我們還開了很多的窗戶,要透氣、要采光。一個人的心體的智慧就像一座房子,不但要有正門,還要有方便之門,還要通氣、采光,不能夠死死地守在那裡。說一個人有智慧,說白了,就一句話:大智慧要變通。我們在人世間,山河大地、泉源河流,黨、政、軍、工、農、商、學、兵、文化、教育、科技、衛生,如果你用一種不變的東西應對外部的世界,你就死路一條。在用的時候,你就要變通。“心體無滯”就是自由出入,收放自如,心裡頭沒有滯礙,這就是大智慧。有了大智慧,才能夠成就眾生,沒有大智慧,就不能夠成就眾生。所以說,我們各位不要把智慧看成是一塊豆腐,看成是一塊冰塊。智慧是變通的,我們從內裡頭要用功夫去證得智慧,發明自己的佛性;從外部在用的時候,不要遲疑。怎麼叫不要遲疑呢?在這裡我又要講到了戒本了。第一條原則:雖然我們大家受了三皈五戒、八戒、十戒、二百五十條戒、三百條戒、六重二十八輕、菩薩戒……這麼多的戒法,但大家心裡頭要非常的清楚戒的目的。對於自身來說,戒是為了讓我們清淨。怎麼樣清淨呢?這種清淨是禁止的,是對外不要造惡,對內不要妄動。內外環境就清淨了,我們的心就會清淨了,所以說戒體的本體原則是為了自我清靜。對於一個僧團來說,是為了正法住世。大家千萬要記住,不要為戒而戒。不要說我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做,我這也不能干,那也不能說,把自己捆的死死的,好像百無所能,什麼都不能干了。如此一來,不但你的人失去了自由,而且你的心性也被牢牢的束縛住了。

這個原則怎麼樣掌握呢?這就是戒和法的關系。戒是外在的形式,法是內容,戒是堤壩,法是江水。為什麼要壘堤壩呢?是為了受制這個江水。不要為了壘壩而壘壩,沒有水你壘一個壩有什麼用呢?沒有意義了。戒和法之間是有內在的聯系的,戒是為了法的清淨,法是為了戒的受持。釋迦牟尼佛在覺悟的十二年間沒有制定戒,他看見有人前來出家,他說善來比丘,須發自落,因為人的善根非常的成熟。後來隨著僧團的增加,不斷地有人觸犯王法,不斷地有人違反人類的道德,釋迦牟尼佛才一條一條開始制定戒律。制定戒律的目的是為了正法久住,是為了讓眾生的心念清淨,不造惡業。我們一定要把它的形式和內容領會變通,不是為戒而戒。作為出家眾來說,我們更不能夠為了接受別人的供養而去持戒。中國佛學院有一位學生,畢業以後分配到雲居山,見了老和尚以後,說:“我是大學畢業生,你一個月要給我三百塊錢。”老和尚說:“我們連生活費一個月才只有十六塊錢,你要三百塊錢,我沒有辦法給你解決。”他說:“你沒有辦法給我解決,我就還俗。”還俗以後受盡了種種的磨難。他原來在佛學院給別人當班長,頭剃的最光,袍子穿得很整齊,褲腿綁的緊緊的,表面來看是一個很修行的人,那為什麼在遇到逆境的時候心裡就不能轉化過來呢?他那就是為了供養而持戒。為持戒而持戒,不知道戒的本質是什麼。

所以,我們各位在學習佛法的時候,一定把形式和內容,把共修和自修等等若干種關系融匯貫通,才有辦法。如果不這樣去融匯貫通,修行就成了一件苦惱的事情了,越修越苦惱,越修越苦惱。我曾經看到很多的比丘、比丘尼,見了人臉上都沒笑容,好像別人都欠著他的債,自己連笑容都沒了。又像那企業裡頭的老板,好像別人見了他都是去借錢似的,拉著臉,一點微笑都不敢露出來。那沒有必要,那就把佛法學成死的啦。如此一來,佛法就沒有辦法流通了。我們應當外現僧人相,內秘菩薩身,要把佛法活學活用,而不能夠學成僵化的,教條的。我們每一個人在聽聞經法以後,要各個關心自行,把佛法吸收消化,從自己到別人,使整個佛教呈現一片光明、生機的狀態,這樣才有辦法。

 

上一篇:妙華法師:《六祖惠能說》之般若智慧
下一篇:妙華法師:《六祖惠能說》之佛性如虛空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