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哭喊於事無補,教給孩子解決問題的方法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文森特·莫那斯特拉,是美國紐約恩迪科特“注意力缺陷診所”的臨床心理學家,在“兒童青少年注意力缺陷多動”的神經生理特征檢查,“家庭教養方式”、“學校干預”等方面的研究而享譽世界。

1、我經常告訴家長,教給孩子們的第一節課應該是,——爸爸媽媽是愛他們、關心他們的。

如果孩子從嬰幼兒時期就接受擁抱、親吻、親密身體接觸,對於“我愛你”這樣的表達他們就會更容易接受。

如果嬰兒做笑,世界會向他們敞開。

處於嬰兒時期的孩子們如果需要擁抱、食物、新尿布或者一些他們自己拿不到的東西和一些游戲的時間,他們一般就會通過哭叫來解決這個問題。然而,當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齡(一般在2 歲左右)後,哭叫便不能再幫他們達到目標了,這時候問題就出現了。之後,孩子們開始學說話,乞求、突然的大發脾氣便是家常便飯了。

隨時間流逝,到了少年、青年階段。孩子們學會了用新的萬法來表達需求。首先,他們會用一些在嬰兒時期屢試不爽的方法一一哭、叫喊、哀求、突然大恕。

他們會退回成3 歲時的樣子,不停地問“為什麼?”。

“為什麼我現在必須睡覺?”“為什麼我必須做作業?”“為什麼我不能玩游戲?”或者他們不停地乞求,“求你了,媽媽,求你了”。不管什麼時候,無論是在雜貨店、還是在商場,您都會看到一個超過3 歲的孩子仍然用嬰兒時的計策來索取他想要的東西。

現在我們意識到孩子還需要學習另外一頂重要的技能:

怎樣在尊重他人需求的前提下索取自己想要的東西。

每一天,當您和孩子醒來之後,你們就開始解決各式各樣的問題。您不僅自己要起床、洗漱、穿夜、吃飯,還得照顧孩子的這些事情。之後,您和孩子開始討論做飯、打掃、收拾衣服和雜物,這樣的事情要由誰來做;你們開始協商做游戲、看電視、玩電腦、做作業、干活、睡覺、用餐等事情的時間分配;您要安排采購、探訪朋友、逛商場的時間等。所有這些都只是在你們日常生活中所要協商的基本事情。

當面對一個表現依然很孩子氣的;或是一個懂得怎樣成熟(或者是心計)地應對的青少時,您將怎樣來處理這些事情呢?

2、讓我們來總結一下,那些發生在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有代表性的爭論有什麼相同點。

通常,當一方想要某樣東西但是另一方不同意的時候,就會產生問題。當然,如果孩子做到了父母希望他們做的事情,這就不會產生什麼問題;如果父母同意了孩子的要求,這也不會產生什麼問題。但如果父母不同意男孩子忽視、違抗父母提出的要求時該怎麼歸呢?

簡單地說,大部分(不是所有)的這些不同意是因為害怕、擔心或需求沖突。孩子要晚睡,但我們擔心第二天早晨孩子會賴床所以不同意。14 歲的孩子想和朋友們一起去商場,我們擔心他們自己出去可能不安全,所以不同意。您下班剛回家,孩子便吵著要去商場,此時您可能會有一些抵觸情緒。孩子們有他們自己的需要(如玩具、學校課程所需材料),但是您也有自己的需求(如休息或是飽餐一頓)。

現在,您完全有權利說不一一這當然是可以的。讓我們來面對它,並不是每件事情都只是拿來討論的,您應該意識到每一次的爭吵都可能成為您對孩子進行教育的好時機。

孩子們需要學會,當他們想要東西但是其他人不同意時,很可能是因為他很在意或很需要這件東西。孩子們需要了解他人的擔心與需求,進而來解決整件事情,而不是哭喊、乞求,叫嚷甚至突然大怒。和別人一起解決問題意昧著,我們需要在關注他人的擔心和需求的同時,來索取自己需要的東西,這是整件事情的核心。下面讓我們看看教孩子們解決問題時的重要步驟:

第一步:學會用尊重他人的方式表達需要

您希望孩子怎麼來向您提出要求?“喂,媽媽,我需要……”“爸爸,你帶我去Billy那兒!”“爸爸,你得在10 分鐘內把我送到學校。”“姐姐,我要看這個電影,給我10 美元。”我們中的大多數都不喜照被孩子們四處差遣,當然我也無法想象您會這麼做。所以解決問題的第一步,就是教會孩子用一種尊重他人的方式來表達要求。

那麼您更希望孩子怎樣提出請求呢?

“我可以……”、“自請……”、“如果……可以嗎”,還是“如果不麻煩的話,爸爸您可以……嗎”

選擇您更希望聽到的那個,然後教給孩子們技巧。學習怎樣提出請求或引起一個討論是很重要的。

孩子有一些需求,而您也一樣。您可能希望得到尊重或一點點感激。因此教育孩子在提出請求時,是用尊重他人且禮貌的語氣是沒有錯的,而您就得充當孩子們的老師。

如果您要求孩子用尊重他人的方式表達需求,卻被忽視了怎麼辦?還記得我在前面關於“時間停滯”中的討論嗎?如果孩子忽視了您的要求,要讓他知道除非他道歉,做些事情彌補這個錯誤,然後再重新用正確的方法說一遍,否則您是不會考慮他的請求的。

第二步:理解他人的關系和需要

接下來的這個部分可能屬於你的隱私,在每一次打算教給孩子應該做些什麼時,首先要問自己幾個問題:

第一,是不是因為我擔心什麼,所以才會對孩子說“不”呢?

第二:我說“不”是不是因為我想讓孩子幫我些事情?

自我分析後,下面來分析具體事例。

您14 歲的女兒要求和朋友去看電影。您有種想說“不”的欲望,於是說:“我還沒有想好這件事。”孩子並沒有哀求或哭喊,而是嘗試問些簡單的問題,她可能會問:“媽媽,你在擔心些什麼?”這是就要反問一下您自己,您究竟有些什麼顧慮:

a、孩子可能會不安全;

b、孩子會暴露在存在吸煙、吸毒這樣的人群中;

c、孩子可能從壞的電影中學些“壞毛病”;

d、孩子不能做完她的作業;

e、孩子會熬夜到很晚,明天不能按時起床。

這個單子只列出了幾個觀點,並不是很詳盡。如果您不同意她的要求是因為擔心,那麼您首先要回答第一個問題:“我擔心會發生什麼?”

如果您是因為擔心孩子的安全問題而不同意的話,您需要和孩子商議來“解決問題”。

現在孩子面對的問題就變成了:“我要怎樣做才能消除媽媽對於我安全的坦憂,這樣我才能去看電影?”

對於這一點,您可以拿一張紙寫下一些可行的辦法,這些方法可以消除您對安全問題的擔憂,並允許孩子去看電影。然後您和孩子可以坐下來輪流交換各自認為可行的看法。如果孩子開始侮辱您(說您是多麼愚蠢),那孩子要為此道歉,重新組織語言表達自己的意思。孩子們需要明白,侮辱人不是解決問題的策略。

接下來只要孩子能夠尊重他人,你們就可以繼續想辦法來解決問題。下面是一些可能的解決方案:

a、要有至少4 個同學一起去看電影,媽媽在電影院門口接送我;

b、Sally 和我坐公交去電影院,我帶上手機以防萬一;

c、姐姐把我和Sally 送到電影院門口並在那裡接我們;

d、媽媽和我們一起看電影;

e、讓我18 歲的哥哥和我們一起去;

f、姐姐和爸爸在相同的電影院看另一部電影,我們一起進出電影院。

在解決問題階段,需要孩子意識到,當她想要做某些事情時,也要尊重您的感受。

不管怎樣,有一項孩子是必須知道的:在解決生活的問題中,人們需要考慮到父母、朋友、老師、同伴等關心歸自己的人的感受。

如果您不同意孩子的請求不是因為擔心,那麼您可能有些需求需要考慮。讓我們依然用剛剛那個電影的例子。

如果您不同意她去看電影,是因為您感到累了,您覺得自己像是孩子們的奴隸,好像所有的事情都只有您一個人做。您需要自問:“我想要什麼”,或者“我的孩子需要做些什麼我才會答應她的請求”。您可以用下面的說法去代替“不,媽媽累了”這樣直接的拒絕:

“我需要在晚飯前休息一會兒,我想放松一下,如果您能幫我准備晚飯,我會帶你去看電影。”

在這個情景中,女兒通過關注並服從母親對休息和服松的需求來滿足自己的請求。在生活中,父母最普遍的需求,是孩子開始在家務上有所承擔。

然而,很多父母還有另一個需要:他們需要感到被愛、或得到他們孩子的感激。

下面我講一個真實的故事。曾經有一個家庭的處於青春期的孩子想每天都和他的朋友們在一起。父母總是盡他們最大的努刀來滿足孩子的願望。但是,某一個周末,父親拒絕了他兒子的這個請求,並告訴他這周他哪兒也不能去。男孩傻眼了。他已經做了所有父親要求他做的事,在學校也沒有惹麻煩,那麼“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不能去?”

這個青年人會像小孩那樣哭鬧著試圖解決問題,但卻沒育意識到他父親一定是有什麼擔心。這件事塵埃落定後,男孩明白了,父親之所以拒絕他的請求,只有一個簡單的原因:父親想和他在一起度過一段時間。

父親不得不接受兒子想要和朋友在一起的這個事實,而作為兒子也應該考慮到父親的需要。在這個例子中,父子倆最後決定一起去滑雪(和家庭共同的朋友),這樣他們可以在一起消磨時間,兒子也可以繼續發展對他而言很重要的友誼。

父母常常因為沒有很多時間來陪孩子(尤其在孩子們處於青春期時)而備感失落。這個現象很普遍,但這並不僅僅是父母面臨的問題。盡管孩子們大部分時間都和同齡人、朋友在一起,但在青春期同父母的相處對孩子的發展也是十分重要的。如果青春期的孩子欠缺和父母的接觸、交流,則可能會使得親子間關系惡化。

因此,對於處在青春期的孩子來講,發展同伴關系是很重要的,同時,缺乏親子的社交或娛樂交流,對父母想要保持有效的教育角色也是十分不利的。

心一禅編者分享,僅代表個人觀點:

人,不單單是他自己!

如何與“頑皮的”,甚至是越來越“聰明”的孩子相處,是很多父母都頭痛的問題,關於這一點,中國人可能傾向於一種“嚴厲的教育”,稍微理性一點的,也是寄望於聖賢的言教,這個教育的思路,不是就事論事,不是在當下的事件中該怎樣達成調解,而是這樣認為的,人之天性性惡,小孩尤勝,必須用聖賢的經驗與道德來逆轉其固有的本性。小孩的活潑好動,以及諸多在大人看來不可理喻的問題,都是被視為必須在聖賢的道德中化去的缺陷。

而本文所呈的方法,“大人如何教育孩子”,被轉變成,“大人與小孩,如何和諧相處”。

在這裡,孩子要學習的,是如何從關系的共存與共贏中,去實現自我的所需與價值。而這種學習,就從當下開始,什麼當下?家中所發生的一切:起床,放學後的娛樂,生日禮物,家庭作業……這甚至不單是孩子需要學習的內容,對於大人來說,如何與自己的孩子相處,也是我們生命上的一個重要的課程。

曾經有師兄和我分享說,一個人獨居是沒有什麼問題,一個獨居的人,所發生的一切,差不多都是我聞、我看,至乎我思、我感,除了風可以吹亂他的頭發,雨水可以打濕他的身體,他的心仍然可以沉浸在一個沒有風雨的獨我的世界中。

然而這並非是真實的世界。真實的世界是什麼,有正義必有邪惡,有正法必有外道,有家國肯定也存在著敵對的勢力,聖賢的最高原則,並非是獨斷地以排除異己之後的一家獨大,而是無數順逆甘苦中的磨練,以及在這一切歷練之後,對超越一切二元對立之上的深刻洞察。

 

上一篇:畢淑敏:幸福是一種內心的穩定
下一篇:救法身勝過救色身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