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子貢”說到了,君子的過錯就像日食跟月食,日食的時候,是月亮擋住陽光;月食,那是剛好地球在中間擋住陽光。而這是譬喻,君子有過失的時候就像日食、月食,每個人都看到,所以犯了過錯每個人都見到。尤其假如我們是為人父母,我們是教學的老師,我們是一個團體的領導者,所謂君親師這傳統文化的三寶,為什麼?它的影響大。父母影響下一代,老師影響廣大的學生,領導者影響他整個團體的人心,上行下效。而且君親師這些角色,因為孩子、學生、下屬每天都看著君親師,因為他們內心也很尊重,所以很關注,我們假如做錯,他們馬上看到。你看孩子這麼尊重父母,父母每天隨順習氣,其實孩子是最難過的。他相信父母那顆心是天性自然的,可是父母一直習氣做主,甚至有時候發脾氣亂打孩子,慢慢孩子的信任就不見了,最後變成懷疑父母。所以孩子不能信任父母,我們不能一味怪孩子,還得要反思,我們沒有做出有德行的行為,保護好孩子那個天性。
我們男孩子從小最佩服父親,我現在快四十歲,我也是最佩服父親,很歡喜,效法父親。包含老師,我們在學校教書,那個小孩很尊重我們,當他覺得老師很多行為都不對的,他的內心在掙扎、在扭曲,我們怎麼忍心這樣去障礙孩子、傷害孩子?我自己在學校教書的時候,我看到這句話就很有感觸。有時候習氣做主,自己明明處理錯誤,還在那裡倘揜飾,在找藉口。孩子心地很清淨,老師一找藉口,他們的心地很自然感受到,聽我在那裡解釋,他們就愈聽這個臉色愈來愈難看,聽不下去。他不會刻意裝給你看,他沒有任何的所求,他就很直心表達出來,老師怎麼在找藉口,臉色很難看。我一看他們的表情,愈講愈講不下去了,這個還知道迷途知返,馬上轉個念頭,要承認過失才好。當下就給學生講,這是老師不對,老師哪裡錯了給你們道歉。我給他們鞠一個躬,當我再把頭抬起來的時候,他們的臉全變了,變成放光,眼睛瞪得大大的,反而佩服老師勇於認錯。
所以“過也,人皆見之”,都看到了。但是當場肯認錯、改過,“更也,人皆仰之”,反而贏得學生的信任、佩服。父母、老師如此,一個團體的領導者也是要有這樣的態度,這樣才能凝聚人心;不肯承認錯誤,人家對我們的信心就喪失了。唐太宗是個明君,在這一點他是非常可貴的,處處在整個《貞觀政要》,在唐朝歷史當中,都看到唐太宗勇於承認過失的可貴。有一次他最心愛的馬被養死,結果他很生氣,就要殺這個人。他的太太很柔和的講了個故事給他聽,當時候齊景公,春秋時代的齊景公也很喜歡一匹馬,被底下的人給養死了,當下就要處死他。晏嬰很善巧,馬上說君王,這個人太該死,我來處理他,他死以前要讓他死得明白,他錯在哪裡。他犯了三個嚴重過失,第一把君王最心愛的馬養死了,這個罪當死;第二個會讓國人都知道,齊景公為了一匹馬,殺了底下的人,所以讓全國人民都瞧不起齊景公,這是他第二個罪當死;第三個罪,就是讓所有的國家瞧不起我們齊國,為什麼?國君為了一匹馬殺底下人,三條大罪。講完齊景公就說好了,放了他、放了他。
這故事講完,唐太宗也聽明白,可貴在哪?只要人家講的在道裡當中,他馬上能息怒。後面還有幾個例子我們再來講。聽完以後唐太宗跟旁邊的大臣講,我真幸運,身邊有這麼好的太太,每一次太太講的,對我的啟發都非常大。他不只接受,生起感恩心,珍惜太太的幫助。當唐太宗馬上能放下自己的錯誤,“更也,人皆仰之”,反而天下的人、身邊的人愈景仰他,一個人勇於改過,才能真正贏得身邊人的尊重。一個修行人不勇於改過,甚至連最親的另一半都不會尊重我們。所以人家不尊重我們,不能怪別人,怪自己德未修,感未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