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如何面對煩惱、如何以智慧止息煩惱?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數一數生活中的煩惱,它大致的形態有生氣、憤怒、悲傷、失望、郁悶、沮喪、孤獨、寂寞、抱怨、焦慮、恐懼、苦惱、不耐煩等。每個人都經歷過這些煩惱,如果細心,你會發現,這些煩惱帶來的只有痛苦。因此,沒有人願意煩惱,所有的人都想從它之中解脫出來。擺脫煩惱,是人類世世代代的追求目標。

止息煩惱,是佛法修習的唯一任務。下面是幾組止息煩惱的簡要練習。

一、決心面對煩惱
1、這次煩惱已過,下次煩惱尚未生起,在這間隙,你要告訴自己,下次煩惱生起時,要敢於面對它;
2、其實,人們很難面對煩惱,不是排斥,就是回避。發現人性的這個弱點非常不易,這需要敏銳的心智;
3、決心面對煩惱,是一種勇氣。這種決心,可以鼓舞你,讓你在面對煩惱時不再退縮。

二、敢於面對煩惱
1、文字上的煩惱,與內心的煩惱是不同的。內心的煩惱出現時,你要敏銳,發現它,並迎上去;
2、面對煩惱的時刻,你的內心往往很難受,可能五內俱焚,但你要堅持,不能發作;感覺(體味)煩惱在內心的滋味;
3、堅韌地與煩惱站在一起,只是看著它。

三、不要向外找原因
1、你正在經歷憤怒(我們以憤怒為例),這是一種痛苦;憤怒給自己和他人帶來巨大痛苦。觀照當下的這個憤怒,不要為它找理由;
2、向外找理由,是人類的本性:“因某人的過錯,導致我的憤怒,他一貫把事情搞砸。”雖然你可能會這樣想,但請打住。不要向外找原因——放棄任何原因;
3、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煩惱本身,你就不會為它找原因。你可能會想,向外找原因,可以避免再次煩惱;但煩惱的肇因,在你的內心,而非外在——這是佛陀最偉大的發現,意識到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智慧。

四、以“平等心”接近煩惱
1、平等心,是一股平靜而敏銳的力量,屬於定的范疇。當你想要觀察煩惱時,你需要以平等心接近它。接近是觀察的前提——如果排斥煩惱,你就無法實現真實的觀察;
2、平等心,就是“不迎、不拒”,你既不需要為煩惱找原因,也無須為其開脫、辨解。這種柔和平等的心態,是“接近”煩惱的最好心態;
3、反復練習,是必要的。每當煩惱生起,保持“不排斥”的心態。

五、經歷煩惱
1、如果你以超然之心面對煩惱,它的傷害力量,將因此而減弱;
2、只是經歷它,你沒有趕走它的意思,你的心會因此而平靜。驅趕與躲避它,都不是正確的方法。如果方法不當,將會導致煩惱一再地發生;
3、你越是平靜,你就越不會懼怕煩惱;當你面對煩惱的勇氣更大時,煩惱將退縮。
與煩惱打交道的技巧是:親身經歷它,僅僅是具有一點敢於經歷它的膽量,它就會退避三捨。

六、以智慧止息煩惱
1、我們所握持的工具是:觀察、平等心、了知的能力。善用這些工具,就能止息煩惱;
2、如果你堅韌、冷靜地觀察一次煩惱的生起、消失的完整過程,你就有了經驗。煩惱,其實並沒有那麼可怕——你可以做到“面對它”而“只是觀察”;
3、在密集的注視下,煩惱很難存活。煩惱,其實是一種虛幻之物,但只有“密集地注視它”,你才能了解它的這種虛幻本質。

練習步驟說明:
1、只要有煩惱出現,你就可以開始練習。練習要以輕松自在的態度;
2、煩惱存在於每個人的內心,如果你一直意識不到,那就訓練自己,讓你的心更敏銳更細致一些;
3、不要討論煩惱,直接面對它;采用上述方法練習是戰勝煩惱的有效途徑。
4、上述六條的排列,不是一個硬性的練習順序。如果你對其中的某一條有興趣,你可以只練習那一條。
5、這些練習十分簡單,反復練習,才能見效。
6、斷除煩惱的練習,需要超強的耐心和頑強的意志,注視內心的每一個煩惱,不論它生起百次千次,你都要如第一次一樣注視它,並保持平等心。這就象練習走鋼絲,如果你掉下來了,不要恢心,再次上去練習。

煩惱所帶來的痛苦以及破壞力,是顯而易見的。例如憤怒,它會導致情緒發洩,肢體暴力,還可能會有更強烈地攻擊他人、殘害自己的傾向。

沒有人願意生氣、憂慮、牽掛、恐懼和憤怒,這些負面情緒,是一股摧毀的力量,消除它們對任何人都有益處。

生活中不需要煩惱的存在,它是必須要被消除的對象。佛陀終其一生,都在教導人們消除內在的煩惱——佛法禅修的唯一任務,是止息這些煩惱。
 
      作者:如是 2009-2-18

 

上一篇:索達吉堪布:外祈禱需念滿千萬遍心咒,修法中的違緣也會逐漸
下一篇:佛蓮居士:劉居士一心念佛她的女兒很優秀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