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維系著三股相當重要的力量,第一就是孝道,而延續孝道的精神就是祠堂,祭祀祖宗的地方。常懷這顆感念祖宗、感念先人的這分報恩心,把孝道承傳下來,這是祠堂教孝。孝道是教倫理,孔廟是教仁義、道德。所以,這個社會現在最缺倫理,最缺仁義道德,是因為宗廟的效用,宗廟所產生教化的作用,現在愈來愈微弱了。現在的小家庭根本都沒有宗廟了,這分孝道的延續就受到了很大的影響。像以前大家庭幾十口人、幾百口人,在祖宗的靈前可能兩邊還寫著,「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而所有的經書最重要教導的德行核心,還是從孝道出發。
我們看《詩經》裡面,從夫婦關系,「關關睢鸠」開始教起。關關睢鸠裡面很重要的一點,夫婦結婚是延續家道,要對得起祖宗。在「關睢」這一首詩裡面提到,「參差荇菜,左右采之」,荇菜是專門拿來供奉祖宗用的一種植物,而這個植物是媳婦去采。就可以感受到一個好的媳婦去祭祀祖宗,祖宗在天之靈非常安慰,非常歡喜,有這個好的媳婦,我的後代就能夠興旺。所以雖是講夫婦關系,也都含蘊著一個孝道的承傳,要對得起祖宗的精神在其中。
以前這種大家庭,小孩子到了大年夜煮元寶,煮水餃,煮好第一盤,家裡的大人一定交代小孩子,恭恭敬敬的端到祖宗靈前,而且不可以說話,不可以打噴嚏,要很謹慎,然後端到祖宗靈前,給祖宗跪拜完。這是第一,第一盤水餃一定是給祖宗,第二盤水餃再給自己的爺爺、奶奶。所以從這個祭祀、從吃食物的順序,就把做人的道理傳給子孫,這個才叫道。「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我們看這只是《弟子規》裡面的一句經句,卻是成就孩子孝敬之心重要的生活禮儀。這個禮儀不可以不注意,「禮者,天地之序」,禮貌、規矩是天地的順序,天地的道理,這個一顛倒,社會就大亂,家庭倫理就教不下去。以前人懂,我們現在人不懂。現在一有好吃的,先叫誰來?先叫誰吃?你看倒過來了,先叫孩子來吃,吃得差不多了,家長,爺爺、奶奶沒得吃。這也不能怪小孩,我們沒有智慧教導他們,怨不得他們。現在明白了,「蔡老師,我兒子都那麼大了,怎麼辦?」縱使他現在都三、四十歲了,沒關系,人之初,性本善,還是可以用我們的真心去感化,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2006年幸福人生講座—如何經營無怨無悔的人生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三十五集) 2007/3/13 台灣中坜善果林淨土寺 檔名:52-184-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