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淨空法師:三毒歸納起來就是一個貪,怎麼度自己的貪心?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六度第一個是「布施」,著重在「度」;四攝法裡面也有布施,著重在「招生」,不一樣,那是把別人招來勸他學佛,目的在這裡,而六度裡面的布施是度自己,諸位要曉得這六種統統是度自己不是度別人,你要認為這是佛菩薩度眾生的就錯了。佛菩薩不度眾生,佛菩薩沒有辦法度眾生,佛菩薩要能度眾生、有方法度眾生,我們這些眾生早就被他度了,佛菩薩用這些方法給我們做增上緣,豈不聞六祖所說,眾生是自悟、自修、自度,要明白這個意思。

  這六種方法,佛教給我們自己度自己。布施度什麼?我們曉得凡夫之所以成了凡夫,根本的原因就是「三毒煩惱」,三毒煩惱裡面最嚴重的就是「貪」,貪求無厭。得不到的就想盡方法得到,得到之後又怕丟掉,患得患失,這就是生死根本。貪到了,喜歡,又怕丟掉,貪不到的時候生瞋恚心,這些統統叫愚癡。所以三毒歸納起來就是一個貪。因此佛菩薩教我們自悟、自修、自度,第一個就是教我們布施。

  布施裡面有三種,有「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眾生哪個不貪財?佛教我們財要捨。其實捨財不是真正的目標,捨財只是一個助緣,真正要捨的是什麼?貪財的那個貪心。如果沒有貪財的貪心,財富沒有障礙。障礙你修行證果的是你貪財的心,那個東西要不得,所以這個要捨,可是貪財的貪心不容易捨。你說財富很多,天天擺在那個地方,你想把貪財的心捨掉不容易,一看到財他又貪了。所以佛教我們干脆把外緣給斷掉,把財富統統捨掉。捨掉,養你不貪財的那個心。幾時你那個不貪財的心真的斷了、沒有了,再大的財富來了也可以享受,不相妨礙。

  所以在大乘法裡面,你看諸佛菩薩,看淨土法門,看淨土極樂世界的眾生,那種享受比我們這個世間富足太多了,要什麼就有什麼。住的是七寶宮殿,我們怎麼能跟人家相比?沒有法子相比。我們今天這個磨石子地就不錯了,鋪上大理石那個地就不錯了,人家黃金為地,怎麼能跟人家相比?所以說貪心盡了,一切富貴可以享受,不是不能享受,這個享受是沒有煩惱,不會墮落,他不造業,所以財要捨。

  其次是「法布施」,「法」就是我們今天講的技能、才藝、智慧,這也是我們每個人都喜歡追求的,總希望自己在世間能夠達到多才多藝,總希望成就自己很深的學問、很大的能力,這些都在「法」裡頭包括了。我們自己會的往往不肯教給別人,教別人自己還要留一手,怕將來別人超過自己了,這就叫吝法。佛教我們「法」要捨,法要布施。法布施,我們自己知道多少,人家要想來學,完全教給他,毫無保留的教給他,別人的成就超過自己,那就太好了,不但沒有嫉妒,而且生歡喜心。他的智慧比我高,能力比我強,這事情他辦好了,我就不必辦了,不必辦是享清福,古人所謂是「能者多勞」。他很聰明、很能干,那他得做很多事情為我們服務,他很辛苦。我們無能的人、無智慧的人只有享福,只有享受。所以希望別人在智慧、能力上都比我們強,這就是法布施的意思,度我們吝法的心,度的是這個。

  第三類叫「無畏布施」。換句話說,前面財與法所不包括的都在無畏布施裡面包括了。而無畏布施裡面頂重要的一個意思是保障大家的身心安穩,別人要遇到苦難的時候,身心不安,你能夠有力量來保障他。這是布施的三種。這三種布施都是度我們貪心的,無畏布施度貪生怕死,所以這種布施,目的是斷自己的煩惱,你看跟四攝法裡頭,布施手段是一樣,外表看是一樣,用意、目的卻不相同。四攝法的布施完全是利他的,而六度裡面的布施完全是自利。

  布施有三種果報,可是我們修布施如果心裡面念念著有三種果報,諸位曉得,那你是修世間福報,不是修布施波羅蜜,這個要搞清楚,修福跟修波羅蜜完全不相同。如果我們財布施希望將來自己得到財用不缺乏,那是真得到的,這是一定的道理,因為布施是因,果報上一定得財富。你修財布施的目的不是斷貪財的貪心,而是求將來在福報上沒有缺乏,那這個就變成世間有漏的福報。你看看不一樣,結果不相同。你的目的要是去貪心,你的果報是無上菩提,如果求生淨土,你的果報是西方極樂世界;你要是得眼前的財富,出不了三界,你來生一定享福,福報在哪裡享不一定,除了地獄之外,五道裡面都有福報的,畜生裡面,有福報的;餓鬼道裡,也有福報的,不定得什麼身,但是一定有福。

  法布施,如果你的目的是在增長聰明智慧,那又糟了,就變成「世智辯聰」了,不能成就你的道業。法布施確實得聰明智慧,可是我們修法布施的目的不在求聰明智慧,目的是求清淨心,你的目標也算是正確了。世智辯聰要是落在神道裡面,就是我們今天講的,那個神很靈驗,他為什麼會靈驗?前生做人修法布施。在人間裡面就是絕頂的聰明,在鬼神道裡頭就是靈驗。你們常常讀經,你看讀到安世高傳的時候,安世高那個同學不是做了[共+阝]亭湖的湖神嗎?那是畜生身,他的身是蛇身,是一條大蛇,他在那個廟裡頭作神很靈驗,真是問什麼事情都很靈驗,知道過去、現在、未來,那是個蛇,不是人,所以不能求。

  無畏布施的果報裡頭有健康長壽,這都是有一定的,如果你要是求健康長壽,對於你修行也是障礙,為什麼?增長我執,縱然能帶業往生,品位不高。我執破掉,品位就高,才能得一心不亂。破了「我執」得「事一心」,破了「法執」得「理一心」。所以你看看同樣是布施,事是一樣,用心不一樣、目的不一樣、結果不一樣。如果要用真心來布施,如理如法的布施,布施的物很少,只有一點點,果報不可思議,這是我們沒法子想像的,諸位要讀《華嚴經》你就曉得。很小一點財物布施,變成無量無邊的果報,為什麼?稱性布施。用的是真心,也就是以無分別、清淨、平等心布施,那個果報就不可思議。所以底下講「度悭貪」,悭是悭吝,自己已經有的,捨不得放下,這是大病。貪是什麼?沒有的想貪得,有的丟不掉,這是修行人可以說是病根的病根。

  佛陀在世,當年他修學的方式,所謂「樹下一宿,日中一食」,這是佛陀當年的生活方式。為什麼叫樹下一宿?那個叫真正出家,沒有家了。晚上過夜也在野外,野外有大樹可以能夠遮雨、遮露水。如果這個樹很大,在樹下坐得很舒服,他每天都到那裡去,變成對那個地方起了貪愛的心,這個地方比那個地方好,貪心起來了,這點貪心就成了重大的障礙,為什麼?煩惱斷不掉。學佛就是教你斷煩惱的,斷見思煩惱、斷塵沙煩惱、斷無明煩惱。你這個煩惱天天增長,你怎麼能斷得掉?「見思煩惱」斷了,「我執」破掉了,「塵沙、無明」斷了,「法執」破掉了,兩種執著要是破了就成佛了。所以在世出世間法裡頭不能有一點點貪心,所以佛的制度,在樹底下只能住一晚上,第二天就得搬家了,不能再到那裡去了,絕對不貪戀,不是說你不能受用,不能有貪心。你看防范得這麼樣的嚴密,無非是叫我們把這個貪心徹底連根拔除。

  今日之下比起過去那些人修道要難得多,所以佛陀在世的時候,證阿羅漢果的人很多。在佛整個法運裡面來講,正法時期,戒成就;像法時期,定成就;末法時期,淨成就。而佛在五五百年裡面是更清楚的告訴我們,第一個五百年真正有修行證果的人,「禅定成就」,真正有證阿羅漢果的人,往後一代不如一代,第一個五百年有證果的。第二個五百年證果的人少了,但是有得定的。第三個五百年得定的人也不多了,「多聞成就」。佛法傳到中國正好是釋迦牟尼佛滅度一千年,前兩個五百年過去了,第三個五百年到中國,所以佛法到中國來的時候,你看中國歷代大法師,你看看我們大藏經裡頭注疏多少,真是多聞成就。就連禅家,禅宗祖師留下的語錄,《續藏經》裡頭幾乎二分之一以上是禅宗語錄,真正是多聞成就。

  第四個五百年連多聞也不行了,大家念書也念煩了、念厭了,念不上心了,但是修福,天天修廟、修塔、造佛像,干這個,修福,「塔寺堅固」。第五個五百年以後,那就是佛滅度兩千年以後,我們現在這個時代是什麼堅固?「斗爭堅固」,福也不修了,天天斗爭。所以今天我們看到到處斗爭,這個現象是正常的,如果要是現在不斗爭了,那釋迦牟尼佛的話我們不能相信了。他說斗爭堅固,現在不斗爭了,佛的話就不靈了。所以今日之下普遍斗爭,給諸位說,那是正常的現象,不足以為奇怪。我們自己要明了,他斗我不斗,他斗我讓他斗,我們能忍讓就是禅定成就,我們不爭,智慧成就了,真的修行在個人。他所要斗的無非是他要貪的,他要貪的都給他,他不捨,我們能捨,只有兩個都不肯捨,兩個都放不下,才會斗爭。一個要,一個不要了,那就斗不起來了。我們學佛要從這個地方學,要度自己的悭吝心、要度自己的貪心,一定要一切都放下。

阿彌陀經要解  (第三十一集)  1984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1-004-0031

 

上一篇:稱念觀音聖號兩女空難幸存
下一篇:淨空法師:看看就可以了,何必一定據為己有?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