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希阿榮博堪布:為何人生充滿不安佛陀早已揭示答案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編者按:佛教認為眾生皆有佛性,只要我們精進修持,總有一天可以獲得解脫、得大自在。然而佛教又說,諸受是苦,諸行無常,五蘊皆空(四大皆空)。面對如許多的苦難、不安,如何才能化煩惱為菩提?為什麼物質生活越來越發達,而當下多數人卻越來越煩惱?物質生活真是煩惱的根源嗎?

佛陀早就告訴過我們:諸受是苦。(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兩千多年前,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睹明星而悟道,他不禁慨歎:所有眾生都有一顆本自具足的菩提心。不論我們曾經多麼貪婪、殘暴、奸詐、愚昧,都從未令它有絲毫減損。它一直在那裡,從未離開過我們,所以修行不為再去成就什麼、證明什麼,而只是引導我們放松下來,慢慢去貼近本心。

我們之所以很難體會到本心,是因為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所作所為,大都在牽著我們朝與本心相反的方向走。很多習慣,尤其是心的習慣,讓我們一而再、再而三地陷入窘境,比如前面說到的緊張對抗,還有趨利避害、推卸責任、自以為是、太在意自己的方式等等。我們修行便是要以一種溫和的方式扭轉這些習慣,使自己逐漸擺脫困窘的境地。

趨利避害大概是所有眾生最根深蒂固的一個習慣。趨利避害本身並沒有問題,我們想脫離痛苦、尋求解脫,這就是趨利避害的一種表現。但問題是很多人對趨利避害上瘾,只要一感覺不舒服馬上就另外尋找慰藉,不給自己留一點時間去認知和體驗。

天熱要開冷氣,天冷要燒暖氣,風吹日曬很辛苦,出門要坐車。就在這個忙不迭尋找安適的過程中,我們不但錯過體驗四季的樂趣,而且還變得越來越脆弱,越來越容易受傷害。

對趨利避害上瘾,也有人稱之為“縱欲”。我們一般認為燈紅酒綠、紙醉金迷才是縱欲,不過在較微細的層面上,只要有條件,每個人都願意縱欲,因為縱欲是人們逃避不安的習慣性方式。

人們孤獨、煩悶或者感覺有壓力的時候,會喝酒、暴飲暴食、購物、打電話、上網,或者窩在沙發裡不停地換電視頻道,反正就是不想留一點空間給自己去面對那份孤獨、煩悶或壓力。

用來幫助我們逃避不安的種種活動本身,又會帶來新的煩惱和問題。我們的初衷是讓自己免於痛苦、得到安適,而實際做的卻是用一種痛苦代替另一種痛苦,如此循環往復,更強化了我們的恐懼。

以前的人排遣情緒還能寫信、看書或培養某種陶冶性情的愛好,而現在的人遠沒有那份耐心,除了對輪回,對什麼都很快就厭煩。人生如朝露,可我們似乎還嫌它過得不夠快。現代社會處處可見許多人對趨利避害上瘾,人們不能容忍哪怕是一丁點的不舒服、不滿足、不方便,所以不停地尋找安慰、便捷,並且相信能找到。

常聽人把煩惱增多、內心空虛歸咎於物質的繁榮,其實不盡然。物質會對人心產生一定影響,但關鍵還是人心在作怪。煩惱多,是因為物質條件改善後內心執著的東西更多了。

以前你可能只有一塊手表捨不下,現在卻有房子、車子、存款時刻牽著你的心。內心空虛也是因為物質豐富後有更多逃避痛苦的選擇,你可以更頻繁地變換安慰的方式,結果你便更頻繁地感受到不滿足和挫敗。

大家還記得小時候吧,特別是物資短缺年代裡長大的孩子,一塊糖、一件新衣服就能讓你高興很久。當你從父母或其他人手裡接過這樣的禮物時,你心裡充滿了感激。你會說謝謝他們,你會非常珍惜那塊糖並用心去品嘗它的味道,你會懂得欣賞自己的新衣並且真心贊歎它的美好。

可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你眼裡的禮物越來越少,你能得到的越來越多的東西都被認為是理所應得,因為你聰明、能干、努力。然而,這個世界上聰明的人很多,自閉症患者中不少就是某些領域的天才。能干的人也多,努力的就更不用說,你看建築工地上的那些工人,誰不比你辛苦?但是,並非所有比你更聰明、更能干、更努力的人都過得比你更富足安適。只能說你比他們幸運,而你卻忘記感念自己的福報。

我並不是說人生在世就應該低頭承受痛苦,其實不是我們自己選擇受不受苦的問題。佛陀早就告訴過我們:諸受是苦。

 

上一篇:揭秘高僧坐化全過程:歷經百年雙腿依然盤坐(圖)
下一篇:為什麼說《阿彌陀經》是往生極樂世界的“指南針”?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